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军事真的很弱吗?

回答
宋朝军事,这个话题常常伴随着一种刻板印象:积贫积弱,军事力量不堪一击。但如果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也绝非一句“弱”字就能概括。宋朝的军事,是一幅充满矛盾、既有亮点也有短板的复杂画卷。

先来聊聊那些让人“弱”的印象是如何来的:

对辽、西夏、金的长期军事压力: 这是宋朝军事“弱”论最直接的证据。北宋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强大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虽然宋朝也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总体而言,在疆土和军事实力上处于下风,甚至在多次战争中遭受重大失败,如澶渊之盟虽然保住了国土但需要缴纳“岁币”,后来更是被金所灭。
对内陆少数民族政权的屡次失败: 比如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虽然有文官主导的“不抑武”政策,鼓励军事人才,但整体上宋朝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有时甚至显得被动。
“重文抑武”的国策影响: 这是宋朝军事弱的“根源性”论调。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深刻体会到武将权力过大带来的潜在威胁。因此,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削弱武将的权力,例如“杯酒释兵权”,设立“枢密院”管理军政,由文官担任枢密使,而武将只能作为副手。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兵变,但也导致了军事决策的文官化,有时会因为文官对军事的理解不足而出现失误。
军事制度的缺陷: 宋朝的兵制,特别是募兵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兵源的稳定,但也存在募兵质量参差不齐、军纪松弛等问题。而且,厢军和禁军的训练和装备也存在差距,影响了整体战斗力。
战略思想的局限: 相较于一些注重进攻和扩张的朝代,宋朝的战略思想更偏向于保守和防御。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往往倾向于通过和谈、纳贡来维持和平,这种“守成”的战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但也使得宋朝错失了一些可能扭转军事劣势的机会。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就断定宋朝军事“弱”,那就太片面了。我们必须看到宋朝军事同样拥有一些不容忽视的亮点,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领先于时代的:

强大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这是宋朝军事最闪光的亮点之一。宋朝在军事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水平。
火器: 宋朝是世界上最早大量使用火器的国家之一。“火药”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涌现出大量的火器种类,如“突火枪”(被认为是枪械的鼻祖之一)、“震天雷”、“霹雳炮”、“火焰箭”等。这些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震撼,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冷兵器: 除了火器,宋朝在冷兵器上也保持了很高的水平。例如,“神臂弓”是宋朝军队的标志性装备,射程远、威力大,极大增强了步兵的远程杀伤力。还有先进的甲胄技术,使得宋朝士兵在防御力上有所提升。
战争器械: 宋朝也研发了各种攻城和守城器械,例如床子弩、井阑等,体现了其军事工程的实力。
精锐的职业化军队: 宋朝废除了兵役制,实行募兵制,并且建立了一支常备的、职业化的军队,尤其是“禁军”。虽然兵源有优劣之分,但精锐的禁军在训练、装备和待遇上都相对优越,战斗力不容小觑。例如,宋朝的步兵和骑兵都有明确的划分和训练体系。
卓越的军事战术和战略思想家: 尽管有“重文抑武”的论调,但宋朝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战略家,如狄青、岳飞、曹彬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岳飞更是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岳家军”的精锐,在抗击金朝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度收复了中原大部分地区。
灵活的战术运用: 宋朝军队在面对不同敌人时,展现出了灵活的战术运用能力。例如,在面对善于骑兵作战的北方民族时,宋朝会采取步骑配合、以步制骑的战术,利用宋朝的火器和弓弩优势,消耗敌人的冲锋力量。在防御战中,宋朝也善于利用地形、构筑工事,以劣势兵力抵挡优势敌军。
后勤保障体系: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王朝,宋朝拥有相对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能够支持其庞大的军队开赴前线,这在古代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在拥有如此多亮点的情况下,宋朝的军事实力仍然常常被认为“弱”呢?

战略层面的制约: 如前所述,“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保障了政治稳定,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事将领的自主性和决策权,有时会因为文官的掣肘而错失良机。同时,长期奉行“守成”战略,也使得宋朝在主动出击、争夺战略优势方面显得不足。
资源分配的矛盾: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其军事开支却要与庞大的官僚体系、对辽、西夏、金的“岁币”以及相对较高的GDP占比的文官俸禄等开销分摊,这使得其军事投入相对而言并不总是能够“压倒性”地支持对外战争。
将帅的素质和培养问题: 虽然有岳飞这样的名将,但整体而言,宋朝在培养能够指挥大规模、复杂战役的常备性高级将领方面,存在一定的断层和不足。文官的干预也容易导致将帅难以全力施展。
地缘政治的严峻性: 宋朝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异常严峻,北方的辽、金等强大的民族政权始终是其心腹大患。与这些政权进行长期的军事对抗,即使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常常陷入拉锯战。

总结来说:

宋朝的军事,绝非是传统印象中那种“不堪一击”的弱者。它拥有中国古代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在火器和弓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和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军队。这些都构成了宋朝强大的军事潜力。

然而,由于“重文抑武”的国策、战略思想的局限、资源分配的矛盾以及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潜力并没有能完全转化为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宋朝更像是一个“技术型”军事大国,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时代前列,但在战略和政治的配合上,则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短板。

