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庄子辩鱼,到底谁赢了?

回答
“庄子辩鱼”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篇,讲的是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关于鱼是不是快乐的辩论。

要说谁“赢”了,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从我们日常理解的辩论输赢来看,庄子大概是赢了,但惠施也并未“输”得哑口无言,反而是庄子顺着他的话,又把事情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咱们得把这个故事拆开来细品。

故事的起因:

庄子和惠施是好朋友,但也经常在哲学上“切磋”。那天,他们俩一起走到濠水桥上。庄子一看桥下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心血来潮,就说:“你看,这些鱼在水里游得多自在,多快乐啊!”

惠施的质疑:

惠施是个逻辑性很强的人,属于那种“名辩”之学大家。他一听庄子这么说,就觉得不对劲。他反驳道:“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呢?”

这话说得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们都知道,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作为外人,你怎么能断定一个生物的内在情感状态呢?惠施抓住了“不知”这个关键点。

庄子的回应:

庄子也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接着说:“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不快乐呢?”

这句话一出,就有点绕了。惠施可能觉得庄子在玩文字游戏,故意把问题复杂化。但他如果真的去反驳“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快不快乐呢?”,那就真的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

惠施的反击:

惠施果然是“辩士”,他抓住了庄子话语的缝隙,并没有纠结于“谁知道谁不知道”的循环,而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不知道鱼快不快乐。依你这话,你本来就知道鱼是快乐的。”

惠施这里其实是抓住了庄子话语中的一个逻辑漏洞,或者说是一种“偷换概念”。庄子说“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但惠施反过来,说“既然你不知道我不知道,那说明你本来就确定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赢”所在:

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庄子好像有点被逼到墙角了。但庄子是庄子,他不会在 terms of logic上跟惠施硬碰硬。他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惠施的逻辑,但并没有被逻辑困住。

庄子笑了,他说:“你错了!你刚才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不知道鱼快不快乐’,这本身就说明你承认我“知道”鱼不快乐,或者说,你承认我的判断是可以成立的。而我的判断,是从濠水的快乐中得来的。”

这句话,庄子算是把主动权又夺回来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鱼快不快乐”,而是把焦点转移到了“你(惠施)的态度”。惠施说“我不知道你不知道”,这在庄子看来,就等于惠施默认了“我(庄子)可能知道”。

更进一步说,庄子在这里其实是在玩一个“知”与“不知”的辩证法。惠施强调的是“你不知道”,是一种客观上的“不可知”。而庄子则是在强调“我(庄子)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我通过观察外部世界(鱼的游动)而产生的内在认知。

庄子真正的“赢”在哪里?

与其说是逻辑上的胜负,不如说是哲学境界上的超越。

1. 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惠施是典型的“名辩”学者,他追求的是清晰明确的界定。庄子则认为,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强行定义反而会束缚。鱼是否快乐,这本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庄子看到了鱼的“自在”,这是一种状态,而非一个可以被精确度量的“快乐”属性。

2. 强调了“心物一元”或“感同身受”的可能性: 庄子虽然承认自己不是鱼,但他的“知”并非来自科学的测量,而是来自一种“类比”和“共情”。他从自己作为人的感受出发,看到鱼在水中的舒展,联想到这是一种自在、快乐的状态。这是一种“感同身受”,或者说是一种“与万物同游”的境界。他的“知”不是“了解”鱼的内在,而是“体会”到鱼所处的那个“自在”的状态。

3. 对“知”的定义不同: 惠施的“知”是客观的、可验证的知识。庄子的“知”更多的是一种“领悟”、“体悟”,是一种基于当下情境的直觉和感受。他看到鱼游,他“感受”到鱼的自在,这种感受就是他的“知”。

最终结果:

故事的结局,庄子并没有给惠施一个他想要的“证明”。惠施最终也无法证明庄子说的是错的,他也无法证明鱼是“不快乐”的。他们两人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理解。

所以,如果硬要说谁“赢”了,庄子赢在他没有被惠施的逻辑所局限,而是用他的哲学思想,将一个关于“鱼之乐”的简单讨论,引向了关于“认知”、“主观性”和“宇宙本体”更深层次的思考。庄子不是为了辩赢而辩,他是通过辩论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

