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控制气象发布权限,禁止民间发布气象信息?

回答
中国政府对气象发布权限的控制,以及对民间发布气象信息的限制,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信息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核心原因: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警,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政府需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统一性,以避免因信息混乱、误导或延迟而引发的社会恐慌或次生灾害。

1. 避免信息混乱与恐慌: 如果民间机构或个人随意发布气象信息,特别是关于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而这些信息与官方发布存在差异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公众无所适从,产生恐慌情绪。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当下,未经核实的信息可能被放大,引发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2. 确保统一指挥与协调: 在面临重大气象灾害时,政府需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救援力量和资源。如果民间随意发布信息,可能会干扰政府的救援决策和部署,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例如,错误地发布撤离信息或封锁道路信息,可能会造成交通拥堵或人员伤亡。
3. 维护官方权威性与公信力: 气象信息的发布涉及到科学的监测、分析和预报技术。政府通过国家气象部门作为唯一的官方发布渠道,是为了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维护政府在公共事务上的公信力。一旦民间信息挑战了官方信息的权威,可能会动摇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4. 防范“信息战”和“舆论引导”的风险: 在某些敏感时期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气象信息也可能被用作一种工具,通过传播负面或夸大的天气信息来制造社会不安,或者在特定的政治宣传中被利用。政府控制气象发布权限,也是为了防范这种潜在的风险,确保信息传播的正面性和可控性。

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的建设

中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来固化和执行对气象信息发布的控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该法律明确规定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权限和管理要求。其中,通常会规定国家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各级气象机构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唯一官方渠道。
2. 气象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除了气象法,可能还有更具体的行政规章和办法,对气象信息发布的主体、内容、渠道、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包括对未经授权发布气象信息的行为进行处罚。
3. 对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延伸: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也日益多样化。政府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整体管控,自然也延伸到了气象信息领域,要求各互联网平台对发布的气象信息进行审核,不得擅自发布非官方气象预报和预警。

技术与专业性门槛

气象预报和预警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专业的团队和长期的积累。

1. 专业的监测网络: 国家气象局拥有覆盖全国的、精密的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气象探测设备、雷达、卫星等组成的复杂气象监测网络。这些是准确预报的基础。
2. 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型: 科学的预报依赖于复杂的大气物理方程组和强大的计算机模拟能力,即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这些模型的研发和运行需要巨大的投入和专业知识。
3. 预报员的专业技能: 即使有先进的技术,经验丰富的预报员也需要对预报产品进行解读、订正和发布。他们的判断和经验是提高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4. 民间机构的局限性: 大部分民间气象爱好者或机构,虽然可能对气象有热情,但往往缺乏上述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其发布的预报信息可能存在科学性不足、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容易误导公众。

特定信息类型的管控

需要区分的是,政府对气象信息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官方发布的、具有预警性质的、可能影响公众决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而对于一般性的天气情况描述,例如“今天天气晴朗,气温舒适”之类的普遍性信息,通常不会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只要不涉及误导或恐慌即可。

对“民间发布气象信息”的理解

当提到“禁止民间发布气象信息”时,更准确的说法是禁止未经授权的民间机构或个人,擅自发布具有权威性、预警性质的官方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 允许爱好者分享天气观察、讨论天气现象,但这不等于拥有发布官方气象预警的权力。

可能存在的争议与讨论

尽管政府有上述理由,对气象发布权限的严格控制也可能引发一些讨论: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一些声音会认为,过度控制可能影响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限制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创新与民间力量: 一些民间气象爱好者或科技公司可能能够提供更细致、更个性化的天气信息服务,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扼杀了这部分创新潜力。
信息滞后性: 在某些情况下,官方信息发布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民间是否能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补充信息,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政府控制气象发布权限的核心动因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公众在面对灾害性天气时的安全与有序。 这是通过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以及对专业技术和资源的集中,来维护气象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统一性。虽然对民间发布存在限制,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信息混乱、误导和潜在的社会风险,而不是完全禁止所有与天气相关的信息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6.7应该是最后一次更新

上了日报,在朋友圈还有不少师长分享,实在是惶恐

相对于资深预报员或气象人来说,我对于气象的理解还很肤浅,回答这一问题纯粹是因为怕我们的羽毛沾上污水

补充评论区的Q&A,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这或许就是拳拳之心的来源

@兔子妈V

:上海为什么要手绘天气图?

