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沃尔玛全球供应商支持团队撤出中国,沃尔玛中国回应「完全错误」,释放了哪些信号?

回答
关于“网传沃尔玛全球供应商支持团队撤出中国”的传闻,沃尔玛中国给出的“完全错误”回应,虽然简短有力,但其背后释放出的信号是多方面的,也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 对内信号:稳定供应链信心与业务的稳固性

稳定供应商信心: 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其供应商网络遍布全球,中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供应商支持团队真的撤出中国,这无疑会引发中国供应商的担忧,他们可能会怀疑沃尔玛在中国的业务是否会收缩,是否会影响其订单量、付款周期等方面。沃尔玛的回应首先是为了打消供应商的顾虑,维持和巩固其在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这对于保证其在华商品的供应、价格的竞争力以及运营的顺畅性至关重要。
彰显在华业务的战略重要性: 沃尔玛中国“完全错误”的回应,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市场对沃尔玛而言依然是重要的,其在华的业务布局和运营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调整。如果沃尔玛真的要大幅削减在华供应链支持,那可能预示着其在华零售业务将面临重大挑战甚至收缩。现在,他们否认了这一传闻,等于在向市场表明,中国业务的战略地位仍然是稳固的。
安抚内部员工士气: 任何关于重大业务调整的传闻都可能影响公司内部的士气。沃尔玛的回应也可以看作是对其内部员工的一种沟通和保证,让他们了解公司在华的真实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测。

二、 对外信号:市场信心与品牌形象的维护

驳斥不实信息,维护品牌形象: 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负面传闻一旦发酵,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沃尔玛迅速、直接地否认传闻,是为了主动澄清事实,避免不实信息对沃尔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信誉造成侵蚀。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对于外资企业而言,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至关重要。
传递积极的营商信号: 沃尔玛的否认,也是在向中国政府、消费者以及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和运营是持续的、稳健的,而非撤离或收缩。这有助于维护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重要消费市场的地位,也间接表明了沃尔玛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认可和信心。
对抗竞争对手的潜在策略: 在激烈的零售市场竞争中,对手可能会利用负面传闻来打击竞争对手。沃尔玛的快速回应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防御性策略,阻止竞争对手利用不实信息来抢夺其供应商或消费者。

三、 具体层面解读“供应商支持团队”的意义

理解“供应商支持团队”的职能,能更深刻地理解沃尔玛否认传闻的意图。这个团队通常负责:

产品采购与谈判: 与中国供应商就产品品类、数量、价格、交货期等进行沟通和谈判。
质量控制与合规性检查: 确保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符合沃尔玛的质量标准、安全法规和道德采购要求。
物流与仓储协调: 协助供应商处理在中国境内的物流、仓储以及向沃尔玛全球配送中心的运输安排。
财务结算与支付: 确保供应商的货款支付及时、准确。
供应商关系管理: 建立和维护与中国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新供应商开发与评估: 寻找并评估新的中国供应商,以拓展产品线和降低成本。

如果这样一个核心团队“撤出中国”,意味着沃尔玛将极大削弱其在中国采购和管理供应链的能力。这不仅会导致采购效率降低,成本上升,还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和多样性,甚至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彻底中断。因此,沃尔玛称之为“完全错误”,并非小事。

四、 结合当前宏观背景的分析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 尽管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一些调整和重塑,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商品供应地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沃尔玛作为一家需要庞大商品供应的零售巨头,其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性依然很高。
“中国+1”策略的演变: 一些跨国公司确实在推行“中国+1”或多元化供应链策略,以降低风险。但“多元化”不等于“撤离”。沃尔玛否认“撤出”,可能意味着它仍然将中国作为其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可能会在其他地区增加采购,而非在中国“清仓”。
地缘政治和贸易环境: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因素也对跨国公司的运营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关于重大业务调整的传闻都容易被放大和解读。沃尔玛的明确否认,也是在向市场表明其对不确定性进行了一定的应对和管理。

