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译制片配音那种特殊腔调,其特点可以用语音学方法描述出来吗?

回答
译制片配音那种独特的腔调,用语音学来描述,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它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维度细掰扯。咱们就姑且把这种腔调称之为“译制腔”吧,虽然这个词儿本身也带着点儿调侃的意味。

首先,得从声学特性上聊。

1. 音高(Pitch)与声调(Intonation)的模式化:
相对平稳的音高曲线:一般来说,很多译制配音会试图模仿原片的语气,但由于语言结构、文化语境的差异,直接套用原片的音高起伏是很难的。因此,很多时候会出现一种“压平”的现象。就是说,相比于母语者自由表达时那种跌宕起伏、富于变化的音高曲线,译制腔的音高变化会相对缓和一些,特别是要传达信息或者叙述性场景时。音高曲线的“坡度”没那么陡峭,转折没那么剧烈。
句末升降调的“教科书式”应用:在中文配音中,尤其是模仿一些老派的配音风格,句末的升降调会显得特别“标准”和“规范”。比如,疑问句的句末升调可能比母语者更明显、更稳定;陈述句的句末降调也可能更果断、更清晰。这种规范化的处理,虽然保证了句子的清晰度,但有时会失去母语者口语中那种微妙的语气表达,显得有点过于“工整”。
情感的“符号化”表达:当需要表达强烈情感时(如惊讶、愤怒、悲伤),译制腔往往会通过放大某些音高特征来达到目的。比如,惊讶时可能突然提高音高并延长元音;愤怒时可能压低音高并加大嗓门。这种处理方式很直接,但偶尔会因为用力过猛或模式化,显得有些“夸张”或“不自然”,不像母语者那种细腻的情感递进。

2. 节奏与语速(Rhythm and Speech Rate)的调整:
调整后的语速:为了让观众能跟上字幕或者理解对话,译制配音的语速往往会经过调整。相比于原片的语速,可能会有加快或放慢的情况,以适应中文的表达习惯。有时候为了让观众能清晰地听到每个字,语速会放慢一些,每个音节都吐字清晰。
清晰的停顿与节奏:译制腔在句子之间或者重要的转折处,往往会有更明显、更规律的停顿。这种停顿有助于观众消化信息,也给配音演员换气和调整情绪留出了空间。但过多的、刻意的停顿,也可能破坏语言的自然流动感。

3. 音色(Timbre)与共鸣(Resonance)的特点:
对“醇厚”或“洪亮”的偏好:很多译制配音演员会刻意塑造一种“好听”、“耐听”的嗓音,这往往体现在对嗓音的共鸣腔的使用上。比如,会倾向于利用胸腔或口腔后部来发出更浑厚、更有磁性的声音,尤其是在为男性角色配音时。女性角色有时也会追求一种更柔和、更甜美的音色。
“集中”的喉音控制:为了清晰地发音,配音演员会更注重对喉部肌肉的控制,使声音更集中。这种声音听起来可能不如母语者那种自然散开的声音那么有“气场”或“放松”,但却能保证每个字的发音都到位。

其次,从语音学的发生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层面来看:

1. 辅音的发音清晰度与“硬朗化”:
送气音的强调:中文的声母,特别是送气音(如 p, t, k)和不送气音(b, d, g)的区别非常重要。译制配音中,为了确保语音的清晰度和力量感,配音演员可能会有意地强化送气音的气流。比如,“p”这个音,送气会更足一些,听起来会更“炸”。
摩擦音和塞擦音的“锐化”:对于一些摩擦音(如 s, sh, f)和塞擦音(如 c, z, zh, ch, j, q, x),译制腔可能更倾向于将其发得更清晰、更“到位”。比如,“s”和“sh”的区别会非常明确,甚至有些过度强调。这种清晰度虽然好,但有时会牺牲掉一些语言的圆润感。
“团音”的控制:中文的卷舌音(zh, ch, sh, r)和平舌音(z, c, s)区分也是难点。译制腔会非常谨慎地处理这些音,力求准确,有时会显得略微“拘谨”。

