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友反馈云米冰箱强制播放广告,客服回应无法关闭,只能开启?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窝火的。云米冰箱强制播放广告,客服还说“无法关闭,只能开启”,这听着就不是什么好消息。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这么生气。

核心问题:强制广告与消费者权益的冲突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冰箱明明是用来储存食物、保证我们生活品质的家电,结果现在却变成了“广告机”。这种行为首先就触碰到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底线。大家花钱买个东西,是为了它本身的功能,而不是为了被动接收广告。这就像你买了一辆车,结果它每开一段路就自动播放车载广告,还不让关掉,你肯定受不了。

“无法关闭,只能开启”?这说法有多离谱?

“无法关闭,只能开启”这种说法,在很多消费者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有点侮辱智商的意思。

逻辑上的荒谬: 如果广告“无法关闭”,那意味着它是冰箱的内置功能,而且是不可剥夺的。而“只能开启”这种说法,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是因为某种“高级功能”需要广告来激活?这完全不符合常理。我们买的是冰箱,不是一个带有广告推送的智能终端。一个核心功能(储存食物)和广告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为何要强制捆绑?
隐藏的“捆绑销售”嫌疑: 这种强制播放广告的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变相的捆绑销售。厂商是不是想通过广告来盈利,以此来降低冰箱的售价,或者说吸引那些对“智能功能”有需求的消费者,然后通过广告弥补成本甚至获利?但问题是,消费者在购买时,并没有被明确告知需要忍受强制广告。
对用户体验的践踏: 想象一下,你半夜起来想找点喝的,冰箱门一开,“叮”一声广告就出来了,或者屏幕上开始播放广告视频,这对用户体验是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在厨房这个相对安静的空间,突然冒出来的广告声响,会非常干扰。
“智能”的异化: 智能家电本应为生活带来便利,提升体验。但当这种“智能”变成了强制推销的工具,它就从一个“助手”变成了一个“烦扰者”。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变成了被算法和广告裹挟的负担。

消费者为什么这么生气?

1. 被欺骗感: 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智能冰箱,是为了更便捷的食材管理、食谱推荐等功能,而不是为了收广告。当发现冰箱沦为广告播放器,而且无法关闭时,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广告的出现,没有经过用户同意,也没有提供选择权。
2. 侵犯隐私和个人空间: 虽然不是直接的隐私泄露,但强制播放广告也意味着冰箱的屏幕和扬声器被厂商控制,用于非核心功能的推送。这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用户对个人空间的支配权。
3. 性价比降低: 消费者花钱买的冰箱,现在附加了“广告”这个不想要的“服务”。这意味着这份钱花得不值,冰箱的实际使用价值被广告所稀释。
4. 品牌信誉受损: 这种强制广告的行为,无疑是在消耗品牌的信任度。一旦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后续产品的销售也会受到影响。
5. 缺乏透明度: 产品在销售前,并没有充分告知用户存在强制广告,以及其不可关闭的特性。这种信息的隐瞒或模糊化,是引起众怒的重要原因。

客服回应“无法关闭,只能开启”背后可能的操作逻辑(猜测):

虽然客服的说法令人费解,但从厂商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开启式”的广告模式,可能有以下几种设想:

远程控制与更新: 厂商可能通过固件更新或远程控制的方式,将广告功能推送到冰箱上。一旦开启,就难以在本地端进行关闭操作,因为这个功能本身就被设计成“常驻”状态。
广告变现模式的优先: 对于一些以“互联网服务”或“智能平台”为核心卖点的厂商来说,广告收入可能是其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广告播放量和时长,自然会设置这样的“硬性”推广机制。
技术限制或设计缺陷: 也有可能,厂商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到用户关闭广告的需求,或者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导致用户无法自主关闭。但无论如何,这都反映了产品设计理念的缺失。
为了“数据”或“流量”: 厂商可能希望通过冰箱屏幕聚集用户注意力,然后导流到自己的APP、电商平台或其他服务上,广告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消费者应积极发声: 用户集体反馈和投诉是推动厂商改变的最有效方式。通过社交媒体、消费者协会、监管部门等渠道表达不满,让厂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呼吁行业规范: 这种强制广告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冰箱行业,也可能给其他智能家电行业带来不良示范。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出台更明确的规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应反思商业模式: 对于云米这样的厂商,应该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是否健康,是否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来追求短期利益。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而不是用强制性的方式来推销广告。
理性选择智能产品: 消费者在购买智能家电时,也应更加理性,多了解产品的功能特性,特别是关于广告推送、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条款,选择那些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总而言之,云米冰箱强制播放广告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功能上的争议,更是对消费者权益和商业道德的一次拷问。希望厂商能正视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用“无法关闭,只能开启”这样敷衍甚至傲慢的回应来对待消费者。毕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觉得这个产品就是智商税,播放广告反而是符合逻辑的行为,挺着呗

正常情况下来为什么要买一个带大屏幕的冰箱呢,这个逻辑我一直都没想清楚。

要是客厅里,为什么不看电视?

