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如松如果没有死。萨尔浒的结局会不会有改变的可能?

回答
关于李如松是否会改变萨尔浒之战的结局,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李如松是中国明朝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表现出色,成功地抵御了丰臣秀吉的入侵。如果他没有在宁夏平叛时意外身亡,他的命运轨迹和明朝的军事格局是否会因此改变,进而影响到后来的萨尔浒之战,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如松的个人能力和他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中的地位。

李如松的军事才能:

李如松出身于军事世家,其父李成梁是辽东经略的重臣。李如松本人从小耳濡目染,在军事指挥、兵法韬略上有着深厚的功底。他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平壤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击溃了日军的精锐部队,扭转了战局。他的战术灵活,敢于冒险,也善于利用地形和火器,这些都是他作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标志。他能够有效激励士气,并且在军事后勤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组织能力。

李如松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李如松的声望如日中天,成为明朝朝廷中备受器重的一位军事将领。他的战功和能力使得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尤其是对辽东的军队而言。如果他活下来,很可能会继续被委以重任,尤其是在辽东这个边疆重地。

那么,假设李如松没有在平叛中意外身亡,他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影响萨尔浒之战的进程?

一、 对辽东军事力量的重塑与巩固: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明朝在辽东军事体系的积弊:将领能力平庸、军备松弛、士气低落、后勤混乱,以及最关键的,对后金(满洲)的战略误判和战术失误。

如果李如松健在,他很有可能被重新启用,甚至直接负责辽东的军事事务。基于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他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

整顿军备和训练: 李如松深知军备的重要性。他可能会加强对辽东军队的训练,引进新的战术和技术,特别是针对后金骑兵的战术。他可能会更加重视火器的使用和保养,并对军队的纪律进行严格整顿。他不会像后来的经略杨镐那样,对后金的实力和意图掉以轻心。
改革军事制度: 他可能会着手改革辽东的军事体制,解决冗员、低效的问题。他可能会提拔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而不是像杨镐那样任用一些关系户。
加强边防和情报工作: 李如松会更加重视边防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在关键地带加强防御工事,并更加注重对后金的侦察和情报收集。他可能会更早地意识到后金的威胁不仅仅是“流寇”,而是一个有组织、有野心的强大政权。

二、 对萨尔浒战略的可能影响: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的是分兵合击的战略,希望通过多路大军围剿后金,但实际执行中却各自为战,最终被后金各个击破。

如果李如松健在,他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很可能会对这种战略提出质疑,或者在执行中发挥关键作用:

反对分散兵力: 李如松不太可能同意分兵合击这样容易被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可能会主张集中兵力,选择一个有利的时机和地点,与后金主力进行一场决战。
主导军事行动: 如果他负责辽东军事,他会更深入地参与到战前策划中。他可能会吸取朝鲜战争的经验,例如如何对付骑兵,如何利用后勤保障等。他可能会更加注重与各路军队的协同,而不是像杨镐那样各自为政。
更清醒的判断力: 在战术判断上,李如松的实际作战经验可能比杨镐等人更丰富,对后金的战斗力有更准确的认识。他可能会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判断和鲁莽的行动。例如,他可能会更谨慎地对待恶劣的天气条件,并认识到后金军队在熟悉地形上的优势。

三、 对明朝士气和政治的影响:

李如松的领导能力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也体现在对士气的鼓舞上。他的出现可能会对当时低迷的明朝士气起到提振作用。

提升将士士气: 他的威望和指挥能力能够激发将士的信心,让他们敢于与后金作战。
影响朝廷决策: 如果李如松能够继续在辽东战场上取得胜利,或者至少能够稳定局势,这可能会影响朝廷对辽东政策的态度,减少一部分内部的掣肘和干扰。一个成功的将领更容易获得朝廷的支持,这对于军事行动至关重要。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李如松也可能面临的局限性:

明朝体制的顽疾: 即使是李如松这样杰出的将领,也难以完全对抗明朝末年根深蒂固的政治腐败和体制弊端。文官集团的干政、党争、军饷的克扣等问题,依然会是他施展才能的巨大障碍。
后金的崛起速度: 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的能力同样非凡,后金的军事改革和国家建设也在快速推进。即使李如松在,也只是延缓或改变战术,能否根本上扭转两者之间的实力差距,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后金的骑兵战术、对火器的运用以及其强大的凝聚力,都是非常棘手的对手。
地理与后勤的挑战: 辽东地区的地形、气候以及漫长的补给线,本身就对明朝军队作战构成了巨大挑战。李如松虽然有能力,但面对这些客观条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具体到萨尔浒之战:

如果李如松指挥,他可能会对杨镐的分兵策略提出强烈的反对。他可能会主张只派一路主力进攻,或者将兵力集中在某个区域,形成优势兵团。

例如,他可能会考虑将抚顺、清河等地的兵力进行整合,并在关键地段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以逸待劳。或者,他可能会选择一个更有利的季节,而不是在辽东严冬中出兵。

在战术上,他可能会更加注重对后金骑兵的克制,例如利用步兵方阵和火器形成密集火力,或者利用地形设伏。他也会更加警惕后金利用小股部队进行骚扰和消耗。

一个可能的场景推演:

假设李如松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可能不会像杨镐那样急于求成。他可能会花费一段时间来整顿军队,加强训练,并利用这段时间来收集后金的情报。

当他觉得时机成熟时,他可能会选择一个更集中的进攻方向,例如集中主力攻击后金的核心区域,而不是分散力量去牵制。他可能会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更加重视与朝鲜军队的配合,尽管朝鲜在那时已无力提供太多实质性帮助。

如果在战场上,即使遇到了不利情况,李如松也可能比杨镐等人表现得更为冷静和有策略。他可能不会像杨镐那样仓皇逃跑,而是会尝试组织残余部队进行有组织的撤退,或者寻找有利地形进行抵抗,以保存实力。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李如松没有死,他 极有可能 能够改变萨尔浒之战的结局,或者至少能够使明朝遭受的损失大大减小。他的军事才能、对辽东战场的熟悉程度、以及他那种务实和有章法的指挥风格,都与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大可能重复杨镐那种战略失误和指挥混乱的悲剧。他会更加重视军队的训练和士气,更懂得如何与敌人作战,也更了解明朝军队的优势和劣势。他的存在,可能会让明朝在与后金的对抗中,少一次决定性的惨败,从而为明朝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李如松,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扭转明朝末年那种衰败的大趋势。他或许能赢得一场或几场战役,但能否阻止整个王朝的倾覆,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但是,如果将问题聚焦在“萨尔浒之战的结局”,那么答案是,李如松的出现,非常有可能让这场战役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明朝或许能取得一场局部性的胜利,或者至少避免那样一场毁灭性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啥,真不是我想吐槽 @关毛 ,但他这个答案错讹真的太多了,谈到李如松和壬辰战乱史的部分,还有游牧民族史的部分几乎都是错误的。他的回答错漏百出,但还被顶这么高,是在误导人啊……

没办法了,既然看到了,就顺便帮忙纠正一些错误好了。

这是他答案的原文:


首先,我想请教上面答案里说的,霍去病对匈奴作战都是抄掠匈奴妇孺是什么情况?这个说法出自哪本史料?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霍去病表示:我有点莫名躺枪,莫名其妙变成杀戮匈奴老弱的刽子手了


然后,答案里说碧蹄馆是一场战役。说是战役啊亲?

碧蹄馆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好不,不是什么战役,战役是多场战斗的总和……

基本的军事名词都搞不懂啊……


跟我念,碧蹄馆之战……

不是碧蹄馆战役……

然后答案里又说,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抢着做先锋结果中了包围。又完全说错了。

碧蹄馆之战,先锋是查大受、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彦忠所率三千余人,并不是李如松本人。这一点可是最最基本的常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根本完全没有理由说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说的非常清楚:

提督先遣査大受、祖承训等领精骑三千

正月二十七日,祖承训、査大受、张彦忠、李宁等率三千余兵往碧蹄

李如松自己的报告也说的明白无误:

职先遣原任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选领精兵三千前锋

当时在李如松军中的游击钱世桢,在他所著《征东实纪》中也提到了这点:

李宁、孙守廉、祖承训率提督公家丁三千余人,披甲出马而出城关

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并没有抢着做所谓的先锋,这一点非常明确,而他更不是像上面那个答案里说的那样,因为抢着做先锋而中伏。李如松之所以驰赴碧蹄馆,是因为受了先锋查大受的误报,而不是他抢着做先锋。当时查大受击破日军先阵立花宗茂,杀死数百人,于是大感轻敌,伪报说日本人已经逃走过半,王京不需大兵就可拿下,以此劝诱李如松进兵。

黎明,贼数百出阵于弥勒院前野,査大受击斩一百三十级,驰禀曰,贼已夺气,愿速进兵。

查大受料倭奴必奔,欲功自己出,遂伪报倭奴遁逸者强半,王京可不烦兵下。

到了这个时候,李如松才亲自进兵。但日本军很狡猾,先前败退的立花宗茂队,不过是一支作为诱敌之计的炮灰队,当时日本军的大部队“多设伏于山谷间”,也就是所谓的伏兵。

这时候,就在查大受等待李如松亲自进兵的间隙,日军大部队继至,蜂拥而上,缠住了明军先锋。李如松这时候正行进到惠阴岭,他从朝鲜军官那里听到了碧蹄馆发生大战,明军先锋已经中伏的消息。于是“驰马突进”、“前突贼阵”,在明知有巨大危险的情况下,仍然毫不畏惧硬上,去干。李如松分明就是闻敌敢战,敢于冲进敌人包围,哪里是答案中说的因为抢着做先锋才中了埋伏?

