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去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

回答
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持续摸索的过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偏好,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经”告诉你该读什么。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摸索出来的,比较“接地气”的方法,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那些能触动你灵魂的书。

第一步:初识——“一见钟情”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就遇到了那本“对的书”。

封面和书名: 别小看这两样东西,它们往往是作者和出版社最先抛出的“诱饵”。一个好的封面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书名,就像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我会留意那些设计感强、有思考空间、或者直击我内心某个点(比如好奇、共鸣)的书名。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词、一个短语,就能勾起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
作者: 你是否熟悉这位作者?他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还是你一直关注的作家?如果作者有不错的口碑、之前的作品也曾打动你,那么新书的质量往往有一定保障。反之,即使封面再漂亮,如果作者名不见经传,我也会稍微谨慎一点。
出版信息: 看看出版日期。一本刚刚出版的书,可能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但往往代表了最新的思想或故事。老书则可能经过了时间的淘洗,沉淀了经典。另外,出版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书的质量。一些知名出版社,特别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通常会有更严格的选稿标准。
“第一印象”关键词: 快速浏览一下书的封底介绍、前言或者目录。看看里面提到的关键词是否吸引你。是关于某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某个时代?某个情感?还是某个让你忍不住想去了解的经历?

第二步:深挖——“知己知彼”的探究

如果初步印象不错,接下来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下。

试读章节: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现在很多购书平台都提供免费试读章节。花点时间读几页,感受一下作者的文笔、叙事方式、节奏感。
文笔是否顺畅: 作者的语言是否流畅、自然,还是晦涩难懂、矫揉造作?
节奏是否吸引人: 开头是否抓人?故事推进的速度是否让你想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
情感是否共鸣: 作者的叙述是否能引起你的情感波动?是否让你感到被理解?
读者评价: 看看其他读者的评价,但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
看“精华”评价: 很多平台会推荐一些写得比较详细、有分析性的评价,这些往往更有参考价值。
区分“水军”和“真情实感”: 警惕那些泛泛而谈、“好”得不像话或者“烂”得没道理的评论。
寻找“相似口味”的读者: 看看那些和你口味相似的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他们的推荐或批评会更有参考性。
关注“槽点”: 有时候,即使大部分评价是正面的,但如果有一些反复出现的“槽点”是你无法容忍的,那这本书可能就不适合你。
专业书评/媒体推荐: 寻找一些信誉良好的书评网站、杂志、报纸或者知名读书博主、评论家的推荐。他们的专业见解往往能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帮助你判断这本书的价值。
关注评论家的“人设”: 这个评论家是否一贯以挑剔著称?他/她是否擅长评论你感兴趣的这个领域?
理解评论的“维度”: 评论是侧重于故事性、思想性、语言艺术还是社会意义?
内容简介/摘要: 除了封面上的,还可以搜索更详细的内容简介或者相关的介绍文章。这能让你更清晰地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或者故事梗概。

第三步:自我评估——“投其所好”的筛选

最关键的一步,是将这本书和你自己的需求、兴趣进行匹配。

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
放松娱乐? 你可能需要一个情节紧凑、轻松有趣的故事。
学习知识? 你需要一本有深度、有逻辑、有依据的非虚构类作品。
获得启发? 你可能在寻找那些能改变你看法、带来新视角、或者激发你思考的书。
打发时间? 那么很多书都能满足你,但你可能更倾向于那些读起来不费力的。
这本书和你的兴趣点是否契合?
话题: 你对书中所讨论的话题有多大的兴趣?
类型: 你喜欢小说、历史、传记、科幻、哲学,还是其他类型?
主题: 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如爱、死亡、成长、社会问题等)是否是你当下想要了解或思考的?
你的“可支配阅读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时间非常有限,或者精力不济,一本几百页、需要大量思考的哲学著作,可能不是一个好选择。一本短小精悍的散文集或短篇小说集,或许更适合你。
你对“阅读体验”的期待?
你是否追求文学的“美感”?对语言的表达有较高要求?
你是否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你是否想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