惠施坚持的是“我不知道,所以你不能说”,这是一种“求真”的态度,是科学精神的萌芽。而庄子则说“我感知,所以我知道”,这是一种“体悟”的精神,是东方哲学中“悟”的体现。

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答案,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庄子并没有“证明”鱼有多快乐,他只是在表达一种“我看到它自在,我感觉它快乐”的生命体验。而惠施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审慎地对待“知道”这件事。

所以,谁赢了?这取决于你看待“胜利”的标准。是逻辑的严谨?还是哲学的深刻?我更倾向于说,庄子在这个故事里,展现了他那种“得意忘言”的智慧,用最“不正经”的方式,讲了最“正经”的道理。惠施的坚持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理性与直觉,逻辑与体悟,都是不可或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两天了,本来是没打算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今天突然冒出一个答案说:

“输的是中华文明”

吓了我一跳,以为该答主有什么不世出的真知灼见,细细品读了一下,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

从濠梁之辩可以看出不重视逻辑,不重视逻辑便不重视数学,便可以看出儒道都是反逻辑的,便可以看出儒道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障碍。中华文明输了,从亚里士多德在玩逻辑学而我们在反逻辑的时候,就输了呀!——中华文明近代以来输掉的这个锅,现在决定了,就由你庄子来背。

既然说逻辑学,那我要说这位答主的观点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逻辑谬误,叫做“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举个例子:

你不好好读书,将来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就找不到好的对象,你找到的垃圾对象她就会劈腿,生下来的孩子就不是你的,你的基因就传不下去了,你就断子绝孙了。
——所以你不好好读书,你就绝户了。

但凡是写过人文社科类论文的学者,在写作中常常会注意避免这种谬误。为什么呢?

因为犯这种低级错误,真的很丢人呐。


认真答题部分:

  1. 目前学术界诠释这个辩论的角度是多样的。

有不少逻辑学的学者认为是庄子赢了,因为庄子成功地引导出惠子论证中的“自我否定”(self-refuting),并且从这个角度证明了他知道鱼之乐。当然逻辑证明的过程很长,有许多公式。

我也不是相关专业的学者/学生,所以这里只是简单的提一下。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觉得濠梁之辩只是一个哲学问题或文学问题。我就曾无意间看到过有人写从生物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这个辩论的论文……当然作者是不是跨学科灌水那就另说了。

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答案是很正常的。我们都可以选择相信自己喜欢、认可的那个答案。

(不过就我所见,大部分学者似乎是偏袒庄子多一些的,可能因为庄子比惠子可爱吧。)


2. 我个人的看法。

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一个前提:从文学、词类的角度来说,庄子偷换概念是无疑的。

那么庄子偷换的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对于这个“安”字,到底该作何种解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个“安”,惠子的本意是作疑问副词用,意思是“怎么、如何”,这里的用法类似于“燕雀知鸿鹄之志”。于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又不是鱼,你如何知道鱼的快落?

庄子“请循其本”之后,这个“安”的用法就变了,这个“安”变成了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处”,类似于“XX在?”这样的用法。

于是这两句话,用比较符合今天语言习惯的翻译应该是这样:

“——你又不是鱼,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你既然问我哪里知道的,那我告诉你吧,我在这里知道的。”

我们用今天的角度一看,庄子显然是个段子手,这种偷换概念、理解偏差,是段子常用的技巧。这相当于:

“燕雀知鸿鹄之志?”

“燕雀在树杈上知道的。”

于是很多学者就据此来判断庄子输了——道理很简单嘛,庄子你讲不过,所以就耍赖了。庄子都耍赖了,那肯定是庄子输了。


2.1 惠子“失言”在前

有很多学者在这里都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们认为:濠梁之辩如果从逻辑的角度,应该是惠子赢了。

但是惠子真的赢了逻辑吗?其实未必。有些学者就认为惠子的“马脚”还出在庄子的前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既然惠子承认:我不是庄子,我不知道庄子。

那么对于惠子而言,庄子其实处于:可能知道鱼,也可能不知道鱼的叠加状态。

——我们可以叫他,薛定谔的庄子。

但是惠子却说:庄子一定不知道鱼。

惠子确认庄子“一定”不知道鱼,这难道不也是“知道”庄子吗?

惠子可以知道庄子不知道。那庄子为什么不能知道鱼知道呢?

