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天子死花柳,君王投东瀛?

回答
“天子死花柳,君王投东瀛”,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文人史弥远之口,用来讽刺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这背后承载着的是北宋王朝的覆灭,以及南宋政权苟延残喘的悲凉现实。要评价这两句诗,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意图,以及它所引发的深层思考。

历史背景:靖康之耻的屈辱与南宋的无奈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事积弱,国家已经病入膏肓。金国趁虚而入,于公元1125年(靖康元年)兵临城下,包围了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在金军的围困下,开封城内一片混乱。此时的皇帝宋徽宗,这位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艺术家皇帝”,却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退位,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然而,宋钦宗也并非英明之主,他仓促上阵,试图抵抗,却收效甚微。最终,在金军的强攻之下,东京城破,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军俘虏,押往金国,史称“靖康之耻”。

“天子死花柳”,并非指宋徽宗真的死在了风月场所,而是用一种极为辛辣讽刺的比喻,揭露了他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行径。宋徽宗晚年沉迷于奢靡生活,热衷于艺术创作和炼丹问道,对国家的安危置若罔闻。他将政务大权交给奸臣李纲、蔡京等人,导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当金兵压境时,他却选择逃避,将烂摊子丢给了儿子。他的“死花柳”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是对国家责任的背弃,是对人民福祉的漠视。

而“君王投东瀛”,则更具象化地描绘了宋钦宗被俘后的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宋钦宗被俘后,的确是被金国带往北方,虽然不是直接“投”东瀛,但“东瀛”在此更多是一种泛指,代表了屈辱、流亡和异域他乡。这种说法,是对整个宋朝统治阶层失去国家、失去尊严的极致嘲讽。它不仅是父子二人身败名裂的写照,更是整个北宋王朝在内外交困下灭亡的缩影。

作者意图:深刻的批判与沉痛的警醒

史弥远作为南宋的重臣,他的这句诗,绝非随意而发,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批判和沉痛的警醒。

批判统治者的昏聩无能: 这句诗直指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的昏庸无道。他们一个沉迷享乐,一个懦弱无能,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皇室的耻辱。这种批判是赤裸裸的,毫不留情面的,它揭露了统治者个人的道德缺陷是如何摧毁一个国家的。
抒发家国沦丧的悲愤: 作为南宋的臣子,史弥远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这句诗中饱含了他对北宋灭亡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用极端的词语来表达对君王失责的愤怒,是对历史悲剧的血泪控诉。
警醒后世统治者: 这句诗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总结,更是对后世统治者的一个极其严厉的警告。它在提醒后代的君王,如果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不理朝政、沉迷享乐、丧失斗志,国家必然会走向灭亡。它强调了君王肩负的责任,以及责任缺失的严重后果。

深层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引发人们的深思,还在于它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天子”的责任与“花柳”的诱惑: “天子”是国家的象征,肩负着治理国家、保卫人民的重任。然而,“花柳”代表了世俗的享乐、感官的诱惑。当一个“天子”被“花柳”所吞噬,他的责任感就会丧失,对国家的治理就会懈怠。这种个人沉迷的背后,是国家机器的失灵和运转的停滞。
“君王”的担当与“东瀛”的逃避: “君王”意味着权力和决策。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君王”需要展现出担当和勇气,带领人民渡过难关。然而,“投东瀛”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放弃。这种放弃不仅仅是个人的逃离,更是国家意志的消亡,是国家主权的沦丧。它暗示了在面对困境时,关键时刻的领导力缺失是多么致命。
“花柳”与“东瀛”的相辅相成: 我们可以看到,“天子死花柳”是“君王投东瀛”的根本原因。“花柳”的腐蚀,使得统治者丧失了抵抗外敌的意志和能力,最终只能迎来被俘和亡国的命运。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内部的腐朽是导致外部失败的重要内因。

评价:

