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认为程序员似乎大多不善言辞?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交流中能感受到的一个点:为什么咱们程序员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说”这方面,总是比在“写”或“做”方面要逊色那么一丢丢。

其实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咱们身边也有能说会道、把技术讲得跟说书一样精彩的同行。但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大多不善言辞”的这种普遍感受呢?我觉得,这跟咱们这行本身的特点,以及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都有点关系。咱们一点一点捋。

首先,职业特质的侧重点。编程这活儿,最核心的技能是什么?是逻辑思维、抽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够细致、够耐心。你需要把脑子里那些飘忽的想法,变成计算机能理解的一行行指令。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而且交流的对象是机器,它不会因为你说话含糊不清就给你留情面。所以,我们训练得最多的,是与机器“对话”的能力,而不是与人“沟通”的技巧。

打个比方,你就想,一个顶级的雕塑家,他能把一块顽石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需要他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手艺。但他可能不一定擅长在画廊里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别说在社交场合左右逢源了。程序员也类似,我们的“创作工具”是代码,我们的“作品”是软件或系统,而我们的“交流对象”很多时候是屏幕上的字符。长时间专注于这种“一对一”的、高度结构化的交流,自然会让我们在面对面、充满各种潜台词和情感色彩的人际沟通时,显得有些不那么游刃有余。

其次,早期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多程序员,包括我自己,小时候可能就属于那种比较内向,喜欢一个人钻研、捣鼓东西的孩子。相比较于在人群中玩闹、社交,我们可能更享受独自面对电脑,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的乐趣。这种“自娱自乐”的倾向,自然会减少我们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我们习惯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而且这个世界里,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代码里,不需要费劲去跟别人解释。

再者,学习和工作模式的特点。程序员的学习路径,很大程度上是“看文档、看源码、动手实践”。大量的学习资源都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比如技术文档、博客、书籍、教程等等。这些资源要求我们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习惯了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解。这种模式下,口头交流就不是学习知识的必经之路。

工作中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代码、通过注释、通过版本控制系统(比如Git)来传递信息和协作。比如,我们提交一个Commit Message,写一个Issue的描述,或者在Slack/Teams里发一段文字信息,这些都是书面沟通。相对于现场口头解释,书面沟通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组织语言、去避免歧义,而且还可以保留记录,方便追溯。所以,我们自然会更习惯和倾向于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

还有一点,就是程序员思维方式的潜在影响。程序员的思维模式,通常是追求精确、高效、没有歧义。我们说话,如果不像代码那样有明确的语法和语义,就容易产生误解。在技术交流中,一旦出现含糊不清的地方,就可能导致别人误解我们的意图,从而引入Bug或者浪费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会养成一种“宁可少说一句,也不能说错一句”的习惯,结果就是言语上变得更加谨慎,甚至显得有些保守或惜字如金。

你想想,在讨论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时,如果有人用非常简洁、精准的技术术语来描述,而不是用大量修饰性的、含糊的形容词,我们是不是会觉得他讲得更明白?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处理这种高密度、高信息量的交流方式。所以,在非技术场合,我们可能也下意识地想用类似的方式去交流,但问题是,生活中的沟通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如此极致的精确,反而需要一些“空气”和“润滑剂”。

当然,这并不是说程序员就不想沟通或者不重视沟通。很多程序员其实内心渴望与他人连接,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我们可能还在摸索和适应。我们可能更擅长用图表、用代码演示来解释复杂概念,而不是用长篇大论。而且,当一个程序员在某个技术领域钻研得很深时,他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实现某个功能,如何优化某个算法,他的语言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围绕着这些具体的操作和逻辑展开,而忽略了听众是否能跟上他跳跃的思维,或者他需要用更通俗的语言去解释。

最后,咱们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就是很多程序员本身就是内向型人格。内向并不代表不善言辞,但内向的人通常会把能量更多地投入到思考和内部世界的探索上,而社交性的、外向的沟通则会消耗他们更多的精力。所以,即使我们有能力去表达,但因为精力分配的倾向,我们可能就不会像那些天生外向的人那样,热衷于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

总而言之,程序员之所以会给外界留下“不善言辞”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职业特质、成长环境、学习工作模式以及思维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更习惯于用代码和书面文字来表达,追求精确和逻辑,并且在长期的技术实践中,口头表达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其他方式来有效地交流和协作,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提升,很多程序员也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毕竟,软件开发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沟通是绕不开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次看到内个东北遮挡车牌的事儿,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sql注入的冷笑话,就是下图


