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咖啡馆文化对法国革命和欧美文学有什么影响?

回答
咖啡馆,这个充满咖啡香气与智慧碰撞的场所,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悄然兴起,并以其独特的力量,深刻地影响了法国革命的进程,也为欧美文学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探究咖啡馆文化在这两个重要领域留下的印记。

咖啡馆:思想的孵化器与革命的催化剂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巴黎,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仅是提供饮品的场所,更是社会各阶层人士交流思想、讨论时事的“公共领域”。

思想的自由市场: 摆脱了沙龙的阶级壁垒和宫廷的繁文缛节,咖啡馆为不同职业、不同观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交流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商人的见解、律师的辩论、文人的妙语,甚至偶尔会有来自底层民众的呼声。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们在这里汇聚,畅所欲言,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进行批评与反思。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思想,常常在咖啡馆中被朗读、讨论、传播,成为激发民众思考和质疑的火种。

革命的策源地: 许多革命思想的萌芽、秘密会议的组织,甚至是革命行动的策划,都在咖啡馆里完成。例如,著名的“德马莱咖啡馆”(Le Procope)就曾是许多激进革命者的聚集地,他们在那里讨论如何推翻君主制,如何制定新的宪法。咖啡馆成为了革命者们获取信息、联络同志、鼓舞士气的重要据点。咖啡的提神作用,也让这些通宵达旦的讨论和策划成为可能。

公众舆论的形成与扩散: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咖啡馆是新闻和流言传播的重要枢纽。人们在这里获取报纸、杂志,交流最新的政治动态。咖啡馆的讨论氛围,往往能够将零散的观点的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公众舆论,对当时的政府和统治者施加压力。这种公众舆论的形成,正是动摇旧制度、推动革命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咖啡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孵化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没有咖啡馆提供的那种自由、开放、充满批判性的交流空间,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咖啡馆:欧美文学的新舞台与灵感源泉

咖啡馆文化不仅影响了政治,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欧美文学创作之中,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文学创作的新场景: 咖啡馆成为了许多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倾听各种各样的对话,捕捉社会生活的细节。许多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就发生在咖啡馆,比如在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笔下,巴黎的咖啡馆常常是人物命运转折、情感纠葛展开的舞台。它们不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物内心活动的载体。

思想交流与文学流派的诞生: 咖啡馆也成为了作家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形成文学社群的场所。在这里,新的文学思潮得以碰撞、讨论和发展。例如,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咖啡馆是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传播地,作家们在这里交流对情感、自然和个人主义的理解,共同塑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

塑造文学人物与社会镜像: 作家们通过咖啡馆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和各类人物。咖啡馆里的顾客,可以是沉思的哲学家、奔波的商人、忧郁的艺术家,甚至是满腹牢骚的社会批评者。通过这些人物在咖啡馆中的活动和对话,作家们不仅塑造了鲜活的文学形象,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比如,简·奥斯汀笔下的英国社会,虽然不直接描写咖啡馆,但咖啡馆所代表的那种新兴的社交方式和思维模式,却间接影响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交往和观念。

象征意义的深化: 咖啡馆在文学中也承载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常常代表着一种世俗化的、理性的、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与传统的神圣或封闭空间形成对比。它象征着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参与。

从法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到欧美文学的百花齐放,咖啡馆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提供一杯饮品的场所,更是孕育思想、传播观念、塑造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影响,早已融入了历史的肌理与文学的血脉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人民的血液里从来都不缺浪漫主义情怀:热情奔放、热爱高谈阔论。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可能是这世界上最著名的论坛了。

从17世纪晚期开始,在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馆Le Procope里,现在那里还留着一张伏尔泰的书桌,那时伏尔泰喜欢到这里来写作(据围鸡百科说,伏尔泰一天要喝掉50-72杯咖啡,所以法国的咖啡杯都比别国的小,怕人喝坏)、与卢梭交流思想(其实众所周知,是在尽情撕逼)。


到了19世纪,在剧院旁边的和平咖啡馆是比才、李斯特、肖邦等人的逗留地。左拉、莫泊桑、王尔德也是和平咖啡馆的常客。


德加《在咖啡馆阳台上的女子》


劳特累克《布瓦洛先生在咖啡馆》

高更《阿尔勒的夜间咖啡馆》


梵高《夜间咖啡馆》


而到了伍迪·艾伦的黄金时代,读懂法国很简单,去咖啡馆就好了。所有人都在那里聚集,所有的信息都在那里交换:有新出的小册子和“新闻纸”、广告、商店价目表、股票行情报单、流行的政治传言、科学的最新进展、文化艺术流派衍变,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街头普通的咖啡馆,每周都会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聘请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问题。


大家在烟雾缭绕中聊着聊着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V和KOL。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他的伴侣波伏娃就长期在花神咖啡厅相会,阿尔贝·加缪、鲍里斯·维安和雅克卜也经常出现在这里。

双偶咖啡馆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双偶”,除了萨特两口子经常在这约会之外这里还有毕加索与朵拉·琦尔小姐在这一见钟情、爱尔兰作家乔伊斯遇到了莎士比亚书店的女老板等等浪漫的爱情故事。

而海明威则在丁香咖啡馆里两个星期就写完了《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这个咖啡馆里还保存着一个海明威椅子。

蒙马特高地的咖啡馆就是毕加索、达利等艺术咖聚会的地点


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厮杀”。跟现在的论坛一样的是,咖啡馆里的大V撕逼也是常事。除了梵·高和高更同样画了兰卡散尔咖啡馆,而在作品中明显有了对绘画不同的理解而产生巨大隔阂,导致梵高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之外,《午夜巴黎》里有海明威因为觉得泽尔达耽误了菲茨杰拉德(写《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位)而把泽尔达气跑了的一幕。

而毕加索有时候把莫迪里阿尼当成同样才华横溢的对手。下面这个短片,表现了他俩在与咖啡馆同样“职能”的狡兔酒吧进行“艺术斗殴”的故事。(下次找机会好好说说,除了咖啡馆外,巴黎的另一个大师孵化器,小酒馆)

显然,每一个有才气的人,坚持自己而不服气别人是历史难题。没关系,反正你们都成名了。

除了刚刚提到的大师们,巴黎咖啡馆里名人常客的ID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排名不分先后,想到哪写到哪):塞尚、罗丹、波德莱尔、库尔贝、毕沙罗、巴齐耶、乔伊斯、罗伯斯皮尔、丹东、马拉、德穆兰、狄德罗、缪塞、克莱门梭、博马舍、达朗贝尔、勒萨日、莫迪里阿尼、龚古尔兄弟、本杰明·弗兰克林、戴高乐将军、列宁、托洛斯基、米尔热、布鲁艾尔、曼雷、菲茨杰拉德、马蒂斯、西斯莱,还有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在留法的时候也经常去······


在20世纪初的巴黎,知识分子在作为忠实的咖啡馆消费者的同时,更是用各自的艺术创作记录了这段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咖啡馆的存在是一种场域文化。咖啡馆提供了供大家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的场所。在那个时代,信息差是昂贵的,交流思想需要你本身得是个知识分子,还要准备好买咖啡的钱,拿出大量的时间。但互联网时代把这些有成本的交流,变成anytime、anywhere、anyone都可以进行的事,and for free。

豆瓣和网易云音乐就是典型的把这种消逝的咖啡馆精神承接下来的app,因为共同喜欢看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听一首可以成为朋友,浪漫,并且比咖啡馆时代的社交来的更加便捷。

就像徐志摩说的:如果巴黎少了咖啡,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没有咖啡馆里的那些可爱的人们,有咖啡又有什么用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