一些“旁门左道”但可能有效的方法:

“扫一眼”目录和索引: 对于非虚构类书籍,目录是其骨架。看看目录的结构是否清晰,分章节的标题是否吸引你。索引也能让你快速了解书中涉及的关键人物、概念和事件。
看看书中引用了哪些参考文献/书单: 如果一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很多,且你对其领域有一定了解,你会知道它是否扎实。反之,如果作者引用的是一些“垃圾信息”或者缺乏根基的观点,那这本书的价值也值得怀疑。
关注“常读常新”的书: 有些书,你读一遍可能觉得还可以,但随着你的阅历增长,再次阅读时会有新的感悟。这些书往往是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的。
和朋友交流: 问问你信任的、品味和你有些相似的朋友,他们最近在读什么,有什么推荐。真实的交流比任何平台上的评价都可能更有温度和参考价值。

最后,别害怕“踩雷”!

即使你做了这么多功课,也难免会遇到“不合胃口”的书。这很正常。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知的一次接触。把“踩雷”看作是认识自己“不喜欢什么”的机会,也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享受阅读的过程。有时候,一本看似不起眼的书,却能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带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大胆去尝试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回复「书单」,查看更多领域的推荐书单。)

这个世界上,有超过 99.9% 的书,都是不值得去读的。

你可能觉得太夸张了,别着急,我给你算一笔账。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报告,2017 年,全国出版的新书超过 25 万种。

怎么叫「种」呢,一套十册也算一种,但是我们姑且就算一种一本吧。对于一个普通人,一年可以读多少本书呢?

有人一年读两本书,有人一年读二十本,我现在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公众号,粗略估计,一年读书也就在两百本。

这还是因为我的公众号主要给大家推荐值得阅读的好书,所以我才更有动力去读。

我知道,单纯谈每年阅读多少本书,其实是很粗暴的。但是我们只是为了方便算这么一笔账,就算一年能读下 250 本书吧,和那 25 万种相比,也只是 0.1% 啊。

这还仅仅是每年的新书。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就是天天读书,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每年读 1000 本也不是没有可能,对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毕竟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开头那句话应该这么说:这个世界上,有超过 99.9% 的书,也许值得读,也许不值得读,但是对不起,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去读。


这就像一顿自助餐,肚子就这么大,能吃的有那么多,怎么办?

三个建议:挑必须要吃的,挑自己爱吃的,挑看起来好吃的。


先说第一点,挑必须要吃的。

我们常说书籍是「精神食粮」,其实很多读书的道理,就和吃饭差不多。

我们如何决定自己要吃什么?首要的是看身体需要什么。自己的口味,别人的推荐,都要往后排,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想增肌就得补充蛋白质。

想提高免疫力就得补充维生素C。

像我这样的胖子,就只配和小白兔共享一种伙食标准。

读书也是一样,阅读的领域,首先要契合人生的大方向。

你最希望了解的领域,你最希望掌握的技能,你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由此作为你的方向,去选择阅读的领域。

如果阅读和你的工作、生活、学习分得太开,是不好的。

有人会说,缺啥学啥,这会不会太功利了?

问题在于,阅读是一件投入很多,收益又很慢的事,如果再和我们的日常分得太开,很难有人能坚持下来。

更何况,我们培养一种习惯,往往是从功利的角度入手,坚持的时间长了,就催发出非功利的动因了。

比如跑步,绝大多数人开始跑步,都是拿到自己体检报告的第二天,你说功利不功利?但是跑着跑着,不还跑出信仰了么?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就是有的人不甘于缺哪补哪,而是希望一步到位。

总有人告诉我说,他读书是为了寻求一种智慧。

然后去读王阳明,去读身心灵,去读厚黑学。

其实一问到底人生碰到了啥问题,就是 PPT 做不明白,至于麻烦人家王阳明老先生么?


