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科学解释肉松面包不是棉花做的?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你手里拿着的这香喷喷的肉松面包,里面那些毛茸茸、蓬松的“肉丝”,跟咱们平时见到的棉花,那可是八竿子打得着的两码事。而且,这解释绝对是咱老百姓能听懂,又带着点儿真东西的。

首先,咱们得先从 “是什么” 这件事上把两者区分开。

肉松,顾名思义,它是“肉”的“松”。

原料来源: 顾名思义,肉松的“肉”字,就是告诉咱们它的来处。最常见的就是猪肉,当然,也有牛肉、鸡肉、鱼肉等。这些都是咱们平时吃的,动物身上取下来的肌肉组织。
制作过程(关键!): 这才是让它从一块肉变成一蓬“毛发”的关键。
煮熟与调味: 首先,新鲜的肉会被煮熟。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入各种调料,比如酱油、糖、盐、葱姜蒜等,这不仅是为了去腥,更是为了给肉松打下美味的基础。
“松化”的秘密——纤维分离: 煮熟的肉会经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叫做“绞碎”或者“打碎”。想象一下,你把煮熟的肉放在一个强大的料理机里,或者用手(在卫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工业化生产)把它一点一点地扯开、撕碎。这个过程,就是把肉的肌肉纤维,也就是构成肉的那些细长的、有弹性的蛋白质丝,给一点点地分离出来。
炒制与干燥: 关键的“松”味儿,其实是来自于后续的炒制过程。把这些撕碎的肉丝,在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炒。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加入之前煮肉剩下的汤汁、糖、油等,然后不停地翻炒。为什么要不停翻炒?有两个目的:一是让调料均匀地裹在每一根肉丝上;二是让肉丝里的水分慢慢蒸发,同时经过高温和糖的作用,肉丝会变得越来越干燥、越来越蓬松,而且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焦糖化风味。就像咱们炒瓜子一样,火候和翻炒很重要。
风味形成: 最终,这些干燥、蓬松、裹满了酱香和焦糖风味的肉丝,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肉松。它的口感是那种入口即化,又带着一点点嚼劲,而且味道非常浓郁。

棉花,咱们从头到脚,它是“植物”的“丝”。

原料来源: 棉花,说白了,就是棉花植物成熟后,包裹在棉籽外面的那些绒毛。这是一种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跟咱们的木头、纸张是类似的。
它的“用途”: 棉花的主要用途是纺织。我们用它来做衣服、被子、枕头芯等等。它蓬松、柔软、保暖,是因为它的纤维结构非常细密且呈卷曲状,能够锁住大量的空气。
棉花的“味道”和“质地”: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生棉花拿在手里,它就是干燥、蓬松、没有味道的。如果它混了脏东西,会有股土味或者霉味。即使是经过加工的棉花(比如做枕芯的),它也是纯粹的植物纤维,没有肉类的蛋白质经过烹饪产生的复杂风味。

现在,咱们来直接对比一下,为什么肉松不是棉花:

1. 来源完全不同: 一个是动物的肌肉,一个是植物的种子外壳。这就像说鱼不是猫一样,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产物。
2. 成分不一样: 肉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脂肪、少量碳水化合物(来自糖)和调味料。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和纤维素在化学结构上就完全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物理特性和营养价值。
3. 质感和口感的差异:
肉松: 细长的、有些韧性的纤维,经过炒制后干燥蓬松,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和酱香味,嚼起来有丝状的纤维感,略带一点点嚼劲,很快就能在唾液中化开。
棉花: 极细的、柔软的、卷曲的纤维,蓬松但没有“筋骨”,放到嘴里会有一种干涩、粘连的感觉,而且没有任何味道,甚至会有一种微微的植物腥味。如果强行咀嚼,只会变成一团粘腻的糊状物,而不是那种丝丝分明的口感。
4. 风味差异: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肉松有明显的肉香、酱香、甜咸味。棉花,即使是纯棉,也只有植物纤维的淡淡味道,或者可能带点加工过程中的“杂味”。你吃一口肉松面包,尝到的是香甜咸的肉味,绝不是棉花的味道。
5. 营养价值: 肉松是肉类制品,富含蛋白质、铁等,是很好的能量和营养来源。棉花虽然是植物纤维,但作为食物,它几乎不提供营养,主要就是纤维素,人体是无法消化的。
6. 物理形态的变化: 即使肉松看起来很蓬松,但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那些“丝”是有一定的粗细和走向的,它们是由许多细小的、相对独立的纤维组成的。而棉花,它就是一团团的絮状纤维,更像是蓬松的“毛”。