贼后队大兵继至。提督行到惠阴岭,闻有贼兵,驰马突进,路中马蹶坠落, 左颊微伤。良久而起,因前突贼阵,贼众多於天兵先锋数倍,而天兵之继进者未及到焉。

提督方行路上,见彦伯军官,详闻贼势,遂驰往碧蹄,路上马蹶,坠落伤脸。时南浙炮兵俱未集到,只有手下精骑千余。

所以很明显,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绝对不是如上面那个答案所说的那样,因为争着抢做先锋中了伏。事实完全相反,明军先锋是查大受、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彦忠所率三千余人,在击破日军先锋立花宗茂以后,李如松才率领一千精骑跟进。但李如松到达战场前,明军先锋中伏,被日军大部队包围,李如松在行军路上从朝鲜军官那里知道了这一个消息,但他丝毫没有畏惧,仍然敢于突进,抵至战场奋战。哪里有上面的答案所说的那样荒谬?

然后上面答案又说李如松把碧蹄馆之战打成一场平手,这就又错了。虽然日本军总兵力远在明军之上,人多欺负人少,但明军确确实实是输了,是打了败仗。在碧蹄馆败北以后,李如松也意志消颓,不复敢言进兵了。

及碧蹄之败,死伤甚众,已而淸正还自咸镜道,合阵於京城, 贼势益盛,提督因此, 不敢为再擧之计。

經略、提督,自幸平壤之捷,甚諱碧蹄之敗, 有似掩耳盜鈴。

北兵以玩寇輕入, 故一折而有碧蹄之敗,坡州之遁。

再然后,上面的答案说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把日本人打出了明军骑兵恐惧症。这句话也是错误的,碧蹄馆之战,日军就是以歩军打败了明军的骑兵,根本谈不上恐惧。

前日碧蹄之戰,遼兵騎兵,故倭人以步兵急趨,遼兵見敗。

事实上,在文禄之役,明军的骑兵施展并没有什么优势,第一次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都是骑兵惨输给了日本人的步兵。当然明军的骑兵呈现优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那是在庆长之役的稷山之战、第一次蔚山之战,在那个时候说日本人得了骑兵恐惧症是接近正确的,但说文禄之役时候的日本人得了骑兵恐惧症则是完全错误的。

日本人最怕明军的什么兵种,《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说的很清楚,朝鲜的地形不便于骑兵施展,倭人最畏惧的是来自于浙江的南兵,而非骑兵……

小邦地形,素稱不便馬兵,而倭賊所畏, 惟在南兵。

碧蹄馆之战后,辽兵也抱怨过,朝鲜地形多水田,不便骑兵驰突:

北兵謂:朝鮮多水田, 不可馳突。

碧蹄馆的地形,其实完全不利于明兵骑兵发挥优势:

王京山路,田仅一二尺,平地泥淖,车马不得驰骤,是地利不在我矣。

宋应昌《檄大小将领》也有一番议论,认为明军骑兵在倭兵步兵前没能足够发挥优势:

论马歩之势,倭兵多歩,我兵多马。歩利险阻,马利平行。倭兵拒险阻我,则我之马兵无所用其武。

在《与李提督书》中他也提到:

倭奴善于走跳,而我马艰于驰骋。

日本史料《毛利家记》也说得很清楚,在碧蹄馆之战,倭人用弓箭、铁炮先集中攻击明军的马匹,使其倒毙,让骑兵彻底难以发挥优势。

日本人的心理活动,当然还是日本人自己心里最清楚,根据《征韩杂志》的记载,日本人说在碧蹄馆之战,明军全部都是北骑,所以输了,如果是浙江的南兵多一点,他们就麻烦了。意思很明显,他们根本就没有被明军骑兵打出什么骑兵恐惧症。所以,碧蹄馆之战,绝非像上面那个答案说的,说明军骑兵把日本人打出了骑兵恐惧症,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再然后,上面那个答案又说,日本人没有骑兵。这一个说法更是大谬。

光以《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而言,日本人在朝鲜就有很多使用骑兵的记录,直接上记录:

(倭)善騎馬,常常馳騁於大同館前。

卯時,賊數百騎,皆持雜色旗幟,屯駐江沙,往來馳突 。

二月二十二日,到鐵原等地,京中倭賊數百騎。

上曰:“賊騎兵乎? 步兵乎?” 對曰: “騎步相雜矣。

这些记录,难道是说日本人没有骑兵?

