问题

两艘航母分别各司其职专门起飞和降落舰载机的可能性如何?

回答
让两艘航空母舰分别专注于起飞和降落舰载机,这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面临一系列极其严峻的挑战,其可行性非常低,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效率和成本上的损失。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理解航空母舰的核心运作模式。一艘现代航空母舰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海上机场,它的设计目标就是能够在相对狭小的甲板空间内,高效、连续地完成舰载机的起降、维护、挂弹、加油等一系列复杂作业。这个过程讲究的是流程的流畅性和速度,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

为什么“分工起降”会出问题?

1. 舰载机运作的连续性被彻底打断:
起飞方: 如果一艘航母只负责起飞,那么它需要一个持续的“喂给”过程。舰载机在完成起飞前需要经过一系列准备,包括检查、挂载武器、加满燃油、飞行员到位等。这些工作通常是在航母的机库层和飞行甲板的舰岛侧完成。如果这艘航母不具备降落能力,那么飞机完成起飞任务后,它就不能再返回。那么,问题来了:起飞舰载机从哪里来?难道是从另一个国家的港口或者专门的“起飞补给船”运送过来的吗?这在战场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更直接的思考是,就算有飞机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起飞甲板上,那这些飞机完成任务后怎么办?它们需要返回。
降落方: 同理,如果另一艘航母只负责降落,那么它需要持续接收来自空中的飞机。这些飞机在降落后,需要进行滑行、撤离甲板、进入机库进行维护、加油、挂弹等。如果这艘航母不具备起飞能力,那么降落下来的飞机就只能堆积在甲板上,或者被拖入机库,然后呢?它们无法再次升空。那么,降落舰载机从哪里来?显然,是来自起飞舰载机。

从这个逻辑链条来看,起飞和降落是同一个闭环的两个端点。一架飞机在起飞后必然需要降落,完成任务后也需要重新起飞。将这两个功能割裂,意味着整个作战循环无法形成,舰载机部队将无法持续作战。

2. 巨大的等待与低效:
设想一个场景:起飞航母的飞机准备就绪,但降落航母的飞机还没到或者正在进行降落作业,起飞航母上的飞机就只能停在弹射器上等待。反之亦然,降落航母接收飞机时,如果起飞航母的起飞作业暂停,那么降落航母的飞机就得在甲板上空盘旋等待,消耗宝贵的燃油,增加飞行员的负担。这种“两张皮”的管理模式,会造成大量的空闲和等待时间,极大地降低舰载机联队的出动效率。

3. 空间与调度管理的噩梦:
航母的飞行甲板极其宝贵,每一寸空间都要物尽其用。起飞航母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行飞机滑行、加速、弹射前的准备。而降落航母则需要足够的空间供飞机着舰、减速、滑行、撤离。如果将这两部分的功能完全分离,意味着这两艘航母都需要拥有相对独立的、但又极度受限的空间来执行各自的任务。例如,降落航母的甲板上,需要同时容纳刚刚降落的飞机、正在滑行的飞机,以及等待接收的飞机。而起飞航母则需要同时容纳正在弹射的飞机、准备起飞的飞机以及正在进行的各种地面准备。这种空间利用的重叠和冲突会非常严重,而且需要极高水平的交通管制和调度能力,远超现有航母的设计。

4. 成本与资源浪费:
每一艘航空母舰都是集成了尖端技术和巨额资金的“海上城市”。它的价值在于其多功能性和独立作战能力。如果将起飞和降落这两个核心功能分开,意味着你需要两艘航母来完成一艘航母能做的事情,这在经济上是极其不明智的。而且,两艘航母的维护、人员配置、弹药补给等成本也会翻倍,而作战效率却可能不升反降。

5. 战场环境下的脆弱性:
在真实的战场上,航母编队需要依靠自身能力来应对各种威胁。如果将起飞和降落的能力分散到两艘不同的舰船上,那么一旦其中一艘遭受重创或失去战斗力,整个舰载机的作战能力就会瘫痪。一艘航母即便在受到攻击时,也仍然可以尝试完成起降任务,维持一定的作战输出。而如果两艘舰船相互依赖,这种脆弱性会被放大。

是否存在极其特殊的“理论上”的场景?