总结来说,沃尔玛中国“完全错误”的回应,是一个集稳定军心、维护品牌形象、传递战略信心、应对市场猜测等多重意图的组合信号。它表明:

沃尔玛中国业务的核心运营团队(包括供应商支持)仍在照常运作,并未发生重大变动。
中国仍然是沃尔玛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沃尔玛对中国市场及其营商环境依然持有相对积极和长期的态度。
公司正积极主动地管理其市场沟通,以对抗不实信息和负面传闻。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即使“撤出”是传闻,但企业供应链的调整和优化是持续进行的。未来,沃尔玛在中国供应链方面的具体策略变化,仍需要我们持续关注。但至少从目前的回应来看,最坏的传闻(核心支持团队撤离)是被否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条新闻就是个缝合怪。把很多不同时间不同人说的事情缝合到一齐,显得问题很严重。

供应商支持团队和采购团队完全两回事很多人说了,再来说说这个从印度采购100亿当见面礼的事情。

实际上这是去年的事情了,去年沃尔玛在印度开了个大会,说要在印度采购100亿商品。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沃尔玛计划在未来持续增加从印度出口的商品总额,预计到2027年每年出口商品的价值达到100亿美元。

而去年,沃尔玛从印度采购的金额还只有30亿美元而已。(同期直接与间接在中国采购的商品大致在180亿美元)。

而从这个100亿的卫星计划,也主要是食品、药品、消费品、健康与健康、一般商品、服装、家居用品。简单说就是纺织品和食品药品。和中国竞争关系不大,和越南孟加拉的竞争更多一些。

所以供应商支持团队去印度甚至采购中心去印度,也更多是为了降低纺织品采购成本,就近监督质量而已(沃尔玛那个入库质检流程就是个笑话)。

这里面有美国政府对中国打压的因素(比如在新疆棉花事件),但更多还是出于商业因素。

至于很多人把这个和沃尔玛在中国业务不好关联起来?其实沃尔玛在印度那才是地狱呢。线下业务被小贩们联合抗议搞得欲死欲仙,最后发展成速卖通这样给小贩们供货的业务了。结果还是越来越亏,连续几年都干掉大批高管可还是没啥改善。

user avatar

这个大家不用猜,去看2020中印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品类。目前印度对华出口依然是矿产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机电产品、塑料和橡胶、活动物和动物产品、碱金属及制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在这当中,矿产品最多,在对印贸易上,中国依然是压倒性的制成品优势,且目前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即便是那些鞋子衣服低端制造业被印度拿去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越南能拿,孟加拉能拿,印度拿又有什么奇怪的。

说一个中美贸易的变化,各位有志于创业的可以试试。

以下是个人猜想:

中美贸易过去一直是大包为主,运到北美被拆成小包,沃尔玛就是典型的。也就是采购商会在华采购一大批商品,然后装船,运到美国,在美国以后又再进行零售。

这个模式持续很多年了,沃尔玛在美国超市的商品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现在电商改变了很多,你们应该注意有一些电商已经开始做零购了,也就是美国客户直接对小件下单,然后快递,然后集中起来进行海运,到美国后拆包,快递到客户,而且这种模式越来越兴旺。

某个电商现在正在搞这个,名字我也不提了,行内的人肯定知道。目前红火的是那种高价值的小件物品,但是以后肯定会慢慢的蔓延的。

这样来的话就对沃尔玛形成了很大的打击,这种打击其实和淘宝对于超市的打击差不多,只不过这种打击是跨洋的,相当于在美国开了一个淘宝,只是发货地是中国。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超市面对淘宝拼多多很无力,美国的超市应该也好不到那去。

其实沃尔玛也在谋求转型,他在印度买了电商FlipKart,而且准备在印度搞B2B。

中国待沃尔玛这类的超市巨头其实不错,但是这些国际超市巨头在华,别说打不过淘宝,也打不过本土的超商,比如说在武汉,铺天盖地的不是中商集团就是武商集团,后来又是满地的盒马,沃尔玛竞争压力极大,家乐福其实很早就撤了。

