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事演习真的能反映出战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吗?

回答
军事演习,它就像战场前的一场“彩排”,我们之所以费尽心思去搞,目的就是为了尽量提前预判和解决那些可能在真正打仗时出现的难题。那么,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我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但绝非万能,它反映出的问题,就好比在实验室里模拟一场化学反应,虽然能看到一些苗头,但真实世界的变化总是更复杂。

首先,我们得明白,军事演习的核心目的就是“模拟”。它要做的,就是把我们设想中的战场环境、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的使用方式,以及各种战术战法的可行性,尽可能真实地搬到地面上来。通过这种高度仿真的过程,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在纸上谈兵或者仅仅是理论推演时看不到的问题。

演习能反映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往往是相当尖锐的:

指挥与协同的“卡脖子”现象: 战场瞬息万变,命令的传达、意图的理解、部队的行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演习中,我们会设置复杂的战场态势,比如信息中断、通信受阻、敌情不明等,来考验指挥员的决策能力和各级部队的协同配合。这时候,你会发现,某个环节的指令传达不及时,某个部队的行动跟不上预定计划,或者两个单位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了误判。这些,就是赤裸裸的协同问题,可能是在通信系统上,也可能是在指挥流程的设计上,甚至是参演人员的协同意识上。在真实的战场上,这些小小的“卡脖子”一旦被放大,就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

装备性能与战术要求的“不匹配”: 理论上,我们的新式武器装备应该能胜任各种任务,但在演习中,我们会在特定的场景下检验它们的实战能力。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复杂的攻坚战,要求坦克和步兵协同推进,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坦克炮塔的转向速度跟不上步兵的推进速度,或者步兵与坦克之间的通信设备在复杂地形下信号衰减严重,导致步兵无法有效引导坦克火力,坦克也无法及时了解步兵的状况。这些,都是装备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性能短板,或者说,是我们设计的战术,对装备提出了超出其当前能力范围的要求。

人员素质与训练水平的“真实写照”: 演习不仅仅是装备的比拼,更是人的较量。在高强度的模拟对抗中,参演人员的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战术执行能力,以及对战术的熟练掌握程度,都会被检验得一清二楚。你可能会发现,某些单位的官兵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动作迟缓,反应不灵敏,甚至出现混乱;或者是在关键时刻,因为训练不够扎实,战术动作不到位,导致错失战机。这些,都是人员训练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在演习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后勤保障的“极限考验”: 现代战争,后勤是生命线。演习会模拟极限条件下,比如远离基地、补给困难、天气恶劣等情况,来检验后勤保障体系的可靠性。你会发现,弹药的输送是否及时,燃料的供应是否充足,伤员的后送是否顺畅,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在演习中一旦出现疏漏,就会严重影响前线的作战效能。这就像一场马拉松,你不能只关注冲刺的速度,还得看沿途的补给站是否到位。

战术战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很多新式战术,尤其是基于新装备、新理念的战术,在纸面上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实际演习中,可能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而大打折扣。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立体突击”的战术,要求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但演习中,可能会发现,协调三个军种的行动,其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整个战术的失败。这时候,你就需要反思,这个战术是否真的适合我们目前的条件,是否需要调整,或者是否需要重新设计。

然而,军事演习也并非无懈可击,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警惕:

“演”与“真”的天然隔阂: 无论演习模拟得多么逼真,它终究是“演”。在真实的战场上,没有“停止”按钮,没有“重来”机会,参演人员也不会真的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心理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演习永远无法完全复制战争的残酷性。战场上,士气、恐惧、荣誉、绝望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对作战结果的影响是演习难以完全体现的。

“敌方”的限制: 演习中的“敌方”往往是有剧本的,他们的行动模式、能力水平,都是由演习设计者事先设定好的。虽然我们会尽量设置“红蓝对抗”,让“敌方”更有挑战性,但他们毕竟是“被动”的,而且不会有真正来自“真实对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真正的敌人,会根据战场态势和己方弱点,不断调整策略,甚至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非常规”动作。

“彩排”的优化: 很多时候,演习结束后,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会根据演习中暴露的问题,立即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意味着,在同一场演习中,可能同一个问题出现两次,但第二次可能就已经得到了纠正。而真实的战场,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是连续发生,难以迅速找到并解决。