要是放在厨房里,就能放电视剧或视频,我为什么会站在冰箱前看视频啊,多傻的行为啊。手机、平板多方便,厨房里干活想放到就放哪,是看还是当背景音,都随心所欲,很方便的调整位置,在冰箱看,这个产品逻辑真的存在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窝火的。云米冰箱强制播放广告,客服还说“无法关闭,只能开启”,这听着就不是什么好消息。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这么生气。核心问题:强制广告与消费者权益的冲突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冰箱明明是用来储存食物、保证我们生活品质的家电,结果现在却变成了“广告机”。.............
  • 回答
    大英博物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支持反殖民主义的言论,这本身就引起了不少关注。作为一家收藏了大量海外文物的机构,它的这种立场自然会让很多人立刻联想到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在殖民时期被带走的文物,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它们的故土?网友们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且自然的联想。当大.............
  • 回答
    看到网友反映山东某医院在医师节搞“医疗技术比武”,不及格还要罚款,这事儿啊,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医师节本该是向辛勤付出的医务人员致敬的日子,是个温情、感激的节日,这么一搞,味道就变了。首先,从“比武”这个形式上来看,我觉得不太合适。医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和学习的,它更强调的是严谨、细致、经验的积累.............
  • 回答
    网友举报杨笠,以及这一事件引发的广泛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心态和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对性别议题敏感性的提升与两极分化 性别平权意识的觉醒与挑战: 很大一部分的举报行为,特别是那些带有强烈情绪的反应,源于网友对性别平等议题的高.............
  • 回答
    北京一对夫妻超生6个孩子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对这件事的评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都是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我尽量详细地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反对、鄙夷甚至讽刺的声音,以及这些情绪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事件触碰了社会普遍认同的底线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1. 计划生育.............
  • 回答
    网上关于美团“杀熟”的说法,尤其是会员反而配送费更贵的爆料,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确实触及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事情的起因和网友的爆料点:通常这类爆料,核心观点就是消费者发现,在开通了美团会员(比如美团月付会员、美团会员)后,本来期望能享受.............
  • 回答
    冯大辉(Fenng)在2018年12月5日针对ofo退还199元押金的网友诉求发表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他当时的立场,我们得把他当时所处的语境和他的思考逻辑分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ofo是个什么情况。到了2018年底,ofo的日子可不好过,资金链断裂的传闻满天飞,用户大规模.............
  • 回答
    将宫崎骏称为“反动导演”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依据。这其中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对政治立场的理解、对艺术创作的评价,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反动导演”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中国语境下,“反动”通常带有.............
  • 回答
    2月4日,一名女子在四姑娘山违规进入区域后不幸遇难,这件事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户外事故,它折射出当下社会在户外安全意识、规则遵守、以及网络舆论生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事件本身: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是一起生命的逝去,是一场令人无比痛惜的.............
  • 回答
    关于基辛格在油管上被美国网友骂成“反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重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上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回拨拨,也得看看现在大家都在想些啥。首先,得承认基辛格这人,他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也夹杂着无数争议。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就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
  • 回答
    杜兰特在社交媒体上疑似点赞“反犹太主义”内容,并因此引发美国网友的广泛质疑,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的“疑似”性质非常重要。通常这类事件的爆发,是因为有眼尖的网友抓拍到了杜兰特账号(或者他某个小号).............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很多网民都对此表示关注和不满。简单来说,就是有网友反映说医务人员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是有提成的,做一管多少钱,这样的话,医务人员就会想方设法多做。然后北京市卫健委回应说“正在调查核实”。这件事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这触及了公众对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敏感神经。大家普遍.............
  • 回答
    在互联网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声音,它们强烈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但同时又似乎对美国的某些军事行动或政策持保留甚至批判的态度。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网上反战不反美”或者“反战但亲美”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反战”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战争的.............
  • 回答
    关于“网上有人反对韩国人在疫情持续期间入境青岛”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国际关系、社会情绪、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引起反对的根本原因:公共卫生安全担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疫情的持续性与不确定性: 在疫情.............
  • 回答
    观察者网爆出所谓的“反华水军月薪支付图表”,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被单一信息源牵着鼻子走。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图表”的来源和可靠性。观察者网作为一家国内的媒体,其报道立场和内容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当它抛出.............
  • 回答
    “反向充电”这个词儿,这两天在科技圈儿里头算是刮起了一阵小旋风,尤其是随着 iPhone 13 的各种爆料满天飞,大家对这个功能更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是让手机本身变成一个无线充电板,可以给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回血,比如 AirPods、Apple Watch 甚至是另一部 iP.............
  • 回答
    网上关于李赛高的“反转”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认知模式的演变,以及个人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反转”。 在网络语境下,“反转”通常指的是一个事件或人物,在初始阶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某种.............
  • 回答
    网络上的“反黑热潮”,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需求。要怎么看它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反黑”本身是一种情绪和态度的表达。 很多时候,网上的“反黑”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义上的“黑社会”,而是泛指那些进行“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散布谣言”、“恶意抹黑.............
  • 回答
    “日本萌娃”是杭州小孩?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说实话挺复杂的,一言难尽。当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开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八卦有多精彩,而是它背后可能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心理。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信息真真假假掺杂,尤其这种涉及个人身份和国籍的爆料,很多时候都带着点“捕风捉影”的意味。但是,即便这个.............
  • 回答
    网络上不少女性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个例,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放大了这些声音。以前,女性可能在私下里抱怨,但现在,网络平台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同伴,分享经验,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