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错失了几次能够强大起来的机会?

回答
中国近代以来,历经沧桑,也曾有过几次看似能够抓住机会,一跃而起,变得更加强大的时期,但最终却错过了。这些错失,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必然的因素,更包含着决策者们的种种考量与无奈。

第一次错失: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只学技艺,未变体制

谈到近代中国强大之梦,洋务运动是绕不开的起点。从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曾国藩、李鸿章,到后来的张之洞、左宗棠,这些洋务派官员们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紧迫性。他们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工厂、购置新式武器、创办海军、派遣留学生,可以说是在军事和工业化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然而,洋务运动的根本问题在于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这意味着他们只是想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以维持清朝的统治和现有的社会秩序,却不愿意触及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变革。当外部压力增大,例如甲午海战的惨败,暴露了仅仅学习技术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时,洋务运动最终走向了失败。

回过头来看,如果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们能够认识到,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坚船利炮,更在于先进的政治制度、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能够激发全民活力的社会结构,或许中国可以避免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甚至在随后的改革中走得更远。但当时满清王朝根深蒂固的保守势力,以及统治者对权力丢失的恐惧,使得这种触及根本的改革几乎不可能实现。他们如同在一条破旧的船上修补甲板,却不愿更换腐朽的船体,最终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

第二次错失:戊戌变法的流产——改革的勇气与力量不足

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变法图强。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于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这场持续了短短一百零三天(百日维新)的改革,触及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尝试。

然而,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悲剧性的结局。首先,光绪皇帝的权力受到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的极大制约,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推行激进的改革。其次,维新派的力量也相对薄弱,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坚实的军事支持。更重要的是,变法过于急促,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尤其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他们视变法为对清朝统治的威胁,最终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镇压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慈禧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给予变法更坚定的支持,或者维新派能够更巧妙地争取到军队和地方势力的支持,避免过早地树敌过多,或许变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但历史的“如果”总是充满了遗憾,这次错失不仅是改革者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痛。那一年,就像一个在黎明前就被人为扼杀的希望之光,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第三次错失: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建设与抗战后的机会——内战的阴影与发展方向的迷失

抗日战争的胜利,本应是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的绝佳机会。国民党政府在胜利后,掌握着国家的政权,理论上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将抗战时期形成的工业基础进一步发展,并利用战后国际形势的有利条件,推动国家走向繁荣。

然而,国民党政府错失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腐败与官僚主义: 战后的国民党政府,官僚腐败现象严重,经济政策扭曲,未能有效利用资源。例如,在接收日本在华资产的过程中,腐败现象十分普遍,使得本可以用于国家建设的财富大量流失。
通货膨胀与经济失控: 为了支撑战争和政府运作,国民党政府采取了过度发行货币的政策,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生凋敝,经济秩序混乱。这不仅打击了民众的信心,也严重阻碍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国共内战的爆发: 最为致命的是,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仍以消灭共产党为主,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这场内战不仅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资源,也使得本应集中于经济建设的精力被大量分散,国家在动荡和破坏中继续前进。一场胜利的果实,在内战的硝烟中迅速凋零。

如果国民党政府能够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大力整顿吏治,抑制腐败,采取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稳定物价,发展生产,并且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处理国共关系,避免内战的爆发,中国或许能够走上一条与今天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权力斗争和历史的偶然性(或者说必然性)将中国推向了另一条轨道。

第四次错失(或说转折点前的徘徊):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与改革开放前的彷徨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在经济和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发展陷入停滞。

“文革”结束后,中国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如果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推行符合国情的经济改革,并且在思想上保持开放和务实,中国经济的腾飞或许可以更早到来。然而,改革开放的决策并非一蹴而就,在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上,存在着思想上的反复和政策上的摇摆。

虽然最终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回顾那段时期,如果能够更早地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更早地拥抱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那些宝贵的“错失”的时间,或许能转化为国家更加强大的动力。就像在寒冬中错失了春天播种的最佳时机,尽管后来补救,但仍会留下一些遗憾。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每一次错失强大起来的机会,都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深刻的教训。这些错失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的强大,更需要先进的政治体制、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能够凝聚全民力量的社会共识。每一次改革的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阻力,需要决策者们的勇气、智慧,以及广泛的民众支持。

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戊戌变法的仓促与失败,再到国民党政府的内战和腐败,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僵化,这些历史的镜鉴,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福祉。

