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形式语义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回答
形式语义学的终极追求,可以视为对人类语言理解的深度剖析,旨在构建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语言如何承载意义,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它不仅仅是翻译,更是揭示语言内在逻辑与我们思维过程的关联。

要理解这个最终目标,我们不妨拆解一下形式语义学的核心构成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

1. 意义的精确捕获与计算:

形式语义学的首要任务,是将语言的意义从模糊的直觉中抽离出来,赋予其数学或逻辑上的精确性。这就像物理学试图用方程描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形式语义学试图用数学工具来理解语言的结构和意义的运作。

词汇意义的模块化: 每一个词语的意义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与其他词汇的意义相互关联,共同构建更复杂的意义结构。形式语义学试图为每个词汇定义一个精确的“意义函数”,这个函数接收语境信息,输出该词在特定情境下的意义。例如,“桌子”这个词,其意义不仅仅是形状和材质的描述,更包含其功能、使用者以及与其他物体的关系等。形式语义学通过描述符、属性等方式,试图将这些信息编码进去。
句子意义的组合性: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组合性”。我们能够理解无数个新句子,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词汇意义以及它们组合的规则。形式语义学借鉴了逻辑学和计算理论的“组合原理”,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其组成部分(词语、短语)意义的函数,并且这些组合遵循一套明确的规则。比如,动词如何接收主语和宾语,形容词如何修饰名词,这些都可以用逻辑谓词和量词来形式化地表达。句子的真值条件,即什么情况下句子是真的,什么情况下是假的,也是这种组合性语义的核心体现。
处理歧义与指代: 语言充满歧义,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多种解释。形式语义学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模型论来消解歧义。例如,“我看见那个拿着望远镜的男人”这句话,是男人拿着望远镜,还是我通过望远镜看见男人?形式语义学可以构建不同的语义模型来区分这些情况。同样,指代词如“他”、“她”、“它”如何指向特定的实体,也需要精确的规则来约束,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2. 连接语言与世界的映射:

语言的意义最终是为了指涉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件、状态以及抽象概念。形式语义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建立语言表达与世界模型之间的桥梁。

真值条件语义学: 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方向是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它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其真值条件,即句子所描述的事件或状态在什么条件下为真。这要求我们将语言的意义与一个“世界模型”或“可能世界”联系起来。例如,“天是蓝色的”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它所描述的“天是蓝色的”这个状态在现实世界(或者某个可能的世界上)是否成立。
模型论的运用: 模型论是形式语义学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一种数学化的方法来理解真值条件。通过构建一个“模型”(可以想象成一个包含了各种对象和关系的数据库),我们可以检验一个句子在这个模型中是否为真。这种方法使得语义的分析更加严谨和可操作。

3. 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的内在联系:

语言不仅仅是外部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思考、推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形式语义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揭示语言结构与人类认知机制之间的深层联系。

逻辑思维的语言基础: 我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语言的逻辑结构。形式语义学通过解析语言中的逻辑连接词(“和”、“或”、“非”)、量词(“所有”、“存在”)、条件句等,来展示语言如何承载和传递逻辑信息。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是如何通过语言进行的。
心智模型与语言理解: 当我们理解一个句子时,我们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关于说话者所描述的世界的“心智模型”。形式语义学试图描述这个心智模型是如何通过语言输入而生成的,以及我们如何用这些模型来进行预测、反思和进一步的推理。
理性主义的追求: 形式语义学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它相信语言的意义和理解遵循着一套普遍的、内在的逻辑规律。这些规律可能与人类的生物学和认知结构息息相关。因此,形式语义学的研究也是在探索人类心智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符号系统来把握和表达世界。

4. 构建可计算的语言模型:

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形式语义学也肩负着构建可计算的语言模型的重任。

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 机器翻译、问答系统、文本摘要等人工智能应用,都离不开对自然语言意义的准确理解。形式语义学的严谨方法,为开发这些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能够精确地表达语义,是机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关键。
计算语言学的驱动力: 形式语义学提供的精确语言模型,使得我们可以对语言进行自动化处理。这不仅推动了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来分析大规模的语料库,发现语言的规律和演变。