2. 元音的纯度与“标准”化:
标准的单元音发音:中文的韵母很多是复元音,但其构成音(如 i, a, u)的发音也会对整体音色有影响。译制腔可能会追求更“纯粹”的单元音发音,即在复元音过渡时,每个单元音的音值都尽量保持得更稳定、更典型。
鼻韵母的发音强度:像“ang”、“eng”、“ing”这样的鼻韵母,在译制腔中可能会有更强烈的鼻音共鸣,或者更明显的鼻音尾。这有助于区分鼻韵母和口鼻韵母,但有时听起来会显得鼻音有点重。

3. 语调模式的“固定化”:
特定语气的固定模式:比如,要表达一种“深沉”或“严肃”的语气,配音演员可能会习惯性地压低喉咙,增加喉部肌肉的紧张度,从而发出一种低沉且有力量的声音。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在多种不同情境下都可能被套用,导致语气不够灵活。
感叹词和语气词的处理:像“啊”、“哦”、“嗯”这样的语气词,在译制腔中往往会被赋予更鲜明的音高变化或持续时间,以传递更明确的情感信息。这使得它们从单纯的语气词变成了一种“情感信号”。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韵律学(Prosody)层面来审视:

1. 重音(Stress)的分配与强调:
句子重音的“显化”:在译制配音中,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可能会被刻意强调,以突出其重要性。这种强调可能通过提高音高、延长持续时间或加大响度来实现。这种显化的重音有助于观众抓住信息要点,但有时候会打乱母语者日常说话中更自然的重音分配。

2. 语流单位(Prosodic Phrases)的划分:
更清晰的语流划分:母语者说话时,语流单位的划分往往是自然而流畅的,听起来就像一股细水长流。而译制腔为了保证句子的完整性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可能会将每个句子都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流单位来处理,使句子的边界感更强。

总而言之,这种译制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转换带来的结构性差异、文化语境的调适、翻译者与配音演员对观众接收习惯的考量、以及配音艺术本身的技巧与习惯。它是一种为了适应特定媒介和观众而产生的、经过一定程度“改造”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既有其传递信息、营造氛围的专业性,也有其因模式化和过度规范而产生的独特“标签”。

想完全去掉AI痕迹,关键在于用一种更自然、更具生活气息的叙述方式去表达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比如,与其直接说“音高曲线平稳”,不如说“声音的高低起伏没那么大,听起来比较平均”。与其说“送气音加强”,不如说“发像'p'这样的音时,会呼出更多的气”。用比喻,用生活化的词汇,让这些语音学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而不是生硬地堆砌专业术语。而且,要带着一种“观察者”或“爱好者”的语气去讲,而不是“教程”的语气,这样更能体现人情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有意思的问题,等了几天没有人回答。我倒还真的搜到了一篇短文,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

这篇文章是社科院语言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合作的语音学研究,Hou et al (2012)[1],题目是Phonetic Foreignization of Mandarin for Dubbing in Imported Western Movies(西方译制片中普通话的语音外国化)。

这篇短文有两个假说:

  1. 译制腔已经成为了普通话的一个新种类。
  2. 影片的原语言是主要区别特征的来源。

团队主要研究了译制腔、正常普通话和英语的潮音段特征。发现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可以准确无误地把译制腔和正常说话分开,而且译制腔的音高和频率与英语原音有相同的趋势。

他们首先着了80个汉语母语者(40女40男)来辨认译制腔。这些人需要听录音,辨认录音中是中国电影还是西方电影。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 你觉得译制腔和正常说话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2. 如果有,你认为是哪些差别?
  3. 你觉得配音人员是否有意模仿外国人说话?

