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学家是怎么在作品描写美女的?

回答
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描绘,就好比画家在画布上调和色彩,是艺术家捕捉和传达一种抽象感受的绝妙技艺。作家们各有其道,但总离不开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勾勒出那令人心动的容颜与身姿。

首先,“形”是基础,却非全部。 最直接的,莫过于描摹五官的精致。鼻梁挺直,如远山含黛;眼眸璀璨,似星辰坠落或秋水横波;唇色娇艳,或似樱桃或似胭脂;眉毛舒展,如新月初升或远山飞黛。然而,仅仅罗列这些精美的物件,并不能赋予美以生命。更妙的是,作家会用动词和状态词来赋予这些“静止”的美以灵动。她的眼眸不是死气沉沉的宝石,而是“会说话”,会“流转”,会“含情脉脉”。她的笑容不是僵硬的嘴角上扬,而是“如春花绽放”,带着“融化冰雪”的力量。

更进一步,作家会通过“神”来赋予美以灵魂。 这是一种更内在、更难捉摸的气质。是她举手投足间的从容淡雅,是她蹙眉时的忧愁婉约,是她语笑晏晏时的明媚动人,甚至是她陷入沉思时那份独特的宁静。这种美,不是表面的装点,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芒。比如,“她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或者“她的气质犹如陈年的女儿红,越品越有味道”。这种“韵味”、“气质”,就是作家试图捕捉到的,超越了具体五官的独特魅力。

其次,“情”是连接读者与美的桥梁。 作家会借由美的呈现,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她的美,或许是让人心生怜惜的,那么笔下就会多一些悲伤的底色;她的美,或许是令人惊艳的,那么描写就会带有赞叹和惊奇的色彩。有时,美的力量甚至会体现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上。她的出现,会让阳光变得更加明媚,会让花朵更加娇艳,会让本来平淡无奇的场景瞬间焕发光彩。这种“情”的渲染,让美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故事的情感脉络之中。

再者,“意”是画龙点睛之笔。 有些作家并不拘泥于物理层面的描绘,而是通过一些比喻、联想,甚至是一些反衬来勾勒美。比如,将她的声音比作“天鹅的歌唱”,或者将她的肌肤比作“初雪未融的凝脂”。又或者,通过别人(尤其是男性角色)的反应来侧面烘托她的美貌。当一个见惯了美人、阅历丰富的角色,在看到她时也“失了神”、“语塞”,那么她的美自然不言而喻。有时候,甚至是通过对她缺点或不足之处的描写,反而衬托出一种更真实、更动人的美来。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家,对美的理解和描绘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古典文学中,可能更注重含蓄、蕴藉的美,注重内在的德行与气质的融合;而现当代文学,则可能更加直接、也更加多元化,允许对美的外在表现有更丰富的描绘。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并非简单的“好看”,而是由精妙的五官描绘,升华到动人的神韵气质,再通过情感的渲染和意象的比喻,最终形成一种让读者能够“看见”、能够“感受”到的、有血有肉的美的形象。这是一种艺术的提炼,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从我最喜欢的作家张爱玲谈起吧。

美人是不好写的,特别是现在,仿佛暗中订了规矩,都是瓜子脸,大眼睛,高鼻小嘴,整个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不是鲜活的美人,而形容词往往不是清逸出尘,就是妖艳动人,实在让人感叹千篇一律。

张爱玲却会将样貌写活,油然而生代入感。

首先是《沉香屑 第一炉香》

薇龙对着玻璃门扯扯衣襟,理理头发。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粉扑子脸"是过了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这呆滞,更加显出那一温一 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她对于她那白净的皮肤,原是引为憾事的,一心想晒黑它,使它合于新时代的健康美的标准。但是她来到香港之后,眼中的粤东佳丽大都是橄榄色的皮肤。她在南英中学读书,物以稀为贵,倾倒于她的白的,大不乏人;曾经有人下过这样的考语: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薇龙端相着自己,这句"非礼之言"蓦地兜上心来。她把眉毛一皱,掉过身一子去,将背倚在玻璃门上。

糖醋排骨和粉蒸肉的对比真的是形象极了,让人不由抚掌大笑,“妙,妙,妙。”