“天子死花柳,君王投东瀛”是一句极其尖锐、极其辛辣的讽刺诗。它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宋王朝覆灭的悲惨画面,将两位皇帝的荒唐与国家的悲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艺术上的成功: 诗句用词生动形象,比喻贴切,极具冲击力。它并非简单的陈述事实,而是通过高度概括和艺术化的手法,将历史的沉重和人物的丑陋刻画得淋漓尽致。
思想上的深度: 诗句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权力责任、个人品德与国家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统治者的个人行为,尤其是道德修养和政治担当,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警示: 这句诗具有强大的警世意义。它告诫后世所有身居高位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远离享乐主义的腐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守护好国家和人民。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句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是史弥远以其个人的视角和立场进行的概括和批判。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诗句更加复杂,北宋的灭亡也并非仅仅是父子二人的责任。然而,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和历史评判,这句诗的价值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失职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及个人选择对国家命运的巨大影响。

总而言之,“天子死花柳,君王投东瀛”不仅仅是一句诗,它是一声沉痛的叹息,是一声严厉的警钟,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权力的腐蚀性和责任的重要性。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仅看到了王朝的兴衰更替,也看到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挣扎与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清立国三百年,无汉唐之和亲,无后晋之割地,无两宋之岁币。

孝庄慈禧,亲王摄政。

叔嫂协力,皇族同心。

政治昌明,对外开放。

满汉一家,扬州十日。

五族亲善,嘉定三屠。

续辫断发,大国威仪。

四库全书,保留古籍。

帝王勤政,后妃贤德。

圣祖武功,捕兔三百。

高宗文才,作诗四万。

嘉庆太平,道光补丁。

与民为善,六下江南。

内整吏治,外争国权。

炮惊外夷,马嘎尔尼。

咸丰北狩,太后西宁。

谋臣良将,琦善奕山。

铁骑冲锋,僧格林沁。

八旗健儿,骁勇无敌。

血战英仑,牛津条约。

圆明园中,围歼英法。

北洋水师,雄霸东亚。

黄海之滨,荡平倭寇。

庚子年间,剿灭八国。

凡尔赛宫,扫穴犁庭!

欧亚大地,仰慕天朝。

西洋诸国,纳贡称臣。

日俄英法,德美奥意。

万里来朝,肯求内附。

同光盛世,立宪新政。

保全民命,甘心退位。

张勋复辟,人心所向。

中华内外,莫不希冀。

不废一卒,收复满洲。

移宫奉天,威震寰宇。

东洋匍匐,献女请降。

御驾亲征,西伯利亚。

回师中原,君临华夏。

宣统圣主,千古一帝。

天照大神,佑我大清!

伪满洲国教是日本神道教,日满亲善的最佳注解。

user avatar

你……意外么?

我是说,你会对狗清的君主死花柳,投倭寇意外么?

你会对蟑螂在垃圾堆里翻腾,老鼠在下水道里钻营,僵尸在生物身上吸血意外么?

如果你不会,那你怎么会对狗清意外呢?

这世上的生物,往往都被自己的本能役使

狗清也仅仅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它们的本能罢了,即使是咀嚼同类的尸体,即使是出卖自己的尊严,即使是贡献自己的妻儿,即使是为倭寇侵略自己的同胞,历史是把身处的国家跪着贡献给洋人认洋人当阿玛,他都会做的

因为他只是在完成他的本能啊

他的本能或者本质是什么?是反动卖国啊。

他为什么要反动卖国?

因为防汉甚于防洋呀

当年西方使团访华,福康安对着西方呈上的望远镜,火枪,钟表看都不看,为什么?

因为他得到了来自皇帝的命令呀,因为他早就见过十全老狗乾隆的个人收藏了呀

他见过火枪,望远镜,地球仪……

他见过大炮,蒸汽机还有能开根号的计算器……

他的十全老狗上司老早就可以从手下粘杆处那里得到了关于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毕竟当年广州十三行的洋人书信都是要被审查的


他知道莱克星顿的枪声,也知道法国大革命

但是这些东西怎么能传播给天下人呢?

天下人知道了,就可能用西方科技,思想动摇狗清的基业。

狗清还怎么在天下人身上吸血?