除此外,朝鲜史料《问月堂文集》也有提到在壬辰战争时:

倭骑充斥道路。

这难道也是说日本人没有骑兵?

钱世桢的《征东实纪》也有提到他遭逢过倭百骑:

忽(倭)百骑带弓刀突出。

甚至,宋应昌还提到他担心倭兵时出游骑以扰我师,担忧日本人会用骑兵干扰明军,到时候明军将进不可退不可。这难道也是说日本人没有骑兵?原文如下:

倭以二十万众而我兵不满三万,倘倭奴用分番休迭之法时出游骑以扰我师,我师退不可、进不可。

当然,以上例子都发生在朝鲜,那么日本本土有没有?自然也是有的,而且他们分类分的很清楚,《续本朝通鉴》就很明白无误的记载,永正元年的武藏河越城之战,越后守护上杉房能、守护代长尾能景出骑兵两千人、步兵一万人。他们是把兵种明确分开的,骑兵也是明确存在的。


所以,上面那个答案说日本人没有骑兵,这番论调也完全是错误的。

再再然后,上面的答案还说刘綎的战绩一直非常不错,拿来和李如松比较。对此,只能评价说,至少在朝鲜战场,刘綎战败给日本人有至少三次,战绩绝对称不上一直不错。第一次是牧司城之战,刘綎遭立花宗茂击破,立花宗茂就是被查大受在碧蹄馆之战狂揍的那个日军炮灰……


其次,在安康之战,刘綎也被加藤清正设伏击败,被杀三百多人


然后,在顺天之战,刘綎强攻顺天城,结果也被小西行长给打败,明军战死八百多人……


总之,至少在朝鲜战场而言,刘綎的战绩是不好看的,并非像上面那个答案所言,刘綎的战绩一直很不错,这一番言论也是错误的。

另外,上面这个答案说什么蒙古骑兵只会抢劫和逃跑,这个说法还是错的。李如松是他们搞死的,总没有错吧。而在庆长之役的稷山之战用明军骑兵蹂躏日本人的解生解总兵,是壬辰战争开打以来首次用骑兵击破倭军的,他在朝鲜很横,结果呢,一回国,是被谁搞死的知道不?唉,一点基础的常识都不知,还说蒙古骑兵只会抢劫和逃跑……

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战术是经常抄略老弱妇孺,和李如松同时期的蒙古骑兵只会抢劫和逃跑……这两个创见……简单的游牧民族史常识就都说错了啊亲……

再另外,上面这个答案下面的评论也是说错了

说明军在打清军的时候常用战术是先用大炮轰,再用精锐骑兵突击,清军摸熟了这套战法

这就又是完全说错了,沈阳之战明军对大炮的操作根本不熟练,而且也是贺世贤主动出击,辽阳之战也是袁应泰出城应战,哪里来的什么先用大炮轰乱敌方阵型再用骑兵突击?

说实话,出错的答案很多,但像上面这个答案一样,全篇出错的也是很少见……

出错领域:西汉史、匈奴史、明史、清史、日本史、壬辰战争史、明代蒙古史、明清战争史

不想多说了,好自珍重……

最后,回归下正题。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假设性问题,李如松还活着,萨尔浒之战的结局会不会改变?人既然已死,自然完全说不出个结果,纯粹就靠脑补回答,怎么说其实都可以。说白就是关公战秦琼,人死了怎么YY都可以,这种历史问题其实没太大意义。不过,能和上面答案的答主讨论交流历史,还是很令人愉快的事情。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如果李如松不死,就不会有萨尔浒。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过一个很有趣的对话,李如梅对朝鲜人说努尔哈赤很强,他拥有的7000兵力可当倭奴10万。

这个对话让人细思极恐,这说明李成梁家族不仅对野猪皮的兵力和实力了如指掌,而且还深刻认识到了当时尚未形成威胁的野猪皮的潜在威胁。

7000就可当倭奴十万,如果发展到70000呢?