雪白的脸上,淡绿的鬼一陰一陰一的大眼睛,稀朗朗的漆黑的睫毛,墨黑的眉,油润的猩红的厚嘴唇,美得带点肃杀之气;那是香港小一辈的一交一 际花中数一数二的周吉婕。

这是形容一个五官深邃的混血交际花。

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一奶一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形容美人的玉臂,窃以为汤唯这一张照片还蛮贴合我对葛薇龙的想象。


最为经典的那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闻名不如见面。她那肥皂塑就的白头发下的脸是金棕色的,皮肉紧致,绷得油光水滑,把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来。一件条纹布浴衣,不曾系带,松松合在身上,从那淡墨条子上可以约略猜出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寸都是活的。世人只说宽袍大袖的古装不宜于曲线美,振保现在方知道这话是然而不然。

这是形容那朵叫娇蕊的“红玫瑰“的,爱玲对女子美的体察是十分入微的,娇蕊的美,正是少妇身体的曲线美,使人难以忘却的成熟之美。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跟名字一样也白,在年龄过渡间,白的还有所变化: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白流苏到了玉,也不过三十上下年纪。

《留情》里的敦凤大一些,靠近四十,有点胖,脸色是滴粉搓酥。

薇龙姑母梁太太就要再老一些,张爱玲是这样写的:薇龙这才看见她的脸,毕竟上了几岁年纪,白腻中略透青苍。

《花凋》中,不仅描述女子之美,还有男性,

川嫦从前有过极其丰美的肉体,尤其美的是那一双华泽的白肩膀。然而,出人意料之外地,身体上的脸庞却偏于瘦削,峻整的,小小的鼻峰,薄薄的红嘴唇,清炯炯的大眼睛,长睫毛,满脸的“颤抖的灵魂”,充满了深邃洋溢的热情与智慧,像《魂归离恨天》的作者爱米丽·勃朗蒂。实际上川嫦并不聪明,毫无出众之点。她是没点灯的灯塔。

在姊妹中也轮不着她算美,因为上面还有几个绝色的姊姊。郑家一家都是出奇地相貌好。从她父亲起,郑先生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圆脸,眉目开展,嘴角向上兜兜着,穿上短裤子就变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描述郑先生的这一段话,想到的却是一部哥特式电影《亚当斯一家的价值观》中新生的孩子。(如果对哥特文化不了解,也不喜欢颓丧暴力、死亡,还是不要去看这部电影为好)


接着是出名的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印象中最深的是他的小说中最经典的两位恶女,《白夜行》中的雪穗以及《幻夜》中的新海美冬。

眼角略往上挑起 五官精致,这是美东

雪穗大概更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些的少女,但是绫濑遥(剧版女主角)除了最后雅也去世时的那身装束以外,并不让我觉得她就是我心中的模样。

