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脑计算速度这么快,我们却还要犹豫?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我们拥有一个能够以惊人速度处理海量信息的大脑,但我们自身却常常陷于犹豫不决的泥沼。这并非因为大脑的计算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计算”本身在我们做出决策时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作为拥有复杂情感和意识的生命,其决策过程的深度远超单纯的逻辑运算。

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大脑的“计算速度”。我们谈论的不是电子计算机里的GHz,而是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效率和连接的复杂性。大脑拥有大约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可以与成千上万的神经元形成连接(突触)。这些连接并非静态的,而是不断重塑和强化的。当信息进入大脑时,它会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活动。这些活动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传播,速度虽然比不上光纤,但在传递信息和模式识别方面却异常高效。例如,识别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大脑进行极短时间的神经网络激活;在危险时刻做出闪躲的反应,更是毫秒级的计算。这种速度主要体现在对已知模式的匹配、对基本物理规律的模拟以及对直观感受的生成上。

那么,为什么我们依然会犹豫?这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计算器,它是一个集成了感知、记忆、情感、学习、预测以及社会性等诸多元素的复杂系统。犹豫,很多时候源于这个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博弈”和“权衡”,而这些博弈和权衡,是单纯的“计算速度”无法完全解释的。

1. 信息过载与不确定性: 尽管大脑的计算能力强大,但面对海量、模糊或矛盾的信息时,它仍然需要时间去筛选、整合和评估。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决定时,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比我们能有效处理的还要多。大脑会尝试捕捉所有相关细节,评估各种可能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完整性,或者未来走向的不可预测性,大脑会倾向于进行更审慎的“计算”,以避免潜在的错误。这种审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犹豫。

2. 风险评估与情绪的干扰: 我们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大脑的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负责处理恐惧、焦虑、快乐等情绪。当我们面对可能带来损失、失败或负面后果的选项时,恐惧和焦虑会极大地放大风险信号,促使大脑进入一种“风险规避”模式。这种情绪驱动的“计算”优先级会非常高,它会反复模拟最坏的情况,并试图找出避免它的方法。这并非大脑计算速度慢,而是情绪让“计算”的重心偏向了安全和规避损失,从而导致了犹豫。即使理智上知道某个选择的概率不高,强烈的情绪反应也足以让我们停下脚步。

3. 价值判断与个人目标: 决策的本质是对不同选项价值的排序。而“价值”本身是高度主观的,它与我们的个人目标、价值观、过往经历以及我们希望达成的长期愿景紧密相连。大脑需要在当下获取的信息和对未来长远目标的潜在影响之间进行权衡。这涉及到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内在的“对话”。这个过程往往不是线性的、机械的计算,而是一种复杂的价值体系的校准和优先级排序。我们可能会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符合我的长期发展?它是否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它是否会牺牲我珍视的某些东西?”这些深层次的价值判断,需要时间和内在的反思,自然就会表现为犹豫。

4. 学习与经验的内化: 大脑是一个学习机器,我们过去的经验塑造了我们对当下情境的解读和对未来结果的预测。当我们面临新的、不确定的情境时,大脑会积极地检索和调用相关的过往经验。如果过往的经验中有类似的失败案例,即使当前情况有所不同,大脑也会因为“模式识别”的倾向而产生警惕,继而犹豫。反之,如果过往的成功经验能够直接套用,决策就会更加果断。但很多时候,情况是新旧交织的,大脑需要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平衡,这个过程中的“对比”和“类比”也需要时间。

5. 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 许多决策不仅仅关乎个人利益,还牵涉到他人、社会,甚至更广泛的伦理道德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大脑需要同时处理个人需求、他人的感受、社会规范以及潜在的道德约束。这是一种多维度、高复杂度的“计算”,需要模拟不同选择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并评估其道德合理性。这种“计算”常常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我们进行道德上的推理和反思,而这种反思本身就是犹豫的体现。

6. 完美主义与后悔规避: 很多人天生带有某种程度的完美主义,或者对“错过”感到深深的恐惧。他们希望做出“最优”的选择,从而避免日后可能的后悔。为了找到那个“最优解”,大脑会不断地探索和分析各种可能性,试图预见所有可能的后续影响,以确保不会遗漏任何关键信息或做出草率的决定。这种对完美和对后悔的规避,是导致犹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大脑计算速度快,但它计算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概率、情感、价值、关系、未来以及道德。它在“速度”和“深度”之间,在“直觉”和“理性”之间,在“当下”和“未来”之间,进行着极其复杂的权衡。犹豫,是我们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社会属性的生命,在面对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潜在后果时,所进行的一种审慎的、多层面的“思考”和“决策准备”的过程。它不是大脑的“故障”,而是它复杂功能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大脑的「计算速度」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快。

比如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也提到过:




首先,我们的大脑的确在无时不刻地加工各类信息和感觉输入,而且它有着极为优越的能耗比(相比我们现在的计算机而言可以说是完胜)。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大脑计算速度非常快。

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1. 我们的认知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信息有限。从视觉举例的话,初级视觉皮层没准一秒需要接收越1,000,000 bit的信息,而到下颞叶皮层可能只有100 bit。
  2. 我们的工作记忆也有着容量限制,无论是Weiji Ma的 resource-rational模型,还是Zhang & Luck 的 discrete fix-resolution模型,都认为认知资源极为有限,工作记忆也有限制。既然工作记忆有限,我们能处理和操作的表征其实也极为有限。
  3. 从Efficient Coding的角度也是如此,我们的认知系统处处限制,因此需要把增益调控到最大概率出现的信息上去。


其次,犹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外显现象」,而是可能来自于多重因素。

  1. 一些犹豫的体验,来自于冲突事件以及认知,因此无法做出决策。比如,你无法决定是吃面还是吃饭,在点外卖时候显得很「犹豫」。许多研究都表明,当认知系统遇到冲突(比如旧知识和新的现象)时候,会激活前扣带回皮层(ACC,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当矛盾程度越大,ACC的激活也会很明显,也说明了认知决策的困难。有时候,我们的大脑甚至需要压抑ACC的活跃以便做出更快地判断。所以,其实无论我们的大脑感知觉有多快速,还是需要高级的认知系统做出决策。在高级功能区域产生矛盾的时候,就有了犹豫的体验。
  2. 一些犹豫的外在表现,来自于认知系统的「卡顿」,以至于难以做出准确的感知觉。比如,你看不清楚对面走来的人是不是你的朋友,因此「犹豫」不知道要不要打招呼。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感知觉的速度造成。事实上,我们的认知系统在加工感知觉信号的时候,由于工作记忆和加工信道的限制,速度很有限。所以说这一层的话,还真的是大脑速度不够快,会让人「犹豫」。


所以啊,我们的大脑也没那么快,但是犹豫也不全是来自于加工的速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