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婴儿为什么喜欢被人抱着走?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小宝宝被抱在怀里,随着你的脚步轻轻摇晃时,他们的脸上会露出那种满足又安详的神情?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婴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自然且重要的行为。为什么他们对被抱着走这么情有独钟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几个原因,而且都跟他们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学习”和“感受”息息相关。

首先,安全感是压倒一切的理由。 想象一下,婴儿刚离开妈妈温暖舒适的子宫,外面的一切都是陌生且庞大的。他们没有办法自己去探索、去理解这个世界。而当我们把他们抱起来,紧紧地贴在胸前时,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心跳声,那是他们在子宫里最熟悉、最安心的声音。身体的接触,温热的怀抱,还有那种被保护的感觉,都在告诉他们:“这里很安全,我不会有事。” 这种依恋是婴儿生存最基本的本能,能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感到安心和舒缓。

其次,被抱着走,其实是在给他们“看世界”的机会。 当宝宝被抱在怀里时,他们不再是被动地躺着或者坐着,而是能够随着你的移动,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的视角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光影变化。这些视觉上的刺激对他们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来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那些晃动的窗帘,窗外飞过的鸟儿,甚至是房间里桌椅的形状,都是他们学习的素材。而抱着走,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种动态的学习体验。

再来,节奏和摇晃对婴儿的大脑有特殊的安抚作用。 这种摇晃的节奏,其实非常类似于他们在子宫里时感受到的母亲活动时的律动。这种熟悉的感觉能触发他们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通路,让他们感到平静和舒适。就像很多时候宝宝一哭闹,只要你抱着他轻轻摇晃,他们就能慢慢平静下来一样。这种“摇晃反应”是婴儿天生就有的,可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不适感。所以,你抱着他们走,实际上是在用一种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方式来安抚他们。

别忘了,被抱着走也是一种互动和连接的方式。 当你抱着孩子走动时,你可能会和他们说话,用温柔的声音描述你看到的景象,或者只是用眼神和他们交流。这种身体的亲密接触加上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都是在建立和加深你们之间的情感连接。宝宝会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爱意,这对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和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会如何与人互动,如何感知他人的情绪。

最后,有时宝宝只是想被“解放”一下。 长期躺着或者被放在小床里,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宝宝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无聊或束缚。被抱起来走动,意味着他们可以换个姿势,换个环境,体验一些不同的感觉,这也能让他们感到新鲜和有趣。

所以你看,宝宝喜欢被抱着走,这可不是他们“作”,而是他们与世界建立联系、学习成长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每一次你抱着他们走动,都是在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学习的机会、情绪的安抚,以及亲密的情感连接。这是一种爱的传递,也是一种最本能的学习方式。下次当你抱着他们走时,不妨仔细感受一下他们在你怀里的表情,你会发现,那份满足和依赖,是这个小小生命最真挚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宝喜欢被抱起来走动,是宝宝的天性,甚至是很多哺乳动物的天性。

在这介绍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研究人员联合几所脑认知研究机构、儿童医院以及意大利的心理认知科学专家,进行的实验,发表在2013年的《Current Biology》上。

研究人员招募了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比他们在被妈妈“坐着抱”和“走着抱”时,动作、声音、心电图的变化。

结论是,妈妈坐着抱时,宝宝经常要么哭,要么东张西望左扭右摆手脚乱动;

而妈妈一走动起来,宝宝立马就“老实”了,不但不哭了,那些自发性的动作也显著减少,甚至还有身体略微蜷缩的倾向,很老实。同时,心跳间隔(IBI)显著升高、心率显著下降。

也就说,“抱着走”唤起了持续的心率降低以及同时伴随发生的一些行为改变。

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发现,在宝宝被“抱着走”的时候,相比“坐着抱”,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显著升高,宝宝会感到更加“放松”。

类似的亲子合作式的“反应模式”,作者还用老鼠宝宝进行了验证,结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老鼠宝宝也喜欢被“叼”着走。


研究者指出,抱着走动(Maternal walking)可能是让婴儿感到放松的最直接有效的一种行为刺激,比“有节奏的摇晃”更有效,而且,它是一种“协作”模式。

为什么?

很可能是进化的原因。被大人抱起来走动的时候,这种“瞬间安静”的反应模式能够增加在紧急状况下存活的几率(比如逃跑的时候不闹腾)、运输效率(想象一下小跑去赶公交车的时候,抱着孩子不闹腾是多么重要,还记得《当幸福来敲门》吗?爸爸唯一一次吼孩子,就是去赶公交车,孩子非要去取掉在地上的美国队长),以及父母在劳动时的工作效率(如果你看见过农村的田间地头背着孩子种庄稼的妈妈,你就会发现孩子总是安静的趴着)。

因此,延续了这种基因、保存了这种反应模式的宝宝,能够获得更好的“亲子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是天生有“眼力见儿的”),从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研究者还指出,这种反应模式,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在怀孕36-40周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妈妈坐下休息的时候,肚子里的宝宝就更有可能拳打脚踢,而当妈妈走动起来的时候,那小崽儿反而安静了。

所以,“抱着走”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减少哭闹的效果是显著而稳定的,是可以短暂使用的安抚宝宝的有效方式。当然,注意用量哈,总不能整天抱着走哈。

