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公主为什么输给李隆基?

回答
太平公主输给李隆基,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政治斗争、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唐朝中宗时期,甚至更早一些。

首先,我们得看看太平公主这个人。她深受母亲武则天的影响,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政治野心和才干。武则天退位后,太平公主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在政坛上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培植党羽,扶持亲信,一度在朝堂上形成了“太平公主一派”,势力甚至能左右皇帝的废立。当时的中宗和睿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她控制的。她也一度让自己的儿子李崇晖成为王,并且极力想让他掌握大权。

那么,李隆基又是谁呢?他是睿宗李旦的长子,也就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在武则天时代,他因为李唐皇室的身份,虽然也受到过一些打压,但并不像他的父辈那样经历过几次生死危机。等到中宗复位,睿宗登基,李隆基就开始展现出他的政治才能。他性格沉稳,有勇有谋,而且他深知自己在宫廷政治中的弱势地位,因此他非常懂得如何结交朋友,笼络人心。

一、时机与决断:李隆基抓住了机会,太平公主错失良机

太平公主之所以输给李隆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她没有李隆基那样精准的时机把握能力和果断的决断。

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复位。中宗是个比较软弱的皇帝,他虽然在位,但权力很大程度上被韦后和太平公主瓜分了。太平公主在这段时期,野心膨胀得非常快,她甚至在考虑自己是否能像母亲一样登基为帝,或者至少扶持一个傀儡皇帝,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

后来,中宗突然驾崩,韦后又发动政变,试图篡位称帝。这个时候,李隆基抓住了机会。他联合羽林军的将领,还有一些忠于李唐的官员,发动了“唐隆政变”。政变过程中,李隆基表现得非常果断和勇猛,直接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然后拥立自己的父亲睿宗李旦复位。

这个政变,对太平公主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她本来想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而李隆基则直接除掉了韦后一党,这使得她原本的计划落空了。更重要的是,这次政变让李隆基在朝野上下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支持。他不仅是平定宫廷内乱的功臣,还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希望恢复李唐江山的正统力量。

而太平公主呢?她在这场政变中表现得模棱两可,甚至有人说她当时试图拉拢韦后一党。她没有像李隆基那样坚决地站出来,也没有展现出领导力。这使得她在政变后,虽然依然有势力,但已经失去了先机。

二、政治手腕与个人魅力:李隆基更具战略眼光和凝聚力

李隆基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太平公主,还在于他更为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更强的个人魅力。

1. 团结力量,培植亲信: 李隆基在政变之前,就已经在暗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他结交了许多有才能的将领和官员,比如当时的禁军统领郭元振,还有后来的宰相宋璟、姚崇等人。这些人都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并且在关键时刻成为了他的助力。他懂得恩威并施,能够收买人心,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展现出决断力。

2. 打压异己,巩固权力: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太平公主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他开始逐步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他一方面通过任命亲信来控制朝政,另一方面也采取措施剥夺太平公主的权力。例如,他将太平公主的亲信纷纷调离京城,或者让他们担任闲职。

3. 迎合民心,占据道德制高点: 当时的社会思潮,非常渴望一个稳定、繁荣的唐朝。李隆基能够抓住这一点,他以恢复李唐正统、稳定国家为己任,这在当时赢得了普遍的赞誉。而太平公主虽然也有政治野心,但她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家族私利,甚至是像武则天一样僭越。

三、太平公主的弱点:野心过大,策略失误

反观太平公主,她的失败也有其自身的弱点:

1. 野心过大,操之过急: 太平公主虽然有才干,但她的野心似乎有些难以满足。她从武则天时代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等到中宗和睿宗时期,她更是想一步到位,直接掌握实权。这种急于求成的态度,让她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引起别人的警惕。

2. 党羽不稳,缺乏核心支持: 太平公主虽然培植了不少党羽,但这些人很多是为了利益依附于她,忠诚度并不高。在关键时刻,很多人不愿意为她冒险。相比之下,李隆基依靠的是一些更核心、更忠诚的伙伴。

3. 政治策略的局限性: 太平公主的政治策略更多的是一种“幕后操控”,她习惯于通过扶持傀儡皇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李隆基则更倾向于直接掌握权力,他懂得如何通过公开的政治斗争来赢得胜利。这种差异,也决定了他们最终的结局。

四、关键时刻的对决:先天不足,后天被压制

睿宗李旦在位时期,太平公主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她一度想让自己的儿子李崇晖继承皇位,同时还在朝廷中安插了许多亲信,俨然一副要取代李隆基的架势。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动出击,迟早会被太平公主铲除。