洋人再横,终究也是百年之后的事

百年之后,哪怕认洋人当阿玛,只要狗子狗孙能继续吸血华夏,又有何妨?

你们华夏儿女的天下,关我通古斯来的僵尸什么事?


辫子奴们会觉得,我们怎么能把狗清说的一无是处,他们还怎么去见狗主狗宗?

他们的狗祖狗宗最少对于领土还是有贡献的。

(粉色为割让部分)

可是要记住,强盗做的一点看似有利于国家的事,本质上都不会是真的为了国家和百姓,而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吸血和蹂躏这个国家的百姓罢了。

他们的狗主在割让起版图时你以为会有多心痛吗?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以为他们为了苟延残喘,会让当今中国的版图还剩下多少?

user avatar

一群公知的野路子徒弟编一些不着四六的下流段子能对国家有什么危害?

有能耐你编当今的嘛。

清穆宗死于天花,官方记录如此。

你们的老师当年编排某人和凤贵人的风流韵事,也不过如此嘛。


至于溥仪,他去做满洲国执政时不是任何人的君王。

你们不能前脚推翻了他的帝位,后脚还认他是一辈子的皇帝,这到底是谁的辫子剪不掉?

那年月各色汉奸层出不穷,岂止一个溥仪?

汪精卫什么水位?陈公博周佛海两位尊敬的一大代表呢?


跟你们公知父亲学点好,那点儿下三滥的能耐你们是一点也没浪费。

user avatar

就拿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的满清和英国镇江之战举例。镇江作为江防要地,城内建有满城也就是驻防八旗的兵营,这样的满城在中国仅有十多个,均是兵家要点,比如广州、西安,南京等地。


统领镇江2000驻防八旗的是满人副都统海龄,英军未到。海龄以汉人或许,有可能,也许会勾结英军为由,对镇江城汉人下狠手,先在镇江屠城杀汉人约万余人。当时镇江人所作“竹枝词”记:“都统差人捉汉奸,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另有《出围城记》记:“人疑副都统欲尽汉人而后止”。


此战,2000名旗兵共击毙英军37人,伤129人。镇江城陷落,海龄自尽。海龄身后,极尽殊荣。《清史稿》记载,“谥昭节,入祀昭忠祠,并建祠镇江,妻及次孙附祀。”对死者建专祠祭祀,这是传统社会一个王朝给予的最高礼遇了。


《剑桥晚清史》中说,“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人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中国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这样的恐怖笼罩各地。如在上海,英国人的炮声就被一些居民误认为是满清当局在下令屠城。”


1842年距离满清入关的1644年过去了200年之久,满清仍然没有把亿万汉人当作是自己的国民,而是将汉人看作是平时可以盘剥的奴隶,战时会导致不稳定的因素。镇江屠城清楚的表明了满清不过是入侵,殖民中国的强盗集团。那么,作为广大汉人又怎么能为满清出死力呢,满清不过是他们身上的镣铐而已。


转一个其他的回答,可以查史料


另外在崇祯十二年的《兵部题行<兵科抄出原任山东督粮道邓谦南、邓天申奏>》中也有济南屠杀的情况:   “崇祯 十二年正月初二日 ,虏薄济南,臣父挺身抗骂,百折不回,以致箭刃相加,遍身碎脔,迄虏退获尸之日,其咬牙怒目,骂 贼之状,犹存,比时臣之祖母,臣之叔祖,臣之兄姊婢奴共计四十六名口,俱死于烽焰之中,焦头烂额,断手剐心,惨难尽述。臣幸 被掳逃回,臣母胡氏跳入井中,尸盈水涸,二命苟存”[11]   一个大家族近五十口人,只有两人活了下来,尸体竟至于把井塞满,三百多年之后,读当日之情形,犹令人目裂发指。