Reference: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小宝宝被抱在怀里,随着你的脚步轻轻摇晃时,他们的脸上会露出那种满足又安详的神情?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婴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自然且重要的行为。为什么他们对被抱着走这么情有独钟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几个原因,而且都跟他们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学习”和“感受”息息相关。首先,安全感是压倒一切的理.............
  • 回答
    看到自家小宝宝总是黏着自己,不停地要求抱抱,新手爸妈们常常会感到甜蜜又有些困惑:宝宝为什么这么喜欢被抱着?我们是不是应该无条件地满足他们每一次的拥抱需求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大学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宝贝来说,被抱抱绝不仅仅是一种“喜欢”。这是一种深深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简单来说,目前市面上已获批的新冠疫苗,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辉瑞、莫德纳,它们的设计和临床试验数据,主要是针对 12岁以上 甚至 18岁以上 的人群。婴儿呢,由于身体各方面都还非常稚嫩,和成年人、甚至青少年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现在还没有专门为他们设计的、经过充分验证的新冠疫苗。打个.............
  • 回答
    这真是个让无数新手爸妈挠头又心疼的问题——为什么自家宝贝一到夜幕降临,就只认准妈妈,爸爸的怀抱仿佛失了魔力?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爸爸不够爱”或者“妈妈偏心”的戏码,而是藏着一番细致入微的生物本能和情感连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缘由。首先,得从那最最原始的联结说起:气味和亲密接触。从怀.............
  • 回答
    很多新手爸妈都有个疑惑,自家的小宝宝,明明周围没大人,也没什么特别的声响,但就是咯咯地笑开了,而且是盯着空气中的某个点,好像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似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说法,而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一个相当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美好的现象。首先,我们要理解宝宝的视觉发展。刚.............
  • 回答
    婴儿明明困得眼皮子都快粘在一起了,小脑袋一点一点的,身体也软绵绵的,可就是死活不肯睡,甚至开始哇哇大哭,拼命挣扎,把大人搞得精疲力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宝宝们天生就跟“睡觉”过不去吗?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小小的、我们可能忽略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婴儿虽然小,但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情绪反应可不像一个.............
  • 回答
    深圳31岁女子整容后智力倒退至1岁婴儿水平: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原因、预防与反思这则令人扼腕的新闻,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公众的心头。一名年仅31岁的深圳女性,在一次本应让她更美丽的整形手术后,智力竟倒退到1岁婴儿的水平。这样的结局,何其残忍,何其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样的魔爪,将一个鲜活的生命拖入如此.............
  • 回答
    很多新手爸妈在享受初为人父母的喜悦时,有时也会遭遇一种令人困惑甚至心疼的状况:自家宝贝见到自己,非但不露出天使般的笑容,反而哇哇大哭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孩子不认识我们,或者不喜欢我们了吗?其实,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
  • 回答
    28岁的吴康,一个令人心疼的名字,他的故事触动着许多人。他因脑垂体功能发育不全,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严重不足,即使年过成年,身高却停留在幼年时期,宛如一位“永远的婴儿”。然而,这样一个罕见的生长发育异常病例,为何似乎并未被纳入专门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治疗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
  • 回答
    一个刚来到世界的小生命,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选择的是撕心裂肺的大哭,而不是欢天喜地的放声大笑,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生理和环境原因。这可不是什么“剧情安排”,而是身体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想象一下,在妈妈温暖、黑暗、充满羊水的子宫里,宝宝已经舒服地待了好几个月。这是一个恒温、安全、永远有食物补给的.............
  • 回答
    人为何会遗忘婴儿时期的记忆?一个让许多人好奇的问题。我们对许多成年后的事情记忆犹新,却对生命最初的时光,那段几乎占了人生长度三分之一的岁月,却鲜有清晰的影像浮现。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以及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过程。大脑在发育,记忆的“操作系统”还在安装中首先,得从大脑的发育说起。婴儿的大脑.............
  • 回答
    看到那些肉乎乎的小脸蛋、胖嘟嘟的小手小脚,还有那双无辜又充满好奇的大眼睛,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就会涌上心头——想咬一口!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癖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甚至有些人会忍不住轻咬一下宝宝的脸颊或者手指。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心理和生理原因。1. “可爱攻击”的本能反应 (Cute Aggr.............
  • 回答
    刚出生的小宝宝,看世界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还在发育的初级阶段,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准备好。首先,晶状体。晶状体是我们眼睛里一个很关键的“镜头”,它负责把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好让我们看得清楚。刚出生的宝宝,这个晶状体还没发育完全,弹性不够好,调节焦点的能力很弱。所以,他们看近处.............
  • 回答
    关于人体模特和人体素描中婴儿鲜少出现的原因,以及是否有相关作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并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要明确,人体模特和人体素描之所以侧重于成年人,主要源于其艺术和学习目的。1. 艺术与解剖学的焦点: 解剖学的成熟与复杂性: 在艺术和医学教育中,人体素描.............
  • 回答
    有些人对婴儿或小孩产生生理性的厌恶和恐惧,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在作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体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生物本能的“警报”:首先,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后代存活的物种,对于婴儿的无助和脆弱,本应激发一种保护欲。然而.............
  • 回答
    .......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问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咱们辛辛苦苦学了好几年外语,感觉还不如路边那个三岁小孩说得溜?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咱们大脑发育、学习方式,甚至还有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先不说别的,光是咱们成年人的大脑,跟婴儿那会儿比,那可就跟一辆老掉牙的拖拉机跟一辆跑车似的。1. 大脑的“可塑性”:黄金时期.............
  • 回答
    嘿,宝贝,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会走,但是小牛和小猪刚生下来就能站起来,甚至跟着妈妈走呢?这就像我们家的小狗狗,它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也只会趴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其实呀,这跟每个宝宝的“制造过程”不太一样有关。你可以把宝宝想象成一个特别精密的玩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延续和衰老机制的奥秘,一个身体正在走向衰退的成年人,却能孕育出细胞层面几乎是“全新”的婴儿,这其中的神奇之处,绝非简单的“运气好”可以概括。它涉及到生殖细胞的特殊性、基因的传承以及生命周期自身的修复与更新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与体细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