总结来说,形式语义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让机器“读懂”语言,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本身的探索。它试图:

将语言的意义从模糊的经验主义转向精确的理性主义,用数学和逻辑的语言来精确描述语言的运作机制。
揭示语言是如何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理解语言的真值条件及其与世界模型的映射关系。
深入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探究语言结构如何反映并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为人工智能和计算语言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更高级的机器语言理解和生成。

它是一场对语言本质的“解剖”,试图找出那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普遍规律,最终指向的是对人类沟通、认知和智慧本身的深刻洞察。这是一项宏大且持续的科学事业,其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语言现象与严谨的数学逻辑巧妙地结合,带领我们一步步接近理解“人”这一智能体最核心的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形式语义学冠了个语义学的名字在外面让人总以为它是20世纪以来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下属部分,但实际上那就是形式语义学的皮而已。形式语义学的根在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与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索绪尔,萨丕尔,沃尔夫,布隆菲尔德,布拉格学派等等)的当代实证语言学的联系其实不是特别紧密。

形式语义学一言以蔽之,

用逻辑学/数学的语言科学性地研究世界语言中重复出现的语义学现象。
  • 什么是逻辑学/数学的语言呢,那就是形式语义学研究中通常能见到的各种各样的逻辑符号,相信入门过形式语义学的同学都很熟悉各种 之类的逻辑符号。
  • 为什么要科学性地研究呢,因为语义学家注意到一些语义学上的规律是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这种跨语言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性研究可行的基础。
  • 重复出现的语义学现象指那些不依赖于认知结构和意识的关于语言形式和所指物的联系。

什么是语义?

关于到底什么是语义,历史上就有过各种说法。蒯因认为语词的语义是语词与语词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所以一个语言里所有语词的语义的总和就是这些语词之间的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哲学上来说这种叫做语义整体论(meaning holism)。语义整体论强调语义是一种关于语义的相对性理论。语义整体论者认为任何一个语言单位(语词、短语、句子)的语义都只能其与更多更大规模的语言单位的互相依存(interdependence)中被理解。摘取一下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上的定义:

The term “meaning holism”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views that treat the meanings of all of the words in a language as interdependent. Holism draws much of its appeal from the way in which the usage of all our words seems interconnected, and runs into many problems because the resultant view can seem to conflict with (among other things) the intuition that the meanings of individual words are by and large shared and stable.

但是语言学角度来说这样的看法不利于科学地研究语义现象。比如,如果我们说一个单个的词的话,那我们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关联的词语,比如高矮胖瘦等等。可如果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子呢?那复杂的相互联系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很难做到让人科学地研究。所以形式语义学并不认为语义单纯是语词与语词之间的关系,而是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另一种关于语义的观点是认为语义纯粹的人脑中的观念(idea)。比如认知主义会认为当我们看到一个单词“狗”时,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是[狗]这个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某只狗或某种狗。任何一个具体的狗或狗的品种都不能代表“狗”这个词的完整的语义。但是语义的观念理论只能帮助我们很好的把握一些非常具体的实指性名词的语义,比如各种对于客观存在五的命名。它并不能很好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任何,才,为什么”等等语词对应的观念。