满清入关大屠杀

扬州十曰、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这些惨绝人寰的屠杀,模式基本一致:根据清军头子发布的屠城令,实施的残忍的集体杀戮,和无耻的集体强奸。而屠杀后,不仅人头被堆积成“京观”,甚至还将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为论功行赏的凭据!“取阴肉或割乳头,验功之所,积成丘阜”。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曰到12月15曰,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 南雄大屠杀,“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广州大屠杀,“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王鸣雷)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屠戮甚惨,死难70万人。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西方人魏斐德写道:“尸体在东门外焚烧了好几天。.....直至19世纪,仍可看见一座积结成块的骨灰堆。”。

嘉定大屠杀,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



《嘉定乙酉纪事》)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生虏,白昼于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嘉定屠城纪略》)

潮州大屠杀,“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常熟大屠杀,“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尸累累,通记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海角遗编》)

扬州大屠杀,除了著名的《扬州十曰记》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偎?Γ?信e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曰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尸皆蒸变,不能辨识,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曰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等资料。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昆山大屠杀,“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罚》)




还有著名的《江阴城守纪》:“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曰,城内死者九万七千馀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馀人。” 清兵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明季北略》卷11)

在南昌,八旗军把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的轮奸(“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这些女性“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有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始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此书是满清查禁的重点,在乾隆44年被明令销毁,靠着手抄本流传下来。

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暴行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大屠杀,甚至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都可以找到资料。

各地为剃发的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集》卷三十)

顺治二年7月30曰,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研堂见闻杂录》) 顺治二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明季南略》卷4)





顺治元年(1644)4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民国《盩厔县志》卷6)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100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平寇志》卷12)

顺治二年(1645)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顺治二年(1645)5月9曰,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县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6) 明朝都督章钦臣的妻子金氏,一个弱女子,不肯屈服于淫威,被用1000刀刮死。此事,系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冒着杀头危险记载下来的。



在崇祯 十三年二月十一日 兵科抄出浙江巡抚熊奋渭提到济南情况“今春二月间,璘等在家闻变,奔赴济南,但见城中焚杀已空, 残尸烧埋已尽,兄骨无存,仅得招魂。……泣思百万惨屠,全家泯灭。”[8]   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仅仅在济南,就屠杀了百万人口!   这是否是夸张呢?   绝非夸张!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史料能证实这一点。   就在清人自己的官修史书辑录东华录里面,崇德四年七月(崇祯十二年七月),也就是在多尔衮、杜度报告自己抢掠蹂躏战功的四个 月后,皇太极致明帝书中就说“死亡百万,非朕杀之,实尔君臣自杀之”[9]。   意思就是我屠杀了百万数量级别的人,那是因为你们不肯满足我的要求,所以才要杀的,这就等于是你们自己杀的



此外,还有民间在满清极端恐怖的文字狱罗网下保留下来的证据。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就通过说鬼谈怪的方式,记载了满清光 在济南一城就屠杀百万的事实。   在《聊斋志异》的第12卷,有一则名为《鬼隶》的故事,原文如下   “历城县二隶,奉邑令韩承宣命,营干他郡,岁暮方归。途遇二人,装饰亦类公役,同行半日,近与话言,二人自称郡役.隶曰:‘济 城快皂,相识十有八九,二君殊昧生平’。二人云:‘实相告:我城隍鬼隶也.今将以公文投东岳’。隶问‘公文何事?’。答 云:‘济南大劫,所报者,杀人之名数也。’惊问其数曰:‘亦不甚悉,约近百万’隶问其期,答以‘正朔’二隶惊顾,计到郡正值 岁除,恐罹于难;迟留恐贻遣责。鬼曰:‘违误限期罪小,入遭劫数祸大,宜他避,姑勿归’隶从之。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 百万,二人亡匿得免。”   另外《聊斋志异》的《韩方》中提及“今日殃人者,皆郡城北兵(即清兵)所杀之鬼”,也是说的满清屠杀济南的枉死之鬼。   而《聊斋志异》中提到县令韩承宣,在明代残留档案中可以查证到他死于清军屠刀的事迹,《明清史料甲编》的山东州抚李春蓁奏疏 中说:   “历城知县韩承宣,被虏拘执,不肯屈服,激虏之怒,被杀,女鳌姐,亦义不受屈,投井死”。[10]

user avatar

这是民间对清朝被过度吹捧的一种反击,归根到底在于清朝被抬高到了一个不相符的高度。

比如长安杨贵妃吃海南的荔枝,被后人讽为奢侈浪费;而北京的康熙吃长江的鲥鱼,就被认为是美谈。(经过评论区提醒,杨贵妃的荔枝可能只是岭南甚至四川的)