时代就是这样的,甩到后面也不奇怪

自己想想,多少年没进大型超市了。

最后说一下印度制造业

今日印度的数据

中印贸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的纪录,今年前9个月两国总贸易额已经达到了900亿美元。
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长了51.7%,达到684.6亿美元。印媒报道称,这显然得益于在印度今年4月和5月遭受第二波新冠疫情时,大量从中国进口的氧气浓缩器等紧急供应品。而印度的对华出口总额为219.1亿美元,显著增长了42.5%。
然而,报道指出,从印度的角度来看,该国多年来一直令人担忧的对华贸易赤字达到了465.5亿美元,预计到年底将进一步攀升。

留言板又是一堆印度人要抵制中国货,日常了。

user avatar

简单说起来就是:沃尔玛在中国挣不到钱,压宝印度了,它做的“恶”(相对我们来说)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现在可能到了我们担心别人抢饭碗的时刻了。

2019 年 12 月 的时候沃尔玛公司在印度就宣布成立Walmart Vriddhi 供应商发展计划(Walmart Vriddhi),以培训和准备 50,000 家印度小企业为全球“印度制造”供应链。

当时沃尔玛国际合作服务副总裁 Nidhi Munjal 表示:“我们致力于到 2027 年将印度的出口额增加两倍,达到每年 100 亿美元,并将继续扩大对小企业的支持,使他们能够成长和繁荣。”

Vriddhi 计划将鼓励印度供应商为世界各地的线上和线下客户制造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Flipkart 和沃尔玛的供应链。这种开放性使我们独一无二,可以真正为参与者创造机会。无论供应商在国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抱负,Walmart Vriddhi 都会为他们提供成功所需的工具。

到今年差不多有2500个印度中小供应商完成培训,成为沃尔玛的合格供应商。

为什么沃尔玛这么愿意押宝印度呢,因为印度够“开放”,虽然现在可能有点后悔:

和我们的双11一样,印度有个The Big Billion Days,是印度双巨头Flipkart( 沃尔玛公司以约 160 亿美元(10.5 亿卢比)的价格收购 Flipkart 77% 的股权)的度促销活动,这家公司和亚马逊基本垄断了印度在线市场。为此 Flipkart 在这个销售节增加了 115,000 个工作岗位,远高于 2020 年的 70,000 个,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预测,今年排灯节期间的在线销售额将跃升42%,达到92亿美元。

莫迪肯定是想培养国内的企业,但是木已经成舟,就看印度人怎么过河拆桥了。

而在中国呢;从2016年到2020年,沃尔玛已关闭80家门市,从2020财年一季报开始,中国区的毛利率连续10个季度下滑,2021年更多次传出要出售在中国区的业务。至于在线销售,那更是没他啥事。

顺带说一句:别以为亚马逊, 沃尔玛是什么好人!亚马逊在印度抄袭和操纵搜索结果 连美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国会审查亚马逊内部文件后,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叫嚣着分拆亚马逊。

印度人自己也意难平,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的 Praveen Khandelwal抱怨说:”亚马逊(势大还作弊)给小型厂商造成了很大的劣势,他们正在吃了不属于他们的蛋糕,”

怪我们喽?!

user avatar

1,沃尔玛在国内采购时压价,已经压不动了。

说白了,压到极点了,再降价供货商就是亏。

也就是在我们这边采购,大局已定:供货渠道稳定,价格已然最低,无需更多交涉业务。

2,八成所谓的供应商支持团队换了印度裔的高管。回印度当买办路子熟啊。一顿忽悠猛如虎,又是印度潜力无限,又是印度人工成本低。

3,美国贸易关税后使得我们的低端日用品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沃尔玛看不到美国取消贸易关税的预期。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短暂的,先观望。现在登叔上台,还是老样子,彻底无望。

4,美国打心理战,先撤出几个采购团队炸胡,打乱我们阵脚,让我们担心,不得不让步。这个可能性很小。

5,话说回来了,沃尔玛采购大规模转向印度不现实。

个人观察,沃尔玛商品分几个大类(以下没有标注的都来自于我们):