既然认知到了威胁,就应该将威胁消灭,这是明代辽东对付女真诸夷一贯的手法,谁强大就打死谁,始终不让女真诸部完成统一。例如李成梁杀阿台灭王杲部,之后又创北关。北关被创后,后清佳砮子卜寨与杨吉砮子那林孛罗渐强,又一次遭到李成梁打击。

但是在努尔哈赤崛起统一的道路上,李成梁家族却耐人寻味的一反常态未做应对之策,甚至在努尔哈赤初期给了莫大的助力。

我们要注意一个时间点,1591年李成梁罢官,1592年发生壬辰之战,1598年结束。1601年李成梁复职。

李如松死于1598年,这一年万历任他为辽东总兵官镇辽。

而努尔哈赤崛起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七千可当倭奴十万)恰恰处于李成梁罢职这十年间,这十年辽东八次易帅无一人能够镇守。

假如李如松1598年未死而顺利以辽东总兵官镇辽,那么,作为以军功起家的李成梁家族,下一个军功将从何出?李如松迫切需要更大的军功来证明自己,所以出击土蛮却导致身死。事实上,1598年前后已经成势但尚未成为大患的努尔哈赤是最佳选择,有威胁,但尚未失控。李如松如果未死,拿野猪皮开刀也是必然之举,这也是延续李成梁军功发家之路保持李家地位的途径。如果边境安宁无战事,李家不能立军功的话,李家诸人只会被言官们的吐沫淹死,毕竟李家的小辫子一大堆,从来就不干净,就像李成梁被罢官一样,李成梁镇守辽东前期太强,杀倒了所有反抗势力,所以到罢官前,已经很久没有拿的出手的功劳了。

李成梁的儿子们真正堪称将才的只有李如松,其余李如梅如柏辈皆庸才。

这就是李成梁的悲哀,能够继承家业的儿子李如松一死后继无人,李如柏等并无能力,无法挑起镇辽重担。最后李成梁不得不在年过76高龄再次镇辽,同时也是为了撑起李氏家族的地位。

“是时,土蛮、长昂及把兔儿已死,寇钞渐稀。而开原、广宁之前复开马、木二市。诸部耽市赏利,争就款。以故成梁复镇八年,辽左少事。以阅视叙劳,加至太傅。”

明史这段说辽左少事并不准确,事实是多事,努尔哈赤在这期间即开始了统一女真之路。只不过他很聪明的一边对明朝表示恭顺,另一边甚至对朝鲜也表示恭顺求封,总之就是埋头发大财。

李成梁毕竟年老,力不从心,对征伐之事缺少动力,其本人及他手下家将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等皆已富贵,变得暮气难鼓,建功立业已经不是这些人的目标。因此李成梁76岁至90岁这期间事实上是躺在功劳簿上碌碌无为的,他即不需军功来证明自己,又无进取之心,只剩下敛财而已。

至此辽事糜烂,军备废弛,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前,在辽可战之兵不足一万,根本无力抵御野猪皮的进攻。

明人对李成梁有个评语,养虎为患和养寇自重。我认为并不为过,努尔哈赤与李成梁和李氏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李成梁在野猪皮发迹之路上的作用,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在为自己的儿子们培养一个建功立业的对手,只不过李成梁失算了,他养的这只虎太厉害,自己和子孙们反受其害。

……

打错一个年份,多谢各位提醒。已更新。

user avatar

不会改变

李如松死的时候,努尔哈赤羽翼早已丰满了,1598年李如松战死,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麾下精兵三万有余,单靠辽东总兵麾下的兵力根本对付不了这时候的努尔哈赤了。

更要命的是,努尔哈赤和明朝得关系正处在蜜月期,1595年朝廷加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1601年努尔哈赤进京朝贡,又受到了朝廷高规格的接代。

这时援朝之役刚刚结束,杨应龙在南方闹事,播州之役即将开始,朝廷根本无力顾及辽东边墙外的事情。而努尔哈赤治下的建州女真,从来不侵犯明朝边界,万历皇帝和满朝文武对这个“恭顺有加”的建州酋长印象好的不得了,李如松想说服朝廷攻打建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与之相反的是李家,这家人素来跋扈,和朝中文武关系差的不得了,而李如松更是出了名的嚣张。万历十五年出镇宣府,对前来阅兵的巡抚不敬,又和参政王学书吵了起来,险些动手;二十年征宁夏,不服总督管理,被兵科给事中弹劾;二十一年出征朝鲜,又和经略宋应昌不和,对其极不礼貌。以李如松的性格和名声,要想说服朝廷提前发动对努尔哈赤的进攻,恐怕是做不到的:

万历十五年,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之,语不相下,几攘臂。
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
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如松新立功,气益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明史·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