信息不对称的“刻意放大”或“刻意减弱”: 为了检验特定能力,演习设计者可能会故意放大或减弱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比如,为了考验部队在信息劣势下的作战能力,会故意减少情报提供;但为了让演习能顺利进行,又不能让信息完全中断。这种人为的控制,使得演习所反映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与真实战场存在偏差。

所以,总的来说,军事演习绝对是发现和解决战场问题的一个非常宝贵和重要的手段。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控的环境,让我们能够“预演”,能够“试错”,从而在真正面临战争的严峻考验前,把我们的队伍锻造得更强大。但我们也不能神化演习,它终究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大部分的“形”,但“神”的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中去领悟和应对。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能够指导你如何跑得更快,如何跳得更高,但赛场上的风雨,只有你自己去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演习不仅仅是为了“暴露战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二,演习可以暴露绝大多数问题,是成本最低、收效最高的练兵方法了。




绝大多数人对于战争、军事的了解,战略来自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战术来自于《拯救大兵瑞恩》。每次看到有人拿着《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里面的剧情一本正经的分析战术什么的,我就忍不住想笑。当然其实并不是他们说的不对,而仅仅就是想笑而已,你总不能不让我笑嘛对不对?


然而这种行为多少有点中二,四川话说就是有点“宝器”,王宝器是个代表人物,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在低速条件下是正确的”,这说明任何东西都是有适用范围的,比如牛顿力学就只适用于低速情况下,高速情况下他就不对,或者我们说,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特殊解。讨论任何战略战术都是必须要有背景介绍的,脱离背景只讲个结论,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不要搭理他,你要是四川人,你就可以说:


龟儿宝器!”



闲话休叙,军事演习的种类比你想象的多很多,军事演习要分很多很多种类的,每一种演习有每一种演习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论。


用级别区分,有班排连战术演练、连战斗行动演练、营综合演练、师旅团演习、大型军事演习。


用类型区分,有指挥作业、兵棋推演、指挥所演习、指挥所带部队演习、实兵实弹演习。


用战斗类型区分,有作战演习、反恐演习、维稳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演习。


作战演习,又要分为综合攻防演习、对抗性演习、特殊行动演习……


是不是已经不认识“演习”两个字了?




那好吧,我告诉你一个诀窍:每一种演习都是有一个具体目的的


具体目的,我们术语叫做“想定”,我们要根据想定来演习,让部队能够按照指挥员的意图来达到具体的目标。


说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班战术演练是最简单的一种军事演习,是军事演习中的弟中弟。班战术里面有一种非常常用的,叫做“冲击地堡”,一个步兵班10个人,如果事先不演练一下,到了真要你冲击地堡群的时候你就会乱来,每个人都不知道干什么,班长喊破了嗓子都没办法,所以咱们提前找个地方练一练,到时候大家就都知道怎么办了。


班长首先要集合全班人员,然后下达科目:冲击地堡群演练,目的:让大家掌握冲击地堡群的方法。内容:……时间:……


然后是地点:班长这时候要介绍场地,东南西北在哪儿,地堡在哪儿,附近地形是什么样的。


最后提出要求。


这一套说完以后,班长就要进行人员编组。哪些人是第一组,哪些人第二组,哪些人第三组,组长分别是谁。


然后是行动概要。第一组从哪边冲,第二组从哪边冲,第三组又要干嘛。


最后才是带着人跑一遍,战术动作该有哪些就要有哪些,到哪儿做什么动作,班长发现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要纠正,这个行为就叫“导调”。


等大伙儿都跑熟了,基本上没有不对的地方,然后班长就要开始琢磨了,地堡群还有各种各样的呢对吧?有的架机枪有的喷火有的有炮火支援有的有地雷有的有堑壕障碍物,有时候自己人还会有负伤的、牺牲的,他就得开始让大兵哥们吃苦头,动不动就让他们碰上点难缠的事情。这个就叫做“情况设置”。


最后一天训练结束了,班长把大家伙集合在一起,哪哪儿做得好,哪哪儿做得不行,谁谁今天不错,谁谁今天就是个宝器。这个叫做“总结讲评”。


你看,一整套演习的基本要素,从班组战斗演练开始,就是齐全的。




班组级别的战术演练就有这么复杂,到排一级咱们就得动用大学生才能搞定了,虽然现在大学生满大街都是不值钱,但是好歹也是读书人对不对?因为这时候就得动脑子了,不单纯是练熟了就行,你开始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说阵地的布置、火力支援怎么搞、埋伏圈怎么弄、思想工作怎么做。