进门右手边,热销玩具礼品,药品保健品(美),室外各种装饰;

向前右手边,文具,厨具,室内装饰,左手边衣服(越南孟加拉);

向前右手边:家居,汽车配件,左手,箱包。

向前右手边:运动类,玩具,电子(中韩美),鞋类,婴幼产品(食品卫生本地为主,用品我们的为主)。

最左边贯穿的大片区域是食品,本地为主。

从上面的大类中,除了服装,食品,其他的一切,印度都要从我们这里进口。药品原材料也是我们的。


我只能说,在印度栽跟头的巨头不是一家两家。再多一家也无妨。

走着瞧。

user avatar

沃尔玛全球供应链到印度,说明它认为未来一些日用品会转移到印度生产。


产业链转移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慢慢加速的过程。

全球化以后,跨国公司为了利润,搞制造业转移已经很多年了。

以前,没有全球供应链的概念。美国制造就是美国制造,日本制造就是日本制造。但是全球化以后。

制造业会跟着成本走,从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转移。

东亚地区,人口稠密,内卷比较狠。

在这个转移中,一直有优势。一开始是日本比较能卷,欧美的制造业往日本转移。

后来,日本经济发展,与美国矛盾增加。美国扶持韩国、台湾地区。

韩国也是很能卷的。

而承接制造业的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就有劳动力价格上涨的问题。

一个是衣食住行这些东西的价格在涨,一个是房地产、教育、婚姻的价格在涨。

涨到一定程度,一个制造业劳动力,必须有相当的收入,才能维持个人生存于劳动力再生产(生孩子)。这个相当的收入太高了。

跨国公司就会寻找新的转移地点。

中国在80年代,学新加坡的经验,慢慢加入这个循环,2001年入世后,获得了几十年不受限制的发展。



但是,2001年到2021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也慢慢上去了。

你在沿海地区,雇佣一个产业工人,这个产业工人要养活自己过上平均生活,要结婚生孩子,完成劳动力再生产。价格是很高的。

现在说996,其实,你选择躺平,找个2000元、3000元的保安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但是2000元的工资,吃饭够,要结婚生孩子,完成孩子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基本就不可能了。买不起房子,找个和你结婚的人都没有。

所以,即使底层,也要找个5000元的996工作,而不是2000元的躺平工作。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劳动力价格还没有涨,基础设施也在慢慢建,教育普及也在搞。


我们有一个误区,以为其他国家工业化,就要和中国一样大兴土木,全面搞基础设施建设。

实际上,搞外向型经济的地区,只要工业区和出口道路,口岸建设好就行。

中国是社会主义,搞转移支付,才花钱在落后地区搞基础设施。

为了搞制造业,外国只要把沿海一片搞好就足以替代你的产能了。越南工业园修的很漂亮,其他地方落后,就是这个道理。印度更明显一些。


制造业转移,会从低级到高级,一开始搞纺织品,进口棉花,石油产品加工成成衣,鞋子。

慢慢的有工业区了,有产业工人了,工业区基础设施好一点了。就可以组装机电产品了。

组装组装,渐渐产生本土替代的要求,开始做一些简单的零部件。

简单的零部件需要上由基础产业,基础产业也慢慢扩张。

都是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和煤炼钢,用印尼的煤发电。越南本土需要量大,在越南沿海城市造钢铁厂,不用中国进口钢铁也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用日本、韩国钢铁就很少嘛,本土就满足需求了。国外替代,也会是这样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本来,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这几年随着国际关系变化,有一个加速。消费国搞歧视性关税。可以加速制造业转移的过程。

疫情这种100年一次的事情,可以逆转几年,但是大势不可阻挡。


未来若干年,我们可能会碰到今天美国、日本的问题。

本土制造业的东西价格高,我们买件衣服,一看是孟加拉产的。

买个手机电脑,一看是印度、越南制造。虽然手机牌子还是HMOV(也不排除印度本地品牌崛起出口过来。)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有些不确定性,