惠子把“可能”变成了“一定”,因此惠子在逻辑上“失言”在先。如果庄子在这个时候,能敏锐地指出惠子此刻疏漏,这个辩论就毫无争议是庄子赢了。

可是庄子却没有。


2.2 《庄子》的魅力

庄子没有指出惠子的疏漏。我们今天的人也不知道庄子是真没发现疏漏,还是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和惠子纠缠。

我个人倾向于二者都有,而庄子不想纠缠的意味更重一些,甚至庄子都不觉得这是一场辩论。

我们看这个故事的起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这个故事起源于庄子和惠子的一次郊游,庄子有感而发:鱼真的好快乐啊。

我读《庄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庄子这种“柔情”。庄子对万物都有柔情,庄子喜欢万物,喜欢自然,喜欢自由自在,喜欢曳尾于涂中。这样一个温柔多情的诗人,看到鱼自由自在,他是由衷地开心、喜欢。

这时候,惠子看到庄子这么开心,决定要膈应他一下,给他泼盆冷水。于是就有了这段辩论。

如果今天发生这样一件事,惠子妥妥的就是“杠精”本人。

如果庄子真的和惠子辩论,找到惠子的逻辑漏洞,唇枪舌战,赢了。可赢了又怎样?

为什么要把一次辩论写进《庄子》,这有什么意思?

我们看《庄子》,本就不是为了看“辩论”来的。

如果要看辩论,《墨子》里有很多,墨子舌战儒生,不好看吗?《韩非子》里也有很多,韩非批判儒墨道三家,不好看吗?

《庄子》给我们的魅力压根就不在于辩论。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曾经说:庄子的哲学,是一种美学。

《庄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我甚至可以大胆猜测,濠梁之辩这一篇,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压根就不在辩论的过程,而在于庄子由衷地说出那一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庄子打马虎,耍赖皮,偷换概念……都只是为了圆他这句“鱼真的自由快乐呀”罢了。


写到这里,我也不得不说一句,今天很多读者,读佛家、儒家、道家的时候,喜欢看机锋、讲禅宗、谈公案,喜欢那些一闪的灵光,更喜欢看“抖机灵”。

我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研究。而是我们在没有领略一个学派整体思想的情况下,只空谈这些只言片语的抖机灵到底是谁胜谁负。