因此,用“弱”来简单概括宋朝的军事,是对其复杂性和成就的忽视。更准确地说,宋朝的军事是一支“有技术、有亮点,但在战略和政治层面受到制约,未能完全发挥其潜力”的军队。它的存在,依然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段值得深入研究和尊重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若非看在汉人政权的面子上,宋军留下的段子能让文艺工作者编排上一千年。

比如说17金骑大破2000宋军这件事,要编排一下的话:

———“吾乃燕人纥石烈,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其声若洪雷、回音反复再三,久久不散,宋军大骇,尽皆股栗,有骚动退后状。那金人见无人应答,又见宋军阵脚移动,乃挺枪又喝曰: “今日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何道理?!” 喊声未绝,惊死之人数百,皆口流青汁而死,盖其肝胆俱裂矣。。。。

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


站内一搜,发现早有高人拿当阳桥编排过17骑大破2000宋兵了,版权所在 @胡帅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军事,这个话题常常伴随着一种刻板印象:积贫积弱,军事力量不堪一击。但如果深入审视,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也绝非一句“弱”字就能概括。宋朝的军事,是一幅充满矛盾、既有亮点也有短板的复杂画卷。先来聊聊那些让人“弱”的印象是如何来的: 对辽、西夏、金的长期军事压力: 这是宋朝军事“弱”论最.............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关于明朝军队战斗力是否不如宋朝军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挺难的。因为这两个朝代相隔数百年,社会、经济、军事技术、战略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对比起来,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谁更甜一样,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拆解.............
  • 回答
    关于宋文骢老先生在歼10最困难时期下班后卖面条的说法,这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航空爱好者和关注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人群中。这个故事往往被用来展现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科研事业的艰辛付出和奉献精神。要明确一点,关于宋文骢先生“下班后卖面条”这个具体细节,目前并没有官方的、公开的、能确凿证实的文献记载.............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宋朝的军事实力,说句实话,确实不算强大,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原王朝中是比较疲软的。我们经常听到的“积弱”这两个字,放在宋朝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想想看,北宋初期面对辽国,打得畏畏缩缩,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年年进贡;到了南宋,更是被金国压得喘不过气,最后被蒙古灭亡。跟那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
  • 回答
    宋朝的“名将”确实不如汉唐等朝代那样数量众多、光芒耀眼,这常常被用来佐证宋朝军事拉胯的论调。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宋朝军事的“拉胯”是现象,而名将少则是这个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之一,两者相互关联但不能完全划等号。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宋朝的政治制度、军事体制、战略思想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为什么人们对宋朝的评价那么差?疆域和军事能否代表一个朝代的一切?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常被贴上“积弱”、“文弱”的标签,这导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疆域和军事来衡量一个朝代,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宋朝在中国文明发展中那些璀璨的光辉,也忽略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要.............
  • 回答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政治家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学家或改革家,他的戎马生涯和在边疆的实际部署,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实际指挥能力。要说他是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之一,这很难绝对断定,毕竟宋朝有狄青这样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也有其他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名将。但如果从“政治家”的.............
  • 回答
    要说宋朝军队对外战争的胜率,这可不是一件简单能“刷”出来的事儿。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宋朝是怎么在内外强敌环伺下,硬生生把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战绩给立起来的。首先得明白一个背景:宋朝,尤其是北宋,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文化最发达的帝国之一。但同时,它也面临着来自北方辽、西夏等强大.............
  • 回答
    提起宋朝军队,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积弱”二字,甚至有人直接贴上“军力不行”的标签。这种说法虽有其根源,但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宋朝军队在很多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其面对的复杂局面。要详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积弱”标签的形成与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宋朝在军事上确实长期处于相.............
  • 回答
    宋朝军队给人的“菜”的印象,以及岳飞军队的神勇,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深思的景象。要理解这一点,得把宋朝军队的整体状况和岳飞军队的特殊性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宋朝军队的整体困境: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整个宋朝军队简单概括为“菜”有些过于笼统。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与之前的汉唐.............
  • 回答
    金军第二次围攻开封,宋朝军队并非消失不见,而是陷入了更复杂、更令人沮丧的境地。要详细讲述当时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北宋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战争背景:积重难返的北宋理解金军第二次围攻开封,首先要明白此时的北宋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王朝。 政治腐败与军事孱弱:.............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军事实力上,人们普遍认为明朝军队比宋朝军队更为强大。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强弱”之分,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包括制度设计、兵源构成、军事技术、战略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在军事方面,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积弱”阴影。这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或将领无能,而是深植于宋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首先,要理解宋朝军事为何无法强盛,我们必须审视其建国之初的特殊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 回答
    宋朝的军事实力与军队战斗力,是一个既有辉煌也有隐痛的复杂议题。若要深入探讨,我们不能仅凭“积弱”二字简单概括,而需要细致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制度设计、战术思想以及实际表现。一、 庞大的军事规模与“以文制武”的国策宋朝最显著的军事特点之一,就是其规模空前庞大的军队。与唐朝“募兵制”为主的模式不同,宋朝建.............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