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认为反乌托邦故事都一个套路?

回答
你认为反乌托邦故事都一个套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而且有其深刻的原因。的确,许多反乌托邦故事在核心设定、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形成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套路”。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并拆解这些“套路”的构成要素:

一、 核心设定和人物原型的高度相似性

反乌托邦故事通常围绕着几个核心的设定和人物原型展开,这些元素构成了其“套路”的基础:

压迫性的统治阶级或系统:
集权政府/极权主义: 故事中通常存在一个强大的、无所不在的政府或组织,它们通过严密的控制和监视来维持秩序和权力。这可能是一个专制君主、一个寡头政权、一个由人工智能控制的系统,甚至是一个看似仁慈但实则残酷的社会机制。
意识形态的强制推行: 统治者往往宣扬一套宏大叙事或意识形态,例如“绝对公平”、“社会和谐”、“人类最优选”等,并以此为借口剥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信息控制和宣传: 真相被掩盖,历史被篡改,媒体被操纵,民众被灌输特定的思想,以确保其服从。例如,《1984》中的“真理部”。
社会阶层固化或统一化: 社会被严格划分为不同的阶层,或被强制统一化,以消除差异和潜在的冲突,但代价是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例如,《分歧者》中的派别划分。

对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压制:
思想控制与情感压抑: 个体的思想、情感甚至记忆都可能受到监控和控制。情感的宣泄被视为危险,个人之间的真实连接被削弱。例如,《美丽新世界》中的“索玛”药物。
个性化抹杀: 每个人都被要求遵循固定的模式,失去独特性。姓名可能被数字取代,外貌被统一化,职业被预设。
禁止或限制人际关系: 婚姻、家庭甚至爱情可能被视为对社会稳定或个体忠诚的威胁,受到严格限制或禁止。
对过去的遗忘或抹去: 为了构建新的秩序,旧的价值观、历史和文化可能会被彻底清除。

一个看似完美但实则扭曲的社会外观:
表面的秩序与和谐: 表面上看,这些社会往往高度有序、安全、高效,几乎没有犯罪或混乱。但这种“和谐”是以牺牲自由、情感和人性为代价的。
科技的双刃剑: 科技在反乌托邦故事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它既是统治者维持控制的工具(监视、信息控制、基因改造等),也可能是揭示真相和反抗的线索。
对“完美”的追求的极致化: 故事往往源于对某种理想(如消除痛苦、实现永恒和平)的极端追求,但这种追求在实践中走向了反面。

核心的人物原型:
觉醒的个体(主角): 通常是一个对现有社会体制感到怀疑或不满的个体,他们一开始可能是被动卷入,后来逐渐意识到真相,并开始反抗。他们往往拥有某种被压抑的特质或能力,这些特质在新的社会中被视为异类。
体制内的支持者或反派: 一方面是维护现有秩序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可能深信不疑,也可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一些体制内的人,出于良知或对主角的同情而提供帮助。
反抗组织或地下力量: 往往存在一个隐秘的抵抗组织,他们致力于揭露真相、推翻现有政权,并与主角产生联系。
导师/引导者: 可能是一个曾经反抗过但失败的人,或者是一个掌握着关键信息的人,为主角提供指引和帮助。

二、 情节发展模式的固定化

在这些核心设定的基础上,反乌托邦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常常遵循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1. 日常生活与潜在的裂痕: 故事开始于展示主角在反乌托邦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并悄悄地埋下社会体制的压抑和不合理之处的伏笔。
2. 意外的觉醒或启示: 主角因为某个事件(如目睹残酷的真相、遇到某个特殊的人、触发一段被压抑的记忆)而开始质疑现有的世界,并逐渐意识到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
3. 探索真相与初步反抗: 主角开始主动寻找真相,并尝试挑战体制的一些规则或限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被体制追捕。
4. 加入反抗组织或形成独立反抗: 主角可能加入一个已有的反抗组织,或自己组织力量进行反抗。
5. 高潮冲突与抉择: 主角及其盟友与统治力量展开直接对抗,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主角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往往是为了推翻体制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6. 结局的模糊性或警示性:
胜利的代价: 推翻了旧体制,但新世界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或者胜利本身带来了新的问题。
失败或悲剧: 主角反抗失败,世界依旧黑暗,留给读者深刻的警醒。
不确定的未来: 推翻了旧体制,但未来走向未知,留下希望与挑战并存的空间。

三、 主题表达的共性

尽管故事千差万别,但反乌托邦作品的核心主题往往是相通的,这使得它们在思想层面也容易让人感到“套路化”:

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强调: 这是反乌托邦小说最核心的主题,它们通过展示个体自由被剥夺的悲惨后果,来歌颂和捍卫自由的价值。
对权力滥用和极权主义的警示: 它们警示人们过度集中的权力、不加制约的统治以及意识形态的狂热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对科技发展的反思: 许多作品质疑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科技被用于控制和压迫时。
对人性的探讨: 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会如何展现?是保持善良和同情,还是被恐惧和自私所吞噬?
对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批判: 它们是对现实社会中某些趋势的夸张和放大,旨在引起读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对“秩序”与“自由”之间平衡的思考: 追求绝对的秩序是否必然导致自由的丧失?自由的代价又是什么?