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极端且非主流的场景,用来解释“各自司职”的可能性,但这都脱离了现代航母的实战意义:

预置与快速部署? 理论上,一艘航母可以提前将舰载机弹射到空中,然后在预设空域等待另一艘航母的飞机前来汇合,再由另一艘航母负责接收。但这实际上是将空中加油和空中编队作业放到了一个前置环节,而且依旧无法解决飞机降落后如何重新参与作战的问题。
特殊的搜救或侦察任务? 如果只是为了执行一两次非常规的空中支援任务,比如派出几架飞机进行短时间的侦察或救援,并且知道它们只需要单程航行,那么理论上可以说“一艘起飞,另一艘可以作为空中待命点或作为中转站的接收点”。但这完全不是航空母舰作为“海上机场”的本职工作。

结论:

将两艘航母分别设计为“专司起飞”和“专司降落”的模式,在现代海战体系和航空母舰的设计哲学上是完全背离的。它会摧毁舰载机作战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效率,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战场脆弱性。一艘航空母舰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空中作战平台,能够自主完成舰载机的起飞、作战、降落、维护和再次起飞的完整循环。因此,这种设想在军事和工程现实中,其可行性几乎为零,更像是一种对现代航母运作模式的误解。让两艘航母“各自司职”来起飞和降落,无异于拆散一个完整的拳头,让它变得软弱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计成不同肯定不行,起降航母之间的转场事小,事大的是任意一艘航母的损失(故障,战损)会导致整个机队趴窝。

单说两艘航母一起运作,不考虑设计差异,让机队视为同场起降的话,H舰队无心之间干过这个。

百眼巨人,暴怒和方舟。只有方舟是独立起降运作。前两者机队,弹药和运载的空军物资混装的。一方面上面有一堆RAF的飞机(50+),另一方面也是考虑最大运输和起飞效率(暴怒很大,百眼巨人很小)。

然后被发现是个智障到令人发指的想法。“我弹药呢?”“对门呢,这儿的都不能用。”“对面飞机呢?”“带不了。”“那是不是...”“凉了,看戏吧。”