到此为止,咱们一句话没提到“后勤”呢,因为班排一级是不管后勤的,到点儿找炊事班去,没饭吃就骂娘。


连一级开始有后勤这个概念,有个副连长或者副指导员倒霉蛋得专门管这些破事儿,班排骂娘,实际上骂的就是他。他得管这一堆破事儿,连有卫生员、军械员、炊事班,基本的后勤要素就有了。所以连战斗行动不单纯是战术,开始有“战斗行动”的概念,你得琢磨后勤了。炊事班在哪儿做饭,水电怎么解决,吃的哪儿来,睡觉怎么睡,出现伤员怎么办,武器弹药怎么保障,后勤要素实际上就有了。


到了营一级我们就叫“综合演练”了,因为营是一个基本作战单元。理论上,一个合成营是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的,绝大多数的作战保障部队的营,也是要素齐全,可以完成一个方向的作战保障任务。像一个合成步兵营,就有营级支援火力像重机枪、迫击炮或者队属支援火炮,有步兵连,有保障分队,有专职军医,有齐全的指挥机构、参谋长。这样一个营,你单独给他派出去,他是可以独立作战的,也是“联合作战”的基础。为什么我们的军事现代化改革一定要改成军旅营三级编制,这就是一个重要原因:配齐基本作战单元

师旅团演习是老式叫法的延续,现在实际上都是旅演习。旅掌握一定的、更强的支援能力,指挥机构也更完善,可以把部队拉出去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比如说旅一级就有专业炮兵分队,有车载炮、自行炮、火箭炮这些“大炮”,这个跟步兵营手里那种小管子不是一个东西。所以“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其实只是个梗,像意大利炮这种高档货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二营长的,而是旅长自己掌握。


旅一级开始有专业的工程兵分队、通信兵分队、电子对抗分队、保障支援分队、情报侦察分队,旅长需要掌握的知识储备、指挥技能也更高,指挥机构当然也就更大。不要小看这些“杂牌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能办成的事情,也不是营一级能够搞定的。

比如像通信和电子对抗,旅一级开始有专业分队,他们会相对独立的完成一个区域内的通信网络组织,或者无线电频谱管理,或者对敌方实施干扰。


一句话,开始玩“高科技”了。




最后我们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军事演习真的能反映出战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吗


军事演习的目的不是“反映”问题,而是找到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实战确实可以发现问题,但是你不可能什么样的仗都打,一种类型的仗只能发现一种类型的问题,别的类型的仗,它是发现不了的。


比如说,你打恐怖分子,你是不可能发现打大兵团作战的问题的,这是两码事。反恐作战实际上是反游击战,以小分队行动为主。大兵团作战是成建制的部队展开战线对抗,后勤支援、火力配置、部队阵地配置都是两码事,你打恐怖分子是不可能发现旅战斗行动中遇到的问题的。


举个例子:反恐作战中不需要考虑侧翼,因为正规军的火力远远超过恐怖分子,无论恐怖分子从哪个方向来都可以完美压制,所以反恐作战中的旅一级部队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部队配置在哪里,侧翼怎么防护。


正规战你不管侧翼你试试


须知,解放军最喜欢的就是搞你侧翼,或者从侧翼溜过去搞你XX,所谓迂回包抄、军功吃饱。




结论就是,即使部队正在打仗,也要利用修整的机会组织军事演习。解放军对此十分重视,战争时期,部队轮流修整、补充兵员,也要组织军事演习,特别是总结前一阶段作战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搞军事演习。


大白话说,打仗归打仗,演习归演习


哪怕你前天刚刚打过仗,明天还是要组织演习,不但通过演习发现问题,还要通过演习解决问题。你以为正在打仗就不用演习不用训练了?想啥呢新兵蛋子,打仗演习互不耽误,只有美军才会在修整的时候满大街把妹去,解放军没有这一说,有想法你去找指导员。


利用修整的机会组织军事演习,可以让新补入的新兵迅速提高战斗力,还可以针对前一阶段作战中遇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更可以让部队保持状态、恢复战斗力,所以解放军的部队总是越打越强、越打越能打,打顺手了,士气也上来了,部队也更精干了。