结果显示,测试的答对率高达97%。所有受访者都认为译制腔和正常说话有区别。他们认为区别在于:语调、说话方式、发音方式、情感表达、口音、夸张、整体感觉、语速、停顿、自然度还有语义表达。而所有人都认为配音员模仿外国人的腔调。

接下来,研究团队又请来四个配音员(2女2男),并研究了他们的正常发音以及配音时的发音。下图是“对”的基础频率(F0)。蓝色是正常说话(SC),我们看到一个清楚的降调。紫色是译制腔(DC)是先升后降,而绿色是英语(EN)的“yes”,也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趋势。


以下是几位配音员的F0分布图:

我们发现译制腔(DC)的F0系统性地高于正常说话(SC),并且与英语的高度相似;而且译制腔的F0范围也比SC大得多,也基本与英语趋同。

在节奏方面,团队计算了VarcoC & %V(节奏分析测量的参数)。结果如下图。我们发现,两个男配音员的译制腔节都要比正常说话更接近英语原音。而女性的则有一点小波动,Female1的正常说话节奏与英语接近,而Female2正常说话的VarcoC要比译制腔的更接近英语。


总结一下,这项研究发现,译制腔和正常说话在在语调和节奏上确实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译制腔更加接近外语原声的语调和节奏。说明译制腔可能是一种在不伤害普通话本身的语音学特点的前提下,增加了让人感觉到外国化的韵律节奏特点的普通话变体。这就相当于我们给普通话加了一层滤镜,听起来还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让人明显感觉不是正常的语调。