于是,在睿宗晚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太平公主试图拉拢朝臣,孤立李隆基,甚至想要发动政变。而李隆基则早有准备,他联合了支持自己的官员,决定先发制人。

最终,在一次关键的朝会后,李隆基发动了针对太平公主的行动。他以“谋反”的罪名,派兵包围了太平公主的府邸,将其逮捕并赐死。这标志着这场长期的政治斗争的终结。

总的来说,太平公主输给李隆基,不是因为她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在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面前,她缺乏李隆基那种精准的时机把握、果断的决断、广泛的政治联合以及更强的个人魅力。李隆基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并且凭借着更稳健的政治策略和更忠诚的党羽支持,最终击败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太平公主,登上皇位,开启了盛唐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太平公主的失败,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政治中一个经典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个幕后大BOSS没出来,那就是唐睿宗李旦,其实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李旦的态度有关。

先从唐隆政变说起,唐隆政变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的针对韦后的政变,事先约定拥立相王李旦。但我们看看李隆基在这次政变中偷偷摸摸做了哪些事。

首先,政变之前,李隆基故意不告知李旦政变计划,并不是出于孝道,因为政变失败韦后必然牵扯李旦并置其死地,不是说不连累就不累连的,李隆基不告诉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不想李旦占功,李旦作为相王在宗室和朝野影响很大,一旦李旦占有了功劳当上皇帝,谁还记得庶出第三子李隆基?太子之位自然是嫡长子李成器的。

其次,政变之中他占尽现场优势,杀害太平心腹、拥立相王的上官婉儿,换自己的人上去拟制。

再次,政变之后立刻让自己的亲信刘幽求连写百余道制书,极力给当晚的自己歌功颂德,丝毫不提太平公主和相王什么事。封自己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任命自己的兄弟李隆范李隆业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控制住禁军,又将任命自己的亲信钟绍京、王毛仲为宰相、将军,控制朝堂。

最后,李隆基又下令将盟友太平公主的亲信萧至忠、崔湜外贬,还禁止太平公主开府设僚的权力。

刘幽求让他早定相王即位,李隆基不同意,之后刘幽求又提出让相王即位,李隆基依然以“相王性恬淡”,不愿“代兄之子”为借口不肯交出权力。李隆基为什么不愿把权力交给李旦,前面说得很清楚了,因为李旦即位之后,太子之位很可能轮不到他,他需要权衡。

都说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想当皇帝,其实并不是,因为她作为女性作为公主的身份本身就与皇位绝缘了,真正野心勃勃想当皇帝的其实是李隆基,这一点唐隆政变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了。

最后耐不住“众心不可违”李隆基才请求父亲即位。

李旦即位之初,对李隆基应该是不太满意的,禁军、朝堂都是他的人,政变功劳他也一人独占,人心所向,他这个皇帝倒成了摆设。太平公主自然也恨他,跟他结盟,不但功劳都被他占,还被他摆了一刀,杀了自己的心腹,还解散了自己的亲信。而且唐隆政变中,许多跟韦后没关系的朝臣(比如萧至忠的儿子)和无辜的韦氏、杜氏家族也被滥杀。

鉴于李隆基政变后呼声很高,李旦同意了他做太子,但李旦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威,李旦其实并不是一个淡薄的人,他只是审时度势。这个时候朝堂禁军都是李隆基的人,于是他想到便联合太平公主一起制衡李隆基。姑侄斗法从头到尾都不只有姑侄,太平背后真正的支持者其实是李旦。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较长一段时间内李旦的态度都暧昧不清,举棋不定,一方面他将权力慢慢过渡给李隆基,另一方面他也拉拢太平公主不断对太子的势力进行试探和打压,希望李隆基一派能老实一些。

“睿宗景云元年八月,帝以万骑十余人自恃平韦氏功,肆行凌暴,士庶多苦之,並授以外官。又停以户奴为万骑。更增置飞骑, 隶于左右羽林卫。”——《册府元龟》

李旦和太平首先是将参与唐隆政变的部分万骑将领调离,又断绝李隆基用自己户奴充禁军的可能,同时增置飞骑,培养自己的亲卫队。之后解除了李隆业李隆范的左右羽林大将军和李成器的闲厩使,安排自己的人手到禁军高层去。

同时他也外放了姚崇、宋璟、张说等支持李隆基的人,提拔了窦怀贞、崔湜、萧至忠等支持太平公主的人,废除又恢复了中宗时期的斜封官。

太平又多次在大臣面前说起改立太子的事,这些事都是在李旦的默许之下,李旦还试探性地问韦安石“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