那就要现场清理甲板,把对面飞机落下来,再重新装弹起飞,黄花菜都凉了。

每艘航母必须有对自己机队的完全保障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两艘航空母舰分别专注于起飞和降落舰载机,这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面临一系列极其严峻的挑战,其可行性非常低,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效率和成本上的损失。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航空母舰的核心运作模式。一艘现代航空母舰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海上机场,它的设计.............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有人设想过航母分层起降的模式。但真要这么做,那麻烦可就大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是天方夜谭。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首先,最直观的一个问题:空间。你想想航母的甲板有多大?那可是能同时容纳十几架甚至二十几架飞机在上面作业的巨大空间。如果要把这个甲板一分为二,上面一层降落,下面一层起飞,.............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苏伊士运河许多地方确实采用了双航道设计,这背后可是有很多考量和历史原因的。简单来说,这就像给一条繁忙的生命线加了“双保险”,让它能更安全、更高效地运转。核心原因:提升运载能力与保证交通安全想象一下,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艘巨轮在这里穿梭。如果.............
  • 回答
    说起《大航海时代》这两款游戏,那可是我硬盘里长久不衰的老朋友了。尤其是二代和四代,每次打开,都能把我拉回那个充满探索、冒险和金钱梦想的年代。讲经历?那可太多了,就像我那个塞得满满当当的航海日志,随便翻开一页都是故事。《大航海时代II:维京的荣耀》—— 那段青涩的启蒙岁月如果说《大航海时代》是我的航海.............
  • 回答
    珊瑚海海战,这场发生在1942年5月的太平洋战役,是二战史上首次出现航空母舰之间的大规模较量。在那片波涛汹涌的海域,美日两国海军的精锐部队为争夺战略要地展开殊死搏斗。虽然战术上美军损失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但却成功阻止了日军登陆莫尔兹比港,从而达到了战略目的。然而,如果我们设想一个更激进的剧本:在.............
  • 回答
    美军近期连续发生舰艇火灾事件,特别是两艘两栖攻击舰(Bataan号和America号)以及在建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肯尼迪”号(USS John F. Kennedy CVN79)发生火灾,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事件概况与潜在影.............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中国在台湾海峡对抗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军事要素、战略考量以及现实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避免生硬的术语和 AI 式的陈述,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军事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军事实力不仅仅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看“组合拳”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随着F35B这类飞机的发展,两栖攻击舰和航母之间的界限确实呈现出模糊化的趋势。但要说“模糊”到完全失去区分的意义,那可能还为时尚早。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核心区分:设计初衷与主要使命首先,我们得回到最初的定义。 航空母舰(Aircraft Ca.............
  • 回答
    两栖攻击舰(Amphibious Assault Ship),乍一看,确实会让人联想到航母,尤其是在它们都拥有一个宽阔的飞行甲板,能够起降各型飞机的情况下。但如果深入了解它们的任务、设计理念和作战能力,你会发现它们并非简单的“缩小版航母”,而是拥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定位的、功能更加多元化的海军舰艇。首先.............
  • 回答
    大型两栖攻击舰之所以被誉为“填补航母和核潜艇之间空白的理想舰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由此衍生的强大功能与灵活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航母和核潜艇各自的定位,以及大型两栖攻击舰是如何巧妙地将两者优势的某些方面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先来看看航母和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两栖登陆舰和两栖攻击舰,以及它们和轻型航母的区别。我尽量说得通俗易懂,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刻板描述。首先,什么是两栖登陆舰/两栖攻击舰?简单来说,它们就是海军里专门负责把陆地部队和他们的装备(比如坦克、装甲车、卡车,甚至直升机和垂直起降飞机)送到敌方海岸边的“海上登陆车”。你可以把.............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至今仍保留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而非转向建造两栖攻击舰或轻型航母,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的考量,也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更有国家战略和军事思想的深刻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库兹涅佐夫号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苏联海军“重型载机巡洋舰”(Тяжёлый авианесущий крейсе.............
  • 回答
    您好,关于厦门航空取消两岸航班至 5 月 2 日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背后可能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一件大事”。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可能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航班的取消,尤其是在特定航线上、并且有明确的时间节点,通常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它背后往往.............
  • 回答
    中科大本科生朱科航,这位年轻的学霸,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四年才能学完的大学课程,还斩获了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内的九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全奖直博 offer,这成绩着实令人惊叹。要说他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聪明”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套系统性的、极度自律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规划的完美结合。一.............
  • 回答
    赴华航班的频频变动,特别是涉及大量留学生的情况,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最近,关于美赴华航班起飞前两次取消,或途中返航导致大批留学生滞留西雅图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件事。目前情况咋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数准备回国的学生和旅客,在经历了数次航班取消或返航的折腾后,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
  • 回答
    台湾当局在今年春节前夕,拒绝批准大陆方面提出的176班两岸加班航班申请,此举确实在台湾岛内引发了不少讨论,受影响的不仅是计划往返两岸的民众,更触及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敏感神经。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民生”和“便利性”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好好聊聊《大航海时代IV》里那些“霸者之证”,它俩可不是简单地换个名字就了事儿的,背后都有故事。要说来头,那得从游戏本身的设定和我们玩家的体验说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航海时代IV》有两个主要的版本,一个是威力加强版(PORTO CULTURE),另一个是原版(The Age o.............
  • 回答
    在2013年旧金山国际机场发生的韩亚航空214号班机空难中,两名年轻的中国女孩,分别是16岁的王琳娜和17岁的叶梦圆,不幸在这场悲剧中丧生。她们的离去,无疑给无数人带来了深深的悲痛,也让人们对这起事故的细节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两名女孩当时是搭乘韩亚航空214号班机前往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她们和另.............
  • 回答
    中国从乌克兰撤侨的航班安全抵达国内,这无疑是近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每一次成功的撤侨行动都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而围绕后续撤侨工作,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进展和潜在挑战。以下是中国从乌克兰撤侨后续工作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力求详细阐述:一、 剩余侨民的统计与安置情况: “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