四、 为什么你会觉得“套路”?

产生“套路感”的原因有很多:

经典作品的影响: 像《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华氏451》等经典反乌托邦作品设定和情节的深度,奠定了这一类型的基础,后来的作品很难完全脱离其影响,而是常常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奏或拓展。
类型标签的固化: “反乌托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类型标签,吸引的读者群体也往往对其中常见的元素有所期待。
商业化和市场驱动: 成功模式容易被模仿。当一种类型的设定和情节证明能够吸引读者并获得商业成功时,自然会有大量的作品涌现,重复相似的模式。
主题的普适性: 自由、权力、人性、科技等主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反乌托邦故事自然会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导致在表达方式上出现相似之处。
叙事结构的便利性: 主角从被压迫到反抗的叙事结构,提供了一种天然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弧光,易于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

总结来说,你觉得反乌托邦故事都一个套路,是因为它们在核心设定(压迫性体制、个体压制)、人物原型(觉醒的主角)、情节发展模式(觉醒反抗冲突)以及主题表达(自由、权力、人性警示)上,都共享着一套非常成熟和被广泛接受的“模板”。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故事没有价值。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元素的深刻洞察和反复提炼,使得反乌托邦文学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和警示意义的文学类型。这些“套路”成为了工具,帮助作者更有效地探索和表达对社会、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而你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共性,也恰恰说明了你对这一类型有着深刻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创作反乌托邦故事的作者们大多不知道他们真正要反对的是什么。比如奥威尔创作《1984》,他反对的就是打着某种光伟正旗号却转向极权制度的一些国家。因此,一个真正具有制度自信的人会觉得奥威尔是在攻击以美帝与苏修的个别黑历史为代表的某种极权行为,而不会对号入座地痛骂奥威尔是公知。而赫胥黎创作《美丽新世界》,攻击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奶头乐以及阶级分化。乃至最近的游戏Mod《新秩序(The New Order)》中,将希特勒描述的“雅利安人的新德意志”贬得一文不值。

创造一个反乌托邦,并揭露反乌托邦的丑陋与虚伪只是一种手段,作者们必须了解他真正想要反对,想要描述的是什么东西。不然就会像托米亚京的《我们》一样,变成了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单纯倡导。反乌托邦这种世界观什么人都能用,但要把作品写得好,写的不落窠臼,本身就有些挑战。即使你换一个题材(如异世界转生、青春文学)也是如此。

除了上述那些思想清晰,价值取向明确的富有政治含义的反乌托邦作品外,还有另一种比较优秀的反乌托邦作品,例如迪克的一些作品、《少数派报告》、《黑客帝国》或《Psycho-Pass》,这些作品并没有真的打算去严肃地批判、攻击什么。但仍然脑洞大开地展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反乌托邦世界的图景,并且用非常有趣的剧情(通常并不以主角团的完善为结尾)引发了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例如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否能把社会托管给一个全知全能的超然存在等。这些反乌托邦故事并没有让我觉得这很“套路”。

但如果一位作者写作的是《V字仇杀队》这种少年热血漫画,那么他只要把这个反乌托邦的维护者描述为一个八点档电视剧里常有的邪恶反派就行了,就是乍一眼看上去天下无敌、纪律森严、道德败坏但始终在英雄主角手上吃瘪的那种。整个过程就是:主角开始察觉到恶龙的存在——主角在一个大师的调教下成为勇者——主角团一起屠龙。你把这种反乌托邦背景换成任何一种常见的世界观,这个故事换个皮都能继续写下去。我们可以说,这种热血漫画在政治上并不真的有什么特别严肃的讨论价值。这种故事套路也能套用到15年左右的三个大片,《移动迷宫》、《分歧者》或者《饥饿游戏》。