不过我就针对提供的内容说一些吧。

沃尔玛这次只是把给供应商提供支持服务的团队迁到了印度,

并不是把所有供应商迁到了印度。

估计迁过去的是一个售后电话支持中心之类的吧,

印度在这方面确实有优势,价格低的让人咋舌。

其实你打那些国际大品牌或者大公司的客服电话,

人工电话客服上来一句充满了咖喱味道的印度英语你就知道是印度的外包人员了。

不过这里咱们说说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吧,

只能用开始发展猛如虎,然后被本土零售企业打的丢盔弃甲的。

虽然在一些大城市还是实现了不错的盈利,

但是目前也就仅仅在一线城市了,在二线城市基本上都是碰壁。

我所在的国际庄,

沃尔玛也是几进几出。先后在石家庄开过多家店,

结果多次也被迫撤出,2017年最后一家关门后,目前全市没有一家沃尔玛。

全市人口1100万,市区人口500多万,核心区人口391万的石家庄,

肯定不可能养活不起一家沃尔玛的。

主要原因还是石家庄本地零售企业比较强势吧,

石家庄的北人集团下属的北国超市,也是国内十大线下零售企业之一。

作为标准的本地的基本盘,

北国超市也是其他进入石家庄的超市同行必须面对的强敌。

这么多年,沃尔玛,家乐福等等国内国际品牌都碰了壁,

唯一能与北国抗衡的就是永辉超市了吧,第一个分店开过十个以上的。

不过相比北国40多加店铺(还不含北国电器)的规模还是差的有点大的。

我以前工作做的公司也做超市用品(不是主业,后来单独成立了一个负责商超的分公司我接触就少了),

北国,保龙仓,天客隆,36524等等都是客户,那采购量真的差距非常大。

当然,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地方,

沃尔玛还是挺强的,尤其是现在最流行的仓储超市,沃尔玛也是开创者了吧。

除了本地竞争,

另一个领域就是网络竞争了。

目前网购规模已经远远不是线下超市商场能比的了,

沃尔玛明显是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被落下了。

说实话,大部分线下零售企业都被电商冲击的够呛,

也都尝试电商转型,但是成功的真不多。

苏宁易购算一个比较成功的,

虽然今年比较惨吧。

我记得2010年,公司成立一个新公司做独立电商网站把我拉去做技术总监,

后俩网站搭建完成后成立运营部,我改任运营总监。

当时手下人都说,北国那么强大,那么多国际大品牌都被挤垮,网上购物怎么能威胁到他们,

我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只要能比北国电商做得好就行,这个我有信心,至于以后电商发展碾压线下零售企业,这点我更有信心。

传统企业转型或者说开拓电商市场只是他们的一个尝试,

线下还是他们的基本盘,所以他们决心不足,魄力不够,失败了还有线下市场顶着。


但是纯电商企业没有那个基本盘,

所以他们必须死磕电商这条路,有决心,有魄力,毕竟不成功就是死。

虽然后来这个国际庄最早的纯独立电商平台公司没能延续下去(大股东比较保守,看到开始烧钱退缩了,大股东撤资,没有资金支持,电商真的做不起来的),

但是起码现在国内零售企业排行,确实正在洗牌,肯定国内零售排行,天猫,京东,拼多多已经是前三位了。

user avatar

这是去中国化的严重的信号。

西方世界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现在企图去中国化,尽量替代中国产品,尽量撤离中国工厂、贸易。

其中生产主要向东南亚,比如向越南转移,而贸易向印度转移是因为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或者说以印度的人口弥补失去中国人口的主要补充。

中国几乎所有的产品并不是不可替代,也不是中国独一家生产的。国人吧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和贸易环境的影响看的太重,不知道小小的国家也是做贸易很好的?

虽然,暂时很多商品还是中国提供,但是,哪一个商品不可以由中国提供呢?

尤其是在中国外贸基本上饱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依赖外贸比重的情况下,这种转移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一般情况下这种趋势一旦确立是很难扭转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