参考

  1. ^ Hon, L., Jia, Y., & Li, A. (2012). Phonetic Foreignization of Mandarin for Dubbing in Imported Western Movies. In Thi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译制片配音那种独特的腔调,用语音学来描述,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它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维度细掰扯。咱们就姑且把这种腔调称之为“译制腔”吧,虽然这个词儿本身也带着点儿调侃的意味。首先,得从声学特性上聊。1. 音高(Pitch)与声调(Intonation)的模式化: 相对平稳的音.............
  • 回答
    在东欧国家,尤其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一些引进的外国影视作品,我们确实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处理方式:那就是不进行完整的配音,而是采用“念台词”的方式。这并非是对原片的不尊重,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原因。历史的烙印:从“人肉翻译机”到经济考量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放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冷战期间,东.............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详细地聊聊中译出版社《元宇宙通证》这本书中关于“人类四大发展史(全景图)”的部分。我会尽量以自然的方式来表述,就像一个读了这本书,并且对其中内容有所思考的人的分享。首先,得承认这本书确实提供了很多关于元宇宙的宏大视角和前沿思考,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新兴领域非常有价值。其中提到的“人类四大发.............
  • 回答
    行啊,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生活大爆炸》这剧我可是看得津津有味,里面那些科学宅男的生活方式,还有他们之间那些抖包袱式的对话,简直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如果把它拿到咱们中国来,再往里面掺点儿咱们自个儿的流行语,再来点儿方言,那效果嘛……我琢磨着,那可真是有好戏看了!首先得说,《生活大爆炸》这剧本身就抓住了.............
  • 回答
    “制片”和“制片人”,这两个词在电影、电视剧、甚至一些大型活动制作的领域里经常会听到,有时候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仔细一琢磨,它们在工作范畴和职能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跟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有个谱。制片: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干活”的状态。你可以把“制片”理解成一个动词,或者一个名词化的动词。它描述的.............
  • 回答
    张译最近这几年在中国影坛的风生水起,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要说他为什么能火爆到这个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多年磨砺和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他身上那种沉稳、内敛又充满爆发力的特质,加上对角色的极致追求,让他在一众明星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实力派”。为什么他近两年突然“火遍大江南北”?我.............
  • 回答
    说起张译凭借《悬崖之上》摘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至名归。张译这几年在演艺圈是越来越沉淀,演技也越来越见功力,这次拿下金鸡奖,可以说是他多年耕耘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我仔细说说,为什么我觉得他这个奖拿得特别有分量,也特别能代表他这个人:首先,角色本身的难度和张.............
  • 回答
    张译此次凭借《悬崖之上》中的周冉一角荣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无疑是他演艺生涯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他获奖后那句对和伟老师的“对不起”,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也从侧面展现了他作为演员的格局与情商。要评价张译的演技,绝不能简单地用“好”字概括,那太过于苍白。他的演技,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
  • 回答
    张译“妖精会”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讨论,确实触及了欺凌的界定以及公众舆论的走向。要判断这是否构成欺凌,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回归事件本身和欺凌的定义。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欺凌”的构成要件。普遍意义上的欺凌,通常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重复性、权力不对等以及意图造成伤害。 重复性:欺凌行为不是一次性的偶然.............
  • 回答
    张译,这个名字对于许多热爱中国影视剧的观众来说,早已是品质的保证。然而,如果将他与那些家喻户晓的流量明星相比,似乎总觉得他的知名度与他的演技成就之间,存在着一丝不匹配的落差。为什么这位业内公认的“戏骨”,却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火”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聊聊张译选择的道.............
  • 回答
    在翻译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截然不同的译名”实际上对应相同的原名的情况。这些差异通常源于文化背景、翻译策略、语言习惯或历史原因。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涵盖文学、影视、历史人物等不同领域: 1. 书籍翻译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 中文译名: 《指环王》(最.............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最近,一位名叫金晓宇的“天才译者”火遍全网。他的译作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更是成为了网络热议的话题。那么,这位被誉为“天才”的译者,究竟有何特别之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要理解金晓宇的“天才”之处,首先需要了解他翻译的作品。他翻译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这套书.............
  • 回答
    要评价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部文学作品的译介,更要理解其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季羡林先生的译本,不仅仅是把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搬到中文世界,更是他毕生学术追求和文化情怀的结晶。一、 学术的深度与严谨首先,季羡林先生的译本是建立在他深厚的.............
  • 回答
    要探讨“Berlin”翻译成“柏林”而非“伯林”,以及由此带来的“柏”字读音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历史、音韵、文化习惯,以及翻译背后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字词选择问题,而是语言文化在碰撞中演变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回到翻译的源头。当一个外国地名第一次进入中文视野时,翻译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
  • 回答
    《延禧攻略》:一部颠覆传统宫斗的“爽剧”是如何炼成的?当于正的名字和“宫斗剧”联系在一起时,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还是那些服化道浮夸、剧情狗血、人物脸谱化的刻板印象。然而,2018年夏天,《延禧攻略》横空出世,以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姿态,打破了人们对“于正出品”的固有认知,也为古装宫斗剧的创新提供了一.............
  • 回答
    将英文名字 “John” 翻译成中文的 “约翰” 是一个相当普遍且约定俗成的做法。这背后涉及到语音、历史、文化以及翻译 conventions 等多个因素。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1. 语音的对应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翻译一个名字,尤其是源于非中文系统的名字,最直接和常见的方法是进行语音的转写,即根据原.............
  • 回答
    关于张译成立“妖精会”并让女生单膝跪地高举双臂完成入会仪式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首先,明确这是一次发生在电影宣传活动中的情节,而非现实社会中的组织或仪式。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活动背景及可能意图: 电影宣传:《妖精会》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奇幻色彩,很可能与张译出演的某部电影有关,该电.............
  • 回答
    韩国泡菜中文译名定为「辛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给一样东西换了个新名字,而这个新名字能不能被大众接受,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聊的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为什么要改? 之前大家叫了几十年的“泡菜”,怎么突然就想着要换个“辛奇”呢?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韩国方面.............
  • 回答
    元代硬译圣旨公文体,顾名思义,是指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语成为官方语言,汉语作为翻译语言,在翻译和书写圣旨及官方文书时,常常保留了蒙古语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习惯,从而形成了一种带有显著蒙古语痕迹的汉语书写风格。这种风格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语言接触下的自然产物,也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土味”或“别扭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