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如果在给病人动手术的时候发现病人肚子里其他器官有问题,会直接治了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医疗实践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这其实是常有的事,处理起来远比“直接治了”要复杂得多。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不让你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医生在手术前,尤其是复杂的手术,通常都会做详尽的术前评估和准备。这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如CT、MRI、B超)、血液检查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和病变情况,为手术制定最详细的方案。

但是, 即便是最精密的检查,也不能保证完全发现所有问题。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有些病变可能在术前影像上表现不明显,或者是在手术过程中随着组织的变化才暴露出来。所以,手术中发现意外情况,是完全可能且常见的。

那么,当医生在手术中,比如在给病人做阑尾炎手术时,意外发现病人的输卵管有囊肿,或者肠道有粘连,又或者肝脏有不明显的结节时,会怎么处理呢?

关键在于“意外发现”的性质和“手术的预期目标”:

1. 发现的问题是否影响了当前手术的目标?
如果影响: 这是最直接需要处理的情况。比如,你在给病人摘除胆囊,结果发现胆囊周围的肝脏组织看起来不太正常,有疑似的肿块。这时,这个肝脏问题就直接影响到了胆囊手术的完整性或者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医生就需要考虑是否处理。
如果不影响: 如果你是在给病人做胃部手术,意外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看起来良性的肾脏囊肿,而这个囊肿与胃部病变完全不相关,也不会影响胃部手术的进行。那么,医生可能会选择暂时不处理。

2. 发现的问题是否在当前手术的许可范围内?
术前是否曾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有些术前评估会提示某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因为某个症状怀疑有盆腔问题。如果发现了,虽然不在原计划范围内,但也在术前讨论过,并且患者也签署了同意书,允许在必要时处理一些“术中发现的”相关问题,那医生就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是否需要专门的设备或技术?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与当前手术不同的器械、技术,甚至需要其他专科的医生在场。比如,在腹腔镜手术中发现一个很小的肠道穿孔,医生可能会尝试在原手术中修补;但如果发现的是一个需要复杂重建的大型肠道肿瘤,而当前手术团队并不擅长,或者需要专门的器械,医生可能就会选择不处理。

3. 患者的整体状况是否允许?
麻醉状态: 手术时间越长,麻醉风险越大。如果额外处理一个问题会显著增加手术时间,而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心脏、肺功能)又不太好,医生就会非常慎重。
术中出血和生命体征: 如果在处理意外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出血,或者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医生最优先的还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会暂停或放弃处理这个意外发现。

所以,医生通常会遵循以下一个或几个流程来决定:

判断问题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发现的问题是必须立即处理的(比如癌变、严重的炎症),还是可以推迟的(比如小囊肿)?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的可能性: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发现的问题需要延长手术时间、增加风险,或者使用更昂贵的耗材,医生会在确保患者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电话或者与在场的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情况并询问是否同意进一步处理。当然,如果情况紧急且危及生命,医生会根据“最大利益原则”做出判断。
团队协作和请示: 对于复杂的情况,医生可能会与手术室内的其他助手医生、麻醉医生进行讨论。如果是有经验的主刀医生,他可能在术前就预料到某些潜在问题,并且已经有了应对预案。如果需要其他科室的协助,比如发现心脏问题需要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当然这在手术中很难立刻实现),医生会权衡利弊。
记录和后续计划: 即使当下没有处理,医生也一定会详细记录下手术中发现的所有异常情况,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规划,安排后续的检查和治疗。

举个例子:

一位年轻女性因为卵巢囊肿接受腹腔镜手术。手术过程中,医生在腹腔内游离卵巢时,发现一侧输卵管有轻微积液,但没有破裂或明显病变。这个情况不影响囊肿的摘除,也无碍于手术安全。那么,医生很可能会选择不处理输卵管,而是继续完成卵巢囊肿的切除。术后,他会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并可能建议患者在术后复查一下输卵管的功能或者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进一步治疗。

另一种情况:

同一位患者,手术中发现卵巢囊肿已经巨大,并且有扭转的迹象,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另一侧卵巢也有一个小囊肿,并且输卵管看起来有炎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手术时间也在预料之内,主刀医生很可能会选择在完成囊肿摘除的同时,也处理掉另一个小囊肿,并根据输卵管的炎症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疏通或其他的处理。这是因为这些问题都属于“盆腔”范畴,且相对容易在一次手术中解决,并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育功能产生影响。

总结来说: 医生在手术中发现其他器官有问题,是否直接治了,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基于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判断过程。这个判断需要考虑:问题的性质、对当前手术的影响、患者的耐受能力、手术的技术和设备限制,以及可能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的可能性。 最终目标永远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不是盲目地“有病就治”。这背后体现的是医生的专业判断、责任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肚子,但也是开刀。

我初中有次一个人去医院开霰粒肿,长在左眼,然后开完后医生顺便检查了我右眼,惊奇的发现我右眼下眼睑也有霰粒肿,因为不是很肿所以之前没发现。

于是就问我要不要一起开,我当时脑子没转过来,说好。

然后就开,开完我两只眼睛就都被纱布包起来了,要包一天。

医生把我带出手术室叫我家长来领我,我说我一个人来的,接着就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最后我在医院走廊坐了一下午,等医生下了班开小摩托带我回家的。

user avatar

分情况。

手术室里,有一种“特定”的术式——“开关手术”。

此开关非彼「开关」,是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简单来说就是:手术开进人体深面(一般是腹腔、胸腔),发现肿瘤扩散/解剖结构破坏/并发症严重/多器官合并病变,已经严重到病人无法承受更进一步的手术打击,评估沟通后遂放弃更多的手术操作,直接冲洗、缝合,结束手术。

开进去,什么都没做,退出来,关肚子/胸腔。

一般,我们听到是“开关手术”,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因为本着“病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已经到手术挨一刀、承受侵入性手术创伤这一步了,不切掉病灶/局部重建/恢复功能,实在不划算不“回本”,出手术室是没法跟病人交代的;再说外科佬是激进的「看谁不顺眼就干掉谁」的“锤子思维”,在他们眼里病灶是“钉子”,长到哪里就应该干掉哪里…

能让外科医生收手不敢开的刀,只可能是两种情况:1.病灶已经恶化/扩散/严重到完全无法下手,开进去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下不了手术台(因此会引起我等麻醉佬高度警觉)。

2.本身就是病情终末期的姑息疗法,开进去只为了缓解症状,比如放腹水排脓胆汁引流啊这类。

问题说的“动手术发现其他器官有问题”,情况不严重时一般会快速谈话签字,能给你处理就处理了——外科医生的习惯就是快准狠不拖拉直接了当,在风险控制的大前提下,尽量一次性搞定所有病灶;通过一次医学冒险解决所有潜在风险

但也有可能做成「开关手术」。

简而言之,风险太大,开不了,没必要开了。

亲身经历:70多高龄老婆婆全麻做胆道探查;开进去发现癌栓掉下来后全腹转移,癌细胞顺着肠粘膜爬满了肠子,腹腔内的实质脏器几乎无一幸免…

这婆婆还有冠心病和房室传导阻滞,这刀想完整开完得要十几小时、十几个单位血以及术后在ICU躺两周起步——这还算好的,下不来台的概率不小。

病人没这个身体条件也没经济条件。外科医生出去谈了半小时话,回来轻叹一声:关了吧。

两相权衡:开刀有术后严重并发症快速死亡的风险,不开可能活的还长一些。

就别冒险了。

你看不到的手术室里,是一杆杆秤在平衡生命和风险的重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