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选择支持捕鲸?

回答
中国曾经支持捕鲸,但现在这一立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转变。理解中国在捕鲸问题上的历史立场及其演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

历史背景与资源利用的观念: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洋资源特别是鲸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和经济资源。在许多沿海地区,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时期,捕鲸作为一种获取蛋白质和油脂的方式,有着悠久的实践历史。这种观念根植于传统的渔业文化和生存需求。

在中国,虽然大规模的商业捕鲸活动并不像某些北欧国家那样普遍或历史悠久,但零星的捕鲸行为和对鲸鱼产品的利用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特定地区和特定历史时期,鲸鱼的肉、油、鲸须等都被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商品,可以用于食用、制作工艺品或提供燃料。这种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至上”的观念,是理解过去支持捕鲸行为的一个重要背景。

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早期立场与中国的加入:

中国的捕鲸立场变化与它在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参与息息相关。IWC是负责管理全球鲸类资源,并制定捕鲸规则的国际组织。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鲸类资源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运动也日益活跃。在这种背景下,IWC在1982年通过了《全球禁止商业捕鲸公约》(Global moratorium on commercial whaling),并于1986年生效。该公约旨在全面禁止商业捕鲸,以应对许多鲸类种群濒临灭绝的危机。

中国在1980年加入了IWC。在早期,由于对鲸类资源保护的认识相对滞后,加上一些国家仍然在进行捕鲸活动,并且存在对“科研捕鲸”的解释空间,中国在IWC的投票中,在某些议题上确实表现出与一些反对全面禁捕的国家相似的立场,或者说,其投票并非总是坚定地站在支持全面禁捕的立场。这并不等同于“积极支持捕鲸”,而是更可能是一种在复杂国际谈判中,基于自身对资源利用的传统认知以及对科学捕鲸界限的模糊理解而采取的相对保守或观望的态度。

科研捕鲸的争议与中国的参与:

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当一些国家以“科学研究”的名义继续进行捕鲸活动时。当时,IWC的章程允许成员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科学捕鲸,但这些活动常常受到环保组织的质疑,认为其是商业捕鲸的掩饰。

中国当时也曾参与过“科学研究”性质的捕鲸活动,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当时对鲸类种群数量的科学评估不足,以及对鲸鱼“可持续利用”的模糊概念所驱动的。例如,一些关于“种群控制”或“研究鲸鱼的生态习性”的说法,可能被认为是有科学依据的。然而,这些活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国家认为这违反了《全球禁止商业捕鲸公约》的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参与的“科学捕鲸”与一些国家那种大规模的商业捕鲸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并且其规模和目标也不相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活动都让中国在国际捕鲸的讨论中,被视为并非完全支持全面禁捕的一方。

立场转变的关键因素:

然而,中国在捕鲸问题上的立场并非一成不变,并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国际舆论和环保意识的提升: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保护濒危物种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形象和国际环境公约的遵守。鲸类作为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其独特的魅力和面临的生存困境,使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不能忽视这种日益增长的全球环保呼声。

2. 科学证据的充分: 随着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鲸类种群数量、繁殖能力以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认识加深,许多曾经认为可以“可持续利用”的鲸类种群,其脆弱性得到了更清晰的展现。科学界普遍认为,许多鲸类种群尚未恢复到能够支持商业捕鲸的水平。

3. 国内政策和法律的完善: 中国国内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在捕鲸方面可能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来禁止,但整体的保护精神和法律框架是存在的。

4. 国际合作和外交考量: 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与重视海洋保护的国家打交道时,中国需要展现出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承诺。在与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反对捕鲸的国家进行外交互动时,在捕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不利于双边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5.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对鲸鱼产品的依赖性也大大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转向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再依赖于捕捞鲸鱼。发展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研究等更有前景和更符合国际潮流的产业,比继续纠缠于捕鲸问题更为重要。

中国今天的立场:

基于以上因素,中国目前在国际捕鲸委员会中的立场已经与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明确表示支持《全球禁止商业捕鲸公约》,不再进行商业捕鲸,也不支持以“科研”为名变相进行商业捕鲸的活动。 中国也积极参与IWC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并致力于推动鲸类保护事业。

因此,如果有人说“中国选择支持捕鲸”,这更多的是对中国过去某个历史时期在IWC上的复杂立场的一种误读,或者是对中国某些过去行为的过时认知。在当下,中国的主流立场是坚决反对商业捕鲸,并积极参与鲸类保护国际合作。

总结来说,中国对捕鲸的态度转变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受到国际环境、科学认知、国内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曾经因历史认知和资源利用观念而有过复杂立场,到如今坚定地站在保护鲸类的国际阵营中,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进步和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回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上新世须鲸小目全盛的时候,须鲸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远超现代,仅新须鲸一科就有上百种,你看那时候的鱼被吃完了吗?

仅仅几百年前,须鲸数量还是现在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比如蓝鲸在几百年前数量可达30w头,那时候的水产资源缺乏吗?

那么人类活动导致的水产资源匮乏和须鲸有什么关系呢?

至于中国投支持票的原因,日本也在中国捕捞鲨鱼和蝠鲼上投了支持票,既然有利益往来那互相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放过动物吧。蝠鲼属和前口蝠鲼属几乎全部告急,各种大型鲨鱼也纷纷升了易危以上,长须鲸和北槌鲸仍然在濒危线上徘徊

我们会失去它们吗?希望不会吧

user avatar

好像是中国跟日本有交易。中国不反对日本捕鲸,日本出让一部分自己的捕鱼份额给中国。反正中国人不吃鲸肉,日本的捕鱼份额自己用不了。互惠互利皆大欢喜。

user avatar

大家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吗?