在我目前的阅读中,最接近于大家想象中那个智慧的描述,出自于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而查理·芒格恰恰强调的是要尽量多地掌握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型,将这些思维模型组合起来使用,当你的思维模型积累的越多,才越能看清这个世界。

所以,警惕想要借助一本书或是一套书,就能获得人生终极智慧的想法。

我给这样的想法起了个名字,叫做「仙丹式阅读」。

人间没有仙丹,天天琢磨吃仙丹的,最后都不怎样,一口一口吃米饭面条,才真的让我们有动力往前走。


再说第二点,挑自己爱吃的。

其实每个人读书的时候,都会面临一种矛盾:

时间有限,能读的书有限,读书是要专注于解决眼前的苟且,还是要帮助我们探索诗和远方?

答案当然是,都要。

不过这中间有个比例的问题。

不同的书,就像不同的地方,一类书就像是超市、饭馆、健身房,我们去那里有很确定的目标,我们也知道自己能从那里获得什么。

另一类书就像是街心公园、三亚、巴黎,你也说不上来你到底去哪里是为了什么,但是你知道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你,你就想去。

你有可能在三亚的海边想通了人生的大问题,你也有可能在巴黎的街头遇见了今生的挚爱,但是也有可能你去转了一圈,觉得没劲,就回来了。

这一类书也是这样,我们需要的就是丰富我们的体验,并且期待不一样的可能性。

那么这中间怎么分配呢?我的建议,就想象一下,理想状态下,你希望一年里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在旅行?比如对于我,可能是一年中最多三个月,也就是四分之一。

那么,就大致按照这样的比例,去阅读「诗和远方」类的书籍,你所阅读的所有书中,「诗和远方」类就占四分之一。

这一类书,就全凭自己的喜好,这就像旅行一样,喜欢阳光沙滩,就别硬让自己往哈尔滨跑。


最后说第三点,挑看起来好吃的。

前两条聊的都是领域,都是类别。

因为我们的大问题是时间有限,书太多,所以,要先确定阅读的领域,在我看来更重要一些。

那么面对具体的书,怎么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呢?

推荐一种方法,帮助你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就能大致了解一本书。

这个方法脱胎于著名的阅读指导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法,分成六步

  1. 先看书名,有序言看序言
  2. 研究一下目录,了解书的结构
  3. 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 挑一个和主题有关的篇章看一看
  6. 最后一步,东翻翻西翻翻,随意浏览一下。

这些读完,你需要回答一些问题,我建议你最好能写下来,不用紧张,不会让你写一篇书评,两张便利贴就可以搞定。

类型: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起码对于你来说,这是一本致用类的书,还是一本「诗和远方」类的书?

主题:用一句话简单描述,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作者的哪些特质,使得他有资格去写这个主题?

结构:这本书的结果是怎样的?

(结构这一点不必纠结,如果能看出来就写,如果看不出来,就写「看不出来结构」)

读者: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联?

优先级:你是现在就必须读,还是等到研究这个领域时再优先读,还是有空闲时间再读?

其他吸引你的点:比如这本书来自你喜欢的出版社,这本书是你很佩服的人推荐的,这本书的装帧很美丽。

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你值得去读这本书的理由。你为自己收集的理由越多,这本书当然就越值得去阅读。


我们这个时代,随着书越来越多,「好书」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也许对于我来说,足以安身立命的知识,对于你来说,一点都不需要了解,反之亦然。

所以,如果泛泛而谈好书,很难,不可能找到一个 1000 本书以内的书单,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只要读完这 1000 本书,就能解决人生中的任何问题。

每个人的「好书」,每个人值得阅读的书,都会不太一样。

我们只有在阅读这件事上,变得更主动,更有主见,才能真正从书中收益更多。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查看更多文章。

回复「书单」,给你看我的精选书单

回复「读书」,给你看我的高效读书方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