如今的中国,已经走在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上。但回顾那些错失的机会,我们更应保持警醒,珍视当下,不断反思,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的错失是前进路上的警示牌,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艺复兴这种堪比魏晋风骨、白左平权的亡国之相被捧得太高了,要不是新大陆的资源续着,西欧可能会在敬瑭·佛朗索瓦一世等人的带路下让俄罗斯和奥斯曼瓜分掉,文艺复兴搞得最好的是意大利,利玛窦等传教士在明朝人眼里“皆聪明特达之士”,而荷兰人在明朝眼里就是海商+海盗,结果意大利和荷兰哪个更发达?

user avatar

永远不要忘了中国强大才是常态,真正要反思的是如何变的落后。只要中国有进取心,强大起来是分分钟的事。为什么落后?丢了进取心才是根本。
中国丢掉进取心,逐渐变的落后的关键节点大体上是三步。
第一步:蒙古灭金,元灭宋。东亚地区从三国起持续了一千年的正规军交战和军备竞赛就此停歇,军队沦为警察。在辽宋金夏时期集千年之精华,天下无敌的东亚军事体系开始停滞不前。开启了火器之乡惨遭火器吊打的历史进程。
老实说元末战争水平就已经非常低了,明朝城防休说遇见红衣大炮。遇见辽宋金夏时期正规军都可以说是纸糊的。组织力退化更严重,五路伐夏任何一路去打明清都是灭国大军,襄阳之战换到明清绝对打不了三个月就GG,松锦这种规模的决战在宋辽战争中能列出一大串,哪年不来上一两场就算这年和平无事。。。
第二步:帖木儿东征未遂,未能在西部方向给中国足够的压力和扩张动力。终明一朝,一直没有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企图,与中亚地区交流基本断绝。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世界效率最高的交流方式就是真刀真枪打上几场。
第三步:朱棣未能在蒙古高原建立稳固统治,宣德停止下西洋。
朱元璋和朱棣时期试图接管大元帝国的努力至此告终。这带来两个影响,其一是国家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压力。其二是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科技文化交流大幅度减少。比如说元朝时传入的十五卷阿拉伯语几何原本一直没人翻译,其与利玛窦来华时间之间隔约250年。。。。。
第四步:清承明制。如果清朝能改变明朝的逐步落后趋势的话,很多人挂在嘴边的民族主义冲击未必会来,坚挺了三千年的天朝思想没那么脆弱。一句话,不要总拿中国当成思想和技术的输入地,太自卑了。。。。

从停止下西洋起,不断进取的汉唐真天朝,变成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夜郎天朝,你不能说两个夜郎王朝之间哪个夜郎程度更低一些就觉得哪个还可以治疗。。。。。。

这时候其实大局已定了,不能指望一个不思进取已经成为习惯的国家能在某一天骤然清醒。这是不现实的。

说句更难听的,如果有进取心的话,一定要靠学习西方才能强大吗?高炉,马镫,火药难道是西方传进来的吗?别忘了中国也长期是技术输出地,变成技术输入地已经够丢人了!这时候天天谈错过哪几次技术输入的机会,还嫌我天朝不够丢人吗?!

从新航路开辟起,东亚作为新航路的末端。在科技与军事技术,乃至社会思想上,一直是输出链的最末端。各方面最新的进步不仅得到的晚,也很难有什么紧迫感。这时候再谈错过,没有意义。要知道连离欧洲最近,最紧迫奥斯曼都能错过,远在天边的东亚不错过才是奇迹。。。。。。

真正的强大是由内而外创造出来的,当一个国家失去进取心和创造力的时候,只要不到天真的塌下来那一天,是不能指望他觉醒的。

因为他的眼睛早已经离开了天空。。。。。

user avatar

多了去了,比如朱元璋晚死几年,把文人官僚再清洗一遍

比如被文人带大的仁宗皇帝夭折了,宣宗直接继位,提前几个月就行,这样宣宗就不用被文人压制的只能用太监了

比如英宗聪明点,一看蒙古大军进来边关当没看见自己领兵出征莫名粮草不济就该知道危险还不回去大清洗!

比如正德皇帝保护好自己,身边带好护卫,虽然你亲征也没粮食,但是打赢了就别骄傲,不然就莫名落水了

再比如正德天启死了皇太后皇后聪明点就是领养个宗室孩子,别被文人几句女中尧舜给吹的直接让外人登基

比如杀了刘大夏

比如看死了蒙古关宁毛文龙朝鲜包围后金的大局,文人们想漂没更多的钱,就要毁了这个大局,留下关宁铁骑就行了,你要看紧,谁要是有这兆头,砍了没商量!