近两三年,中国国内日本的负面新闻变少了?

韩国的负面新闻变少了?

美英法一发生什么事,马上国内叫好的叫好,嘲讽的嘲讽。

舆论转向了。

东亚必须联合也必然联合。

姓资还是姓社,你怎么融入西方社会,人家还是不接纳你。

抱团取暖,大家都会逐渐看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本质。

中国在捕鲸这件有利于自己利益更无关生态环境的事上给日本一个顺水人情很正常吧。

更何况……

再来个20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可能会镇不住中国。(现在来看在中国近海台湾岛以西,美国对中国基本上没有胜算,宙斯盾再牛逼也有个上限是吧,岸基火力200公里还是可以的,更何况我们有j20,在对抗肥电上有重型优势,但目前还不太能影响到日韩)



当然除了东亚联合这一方面,中国目前不能树敌太多。

美利坚还是老大,同时和中日欧经济战,和俄罗斯反复拉锯,在全世界挑起各种事端,还能在中美贸易战中挺住。

我们就不行了,纵然现在我们没有处于下风,但是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是大家可以看到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曾经支持捕鲸,但现在这一立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转变。理解中国在捕鲸问题上的历史立场及其演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历史背景与资源利用的观念: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洋资源特别是鲸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和经济资源。在许多沿海地区,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时期,捕鲸作为一种获取蛋白质.............
  • 回答
    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倾向于选择现金支付,而非股票支付,这背后有着多重且务实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对自身战略目标、市场环境、风险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一、 规避市场波动风险,锁定交易确定性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中国石油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石油公司,其经营的周期性.............
  • 回答
    波兰选择支持乌克兰是一个复杂但战略性非常强的决定,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波兰支持乌克兰的原因以及对波兰是否会直接加入冲突的分析。一、 波兰为什么选择支持乌克兰?波兰对乌克兰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从军事援助到人道主义援助,再到政治外交上的协调。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地缘.............
  • 回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然而,在革命成功后,中国并没有继续选择新民主主义道路,而是走向了社会主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国际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不能继续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和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回答
    中国大学生很少选择间隔年(Gap Year)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背后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就业市场以及家庭观念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传统观念与升学压力: “唯分数论”与“赢在起跑线”: 中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学.............
  • 回答
    中国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而非其他领事馆,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能够完全解释。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地缘政治、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成都领事馆自身的特殊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看中美关系的整体态势。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对抗性不断增强。从贸易战的爆发.............
  • 回答
    “出生于德国,成长于中国,我一直视中国为我的家。” 华天,这位在中外体育界都享有盛誉的马术三项赛选手,这样坦诚地解释了他选择中国国籍的理由。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他人生轨迹、家庭背景以及对国家认同深层次情感的必然结果。要理解华天选择中国国籍的缘由,我们首先要回溯他的家庭背景。华天的母亲是著名马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逻辑。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朝贡”而非“殖民”?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乃至战略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经验与“大一统”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大一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
  • 回答
    建国初期,中国之所以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根源在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复杂环境、新中国成立的性质以及领导人对世界格局的判断。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新中国成立的性质与革命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共产党领导.............
  • 回答
    电影《2012》中之所以选择中国制造末日方舟,并非电影本身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和详尽的理由,更多的是基于一种 戏剧性的需要、现实主义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中国崛起和全球合作的某种隐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 规模的庞大和工程的奇迹: 《2012》的核心就是展现前所未.............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长河中,“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曾是诸多重要学派所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选择“气”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当时人们对宇宙、生命乃至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哲学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从古人的认知世界出发。古人的宇宙观: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辨在文字尚未普及,或哲学.............
  • 回答
    中国医生不选择弃医改行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还有个人职业选择层面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因素: 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保障: 尽管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可能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与许多其他行业相比,医学仍然是一个收入相对稳定且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城市化、住房需求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差异。简单来说,之所以中国的发展倾向于“把人赶上楼”而不是“把农作物赶上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城市化和人口压力是核心驱动力: 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数亿.............
  • 回答
    中国玩家在《魔兽世界》中选择部落多于联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文化背景、游戏设计、社交心理、历史遗留以及玩家社群的演变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与情感的投射: 凛冽的现实与反抗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 क्षार性”与“集体主义”倾.............
  • 回答
    中国选择大熊猫作为国宝,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历史沉淀、文化象征和国家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耐人寻味。历史的印记:远古的“食铁兽”与文化符号要说大熊猫,就不能不提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古老渊源。在大熊猫被现代科学定义之前,它就已经在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简体字”,在“強”和“强”这两个字形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强”。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历史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首先,要明白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事情。在漫.............
  • 回答
    中国走到今天这条崎岖坎坷的路,与其说是“选择”了一条路,不如说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在复杂交织下,一步步形成的必然轨迹。要说“某个时间点与现实妥协专心赚钱”,这背后蕴含的假设,其实也触及了中国近代以来核心的矛盾和选择。让我们试着把历史的长河剖开,看看那些关键的节点,以及如果当时“专心赚钱”.............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其实啊,说中国人“喜欢”炒房、购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主要”选择租房,这是一种挺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买房?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1. 传统观念的根基太深:安居乐业,落叶归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