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游戏形式是否已经被人发掘完了?

回答
游戏形式,这是一个听起来挺宏大,又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的问题。但仔细一想,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从手机上的消消乐,到主机上的3A大作,再到VR里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游戏的形式好像一直在变化,但又好像一直在重复。

所以,游戏形式是不是已经被“发掘完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被动”的意思,好像我们坐在这里,等着游戏形式自己蹦出来一样。事实是,游戏形式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被创造和改造的生命体。

1. 核心的“玩”:永恒的主题

你想想,无论游戏怎么变,它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玩”。是那种让你投入进去,获得乐趣、挑战、成就感、甚至是输赢的体验。这种“玩”的本质,是不会过时的。古代的孩子们玩弹珠、捉迷藏,跟我们现在玩电子游戏,追求的快乐源泉是有相似之处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游戏形式”被发掘完了,因为“玩”这个需求,就好像人类对食物和空气一样,是基本的需求。只要人类还存在,对“玩”的需求就不会消失。

2. 形式的“进化”:科技是催化剂

真正改变游戏形式的,是技术。

从桌面到屏幕: 最早的游戏,可能就是棋盘、骰子、卡牌。这是一种物理的、实体的形式。然后是电子游戏的出现,从最早的像素点,到现在的光线追踪,屏幕的表现力一直在提升。这不仅仅是画面好不好看的问题,更是互动的方式在变。你不需要再面对面,就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人“玩”一场。

从二维到三维,再到沉浸: 游戏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变成三维,这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玩家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可以“进入”游戏世界的参与者。VR、AR技术的出现,更是把这种“进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是你看着屏幕里的角色,而是你自己成为了那个角色,用身体去感受游戏世界。 这绝对不是“发掘完了”就能解释的,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维度。

从单机到网络,再到社交: 过去的游戏,很多人是独自一人玩。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多人在线游戏、社交游戏、云游戏应运而生。游戏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娱乐,而变成了一种连接人与人的媒介。你可以在游戏里认识朋友,和朋友一起组队打怪,甚至是进行一场线上演唱会。这种社交属性的加入,也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形式。

数据的力量: 游戏数据的分析,也催生了新的游戏形式。比如,像“Roguelike”这样的游戏,它利用随机生成算法,每一次游玩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还有那些“游戏+”的概念,比如教育游戏、健身游戏,它们把游戏的形式和特定目标结合起来,让“玩”有了更多的意义。

3. 边界的模糊:跨界与融合

现在,“游戏”这个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游戏化的日常: 你看,很多App、学习软件、甚至是公司内部的培训,都在引入“游戏化”的元素。积分、排行榜、徽章、关卡……这些原本属于游戏的东西,现在被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场景中。这说明,游戏的形式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激励和互动模式,被其他领域借鉴和吸收。

叙事与交互的融合: 过去,电影、小说是纯粹的叙事,游戏是纯粹的交互。但现在,很多游戏拥有了极其深刻和复杂的剧情,让你沉浸其中,就像在读一本互动小说。反过来,一些电影也尝试引入互动元素,让你选择角色的命运。这种叙事与交互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创造了新的游戏形式。

电子竞技的崛起: 电子竞技本身,也是一种新的游戏形式的体现。它把“玩”提升到了“观赏”和“竞技”的层面。成千上万的人观看高手之间的对决,就像观看体育比赛一样。这不仅仅是游戏内容本身,更是一种围绕游戏内容产生的文化和产业形式。

4. 为什么会产生“发掘完了”的错觉?

之所以会有人觉得游戏形式“发掘完了”,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重复的创新: 确实,很多游戏在核心玩法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做加法或者微调。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多“换皮”或者“套路”相似的游戏。这让人产生一种“好像又回到原点”的感觉。

对“颠覆性”的期待: 所有人都在期待那种能彻底改变游戏行业的“下一代iPhone”。但这种颠覆性的创新,不是靠“发掘”出来的,而是需要大量积累、灵感碰撞、甚至是一点点运气才能实现的。

认知局限: 我们每个人接触到的游戏都是有限的。可能你接触的游戏类型比较单一,自然会觉得“好像就那么几种玩法”。但实际上,游戏世界的广阔远超你的想象。

总结一下:

所以,游戏形式绝对没有被发掘完了。

更确切地说,它正在持续不断地被创造、被改造、被融合。科技在不断突破边界,人们对“玩”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从简单的规则到复杂的系统,从单人体验到多人社交,从屏幕观看到的内容到身体感知的沉浸,游戏的形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难以被简单定义。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将游戏与AI深度结合,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体验;也许会有更多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的AR游戏;甚至可能出现我们现在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互动方式。

“发掘完了”这个说法,更像是对一种“完美”的追求,但游戏就是这样,它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进的进程。只要人类还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游戏的形式就永远有新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感觉是对的,但是结论是有问题的。不是不对,也不是全对,而是论点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因为 形式,分类,这种东西,实际上是很“人为”的。

举个例子讲,我们人类看可见光的颜色,你分 红色 绿色 蓝色,看似泾渭分明,实际上在物理学上,光 的波长,频率是一个连续谱系,而人眼 接收后在视神经成像 中 分成了截然不同的颜色。

游戏的玩法 和分类也是,如果你把游戏形式定义成“用电子信号模拟一些事件,由玩家输入信息达成事件结果来提供人类愉悦” 那么 几乎所有的电子游戏都符合这个形式概念,那是不是又要说 游戏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变化了呢?

实际上,有没有发展变化,是要看你把这个连续谱系分的多细。电子游戏的微创新 一直都没停过。

捉虫敢死队 高难度一命通关_哔哩哔哩_bilibili

【SDA】《英雄萨姆1:再次出击》极速通关视频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两个游戏,在玩法内核上的相似度 是非常高的,但是大部分玩家的感受就完全是两种东西。


