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人为什么不清理恒河?

回答
恒河,这条印度教徒心中的圣河,孕育了无数文明,也承载着亿万人的信仰。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污染难题。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不清理”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而成的一张复杂网。

历史的遗留与信仰的深层影响

首先,我们得明白,恒河的污染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结果。早在古印度时期,人们就已经将恒河视为净化罪孽的圣水,将遗体火化后骨灰投入河中是重要的宗教仪式。这种将亡灵回归自然、净化灵魂的信仰,深入人心,构成了恒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现代,许多人依然将亲人的骨灰撒入恒河,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更复杂的是,对于许多信徒而言,恒河本身就具有“自我净化”的神力。在他们的观念里,恒河的圣洁能够包容一切,甚至包括污染。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污染问题的紧迫感,也使得他们对河流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没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意识。

庞大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压力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恒河沿岸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意味着每天都有海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恒河。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污染物。

与此同时,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常常存在矛盾。许多工业企业,包括皮革厂、化工厂、纺织厂等,将其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恒河中。这些废水往往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等,对河流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有环保法规,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一些企业宁愿冒着被罚款的风险,也不愿投入昂贵的污水处理设备。

基础设施的不足与管理上的挑战

印度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农村和一些欠发达地区。许多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导致大量的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进入河流。即使是一些城市有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能力也常常不足以应对巨大的污水排放量,或者设备陈旧,运行效率低下。

此外,恒河横跨多个邦,这使得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变得异常困难。不同的邦有不同的政策和执行力度,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协调机制来制定和执行统一的环保标准。地方政府的腐败和低效也是阻碍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公众意识与参与的局限性

虽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但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需要时间。很多民众仍然习惯将垃圾倾倒在河边,甚至直接丢入河中,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宣传的普及程度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尽管有环保运动和志愿者的努力,但与污染的规模相比,这些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不足,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更有效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治理的尝试与效果

印度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恒河污染的严重性,也进行过多次治理的尝试。例如,“尼玛格萨布纳”(Namami Gange)计划是印度政府近年来一项重要的旗舰项目,旨在清理和保护恒河。该计划投入了巨额资金,涵盖了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控制、河岸绿化等多个方面。

然而,这些治理行动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资金的到位、项目的实施、技术的应用以及当地居民的配合,都面临着诸多挑战。治理的成效往往与预期存在差距,问题依然严峻。

总结来说,印度人“不清理”恒河,绝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而是因为这个问题极其复杂,涉及到:

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恒河的神圣性与污染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巨大的人口压力: 每日海量的生活污水排放。
经济发展的挑战: 工业污染的排放与治理成本的权衡。
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污水处理系统和环保设施的欠缺。
管理上的困难: 跨邦协调的复杂性、腐败和低效的问题。
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转变: 改变数千年养成的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

因此,恒河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在信仰、经济、技术和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投入的复杂系统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印度人清理恒河,不仅清理,而且是一项国家工程。

事实上,如果你在过去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多次拜访恒河的话,便会发现近年来,恒河变干净了许多。

恒河很脏。它从喜马拉雅山发源,全长2500公里,贯穿整个北印度,养育了超过4亿印度人。

但是恒河的脏,与恒河浮尸其实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工业用水污染与生活污水排放。

每天,有300万立方米污水排入其中,其中经过市政污水处理的不足一半。印度的圣水其实已经脏得令人难以忍受。

所以,莫迪先生在2014年大选的时候提出的环境治理目标中就有一条响当当的清洁恒河计划。从2015年开始的5年内,要投入30亿美元治理污染,在2020年10月2日之前完成治理。

为什么是10月2日,因为这是甘地的生日,总要搞个说头吧。附上清洁恒河计划的官方网站。

不过,在今年的人民院质询过程中披露的数据来看,莫迪政府的任务完成得不甚理想。

截止2018年10月,总共治理投入只有8.2亿美元;在一共236个治理子计划,分成三个阶段涵盖数百座城市的小目标中,只有63个已经完成;在印度中央污染防控委员会的检查中,41处抽检区域中只有4处达标。

有意思的是,恒河最有名的圣城就是瓦拉纳西,那座因为火葬、夜祭和浮尸而闻名的湿婆之城,恰好就是莫迪的选区。莫迪总理在今年的大选中要成为瓦拉纳西选区的人民院议员,随后才能追逐总理的位置。

瓦拉纳西这座城市的确是干净了不少,马路更宽、厕所更多、路面几乎没有垃圾,对沿河港口以及火葬场的管理也更加严格。

瓦拉纳西段的恒河,的确变干净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著名罗粉,此时应该祭出我罗老师的两个名言:


污不污染是要看一个地方具体的法规和伦理规定的,人家不觉得达到污染标准为啥要治理。

大家同理心一些嘛,李姐万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