形式语义学的思路不赞同以上这个语义的观念论观点。有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孪生地球实验”就是想说明语义还包括观念以外的东西。设想现在有另外一个跟我们现在所存在的地球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地球在这个宇宙中的某个角落里。所有大小规律全都一模一样,只有某些细节不太一样。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这个孪生地球上还有一模一样的另一个我们自己。然后不同的是,在这个孪生地球上,“水”这个词并不指代H2O,而是指代一种我们并不清楚的叫做XYZ的物质。这个XYZ本身是完全不同于H2O的一种物质,然而在孪生地球上,XYZ闻起来,摸起来,用起来都和H2O一模一样,其功能也和H2O一模一样(维持生命的基础营养素之一)。孪生地球上的人用“水”指代XYZ,而我们用“水”指代H2O,很显然这两个“水”的语义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孪生地球上的人和当下地球上的人的观念来说,它们却可以认为是等价的。所以虽然“水”在这两个地球上观念上所处的位置相同,但是指代物却完全不一样,我们能说这两种“水”是同义的吗?因为当前地球的人不了解孪生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完全不知道XYZ的存在,而孪生地球上的人完全不熟悉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于是也不了解H2O的存在,并且由于XYZ和H2O对于两种人类来说虽然化学性质不同然而起到的功能却又一样,所以“水-H2O”和“水-XYZ”作为观念其实是等价的。如果我们不认为“水-H2O”就是“水-XYZ”,那么我们就无法坚持语义即观念这个观点。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语义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该进路的代表就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Sprachspiel, language-game)。语词具备语义是因为社会中形成的有关语言使用的规则规定了一些句子该有什么样的语义。比如如果我被问到:

“现在几点了?”

那么我回答:

四点半。

“四点半。”这个回答具备语义是因为在汉语这个“语言游戏”中,规定了一个规则,当问题“现在几点了”被问出时,回答者回答“X。”(X=发话发生时的时间点)才是有意义的回答。如果我回答:

“现在是几点就是几点。”

虽然从逻辑上来说也回答了问题,但是在我所处的“语言游戏”中,这个回答不被规则认为是具备语义的回答。但是语义的社会实践说面临这么几个难题:首先,当代语言学不认为语义是完全任意的社会规定,有许许多多语义现象和原则在世界各地的语言中重复出现,普遍性相当高;第二,社会实践规则的存在规定了什么样的应答是合适的,但并没有规定语义本身。语义并不是适合(appropriateness)本身。

在一场足球赛中,作为一个守门员你必须尝试扑出每一次威胁到球门的射门,那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对方就会得分。如果对方得分超过己方,那么当球赛结束时己方球队就会输掉比赛。保护球门这个动作除此之外不带来任何意义,即使整场比赛中对方没有形成一次威胁性射门,你没有作出任何扑救,扑救动作也是有意义的。

可是刚才这个询问时间的对话里,询问方并不只是想确认听话方是否和他同时熟知同一套规则,听话方回答现在的时间点也并不是想向询问方展示自己知道规则,而是因为双方希望就一些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这个对话才成立。任何其他一种能够提供某种信息的应答都是可以使对话成立并且具备完整语义的:“我不知道/可能五点过了/还没到七点……”。

所以总结起来,形式语义学定义下的语义,既不是内在于语言的(语词之间的相互依存),也不是人脑中纯粹的概念,更不是简简单单的社会实践。形式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客观的,是外在的。比如当人们提起“孔子”时,虽然各自对孔子的观点有不一样的理解,对孔子是到底怎样一个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孔子”这个词的语义基础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学者、教育家和哲学家,这一点是客观不变的。

语义即真值条件

那么怎样将所有语义都客观化呢?形式语义学选择将所有语义都视作真值条件。比如当我们说:

The circle is inside the square.

我们可以想象出无数种图景,但是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符合这个句子描述的状况的:

那么我们可以说当这个句子真值为1时,其描述的是左边的图形形成的集合,而不是右边的。所以语义对应我们的一种关于世界的直觉,当人听到一个句子时我们本能的开始对我们能想象到或实际认识到的场景和情形进行真值上的判断。剔除那些真值为0,而保留那些真值为1的。形式语义学认为,既然人类的语义理解能力可以做到基于真值对客观情形进行筛选的话,那我们可以认为所有句子的语义都是其真值条件(不是真值本身)。当我们明白了一个句子的真值条件以后我们就会用这个真值条件去比对现实场景,从而计算出实际真值是否为1。这就是语义的真值条件理论(truth-conditional theory)。比如:

达斯·维达就是阿纳金·天行者。

即使一个没有看过星球大战的人也能明白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语义是什么。而理解了这个句子的语义并不一定代表着这个人能够实际判断出这个句子具体真值为1还是0。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理解“这个句子在什么情形下真值为1:在某一个可能世界中,当名为‘达斯·维达’的人和名为‘阿纳金·天行者’是同一个人时,该句子为真”,这就足够了。所以形式语义学假设,句子的语义就是该句子的真值条件。

因此整个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数学的语言形式化地表达出各种句子具备什么样的真值条件。比如逻辑联结词(和,或等等)到底有着怎样的真值条件?问题的语义到底是什么?不同句子之间等价的语义关系(A比B大=B比A小)是如何通过逻辑规则搭建出来的?等等等等问题都是形式语义学感兴趣的对象。至于其他答案提到的在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意义那只是形式语义学研究的应用而已,而不是这个研究领域本身追求的最终目标。形式语义学的最终目标有且只有一个:用形式化的语言(逻辑/数学语言)表示句子的语义:真值条件

参考[1].

参考

  1. ^ Portner, P. (2005). What is meaning: Fundamentals of formal semantic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形式语义学的终极追求,可以视为对人类语言理解的深度剖析,旨在构建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语言如何承载意义,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它不仅仅是翻译,更是揭示语言内在逻辑与我们思维过程的关联。要理解这个最终目标,我们不妨拆解一下形式语义学的核心构成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1. 意义的精确捕获与计算.............
  • 回答
    将 C 语言代码转换为 JavaScript 代码是一个涉及多种转换和考虑的过程。由于两者在底层机制、数据类型和内存管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这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逐行翻译”的过程。我会从基本概念、常用转换方法、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一些工具和策略来详细阐述这个过程。 1. 理解 C 和 JavaS.............
  • 回答
    单片机开发,尤其是使用C语言,确实常常可以看到全局变量的身影。这背后有其历史原因、硬件特性以及开发习惯的综合影响。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硬件资源的“奢侈”与“吝啬”并存: 内存,尤其是RAM,是宝贵的: 大多数单片机,尤其是早期的和低成本的型号,其RAM容量非常有限,可能只有几十字节.............
  • 回答
    这其中的原因,得从C语言如何理解和处理数字常量的基本规则说起。在C语言里,编译器在解析代码时,需要区分不同的数据类型,以便在内存中为它们分配合适的空间,并知道如何对它们进行操作。对于整数常量,编译器有一套清晰的“签名”来识别它们的类型。当你写下一个纯数字序列,比如 `123`,编译器会默认它是一个十.............
  • 回答
    汉语在表达的精妙和韵律上,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使得对联、回文诗等形式的作品得以在中文语境中大放异彩。但要说“像汉语一样”写出这些形式,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像”这个字。我们不妨先聊聊对联和回文诗的魅力所在。对联,是语言的“镜像游戏”和“音韵的对话”。对联之所以迷人,在于它对仗的严谨和意义的呼应.............
  • 回答
    从狼的嚎叫到印欧语系的羁绊:拉丁语 lupus 与亚非语 labiʔ 的划清界限印欧语系这个庞大的语言家族,其成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张覆盖了欧亚大陆的古老地图。而要在这张地图上准确地定位一个词的来龙去脉,则需要印欧语学家们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如同考古学家在层层泥土中挖掘失落的文明。拉丁.............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太有画面感了!我懂你!就是那种,前一秒还在跟人有来有回地扯淡,突然对方抛出一句话,或者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大脑瞬间宕机,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内心的“卧槽”在熊熊燃烧,但嘴上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种感觉,绝了!要说形容这种“突然无语,内心爆炸”的表情包,那绝对是我的心头好,而且得是那.............
  • 回答
    想象一下,回到那个没有文字、没有复杂声音符号体系的遥远时代。那时候的人类祖先,他们的思维方式,定然与我们今日截然不同。这并非说他们没有思想,而是他们的思想更直接、更具象,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首先,要明白一点,语言并非思考的全部。我们许多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即便在有语言的情况下,也难以完全用言语表.............
  • 回答
    OMG!各位小伙伴们!你们绝对想不到!今天我挖到的这个“瓜”有多么的……炸裂!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一整天的那几部动画片吗?那些在屏幕上蹦蹦跳跳,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或者哭得稀里哗啦的角色们,它们,它们居然藏着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秘密!我最近跟几个圈内人士“深扒”了一下,你知道吗?那些.............