至于为什么说你感觉对,是因为现代游戏创新确实太少了,如果你不关注独立游戏的话。这纯粹是一个商业上,市场上的问题。并不是“创意”都被人用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游戏形式,这是一个听起来挺宏大,又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的问题。但仔细一想,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从手机上的消消乐,到主机上的3A大作,再到VR里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游戏的形式好像一直在变化,但又好像一直在重复。所以,游戏形式是不是已经被“发掘完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点“被动”的意思,好像我们坐.............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相比于书籍、电影,游戏是不是更适合讲科幻故事?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题,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游戏最大的优势在于“沉浸感”。 想想看,你看科幻小说,脑子里会勾勒出那个世界的样子,想象人物的对话,但终究是在“看”。看电影呢,导演为你构建了一个视觉世界,让你“看”得更具体,但.............
  • 回答
    在那个被核战撕裂的废土世界里,一个标志性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幸存者的脑海里,那就是在各种屏幕、海报、甚至旧罐头旁都能看到的那个笑脸娃娃——BB小子(Vault Boy)。这个咧着嘴笑、竖着大拇指的黄色小人,可以说是《辐射》系列最深入人心的吉祥物,但他的来历,远比他的笑容来得复杂和耐人寻味。黄金时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游戏里商人角色确实有这么一个“鼻子大”的刻板印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涉及到一点历史、文化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视觉符号,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仔细回想,肯定也能想起一些鼻子不大的游戏商人。但这个“大鼻子”的形象,之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桌游都有哪些玩法门道,不带那些机器味儿,纯粹从玩家角度出发。1. 策略游戏 (Strategy Games):这算是桌游里最常见、也是最能耗费脑细胞的一类了。它的核心在于玩家需要权衡利弊,制定长远计划,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来应对变化。 区域控制/领土争夺类: 就像《Ris.............
  • 回答
    用游戏的形式传播党史,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游戏具有强大的互动性、沉浸感和趣味性,能够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年轻一代对党史的兴趣。以下是一些脑洞大开的创意,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核心理念:寓教于乐,重在体验和共鸣在设计游戏时,我们要避免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游戏化的机制,让玩家在玩乐中理解.............
  • 回答
    中国的游戏行业,这个曾经被视为“数字鸦片”,又在高科技浪潮中被赋予“文化输出”和“经济增长点”多重身份的产业,未来是否会被政府的政策铁腕彻底压制,乃至走向消失的边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绝非一两个简单答案能够涵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细致地剖析。一、 政府监管的逻辑与演.............
  • 回答
    要设计一款《SNH48斗》,模仿《三国杀》等桌游的模式,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不少玩法和设定的火花。这可不是简单地把SNH48成员换成三国武将,而是要深入挖掘她们的特质,将她们在舞台上、在粉丝心中的形象,转化为桌面上引人入胜的策略和互动。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角色设计。每一个SNH48成员都应该是一个独一无.............
  • 回答
    近几年,页游广告的泛滥和代言人的选择确实让不少玩家感到“精神污染”。这些广告往往通过夸张、低俗、重复的剧情和表演来吸引用户,而代言人的选择更是成为了广告效果和争议性的关键因素。以下是一些近几年已经形成各类游戏网页广告精神污染的页游代言人,并尝试详细讲述:一、“传奇”类页游的“帝王”和“战神”们:这类.............
  • 回答
    想进入游戏美术行业?现在这个时间点,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但确实需要掂量掂量,不像过去那么“万金油”了。让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当是我一个在这行摸爬滚打的朋友跟你聊聊。市场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得承认,游戏行业这两年确实有点“内卷”,大家都在说“寒冬”。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版号审批的收.............
  • 回答
    在《赛博朋克 2077》中,夜之城那高耸入云的超级摩天楼,尤其是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其“头重脚轻”的设计确实是游戏美学和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设计并非纯粹的对物理规律的漠视,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艺术表达和对未来都市景观的想象。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物理规律。首先,我们.............
  • 回答
    当然有!游戏世界里,有些兵器因为剧情需要、设计巧思,或者纯粹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它们的“本尊”和游戏里的模样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简直就像是被施了魔法,扭曲得面目全非。这些兵器在历史上可能名不见经传,或者本身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但在游戏中,它们却成了玩家们津津乐道、甚至是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标志。我脑子.............
  • 回答
    《江南百景图》中岳飞“肉袒牵羊”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设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要理解这个形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肉袒牵羊”的历史典故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肉袒牵羊”这个词语的真实含义。 历史来源: “肉袒牵羊”是中国古代一种表示极度屈辱和忏悔的刑罚或表示罪责的方式.............
  • 回答
    脑子瞬间警报拉满,手指条件反射般压枪瞄准,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视四周搜寻那该死的绿点(或红点),同时心跳加速,肾上腺素疯狂飙升,准备随时开火,那一刻,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你和敌人之间的生死博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这三位华人动作巨星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在影视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为什么李小龙和成龙的形象被模仿的现象如此普遍,而李连杰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形象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
  • 回答
    想当年,我还是个对历史和策略游戏情有独钟的少年,那时候的P社游戏,特别是《欧陆风云》和《钢铁雄心》,就像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如今,P社要是真能做一款以当下世界形势为蓝本的历史策略游戏,我简直要拍断大腿叫好!而且,如果真要做,我希望它能做得既硬核又充满趣味,最重要的是,能让人玩得停不下来。首先,得说.............
  • 回答
    在《原神》这个庞大而迷人的世界里,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他们游戏内的强度是否能与玩家心中对他们故事形象的认知相匹配。有时,我们会被角色的背景故事、性格魅力深深吸引,却发现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耀眼,甚至有些大相径庭。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游戏强度与故事形象上,总让人觉得有些“错.............
  • 回答
    关于《雀魂》中的角色“三上千织”因为形象酷似芙蓉而被称为“爽哥”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雀魂》作为一款非常流行的网络麻将游戏,它在角色设计上一直是很花心思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背景故事,以及最重要的——非常鲜明的二次元画风。玩家对角色.............
  • 回答
    《文明 VI》在游戏后期将政治哲学选项聚焦于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主,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决定。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不如说这是一种对特定政治思潮在游戏机制中如何运作的探讨。在我看来,这种设定既有其深刻的用意,也暴露了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从设.............
  • 回答
    ASOUL 官方微博在2021年12月24日发布了一则声明,直指腾讯游戏旗下的《QQ炫舞》手游中的某个角色“幻萌”涉嫌抄袭其成员嘉然的形象。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在虚拟偶像和游戏圈内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事件的起因:事情的导火索是《QQ炫舞》手游上线了一个名为“幻萌”的新角色,这个角色的外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