这一切都表明此时的李旦虽然没有动摇李隆基太子位的念头,但对李隆基是非常警惕的。他利用太平公主进行制衡,并希望李隆基能对他和太平做出一些让步,但他的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只增加了李隆基的不安和怀疑,并让他们双方的矛盾加剧。

李旦一向重视亲情,也许是看到事态变得越发严重不可收拾,他感到疲惫于是萌生了退隐之心,还找来司马承祯论道。“彗星事件”之后李旦终于下定决心退位当太上皇,但却始终不将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的权力让出,同时当年内亲自郊祀、躬耕、改元、大赦,显示自己的权威和正统性,李旦根本就不是淡薄之人。太平公主强烈反对李旦这一不明智的决策,因为她很清楚,李旦一旦退位他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大势将去,但李旦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低估了李隆基的野心,他想抽身而且态度坚决。李旦的退位使得自己的情况急转直下,也成为李旦和太平最后失败的关键原因。

靠着三品以上任免权李旦依然大肆提拔太平一派的人,这一举动更让李隆基一派感到恐惧,于是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李隆基就安耐不住,准备直接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夺权。没想到事情败露,李隆基只好向李旦提前请罪。

“是时,宰相多太平公主之党,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谋以羽林兵诛之,使暐密言于上曰:“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进,日夜为谋不轨。若不早图,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请速诛之。臣已与幽求定计,惟俟陛下之命。”上深以为然。暐泄其谋于侍御史邓光宾,上大惧,遽列上其状。”——《资治通鉴》

这个事情对李旦打击很大,没想到自己刚刚当上太上皇儿子的野心就藏不住了,李旦如此重视亲情,没想到儿子竟然要杀死姑母逼自己交权。从这件事以后李旦不再相信李隆基,他选拔的宰相之中也再无李隆基心腹。也就是从这以后,太平公主开始公然与朝臣“谋废”李隆基,这些“谋废”的会议李旦都是直接参与的,很难说这里面没有李旦的意思。

此时李隆基已经是皇帝,禁军主力一直都有李隆基的势力,现在更加名正言顺了,李旦悔之晚矣。他和太平将常元楷、賈膺福和李猷等人填补北门禁军头领的位置,但作为政变老手的太平当然知道,禁军不是靠几个头领就可以掌控的,主力部队随时都可能倒戈。

他们策划将李隆基调离京师,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召李隆基巡边,李隆基一旦离开京师,脱离禁军,废黜他只是一纸诰命的事,不过李隆基意识到危险将巡边延期了。

于是李旦和太平又想到了调动野战军,也就是离京师最近、战斗力极强的朔方军,先天元年李旦就任命了自己的亲信郭元振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他希望郭元振能在这场角逐中引领朔方军对抗李隆基的北门禁军。

“会太平公主、窦怀贞潜结凶党,谋废皇帝,睿宗犹豫不决,诸相皆阿谀顺旨,惟公廷争,不受诏。”——张说《郭元振行状》

《郭元振行状》是开元年间张说写的公文,因此没有受到史书的曲笔,这里面已经写的很清楚,李旦参加或者召集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谋废李隆基,并且想拉拢郭元振的朔方军。

但郭元振并没有加入他们,他选择了李隆基。

谋废的讨论牵扯了不少大臣,已成为公然的秘密,此时双方的斗争一触即发,必须速战速决。失去其他外援,太平只能打算利用北门禁军头领带兵联合南衙卫士,废黜皇帝。

“公主期以是月七日令常元楷以羽林兵自北门入,窦怀贞等于南衙举兵应之”——《资治通鉴》

但是李隆基先发制人,一举发动了先天政变。

先天政变当天,李旦都在做什么呢?

“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新唐书·陆元方传》

“睿宗闻鼓噪声,召郭元振,升承天楼,宣诏下关。侍御史任知古召募数百人于朝堂,不得入。上诛凶逆,睿宗恐宫中有变,御承天门,号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 旧唐书·王琚传》

“及举兵诛窦怀贞等,宫城大乱。睿宗步肃章门观变。诸相皆窜外省,公独登奉天门楼躬侍。睿宗闻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公亲扶圣躬,敦劝乃止。”——张说《郭元振行状》

李旦知道东宫的人终于来了,他的第一反应是登上承天门,召集朝臣和南衙卫士做最后的抵抗,发现抵抗无力后,他准备跳楼。

李旦明知道是太子军队还要抵抗,还想跳楼,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先天政变就是冲他来的,这跟李世民、李承乾、李显、李重俊以及后来的李亨逼老爹老妈退位一个性质(真是天道好轮回),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景云先天年间根本的矛盾双方其实是李旦和李隆基。