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清朝到现在时间太短,还缺乏时间的积淀来让类似杜牧那种“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脱颖而出并成为朝野共识,但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能自由自在批判清朝的时间,只有可怜的38+30年,随后就有一些原因,套上了枷锁——而这枷锁也并非空穴来风。

我一直想写一篇分析清朝对21世纪现代中国影响的文章,起因是想在那个“清朝已经灭亡了,明粉对其的恶评还有意义吗”的问题下作答,以对“清朝对现在中国的确还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观点进行说明,也是对我一直以来回答清朝和满族相关问题的初衷进行一个总结。

其实我有这个想法也已经很久了,如果是常看我回答的老朋友,可能知道我以前发过一张用PPT做的三环图,来说明清朝、版图论和多元民族观的关系,那个算是早期的想法吧。

奈何这个问题的确太过庞大,最近又太忙,以至于在我的草稿箱躺了很久了,估计还得躺下去。

手机打的字,若有不雅,敬请见谅。

user avatar

人家想的本来就是趁火打劫、高压统治,见势不好祸害完你们转头就跑有什么奇怪的?你们对我大清抱有什么奇怪的期待,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挺好的,是个好的验金石

即可以测试出真皇汉和真汉奸。

第一种情况:

问:如何评价天子死花柳,君王投东瀛?

答:说明清朝皇帝荒淫无耻,清朝灭亡是顺应历史潮流和活该。

结论:此回答者是真皇汉。

若是扯东扯西,胡扯到现在中国对清朝评价有变化,尤其是针对大陆,那应该是真汉奸。

因为事实是:

大陆方面对清朝评价变化其实深受港台影响,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大陆改革开放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很是依赖和重心在于港台资本家的投资,港台商人最呼风唤雨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只要是港台商人身份,到了大陆任何一个小县城或普通城市投资,那妥妥是当地领导接见,重点关照的对象,批条子也比内地普通企业手续更快和便捷的情况。

由此,大陆对清朝评价变化根本原因即港台资本的侵入,港台才是清朝遗老的大本营,从政坛到商界。这个时期的清朝背景影视剧,大陆独立制作的作品明显比港台作品还有点底线。

比如同时期的大陆制作的《雍正王朝》和台湾制作的《还珠格格》。

同样是清朝,《雍正王朝》的画面是灰暗为主,还是比较如实反映了清朝腐败的黑暗情况,而《还珠格格》则是大红大绿的画面,皇帝的形象用《还珠格格》里面的台词是“国有乾隆,谷不生虫”,乾隆是从国家到家庭的形象都是: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家庭的好爸爸,好丈夫。与乾隆作对的人:反清义士是无耻的,丑陋的,下作的形象,如假装卖茶叶蛋行刺的老夫妻俩等。满洲人的嘴炮无敌,福尔康的一席动听话就“感化”了与乾隆有深仇大恨的萧剑,放弃了复仇计划:

(尔康洗白清朝文字狱的言论,其实是港台满洲遗老的心声)

吹捧乾隆:

杀个乾隆却成了“整个中国的罪人”?????

然后制作方背后的港台满洲遗老又借用了盘踞宝岛政权开国言论打掩护,可见宝岛政权被渗透之深:

一个满洲人却提前一百多年说出了堪比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思想和美式自由观念,岂不很荒唐和滑稽,这还不是港台满洲遗老为迎合当时台湾当局做的事情?