A:上海台是少数坚持手绘天气图的省级气象台,它在过去一度放弃了手绘天气图。有一次幼儿园春游打电话到气象台咨询天气,预报员给出错误预报导致小朋友淋雨生病,后来老预报员通过手画天气图就分析出了该系统。从此以后恢复手绘。

@枫林晚

&

@kk7mz

如果计算机图比手绘图差不是应该考虑改进算法么?为何又回到手绘的老路上。气象部门用的计算机应该是很高级的吧。意思是手绘的要比自动的准确么?为什么呢?

A:手绘天气图费时费力,看上去过时且并不经济,中国气象局自己开发的micaps系统,自动画等值线问题不大,但是气象上有很多缺测和错误的数据,站点分布也不均匀,所以有时就有问题;手绘的好处是,在画的同时也在进行诊断,剔除异常点。空军手绘能力很强,天气学扎实,可以单靠天气图进行预报。气象部门确实是很早运用了高性能计算机,但主要是用于模式积分。micaps系统在存储和自动绘图上还有一定问题。

@soleshaw

:上海的天气预报经常不准,说下雨没下雨,说没雨就下雨

A:气象预报的不确定性是由大气运动的非线性造成的,这并不是我国才有的问题。由于我国起步较晚,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20年的差距,但是相信通过气象人的不懈努力可以在本世纪中叶追上。PS:除去中央台,上海台的实力在国内数一数二,有自己的模式,加之台风所科研优势,博士就有好几十个。

PPS:夏天更不准些,冬天比较准。这是大气运动固有属性造成的

@草茶茶

上次看到墨迹发文说气象转播权的收费蛮贵的,简直就是躺着挣钱。不允许别人预报,这钱就能继续挣吧。 那个盈利貌似不少吧...我记不清细节了,好像各省也没有权力自己预报?

A:气象局正在改革,以后会有民营公司的参与,但肯定需要执照。墨迹目前是没有资质自己预报的,只能从气象局买数据。气象业务单位分四级,中央-省区-地市-县台。主要的预报是由省台和地市台完成的,中央台指导并汇总,县台主要是观测和订正预报。气象预报实际是很依靠预报员经验的东西,中央台的首席未必能比地方台老预报员好。而且如今各省台,甚至东部的县台只收研究生,技术更新和科研能力不比中央台弱.

关于盈利的问题:气象局的盈利是要上交的,然后再由财政同一拨付(小金库除外)

@伍洋

加粗部分好像把责任都撇的很干净

A:那些“责任”是强加上来的,当然不能接受,气象部门管风温压湿,环保部管三大污染。责任是明确的,没有丝毫模糊的区间,而且环保是肥差,气象部门受不起.

再次谢谢大家,不论是鼓励还是批评我都接受,但毁谤我是拒不接受的

======================================================================

6.5先谢谢大家的支持,看了其他人的回答,颇有教益。

有一点提醒:有些同学树错了靶子,PM2.5之类的监测和预报是环保系统的工作,和气象局没有半分钱关系。环境预报不是气象预报!气象局没有权限发布环境预报!另外,预报不是实况!

6.5补充一下气象预报是怎么制作的。

1观测:地面观测、探空观测、地面雷达、气象卫星

地面常规观测台站:

地面雷达台站:

有个新闻不是说,俄罗斯经济危机导致西伯利亚观测数据减少,影响我国预报能力,那个是真的。

有很多值守在偏远气象站的同行,他们在图上只是一个点,却是分量很重的一个点。

2.1汇总诊断

在电脑还不普及的时候,预报员通过手工画天气图,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

现在有micaps了,自动绘图。但是中央台,民航,空军,还有一些地方台(比如上海台)坚持手绘

通过连续的天气图可以诊断一些天气尺度的系统,运用天气学预报未来的移动和强度变化

2.2模式模拟

观测得到的数据除了可以用天气学进行分析以外还可以作为初值放到计算机进行积分,这就是模式

我国除了引进外国的模式以外,也发展自己的模式(虽然比较挫),下面就是集合预报邮票图

一般预报员综合分析天气图与模式结果,然后给出结论。

2.3短临预报,预警

为什么把这个提出来呢?因为很重要。短临预报一般是在6小时以内的预报,通过雷达资料的外推,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报结果,有时需要发出预警