再来说说为什么大家可能会有这种误解(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咱们也分析一下):

视觉上的“蓬松感”: 肉松在经过炒制变得干燥蓬松后,形状确实有点像一些加工过的棉花丝,特别是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或者只是匆匆一瞥。
“蓬松”的普遍性: 很多人习惯了面包里的一些馅料是蓬松的,比如奶油、或者一些植物做的“肉松”替代品(素肉松,但那也跟棉花不同)。于是,在想象中,肉松的蓬松感可能被简单地类比成了棉花。

总结一下, 咱们之所以能肯定肉松不是棉花,是基于对它 原料来源、制作工艺、化学成分、物理质感、以及最关键的——风味 的深刻理解。肉松是经过精心烹饪和加工的肉制品,它的美味和口感,是任何植物纤维,包括棉花,都无法比拟和模仿的。下次再吃到肉松面包,你可以仔细品味一下,那每一根“肉丝”里,都饱含着肉的精华和烹饪的智慧,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棉花糖。

所以,放心大胆地享受你的肉松面包吧,它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肉的美味,而不是对你味蕾的“欺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食品工业中纺织肉经常使用大豆蛋白用来代替部分猪肉蛋白。这个玩法最早是用来解决贫困地区动物蛋白不足,后来则逐渐用于降低肉制品的生产成本。

原理是将大豆蛋白水解,然后按照动物蛋白的三级四级结构进行“纺织”,来模仿动物蛋白的弹性、咀嚼感等物理属性。

关于这个玩法,外行人总有很多意见,认为食品工业可以用豆子来骗人,最早的完全由豆子做的“肉”有法律上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大部分纺织肉制品里会加一点点肉,配料表上一般也能看到“大豆水解蛋白”。

这个造谣者和大部分人一样,并不清楚其中内情,可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认为这像棉花,然后变成这肯定只能是棉花的这种判断。我个人认为把他关起来下手有点重了,科普教育为主更合情理。