也比如最近J.K.罗琳女士又开始宣传的作品《伊卡狛格》。她描述了这么一个王国:为了备战远方的怪物,大臣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权力,并不断以备战怪物的理由侵犯公民的私权,建立了一个反乌托邦。结果主角团真的找到了怪物,却发现这个怪物是“可以共存的”,公民真正的敌人不是伊卡狛格,而是那个大臣。——她还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重新宣传了这样的作品。假如J.K.罗琳真的是在倡导这一种纯粹的阴谋论,那么可以说她也是没有找到对资本主义的软肋的。这种对极权过于流于表面的批评使她的作品变得庸俗,甚至是有害。同样是在攻击资本主义体制的《是,大臣》就以一种风趣幽默地方式揭露了英国医疗体制的腐败,而且这部剧到了现在都依然是常看常新。您就不会觉得《YM》是一个套路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认为反乌托邦故事都一个套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而且有其深刻的原因。的确,许多反乌托邦故事在核心设定、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形成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套路”。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感觉,并拆解这些“套路”的构成要素:一、 核心设定和人物原型的高度相似性反乌托邦故事通.............
  • 回答
    我觉得吧,看多了反乌托邦故事,总觉得有点腻,好像一到某种情节,我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是说它们不好看,很多都写得挺精彩的,但总归是绕不出一个圈子。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完美的社会”设定。你说,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弄出来个什么“至高无上的原则”、“绝对的秩序”、“人类幸福的终极解决方案”,然后.............
  • 回答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行动,以及外界对其“正义性”的看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俄罗斯不是正义的一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俄罗斯官方的论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以及这场冲突的实际情况。俄罗斯的“自保”论述与国际认知的落差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政府,在阐述发动这场冲突的理由时,.............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普京认为乌克兰总统是犹太人”的问题,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且存在明显的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民族背景 泽连斯基的出生地: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出生于1974年,出生于乌克兰利沃夫(Lwów,现属波兰),但他的家族在2.............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际政治中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层面。为什么有些人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性质持有不同看法,即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乌克兰是一个主权国家,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和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视角和俄罗斯方面的说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国际法和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承认是确立国家主.............
  • 回答
    关于美国公布的俄罗斯准备入侵乌克兰计划是否“假”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真”或“假”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关于信息的来源、动机、具体细节的准确性以及信息传播所产生的效果等方面的担忧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假”的论调出现。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因素:1. 信息战.............
  • 回答
    网上关于俄罗斯在乌克兰打“闪电战”的论调,其实是基于一些观察和早期信息做出的判断,但随着战事的推进,这个说法显得越来越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起初的设想与“闪电战”的定义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闪电战”(Blitzkrieg)。这是一种德军在二战时期发.............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合理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同的人群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历史认知、政治立场以及价值观,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以下是一些俄罗斯及其支持者常常用来论证其行动“合理性”的观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尝试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呈现,避免机械式的罗列。核心论点一:安全担忧——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即“要求老婆为长期外出的男人守身合乎道德,但反人性”,非常值得探讨,而且你的描述很精辟。下面我试着为你详细地展开说说,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这个复杂的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核心观点:“合乎道德”与“反人性”。“合乎道德”的层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件事在某种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交流中能感受到的一个点:为什么咱们程序员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说”这方面,总是比在“写”或“做”方面要逊色那么一丢丢。其实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咱们身边也有能说会道、把技术讲得跟说书一样精彩的同行。但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大多不善言辞”的这种普遍感受呢?我觉得.............
  • 回答
    这么说吧,AMD显卡和NVIDIA显卡之间,就像是两条各有千秋的赛道上的赛车。我之所以觉得在许多时候AMD显卡不如NVIDIA,并不是说AMD的东西不好,而是综合来看,NVIDIA在很多关键点上做得更到位,或者说更符合我心目中“好”的标准。首先,游戏性能的稳定性和上限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时候,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核心。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更像一个19世纪的欧洲人,而不是21世纪的人,我想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你内心深处对某些时代特质的强烈共鸣,以及对当下时代某些方面的疏离感。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欧洲人”这个标签背后所包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个非常普遍的矛盾。我们一方面坚信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灯塔;另一方面,我们又渴望在某些方面超越他人,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认可。首先,我们来聊聊“人人生而平等”这个理念。它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对人类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强调。这意味着在法律面.............
  • 回答
    看到“何以笙箫默”这五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一种温柔而深沉的力量轻轻牵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更像是一首未曾写尽的诗,一段触动心弦的旋律,一种难以言喻却又无比清晰的情感体验。首先,它的 古韵与雅致 就足以让人心动。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韵味。不是那种刻意堆砌.............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很多动漫都是无病呻吟”的感受。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接触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动漫之后,很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思考。我认为这种感受的产生,往往源于几个方面:1. 情感的夸张与模式化: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无病呻吟”感觉的点。很多动漫,尤其是少女漫、校园漫,或者一些偏重情.............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对吧?你说你深信努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光明正大、人人称赞的价值观。可心里那个角落里,却悄悄地有人在低语:“堕落也无妨”。这就像在你精心建造的宫殿里,突然冒出了一扇通往未知迷宫的门,你明明知道该走哪条路,但那扇门里的景象却莫名地吸引着你。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努力很重要”这个想法.............
  • 回答
    米格道(MGTOW,Men Going Their Own Way)作为一个网络社群和一种思想流派,其存在确实有其复杂的理论基础,尽管这些基础可能不总是被严谨的学术定义所涵盖。你将其与女权主义联系起来,这并非偶然,因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源于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的审视和反思,尽管它们的出发点、目标.............
  • 回答
    你提到江浙沪一带的女生普遍长得好看,这确实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就像聊家常一样,让你觉得这都是大实话。首先,咱们得承认,基因确实是个重要因素。 江浙沪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很多文化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太扎心了,也特别真实。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像孤儿”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也挺令人无奈的处境,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前沿的领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让你更能理清这种“孤儿感”的来源。1. 根基的“不亲近”:与传统生命科学的疏离感首.............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那些积极倡导《反虐待动物法》的人,似乎只盯着猫和狗这两种宠物,好像对其他动物的疾苦漠不关心。这种看法其实挺普遍的,而且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猫狗确实是咱们身边最常见的伴侣动物。它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你家里可能就养着一只猫或者一只狗,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