大体上预报就是这么来的:观测是基础,天气学原理+模式+统计=天气预报

======================================================================


补充在这里,昨晚爪机回答的所以排版什么的就不要在意了。

这次出台的《办法》真的是针对媒体转载和传播气象信息的,总共十二条,其中超过一半是关于媒体与气象部门的责任。对于个人发布天气预报这件事,我很赞成,因为气象爱好者推动了气象知识的普及,他们通俗易懂的分析很好地补充了官方口径。但是一旦允许个人发布天气预报(注意是发布天气预报,不是小明妈妈告诉小明下雨带伞,不是在强对流来临前贴雷达图),那媒体也有违反的借口了(我也是气象爱好者,你管得着么?),所以就一刀切了。而且不允许个人发布天气预报,是《气象法》规定的,不是新的政策。

气象局:气象爱好者讨论分析天气,不会受到处罚

气象局官员:气象爱好者进行天气预报不会被罚款

~~~~~~~~~~~~~~~~~~~~~~~~~~~~~~~

回答问题前,先去阅读全文。这次的《办法》实际是对《气象法》的重申,并对媒体传播气象预报及气象灾害预警做出规范。

一,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对于天气预报的错误解读。微博和微信上经常会有一些耸动的标题诸如:台风xxx直逼本市,有史以来最强。。。台风鲇鱼的巅峰强度确实很强,但不代表在经过吕宋岛的削弱以后强度还能维持,在影响粤闽一带时已是强弩之末。这种把巅峰强度理解为登陆强度,造成错误信息传播难道不该禁止?

气象信息一方面通过媒体传播,一方面又受到媒体和公众在专业上的短板的制约。 4.28晚江苏南部发生强天气,多地出现冰雹。上海台发布了冰雹橙色,大风橙色,雷电黄色预警信号以后,大家的留言是这样的:"明天不放假?""醉了,白天三十度,晚上下冰雹""有冰雹么?我没看见"。这就是公众对于气象认知的现状。不知道中尺度强天气的持续时间,不知道超级单体的影响范围,不知道冰雹就是在高温高不稳定度条件下生成的。。。。 所以,在气象专业知识不普及的情况下,对媒体传播进行约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别再让那些过期的天气预报出现。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其实是气象科学建立发展的动力,无数气象人穷一生之功只是为了把短临预报提高几十分钟,把中期预报延长一天,研究长期预报的可预报性。 但是,气象部门一天至少在5、8、11、17、20点发预报,而我们看到的预报是哪一报你关心过么?气象部门不过是想让公众看到最新的及时的预报,而不是拿着昨晚的预报说,“今天明明已经下雨了,你们气象局连改都懒得改?”气象部门确实做不到100%的准确,但是从不怕承认错误,上海台从前两年恢复了手绘天气图的工作,就是从一次幼儿园旅行事故中总结的,广东台700多页的预报手册,是千百次教训组成的。

三,只针对无偿业务,不会影响商业应用软件。首先澄清一点,应用软件的数据都是从气象局来的。要澄清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我之前听说“xx应用软件的预报比你们气象局好多啦,那么多气象站浪费钱,滚粗啦”。但是不可否认,相关软件的出现确实提高了气象预报的传播力。这次的办法只是约束这些软件及时更新信息,并不会封杀。

四,一切的根源在于气象系统的弱势地位。虽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却两头不讨好。公众总是记住气象局预报失误,却没有统计预报正确。在其他部门眼里,这个清水衙门还很好欺负,在媒体更是没有足够的地位。所以呢,你个小绵羊居然敢说我媒体不专业,我就乱解读《办法》,你来打我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