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还喜欢被人抱着喝neinei
糯米团子撒娇求抱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2119145972772865宝宝喜欢被抱起来走动,是宝宝的天性,甚至是很多哺乳动物的天性。
在这介绍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研究人员联合几所脑认知研究机构、儿童医院以及意大利的心理认知科学专家,进行的实验,发表在2013年的《Current Biology》上。
研究人员招募了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比他们在被妈妈“坐着抱”和“走着抱”时,动作、声音、心电图的变化。
结论是,妈妈坐着抱时,宝宝经常要么哭,要么东张西望左扭右摆手脚乱动;
而妈妈一走动起来,宝宝立马就“老实”了,不但不哭了,那些自发性的动作也显著减少,甚至还有身体略微蜷缩的倾向,很老实。同时,心跳间隔(IBI)显著升高、心率显著下降。
也就说,“抱着走”唤起了持续的心率降低以及同时伴随发生的一些行为改变。
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发现,在宝宝被“抱着走”的时候,相比“坐着抱”,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显著升高,宝宝会感到更加“放松”。
类似的亲子合作式的“反应模式”,作者还用老鼠宝宝进行了验证,结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老鼠宝宝也喜欢被“叼”着走。
研究者指出,抱着走动(Maternal walking)可能是让婴儿感到放松的最直接有效的一种行为刺激,比“有节奏的摇晃”更有效,而且,它是一种“协作”模式。
为什么?
很可能是进化的原因。被大人抱起来走动的时候,这种“瞬间安静”的反应模式能够增加在紧急状况下存活的几率(比如逃跑的时候不闹腾)、运输效率(想象一下小跑去赶公交车的时候,抱着孩子不闹腾是多么重要,还记得《当幸福来敲门》吗?爸爸唯一一次吼孩子,就是去赶公交车,孩子非要去取掉在地上的美国队长),以及父母在劳动时的工作效率(如果你看见过农村的田间地头背着孩子种庄稼的妈妈,你就会发现孩子总是安静的趴着)。
因此,延续了这种基因、保存了这种反应模式的宝宝,能够获得更好的“亲子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是天生有“眼力见儿的”),从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研究者还指出,这种反应模式,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在怀孕36-40周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妈妈坐下休息的时候,肚子里的宝宝就更有可能拳打脚踢,而当妈妈走动起来的时候,那小崽儿反而安静了。
所以,“抱着走”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减少哭闹的效果是显著而稳定的,是可以短暂使用的安抚宝宝的有效方式。当然,注意用量哈,总不能整天抱着走哈。
Reference: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