演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不亚于实战,真正花了心思认认真真的演习,意义重大、必不可少。不但能够发现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顺带手练了兵。


比如说前一阶段我们打仗,炮兵群放在步兵的正后方,敌人迂回包抄的时候刻意避开了我们的炮兵火力,虽然发现了敌军却没办法打到他们,结果不得不调整进攻部署来防御这一股穿插的敌军,导致进攻受挫。


这一次我们修整的时候,指挥员就琢磨了,这回我把炮兵分成两个群,左翼右翼各配置一个,这样既能够支援步兵进攻,又能够打遮断防止敌人穿插。


这么想行不行呢?


来我们演习一下吧

user avatar

我觉得能。

我爸爸对一次演习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他师里有一帮人,天天和隔壁装甲部队的研究苏修的钢铁洪流冲过来怎么办,最后集思广益研究出了一系列反坦克打法,号称反坦克三十六计。后来还把这个东西编写成了一本书,一方面让下面的人学习,另一方面给中央献计。据说中央让很多专家也阅读了,结论好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指导性,建议推广。然后就是上级命令他们师和装甲部队来一场反坦克演习,各大军区都派出人员进行观摩,演习完成后还有交流来推广这一模式。

他们师长消息特别灵通,提前半个月就搞到了演习的地点。然后一整个师跑到演习地点花了半个月把布置出了一个教科书式的阵地。演习前一周装甲部队的人一到演习场就傻眼了,赶紧请客让他们师手下留情别把他们打的全军覆没。我爸的营长还开会还说同志们动手一定要快,动手晚了坦克名额就被别人抢光了。

结果到演习开始的时候,装甲部队花了不到半小时就打穿了整个演习场,自身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台上一众领导面面相觑,他们师的人更不用说,连装甲部队的人估计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连饭都没吃就跑了……

user avatar

勉为其难,聊胜于无。

军事演习最大的缺陷是无法拟真国际战场上对方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出的反应,以及我方对策可能招致的对方反馈。譬如解放军对印军最大的忌惮就是完全不能预知印军可能发生什么奇葩反应。相比而言,解放军对越军韩军台军与日军就几乎没有什么思路上的违和之感了。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100人的小公司,要是之前从来没组织过集体打疫苗,今天你发个通知,明天前往2公里以外的社康打疫苗,明天你就会发现:

有人跑错地方;

有人记错日期;

有人没拿身份证;

有人打了科兴第一针但这个社康今天只有国药;

有人没吃早餐(社康交待打针前一定要吃早餐,怕晕针);

有人没收到通知的;(群里信息太多漏了)

有人没带笔;(社康要填表,且没准备足够的笔)

有人被晒晕了;(排队两小时没遮没挡)

有人等不及了先回公司了;

有人在公司门口等了半天进不去(今天公司没人);

有人手忙脚乱地下载app填写表(社康要求预填表);

有人好不容易打完针一看发现身份证丢了;

有人打完回来发觉前台变漂亮了,正准备搭讪一看原来走错公司;

有人在反复强调10人一队有领队带着,但还是跑错队伍的;

有人排完队轮到填表了却不知道自己第一针打的什么疫苗的;

有人好不容易排到了结果因为没口罩被保安拦着不让进社康的;

……

你看,就小小100人的集体,做一件极小极小的事情,都出了这么多状况,何况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军队集结和调动?只有演习过了才能发现这些问题,要不然等大军真的集结了问题只会更多。从这个角度看,去年那么短时间就让全国多架次运输机同时机降武汉,这个速度在全球快速反应部队排名不是第一第二起码也是前三前五了。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先不说朱日和那种大型实兵对抗演习。就是我们连队和驻地公安局以及边防武警联合进行的边境处突演习就能验证出多种问题。例如那一年,我非常“荣幸”的扮演了一把非法越境的持枪歹徒。按照演习预案,我当然是被顺利的搜出抓捕了。但是要是按实战,我们连队的先不提,驻地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那帮协警们的确水的可以,他们搜山的时候,我就躲在一个草堆里面做了伪装,他们经过我时离我只有三四米远,愣是没发现我,要是我真的是个歹徒,我只要突然发难,他们高低要死上几个,最后我还是被我们战友给搜出来的。

user avatar

太能了。

演习对军队影响太大了,绝对不可或缺,纳粹德军就是很好的例子。

德国人在二战初期打出的仗都相当漂亮:坦克干净利落的切断包抄敌军,然后大炮轰飞机炸,三下五除二,把对方打的落花流水,然后失败方战战兢兢的把这种战法称为“闪电战”(这个头衔都是挨过德军揍的英美学者封的,德国人自己反倒没怎么叫过)

