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肚子,但也是开刀。
我初中有次一个人去医院开霰粒肿,长在左眼,然后开完后医生顺便检查了我右眼,惊奇的发现我右眼下眼睑也有霰粒肿,因为不是很肿所以之前没发现。
于是就问我要不要一起开,我当时脑子没转过来,说好。
然后就开,开完我两只眼睛就都被纱布包起来了,要包一天。
医生把我带出手术室叫我家长来领我,我说我一个人来的,接着就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最后我在医院走廊坐了一下午,等医生下了班开小摩托带我回家的。
分情况。
手术室里,有一种“特定”的术式——“开关手术”。
此开关非彼「开关」,是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简单来说就是:手术开进人体深面(一般是腹腔、胸腔),发现肿瘤扩散/解剖结构破坏/并发症严重/多器官合并病变,已经严重到病人无法承受更进一步的手术打击,评估沟通后遂放弃更多的手术操作,直接冲洗、缝合,结束手术。
开进去,什么都没做,退出来,关肚子/胸腔。
一般,我们听到是“开关手术”,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因为本着“病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已经到手术挨一刀、承受侵入性手术创伤这一步了,不切掉病灶/局部重建/恢复功能,实在不划算不“回本”,出手术室是没法跟病人交代的;再说外科佬是激进的「看谁不顺眼就干掉谁」的“锤子思维”,在他们眼里病灶是“钉子”,长到哪里就应该干掉哪里…
能让外科医生收手不敢开的刀,只可能是两种情况:1.病灶已经恶化/扩散/严重到完全无法下手,开进去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下不了手术台(因此会引起我等麻醉佬高度警觉)。
2.本身就是病情终末期的姑息疗法,开进去只为了缓解症状,比如放腹水排脓胆汁引流啊这类。
问题说的“动手术发现其他器官有问题”,情况不严重时一般会快速谈话签字,能给你处理就处理了——外科医生的习惯就是快准狠不拖拉直接了当,在风险控制的大前提下,尽量一次性搞定所有病灶;通过一次医学冒险解决所有潜在风险。
但也有可能做成「开关手术」。
简而言之,风险太大,开不了,没必要开了。
亲身经历:70多高龄老婆婆全麻做胆道探查;开进去发现癌栓掉下来后全腹转移,癌细胞顺着肠粘膜爬满了肠子,腹腔内的实质脏器几乎无一幸免…
这婆婆还有冠心病和房室传导阻滞,这刀想完整开完得要十几小时、十几个单位血以及术后在ICU躺两周起步——这还算好的,下不来台的概率不小。
病人没这个身体条件也没经济条件。外科医生出去谈了半小时话,回来轻叹一声:关了吧。
两相权衡:开刀有术后严重并发症快速死亡的风险,不开可能活的还长一些。
就别冒险了。
你看不到的手术室里,是一杆杆秤在平衡生命和风险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