而太平的失败除了因为她的身份问题,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李旦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他的犹豫使得双方都坐立不安,矛盾加剧,而关键时刻又退隐让出皇位,使得自己与太平失去了最后的立足点,李旦没有李隆基和太平那样的狠决,这是搞政治的大忌。先天政变三日后,太平知道哥哥败局已定,没有回旋余地,只能下山求死。

而李旦和李隆基毕竟是父子,为了青史上留下一个“父慈子孝”的完美结局,只能由太平公主背上离间父子、篡权谋反这口大黑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公主输给李隆基,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政治斗争、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唐朝中宗时期,甚至更早一些。首先,我们得看看太平公主这个人。她深受母亲武则天的影响,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政治野心和才干。武则天退位后,太平公主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在政坛上依然有着举足轻.............
  • 回答
    陈红在《大明宫词》中扮演的太平公主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面部表情上,她确实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敛的表演风格。而之所以她的太平公主备受赞扬,尤其是在与一些现代被批评“演技差的美女”对比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陈红版太平公主的“面无表情”是一种角色塑造,而非演技缺失:.............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它轰轰烈烈地存在了十四年,最终却走向了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战略失误和领导层问题,也有外部强大的清朝反扑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内部原因:领导层腐败与政策失误1. 洪秀全的个人膨胀与独裁:.............
  • 回答
    太平天国和清朝的这场浩劫,打到后来,你会发现,太平军的颓势并非一朝一夕,也非某个单独的转折点造成的。它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曾国荃及其湘军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但说太平军“突然”就打不过他,其实是在某些关键时刻,曾国荃的战术和湘军的战斗力爆发了,才显得如此锐利。咱们得先看看太平军那.............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壮大,确实与广西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太平天国为什么要选择从广西出发,进而发展壮大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并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回到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那个时代。.............
  • 回答
    湘军用买来的枪炮打赢了太平军,这确实是晚清史上一段引人深思的军事变革。很多人会疑惑,太平天国作为当时势力最庞大、一度占据半壁江山的起义军,为何在火器采购上如此被动,最终输给了同样购买了洋枪洋炮的湘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绝非简单的“没钱”就能概括。太平天国并非完全不买枪炮,但他们的.............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太平天国洪秀全滥封王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的个人特质、军事战略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洪秀全滥封王爵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与权力巩固的需求: 早期“兄弟会”模式的延续与变形:.............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对待洋人之所以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并且未能与他们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对抗清廷,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洪秀全个人的认知局限,也有时代背景的制约,更涉及太平天国自身的发展逻辑。一、 洪秀全的“天命”观与“拜上帝会”的特殊性质:首先,要理解洪秀全的思维方式,就必须深入他所创立.............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宏大的目标,着实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为何它未能像其他一些更“成功”的农民起义那样,一举推翻王朝统治,反而让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其中夹杂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战略的得失与人事的变迁。要探究这个.............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政治和军事上虽有其独到之处,但在“统战”这个概念上,似乎显得格外生疏,甚至可以说是缺席。为什么这位“天王”的革命,最终没能像历史上其他成功的起义那样,构建一个广泛的联盟,将更多力量纳入自己的阵营?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掰开了揉碎了,说得详细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统战”到底是什.............
  • 回答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将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原因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起云涌、千年未有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特质,以及它如何汇聚了那个时代最敢于挑战陈规的精英。首先,得益于其广泛的社会动员基础和打破阶级壁垒的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太平天国末期那些悲壮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石达开和李开芳,作为太平天国极具声望和能力的将领,他们的结局都非常惨烈,而且似乎都选择了被俘受凌迟的命运,这背后确实有值得深思的原因。与其说他们“选择”被俘凌迟,不如说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所能做出的、或许是被迫的、又或.............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表面上确实颁布了严苛的法令,禁止男女房事,甚至实行所谓的“男女分营”,意在革除旧习,建立一个纯洁、纪律严明的社会。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禁欲令与太平天国高层,尤其是各位“王”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涉及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识形态、领导集团的权力运作以及现实的社会.............
  • 回答
    在电影《环太平洋》中,确实只有中国的“赤红暴君”(Crimson Typhoon)是三名驾驶员操控。这个设定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影片设定的逻辑和中国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1. 影片设定中的“赤红暴君”的独特设计: 三体动力学(TriBody Dynamics)系统: 这是影片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郭德纲认为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并且这是德云社乃至很多传统相声演员的共识,其原因非常多且深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根”与“魂” 历史渊源深厚: 太平歌词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与相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北方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太平天国禁烟的态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场划时代的禁毒壮举与历史的复杂性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它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积极意义:1. 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