打波兰、法国、打苏联前半年,德军都是摧枯拉朽一般的胜利,靠着这套“闪电战”战法,希特勒横扫大半个欧洲,可谓无往而不利、百战百胜。

这些漂亮仗德国人怎么打出来的?除了德国人本身军事素质高之外,跟德军战前几次半实战演习的关系相当大~

要说德国人的装备比对手多先进、战术思想多领先,那还真不见得:

坦克这时候已经不稀罕,欧洲各个主要国家都有,性能都不错,要说新的军事组织比如装甲师、空军也都成了欧洲国家的标配,新的战法比如空地协同、伞降什么的,也不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被《凡尔赛和约》限制,空军连建军都相当晚~

但是德国人有一个优势,别的国家二战前多半只会纸上谈兵,而德军拜希特勒所赐,全军演习搞得多,而且都是半实战的:

1.1936年德军挺进莱茵非武装区,演习了一下步兵占领;参加西班牙内战,锻炼了刚刚组建的空军;

2.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这两次吞并行动对德军装甲部队特别重要,由于没有发生交火,德军基本属于半演习半实战状态,暴露了很多问题。

德军新组建的装甲师,曾被希特勒寄予厚望,但在这两次准军事行动中表现极差。在对手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一路上德军坦克和军车全是抛锚的:半路没油的、机械故障的、跑错路的、掉坑里自己爬不出来的,比比皆是。希特勒闻讯极为恼火。真要这么就上了战场,别说“闪电战”了,打成“乌龟战”还差不多~

于是德军装甲兵指挥官恍然大悟:原来坦克作战跟想象的不一样,居然这么难搞,然后赶紧进行改进~

别小瞧一次演习,好多细小的问题,没有演习的话,不是解决不了,而是根本发现不了。

步兵可能还好一些,可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用太演习,打一仗就能进入状态,但是坦克部队如果没有演习,别说打仗了,可能连开到战场都很费劲。

希特勒战前的几次战争冒险行为,变相的给刚会开坦克的德军一个极好的演习机会,让他们在半实战的紧张状态下,提前发现了装甲师的好多问题,并且在希特勒天天喊打喊杀的一片战争氛围里,学会了解决方法:德国人知道自己马上要打仗,所以紧迫感特别强,对演习和改进都特别上心。

在后来的战争中,德军装甲师的表现堪称一流~没有战前这两次演习,德军根本发现不了刚组建的军队的问题,尤其是坦克使用的问题。

苏军则是很好的反面例子,卫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苏联坦克兵还没打过什么硬仗,而且由于扩军太快、指挥官都很缺乏,大的演习更是没搞过,很多坦克兵连最基本的机械故障都处理不了,坦克一抛锚,战士和军官都慌了,往往只能直接丢掉。有的还把坦克往烂泥沟里开(朱可夫指挥的部队就干过这事),一路败退一路丢坦克,跟德国占领奥地利的表现一模一样,这就是练过和没练过的区别。