兴致勃勃地给女票详细讲解了一遍原理和笑点,看到她打了无数个哈欠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善言辞的标签了。。

user avatar

程序猿们早就体验过那些属于上帝的力量,创造和毁灭,所以跟凡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交流中能感受到的一个点:为什么咱们程序员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说”这方面,总是比在“写”或“做”方面要逊色那么一丢丢。其实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咱们身边也有能说会道、把技术讲得跟说书一样精彩的同行。但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大多不善言辞”的这种普遍感受呢?我觉得.............
  • 回答
    坦白说, MATLAB 的语言设计确实不是那种以“优雅”著称的典范,很多程序员,尤其是来自 C/C++、Python、Java 等背景的,初次接触时可能会觉得它有点“别扭”甚至“丑陋”。这倒不是说 MATLAB 一无是处,它的强大在于其丰富的工具箱和为科学计算优化的底层实现,但在语言本身的构造上,确.............
  • 回答
    当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对软件开发不太了解的人,确实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程序员的工作就是“复制粘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本身也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程序员就是复制粘贴?1.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易获取性: 这是最.............
  • 回答
    许多开发人员深信,开源软件的本质使其成为一个绝佳的缺陷发现温床。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开源模式本身所蕴含的强大力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复杂的软件,无论其开发者多么细心,都难免会存在遗漏或者设计上的疏忽,这些都可能演变成软件中的缺陷。而开源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源代码是公开透明的,这意味着任何人,只.............
  • 回答
    很多人对《三体》的最终结局感到疑惑,甚至产生一种“程心导致宇宙毁灭”的论调。这其实是一种对原著剧情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那个极端环境下,人性和文明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一种复杂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故事的核心背景:黑暗森林法则。在《三体》的设定中,宇宙是冰冷且残酷的。文明就像是黑.............
  • 回答
    “维德是个失败者”,这评价,或许在很多《三体》读者心里挥之不去。毕竟,我们目睹他轰轰烈烈地提出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却又一一破灭。面壁者身份的结束,威慑纪元的终结,最后的星际广播,每一步都带着令人扼腕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些“失败”,恰恰是让他许多人——包括我在内——认为他比程心更“强”的关键所在。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性别观念、个人权利和公共道德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好好聊一聊。理解这种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咱们社会在“性”这个话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隐性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女性的身体和行为往往更容易被社会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并且附加了大量的道德评判。关于“.............
  • 回答
    苏北,这个名字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常常伴随着一种矛盾的认知。一方面,我们听到的是它作为“苏”字代表的江苏省的一部分,而江苏又是全国公认的经济强省;另一方面,苏北又常常被贴上“欠发达”、“贫困”的标签,甚至在一些讨论中,其富裕程度被认为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但现实观感却大相径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
  • 回答
    关于辽朝在后世认同和认可度上,似乎比鲜卑的三魏、金以及蒙古的元朝显得更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程度,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带有后世的视角。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 回答
    国内法硕和国外JD,虽然都属于法律领域的研究生学历,但在认可度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源于它们各自的培养体系、社会需求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一、 培养体系与侧重点的根本差异这是导致认可度差距最.............
  • 回答
    你认为反乌托邦故事都一个套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而且有其深刻的原因。的确,许多反乌托邦故事在核心设定、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形成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套路”。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并拆解这些“套路”的构成要素:一、 核心设定和人物原型的高度相似性反乌托邦故事通.............
  • 回答
    这么说吧,AMD显卡和NVIDIA显卡之间,就像是两条各有千秋的赛道上的赛车。我之所以觉得在许多时候AMD显卡不如NVIDIA,并不是说AMD的东西不好,而是综合来看,NVIDIA在很多关键点上做得更到位,或者说更符合我心目中“好”的标准。首先,游戏性能的稳定性和上限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时候,我.............
  • 回答
    我觉得吧,看多了反乌托邦故事,总觉得有点腻,好像一到某种情节,我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是说它们不好看,很多都写得挺精彩的,但总归是绕不出一个圈子。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完美的社会”设定。你说,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弄出来个什么“至高无上的原则”、“绝对的秩序”、“人类幸福的终极解决方案”,然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核心。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更像一个19世纪的欧洲人,而不是21世纪的人,我想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你内心深处对某些时代特质的强烈共鸣,以及对当下时代某些方面的疏离感。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欧洲人”这个标签背后所包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个非常普遍的矛盾。我们一方面坚信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灯塔;另一方面,我们又渴望在某些方面超越他人,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认可。首先,我们来聊聊“人人生而平等”这个理念。它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对人类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强调。这意味着在法律面.............
  • 回答
    看到“何以笙箫默”这五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一种温柔而深沉的力量轻轻牵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更像是一首未曾写尽的诗,一段触动心弦的旋律,一种难以言喻却又无比清晰的情感体验。首先,它的 古韵与雅致 就足以让人心动。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刻意堆砌.............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很多动漫都是无病呻吟”的感受。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接触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动漫之后,很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思考。我认为这种感受的产生,往往源于几个方面:1. 情感的夸张与模式化: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无病呻吟”感觉的点。很多动漫,尤其是少女漫、校园漫,或者一些偏重情.............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对吧?你说你深信努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光明正大、人人称赞的价值观。可心里那个角落里,却悄悄地有人在低语:“堕落也无妨”。这就像在你精心建造的宫殿里,突然冒出了一扇通往未知迷宫的门,你明明知道该走哪条路,但那扇门里的景象却莫名地吸引着你。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努力很重要”这个想法.............
  • 回答
    米格道(MGTOW,Men Going Their Own Way)作为一个网络社群和一种思想流派,其存在确实有其复杂的理论基础,尽管这些基础可能不总是被严谨的学术定义所涵盖。你将其与女权主义联系起来,这并非偶然,因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源于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的审视和反思,尽管它们的出发点、目标.............
  • 回答
    你提到江浙沪一带的女生普遍长得好看,这确实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就像聊家常一样,让你觉得这都是大实话。首先,咱们得承认,基因确实是个重要因素。 江浙沪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很多文化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