郑和的部队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部队,就像直接听命于总统的海军陆战队一样,你得护着!儒家大师们再吹你也不能解散啊

到了清朝,洗洗睡吧

近代就是一直到共产党之前都没戏,因为再好的计划都要人来实行,可我们这些乡贤们的德性你懂

举个例子吧,美帝记者发展解放区一亿人,收百分之十五的产值,就比国民党那里三亿人收百分之七八十还要多了

因为我们儒家乡贤就是中间商赚差价啊

再比如海南的卫星发射基地,七十年代就开始论证了,再比如太湖神威,98年就开始了,这种长时间的战略,你指望别的政权??司马光可是能把王安石时候打下来的城市还给西夏的啊

而土共可以说大的战略没犯什么错误,比如柏林危机美苏无暇东顾的时候打三大战役,比如尼克松防华等等,错误吧大概就是八十年代法国拼命帮苏联增寿的时候,中国失误了还在埋土……

对于中法来说,美苏都在才是好事啊

不过没关系,根据知乎的规定,部分内容不显示登基了,补了回来

现在我们不是就盯着美帝了么

可惜啊,当年殖民地时期想干嘛就干嘛的时代我们没赶上,我们在哪个时候是被干的……

user avatar

谢邀。

本来期末不想答题,但看到几个明吹的言论,实在忍不住想说几句。

为什么不能说明朝?中国就是从明朝开始落后的啊,承认一下很难嘛?你们心目中远迈汉唐的大明不就是个烂在骨子里的野蛮政权嘛,根本不可能带领中国人跟上欧洲人的步伐啊。

我就简单列一下明朝这二三百年都发生什么好了:

截止15世纪,达芬奇已经画出了蒙娜丽莎,欧洲已经开始文艺复兴;哥伦布已经发现了美洲大陆。

截止16世纪,尼德兰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路德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哥白尼已经提出日心说;三角贸易已经开始启动,源源不断的财富开始流入欧洲;欧洲冒险家的足迹开始出现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截止明朝灭亡的17世纪中叶,欧洲已经诞生了证券交易所和股份制公司;五月花号已经抵达了美洲大陆;1642年和1650年,伽利略与笛卡尔相继辞世,上述两个大佬分别是近代理性主义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明吹仔细琢磨琢磨奠基这两个字。

明朝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人一直在奠基,在世界版图上,在科学前沿上,在人权法治上,在哲学思想上,在文艺创作上高歌猛进。我上面列下的任何一个事件和人物,都彪炳史册,有着影响全人类发展的伟大意义。而中国同时代有没有一个能拿出来相比的成就?

你威武的大明在干什么啊?太监和权臣互相倾轧?知识分子练习八股创作?16、17世纪了还被游牧民族摁倒在地面上摩擦?东南富庶地区税收不上来,西北贫苦地区疯狂加税?人民都饿死起义了,还在豢养成千上万无所事事骄奢淫逸的朱姓皇族?最后解决不了土地兼并满族入侵,也安抚不了国内饥民,被一波接一波的农民起义连根拔起,呵呵。听说给崇祯皇帝发丧的还是满族人多尔衮吧,好一个颜面尽失无比屈辱至极。

如果说明代建立时,中国在各方面还稍稍领先于彼时的欧洲,或者顶多双方互有胜负。那么到了明代末年,中国已经全方位落后于欧洲了,说的难听点,发展水平可能还不如欧洲的有些殖民地高呢。

中国还是那个斜率甚小、时有倒退的一次函数,而欧洲已经变成了几何增长的指数函数。指数函数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追平一次函数,但是在追平的下一刻,就是你的倍数了。

所以,摸着你们的良心和智商坦诚地说,真要到1840年被人家打趴下了才算开始落后么?你大明面对建州女真和农民起义军都要被吊打,面对英法联军会表现成什么样子啊?就算没有建州女真的威胁和朝代更替,让大明续命二百年,就以明朝那个一日烂比一日的发展趋势,你猜等二百年后西方人如期而至的时候,

明朝的内部矛盾会激化到什么程度?明朝的财政能力会衰弱到什么程度?明廷都无法通过改革从富甲天下的东南地区收上税来,还谈何在三千年未有的变局里成功转型?

锅不要都推给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也不要把锅都推给外人,好像我们自己一直什么毛病都没有。所有认为没有清入主中原、中国就不会落后的人,你们的逻辑其实和把安史之乱的锅推给杨贵妃的人一样。找一个不会反驳不再发声的替罪羊,然后得以保全自己大汉民族的面子和“荣耀”罢了。

“都赖他们,没有他们祸害我,我一定过的很好。”

low不low啊。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