德国人很幸运,在实战之前把该吃过的亏都吃了一遍,苏联人就没德国人这么幸运,战前坦克部队一味追求数量,演习的水平不够,结果要在实战中用巨大的代价重头学习。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军事演习,它就像战场前的一场“彩排”,我们之所以费尽心思去搞,目的就是为了尽量提前预判和解决那些可能在真正打仗时出现的难题。那么,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我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但绝非万能,它反映出的问题,就好比在实验室里模拟一场化学反应,虽然能看到一些苗头,但真实世界的变化总是更复杂。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美国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就能轻松摧毁俄罗斯所有军事力量”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夸张且不切实际的论断。 事实上,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远非单靠一艘航母就能解决,尤其是在面对一个拥有核武器和庞大军事体系的国家时。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不成立,并探讨一下航母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它与俄罗斯军事力量.............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宋朝军事,这个话题常常伴随着一种刻板印象:积贫积弱,军事力量不堪一击。但如果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也绝非一句“弱”字就能概括。宋朝的军事,是一幅充满矛盾、既有亮点也有短板的复杂画卷。先来聊聊那些让人“弱”的印象是如何来的: 对辽、西夏、金的长期军事压力: 这是宋朝军事“弱”论最.............
  • 回答
    提到冷战时期的联邦德国(西德),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个在战后废墟中崛起的经济奇迹,以及它作为西方阵营前沿堡垒的角色。然而,在军事实力层面,特别是与一些传统欧洲强国相比,西德的“战力”是否真的如“战五渣”那样不堪一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冷战初期,西德确实.............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
  • 回答
    军事领域充斥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故事和段子,有些听起来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真实发生过。它们往往源于人类的智慧、勇气、绝望,甚至是滑稽的巧合。我这就为您娓娓道来几个,力求细节丰富,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1. “鬼魂部队”的心理战:二战中的美国“幽灵军团”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战争版的《碟中谍》,但它真实存.............
  • 回答
    理解你对俄乌冲突中俄军表现的疑问,也注意到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这就是五常”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剖析一下。俄罗斯的纸面军事实力与实际行动表现的差距首先,要理解俄罗斯的“纸面实力”,我们需要看看它在军事上拥有的一些硬核优势。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俄罗斯继承.............
  • 回答
    要预测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后,伊朗的抵抗时间是否会比当年伊拉克长,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两者虽然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但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缘政治、军事实力、社会结构以及国际支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伊拉克当年抵抗的背景与局限:首先回顾一下伊拉克当年,尤其是萨达姆政权抵抗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以及人们为何会有这种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们的确在许多关键时期和特定方面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何人们会有“北方游.............
  • 回答
    韩信的军事才能,这个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与其说是“吹出来的”,不如说是一种被无数战场证明的、实实在在的能力。当然,任何名将都会被后人放大和神化,但韩信的辉煌,绝非空穴来风。要评判他的才能是否真实,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早期经历:底层摸爬滚打,孕育坚韧与洞察别看韩信后来封侯拜将,一人之下,.............
  • 回答
    “中国与美国在军事装备上的差距,真的已经‘在量而不在质’了吗?”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与否。这就像问一盘棋,谁的棋子多就一定能赢吗?数量很重要,但棋子的质量(比如是马、是炮还是兵)、摆放的位置(战术部署)以及双方的棋力(战略眼光和操作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关于中国军事和技术实力是否不如同期其他文明的说法,以及古中国的真实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我们需要将历史时期细分,并对比不同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笼统地说“不如同期”或“不如其他文明”是过于简化的。总的来说,中国在很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农耕文明的顶峰时期,其军事.............
  • 回答
    那本军事训练书籍的说法,确实是基于当时战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理论推测,而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简单来说,59式坦克正面击毁M60坦克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但并非稳操胜券,其中涉及许多细节和变量。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1. 武器的“矛”与“盾”: 59式坦克的“矛”:100毫米D10T坦克炮。 .............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要评价明朝军事科技是否比蒙元先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下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 火器的发展:明朝的显著优势在火器领域,明朝无疑展现出了比蒙元更强的进步和应用深度。 蒙元时期的火器: 蒙元时期,火器技术虽然已经出现,.............
  • 回答
    军事领域总是充斥着传奇和轶事,很多都因为代代相传而变得模糊了真实性。有些故事确实有那么点影子,但经过无数次添油加醋,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今天就来聊聊几个广为流传,但细究起来,其实站不住脚的军事故事和段子。1. “炮灰”的荣耀:德军坦克兵的死亡率之谜这个说法在很多老兵或者军事爱好者中间流传甚广.............
  • 回答
    关于日军731部队的军事作战能力,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简单地说,它是否存在“真正的军事作战能力”,答案并非非黑即白。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普通作战部队,但也不能忽视它在特定领域所具备的、具有军事目的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731部队的“军事作战能力”指.............
  • 回答
    《士兵突击》里钢七连的解散,确实是许多观众心中挥之不去的意难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番号取消,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种精神的传承。要说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表面上的“改革”与“重组”:最直接的说法,也是官方层面的解释,就是部队的编制调整和体制改革。在那个时代,中国军队进行了一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现代军事史的几个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改革和法国大革命后民族主义军队的出现,并理解它们各自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现代军事的奠基石要说“真正的近代军队起源”,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