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2:有人问25B有什么高成本,咱们且不说别的,单说人工。非空调列车运行中和夜间停靠等待折返期间,要持续不断对锅炉进行清灰、添煤、补水,而且必须是锅炉软化水,否则锅炉聚集水垢甚至爆炸都有可能。干这个活的叫独暖工,负责独立锅炉的操作,这个工种一个客运段也找不出几个人了,而且老师傅们都上了岁数,灰大,劳动强度大,这都是为了第二天车辆运行中的温度。别光想着情怀和票价,也为这些老师傅们想想,做人怎么也得有点良心。
补充1:有些人跟我谈“票价提升”之类的,什么之前3元现在十几元,首先应该指出,普快列车3元的票价区间在国铁标准运价下无论如何没办法直接变成十几元;另外对票价敏感且无法替代的线路,完全可以用市郊通勤,政府铁路合资解决,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忍受非空调车?北京市郊S2黄土店至延庆72公里6元很贵么?好像跟非空调硬座特快72公里客票4元特快加快2元共6元持平吧……还没给你算新空调,新空调是12.5元呢……铁路的通勤化,要从软硬件两方面抓,要用合理的票价,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设施吸引人,用非空调车吸引对价格敏感的人群,而忽视了其他人群的需求,未免太片面。难道扶贫线、短慢车的旅客就只能坐非空调车?难道他们不能享受改革的红利?难道我们就不能研究些新产品给这种线路使用?我看下边这车就不错:
————————以下原答案————————
什么都要看待一下,难道你们不知道新旧更替是大自然的规律么?正常的新旧交替,装备更新,没什么好看待的。沿途通勤的空缺,很快会有新车填补。
另外,针对非空调车,还想再说几句。非空调车从本质上,是一种落后的铁路客运装备。首先,非空调车的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由于零件短缺以及人员技术所限,已经很不经济了。其次,我国铁路运输正在向现代企业转型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趋势。但公益化运营的要求,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必须支持短慢车,偏远站。虽然空调化看上去是提高了运价,但铁路运输企业做到了装备更新,节省了一些成本,沿途旅客也提升了乘车体验,职工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提升,这是多赢的局面。最后,非空调车的沿途旅客和列车上的职工也都是普通人,追求更舒适的旅行和工作条件是应该尊重的。并不需要他们用忍受非空调车的较差条件,为某些“爱好者”和文艺青年的所谓情怀买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