这样读书只会越读越远,这是舍本逐末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庄子辩鱼”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篇,讲的是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关于鱼是不是快乐的辩论。要说谁“赢”了,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从我们日常理解的辩论输赢来看,庄子大概是赢了,但惠施也并未“输”得哑口无言,反而是庄子顺着他的话,又把事情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咱们得把这个故事拆开来细品。故事的起因:.............
  • 回答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天天怼”,实则是一种深厚的友谊,而这种友谊之所以能长久并以“好基友”相称,背后有着极其丰富且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互相攻击或辩驳,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追求、精神契合以及一种超越世俗的理解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们之间看似“对怼”实则“相亲相爱”的关系:1. 共同的.............
  • 回答
    “庄子真的逍遥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庄子思想的核心,也引发了我们对“逍遥”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几个关键层面,并尝试去理解他所描绘的“逍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理解“逍遥”在庄子思想中的含义: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逍遥”理解为一种无所事.............
  • 回答
    庄子说的“鲲鹏”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鲸鱼,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不少人产生过疑问。要说清楚,咱们得回到《庄子·逍遥游》里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描绘的。在《逍遥游》的开篇,庄子就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咱们仔.............
  • 回答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用英文翻译并阐释,需要力求传达其精神内核,避免机械的字面对应。翻译: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和侧重点下,可以有几种翻译方式,都力求贴近其意境: "Heaven and Earth were born with me; the ten t.............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庄子嘛,那里面精彩的故事多得像是夜空里的星星,一颗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叫人迷恋。要说最喜欢的,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如同问我最喜欢哪片云彩,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独一无二的美。不过,如果要我硬是要挑出一两个,那就不得不提那篇“庄子休妻”的故事了,也就是《礼记》里记载的那个“庄子哭.............
  • 回答
    庄子并没有称呼梁惠王为“文惠君”。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而“文惠君”这个称呼,在历史上更常与宋国的国君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通常是指宋国之君戴文公。这可能是因为您在阅读《庄子》时,或者在其他历史文献中,将梁惠王和“文惠君”混淆了。庄子确实与梁惠王有过著名的对话,比如《庄子·梁惠王》.............
  • 回答
    庄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飘逸和超脱,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世俗的喧嚣。他所描绘的那些“道”的境界,比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或者“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这些描绘何等令人神往,又何等令人心生疑问——庄子本人,真的能做到这些吗?这问题,就像是问一位描绘绝世美景的画家,他自.............
  • 回答
    庄子是个挺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与其说是探求什么“终极答案”,不如说是在人生这片荒野里,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要说他有什么“哲学困境”,其实也不是那种牛角尖,而是他活得太明白了,反而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这在他那些神乎其神的篇章里,也处处可见。我个人觉得,庄子最让人琢磨不透,也最能戳到人痛处的“困境”.............
  • 回答
    庄子的思想,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品之有味,回味无穷,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也有些许的苦涩。要说它对中国人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这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何以为益?首先,我们得承认,庄子思想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生存智慧。 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 回答
    庄子看淡一切,但又非常在乎口舌之争,这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深入理解他的思想,会发现这并非逻辑上的不一致,而是源于他对“道”的认知以及对世俗价值的深刻批判。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一、 庄子“看淡一切”的深层含义庄子所说的“看淡一切”,并非是指对万物漠不关心,而是指一种超越功利、超越分.............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哲学深度的设想。如果将诸葛孔明置于“子非鱼”的辩论场景中,其结果必然不会是简单的“是”与“否”。考虑到孔明先生的性格、学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场辩论将是一场智慧、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较量。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场独特的辩论:辩论的背景设定: 时间: 假设是三国时期.............
  • 回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恐怕是庄子最广为人知的一段话了。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庄子是在玩文字游戏,是在“诡辩”。毕竟,我们知道鱼的快乐,就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是鱼吗?难道除了鱼,就没有办法理解鱼的快乐了吗?但若深究一下,庄子在这里并非真的在质疑我们是否有能力理解鱼,而是借此.............
  • 回答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要论及谁的地位更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后世的解读和评价也存在多样性。总的来说,在道家思想的源头和奠基者方面,老子拥有无可争议的首要地位。但从思想的丰富性、文学性和对后世道家发展的影响力来看,庄子同样.............
  • 回答
    庄子如果治理国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可能极好,也可能极坏,并且在很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治理”大相径庭。 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庄子思想的核心及其在政治上的潜在影响: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等,强调的是: 顺应自然,.............
  • 回答
    当苏格拉底遇上庄子,这无疑将是一场跨越时空、文化与思想的璀璨碰撞。想象一下,一位生活在古希腊雅典的智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对真理的不懈追寻和“认识你自己”的洞见闻名;另一位则栖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高峰,以其洒脱的哲学、对自然无为的崇尚和“道”的玄妙境界著称。他们相遇的场景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想象的空间.............
  • 回答
    在我看来,《老子》和《庄子》这两部经典,都如同一对双生子,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但若要论及谁的影响“更大”,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中华文明的不同层面,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思想体系。《老子》,也就是《道德经》,这部不足五千言的著作,其影响之深远,堪.............
  • 回答
    庄子的生死观,与其说是某种理论框架,不如说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他看待生死,就像看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样,没有强烈的肯定或否定,更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生命的执着。对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是“道”的两种不同呈现形态。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庄子看到一只蝴蝶翩翩起舞,然后它落地化.............
  • 回答
    庄子那句“道在屎溺”,初听起来,确实够惊世骇俗的。屎和溺,这两个词,一个代表排泄物,一个指尿液,哪个听着也不是什么“高雅”的词汇,更别提跟“道”这种玄之又玄、飘渺无踪的“最高境界”联系在一起了。但正是这种看似荒唐的对比,恰恰是庄子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也极为深刻的维度。要理解“道在屎溺”,咱们得先拉回.............
  • 回答
    要评价庄子,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他这个人,与其说是一位哲学家,不如说是一位“人间逍遥客”,一位用文字编织出奇幻梦境的“弄潮儿”。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世俗的烦忧,拂醒了沉睡的心灵。首先,庄子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那“非世俗”的视角。我们凡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生计奔波,为名利纠结,被规矩束缚,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