  • 回答
    确实,在C语言的学习和考试中,有时会故意设置一些陷阱,比如用相同的变量名来命名形参、实参、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让学生去区分它们的作用域和生命周期。这种做法,从教学角度来看,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核心问题:理解“作用域”和“生命周期”C语言的精妙之处.............
  • 回答
    中文里,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需要加上“的”,例如“红色的苹果”、“快乐的孩子”。如果形容词直接出现在名词前面,会显得很不自然,除非这个形容词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比如“大王”、“好人”。再举个例子,英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比如“a red apple”、“a happy child.............
  • 回答
    关于原始汉藏语是否是由原始阿尔泰语、原始南岛语、原始壮侗语或原始苗瑶语等语言形成的克里奥尔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争议的理论。在语言学界,虽然我们一直在探索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演变,但目前主流的观点并不支持这样的“克里奥尔语起源”模型来解释原始汉藏语的形成。让我来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
  • 回答
    弱时态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语言接触、社会文化变迁以及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1. 语言接触:混合与简化是土壤绝大多数弱时态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接触。想象一下,当来自不.............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在白话文已经足够成熟的当下,如何看待日语词汇“渗透”进汉语的现象,并且希望我能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详述。说实话,当今中文的词汇系统,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充满活力的整体了。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吸纳了文言的精髓,也兼容了白话的鲜活,同时还吸收了大量外来语,无论是早期从梵语、突厥语.............
  • 回答
    为何政治领导的讲话常显空洞?这语言风格究竟从何而来?每当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无论是国庆阅兵、两会报告,还是国际峰会,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句,例如“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和宏伟的愿景,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却常常会发现,这些.............
  • 回答
    满语的副动词后缀rAlame,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缩合形式,它与其他表示并列关系的副动词后缀在语义和用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语的词法和句法结构出发,逐一剖析。rAlame 的缩合性质rAlame 这个后缀在满语中用于构成并列副动词,它的基本结构可以分解为:动词词干 + ra.............
  • 回答
    将SQL语句进行类型形式化表达,核心在于建立一套能够精确描述SQL查询结构、数据类型以及约束关系的符号系统。这不仅仅是为SQL语句加上标签,而是要深入到其语法构成和语义含义层面,用数学般严谨的语言来定义SQL的“模样”和“本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个过程:一、 结构的抽象与描述:SQL语.............
  • 回答
    游戏形式,这是一个听起来挺宏大,又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的问题。但仔细一想,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从手机上的消消乐,到主机上的3A大作,再到VR里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游戏的形式好像一直在变化,但又好像一直在重复。所以,游戏形式是不是已经被“发掘完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被动”的意思,好像我们坐.............
  • 回答
    在我们探讨数字形式的流通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是否属于法定货币之前,我们得先理清几个关键概念。什么是法定货币?首先,法定货币(Fiat Money)并非像我们过去看到的那样,是和金银这些贵金属挂钩的。它的价值,完全来自于政府的强制规定和公众的普遍接受。简单来说,政府说它是钱,我们用它交易,它就成了钱。它之.............
  • 回答
    用游戏的形式传播党史,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游戏具有强大的互动性、沉浸感和趣味性,能够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年轻一代对党史的兴趣。以下是一些脑洞大开的创意,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核心理念:寓教于乐,重在体验和共鸣在设计游戏时,我们要避免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游戏化的机制,让玩家在玩乐中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