顺带又说出来港台当局最喜欢的欧美国家宗教思想内容的言论:

夹带私货之严重,远在全部大陆本土制作的清宫戏之上。

另外说下所谓京圈满人的问题,这里面本质上是内外勾结,是被港台的满遗引发起来的事情。

典型代表,清朝戏最出名的张国立作品,大家如果真的看过他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作品,会发现,他的这些清朝背景作品里面都会多多少少都有台湾籍演员参与,而且是越来越重要和厉害: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部,女主从大陆演员袁立换成了台湾演员张庭;

《少年宝亲王》男主宝亲王即乾隆帝是台湾籍演员黄少祺;

《少年嘉庆》男主嘉庆皇帝十五阿哥是台湾籍黄维德,女主更是台湾籍,靠着台湾本题清宫戏《怀玉公主》走红的郑家榆。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所谓“京圈”还是搞不过“台湾圈”,把男女主都让给台湾人。

这里面的意思更明显,清宫戏热的根源还是港台的问题,真正满遗在港台。

这些有权有势的港台圈才是现在扰乱中国,让祖国统一大业遇到阻碍的根源,结果这些利用资本掌握话语权的人倒打一耙,反而污蔑大陆是什么什么后什么,意图搅乱大陆内部,挑拨矛盾,顺带洗脑大陆年轻人,借明清历史话题胡搅蛮缠。两面手段玩得特别厉害,白天是天使,晚上是恶魔。历史话题不过是兜售意图的工具,美化明朝本质是让大陆年轻人上当受骗,吹嘘明朝同时又美化了港台以及背后的美国爸爸;一方面影视作品过度美化清朝,洗脑年轻人上当,另一方面又故意掀起丑化清朝的网络浪潮,借清朝攻击本朝,既可以为自己创作的清宫戏制造炒点,也可以转移舆论焦点,甩锅和污蔑大陆方面,自己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还可以“名利双收”,多么阴险的手段。

其实要判断真假也不难,最厉害的验金石:如果某皇汉一方面用清朝含沙射影攻击本朝,另一方面则对现在美国和港台评价过高,不用迟疑,那就是假皇汉,真汉奸。

假皇汉,真汉奸最大的本事就是胡说八道。

比如长安杨贵妃吃海南的荔枝,被后人讽为奢侈浪费;而北京的康熙吃长江的鲥鱼,就被认为是美谈。

历史和地理基础知识“挺好”的,杨贵妃吃的荔枝是海南的???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南海”和“海南”差别大了去了。

“南海”解释:一泛指东南亚地区,犹言南洋;二指后来的东海: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会稽,祭大禹 ,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三指指南海郡即今广东一带。

“海南”:今天的含义就是指海南省地区。信口胡说答主的语境“海南”明显指的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地区。

地理知识这么优秀,你妈妈知道吗?

康熙吃鲥鱼的出处居然是篇网文,而且是批评为主的网文

能从一篇批评为作者中心思想的文章读出认为康熙吃鲥鱼被“美谈”,你这么优秀,语文阅读水平这么高,你爸爸知道吗?

而且从来没听说过哪位史学家和民间百姓拿康熙吃鲥鱼的事情当做美谈津津乐道,当做所谓“美谈”的可能是现在卖鲥鱼的江浙商家干出来的事情吧?南方小吃和美食动不动拿清朝皇帝康熙、乾隆甚至慈禧当免费形象代言人的事情还少?

最后,清朝官方正史,内部记录反而是这么记载:

《清高宗实录》第十四卷记载:

聞江南長江一帶。向有貢獻鰣魚之例。至康熙年間停止。聖祖仁皇帝停止貢鮮。乃愛惜民力之至意。

康熙可是在位时期停止了长江江南进贡鲥鱼,也就是说压根就没有什么康熙在北京吃鲥鱼的事情,真要吃也只可能是康熙下江南的时期吃。

专业论文也有:

这么偏信三无网文,信口胡说的本事是继承您满人都不待见的留辫子的清朝翰林祖宗吧?

真是:

史料没读多少,黑屁信手拈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