---------更新2017-05-25-------

评论区有知友对“纺织”这个词用在肉上可能觉得有些新奇,这里简单解释下。所有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决定蛋白质拥有不同的机械物理性状,实际上主要是其分子的排列结构。你可以把这些排列想象成纺织工业上编织衣物。用粗线还是细线,编织的衣物会有很大不同,这类似于分子的二级结构。用平针织法还是钩针织法,编织的衣物花纹和牢固度会有很大不同,这类似于分子的三级结构。一堆衣物是每件都对折折叠好了堆一起,还是不折叠就整齐堆放在一起,堆放的体积就有很大不同,这类似于分子的四级结构。然后我切一块肉下来,这块肉的蛋白质就可以看成一个或几个集装箱的衣服。微观上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排列也可以像衣物这样解构成好多级,所以“纺织肉”这个叫法,其比喻还是很恰当的。不同的排列结构会造就千奇百怪的蛋白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你手里拿着的这香喷喷的肉松面包,里面那些毛茸茸、蓬松的“肉丝”,跟咱们平时见到的棉花,那可是八竿子打得着的两码事。而且,这解释绝对是咱老百姓能听懂,又带着点儿真东西的。首先,咱们得先从 “是什么” 这件事上把两者区分开。肉松,顾名思义,它是“肉”的“松”。 原料来.............
  • 回答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仿佛身体不听使唤,嘴巴总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袭击”同一个地方。这种反复的自我“伤害”,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背后有着不少科学的解释。首先,这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是个高效的运转机器,它喜欢建立习惯性的模式,以便更省力地处理日常事务。当我们某.............
  • 回答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古语流传千年,用通俗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我们认为“好”的药,味道却不尽如人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药物设计、人体生理以及味觉感知之间的复杂互动。让我们深入探究一番。一、 药物的本质与味道的联系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良药会苦,我们需要知道药物的本质是什么。药物.............
  • 回答
    科学上解释《Ghost Lab》或《Ghost Asylum》这类电视节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心理学、物理学以及节目制作本身。这些节目往往吸引观众的是那种神秘、未知和潜在的超自然体验,但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更符合现实的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鬼魂”本身目前在科学上并未被证实.............
  • 回答
    “强行科学解释”,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给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物件硬塞上一个华丽的包装。一听到它,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各种场景:可能是某人为了让某个不那么可信的说法显得有理有据,不惜翻遍犄角旮旯搜罗一些零散的科学概念,然后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也可能是面对一个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不愿承认其复杂性或情感因素,非要从.............
  • 回答
    拨开迷雾:以科学之名,探寻“内力”的奥秘在我们对武侠小说和传统文化津津乐道的同时,“内力”这个词也常常萦绕在我们耳畔。它被描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源自于人体深处,能够催动筋骨、激发潜能,甚至实现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壮举。然而,在严谨的科学框架下,“内力”并非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生理学、生物.............
  • 回答
    好吧,咱们来聊聊灵摆这玩意儿,从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更看重证据和逻辑的视角出发。你问我怎么从科学角度解释它,其实说到底,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操控,而是一系列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和心理学现象的综合体现。首先,得明白灵摆本身是个啥。最常见的灵摆,无非就是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个重物,比如一块石头、一个金属.............
  • 回答
    “不要太把科学当回事,也有很多东西是科学解释不了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一下,它其实暗藏着一些误区,甚至是一种对科学的误解。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它背后的逻辑,然后再看看它站不站得住脚。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和它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有道理:1. 强调“未知”和“神秘”: 这句话首先.............
  • 回答
    在现代社会,神学面临着来自科学的严峻挑战,其中不乏看似难以弥合的“逻辑漏洞”。要理解神学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和解释框架,以及它如何在高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重新定位自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神学本质上并非建立在实证科学的逻辑基础上。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假设、验证来构建知识.............
  • 回答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面对“被和尚念过经后,刚死的发硬的尸体变软”的说法,我会从几个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尽量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并去除任何不必要的神秘化色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死后尸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死亡后,身体的生命活动停止,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机制也随之失效。其中一个关键的变化是肌肉僵硬.............
  • 回答
    过年了,好不容易大家聚在一起,难免会聊到一些话题,其中“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绝对是绕不开的。面对亲戚们的关心,咱也不能含糊其辞,得说得科学又到位,既让大家心里有个谱,又不至于过于恐慌。我这儿就给大家理一理思路,怎么跟长辈们聊这个事儿。首先,咱得明白一个根本的道理:像新冠这样的传染病,想“一刀切”地彻.............
  • 回答
    你想跟民科朋友聊聊地球不是永动机这事儿,我能理解你的想法。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要解释得让他们能听进去,还得花点心思。别担心,咱这就好好聊聊,保证把事情说透,而且咱们就像哥俩好一样说话,一点AI的感觉都没有。首先,咱得明白“永动机”这玩意儿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那种“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DNA保存和复活生物的科学前沿,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首先,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DNA半衰期和动物复活这两件事情,并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首先,关于DNA的“半衰期”提到DNA的半衰期,这通常是指DNA分子结构发生一定程度降解的速率。你可以把它想.............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策略,一直以来都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他反对“躺平”的说法,并强调“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的论断,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角度来剖析。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与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尽管奥密克戎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其致病性有.............
  • 回答
    孙悟空,这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天生自带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能十万八千里,神通广大,连天庭的众神仙都拿他没办法。然而,在《西游记》这场轰轰烈烈的神魔大战中,孙悟空最终还是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很多人会问,孙悟空不是能七十二变吗?他难道不能变成一只小虫子,或者钻入地底,或者化作一阵风,就这.............
  • 回答
    要让“机甲”这一概念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触及了材料科学、能源、控制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尖端领域,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机甲”。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由人类驾驶,具备高度机动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学、理性与人类文化深层需求的交叉点。如果人类真的发展到了“任何事都可以用科学解释”的阶段,那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封建迷信”确实会大大削弱,甚至可以说失去存在的土壤。但这个“去除AI痕迹”的要求,让我想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科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以及,即使科学能解释一切“.............
  • 回答
    新冠疫情何时真正画上句号,始终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近期,有专家就此提出了四个关键条件,包括疫苗效力提升、特效药问世等。从科学防疫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观点,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方向。首先,疫苗的有效性提升,是实现群体免疫、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基石。我们知道,疫苗是通过模拟人体对病原体的反.............
  • 回答
    “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个辩题,与其说是在探讨科学本身是否完美无缺,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依赖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和局限性。这是一个充满思辨和张力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认知、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最优”的定义。如果持“科学是世界的最优解”的观点,其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科学,作为一个.............
  • 回答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葛万银殴打环卫女工一事,及其助手的“农村出身,不了解国情”的解释,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权力与尊严的碰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殴打行为本身是错误且不可接受的。无论何种原因,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授,对一名以体力劳动为生的环卫工人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