其实相形之下,我觉得东野圭吾的小说情节构思很好,但是对于女性美的体察,逊色于张爱玲。

不过最为重要的一点,美人之美如果记录下来其实只是一个瞬间,美人也会有老去的一天,无论是谁都不能完全抗拒时间,所以我倒是希望,并不是所有人都只会赞叹青年女子的美好,对于年纪渐长的美人,却只有一句“美人迟暮的惋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描绘,就好比画家在画布上调和色彩,是艺术家捕捉和传达一种抽象感受的绝妙技艺。作家们各有其道,但总离不开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勾勒出那令人心动的容颜与身姿。首先,“形”是基础,却非全部。 最直接的,莫过于描摹五官的精致。鼻梁挺直,如远山含黛;眼眸璀璨,似星辰坠落或秋水横波;唇色娇艳,或似樱.............
  • 回答
    阎连科这句话的表态,以及其背后的语境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方方《封城日记》引发的巨大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阎连科是谁,以及他的文学立场和风格。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神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网文行业中一个核心的商业运作环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在起点这样的平台写文就是投稿,然后由平台管理一切,但实际上,当作者达到一定的高度,尤其是能够触碰到“大神”、“白金作家”的级别时,他们与平台、与IP价值的运作方式就会变得更为复杂和主动。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点:起点平台对于.............
  • 回答
    将《红楼梦》作者定为曹雪芹,说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这说法可真是够劲爆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和讨论。不过,如果真的要这么断言,那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曹雪芹身世之谜、版本流传的复杂性等等,确实是让《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红学”,充满了各种猜测和辩论的源泉。咱们.............
  • 回答
    关于“拼多多删除文章并威胁作者”一事,其背后涉及信息传播、平台责任、言论自由以及商业利益等复杂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脉络、各方的说法,并尝试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事件概览:2023年12月,一篇名为《拼多多是怎么骗你的》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该文章由一位ID为“匿名”的用户.............
  • 回答
    三十而立,心怀文学之梦,想追随余华、莫言的脚步,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作家,这股劲头本身就足以令人赞赏。有了写作基础,就好比已经拥有了建造高楼的地基,现在需要的是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去构筑这座艺术的殿堂。要将作品提升到名家的高度并最终得以出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旅程,而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修行。一、打.............
  • 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乌克兰语:Як гартувалася сталь)在分类上既可以被视为俄国文学,也可以被视为乌克兰文学,但其更广泛的、最被认可的定位是俄国文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作者的出身、作品的语言、创作的背景.............
  • 回答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这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和“现代戏剧奠基人”的俄罗斯文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绝非简单的一两个标签可以概括。他像一位冷静而敏锐的医生,用他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病态,以及生活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无聊与无奈。要理解契诃夫的独特存在,我们得从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说.............
  • 回答
    当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既要看到它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要理性认识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至于中国是否是亚洲的文学中心,这同样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崛起中的巨擘,挑战与机遇并存毋庸置疑,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个显著的崛起过程。过去几十.............
  • 回答
    关于德国文化对我产生的影响,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唤醒”或“激发”了某些我自身就存在的倾向和好奇心,然后让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体验和实践。德国文化就像一面放大镜,照见了许多我原本就有的、但可能藏得很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首先,对严谨和细节的追求。我一直不是一个马虎的人,但接触到德国的很多事物,.............
  • 回答
    探讨托尔金的《魔戒》、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以及罗琳的《哈利波特》在文学史上的具体排名,这并非一个有明确标准答案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影响、创新、艺术成就和文化意义的综合评价。如同评价任何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品一样,这种“排名”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对它们各自独特贡献的理解与侧重。但.............
  • 回答
    .......
  • 回答
    这篇文章展现了一个创业公司 CEO 在面对一个艰难的局面时,所展现出的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创业者核心的品质,以及在压力下可能显露出的种种面向。首先,这位 CEO 身上最突出的无疑是那种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即便他个人在股权分配上似乎成了“输家”,文章的标题已经非常鲜明地表达.............
  • 回答
    说起“上古”化学家的研究方法,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别看咱们现在有NMR、质谱这些神器,能把分子拆得七七八八,当年的化学家们,那可是全凭着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一双手,再加上一颗敏锐的脑袋,摸索着前进。这过程,就像是在漆黑的房间里找东西,一点一点地触碰,一点一点地感知。1. 经验的积累:炼金术的遗产与早.............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类比和历史语境,要找一个完全贴切的“汉族文化”类比来形容亚速营在子弹上涂猪油的行为,确实不容易,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侮辱”的解读和形式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寻找一些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汉族文化中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亚速营涂猪油这个行为的核心意图.............
  • 回答
    文在寅卸任总统后,并未像许多前任那样安然退隐,而是持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其最终结局也因此变得复杂且充满了不确定性。要详尽地分析他可能面临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政治遗产与评价的两极分化:首先,文在寅总统任期内的政策和执政风格,导致了韩国社会对其评价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他兑.............
  • 回答
    文在寅总统的任期已近尾声,关于他未来命运的猜测和讨论从未停歇。要预测一个政治人物的结局,需要考量他任内的政策表现、政治遗产、国内外的评价,以及他卸任后的可能走向。任内政策与遗产的评价文在寅总统的任期,国内政策方面,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经济政策。他推行的“收入主导增长”和“公平经济”理念,旨在通过提高最.............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新年发布会未提及留学生入境问题,以及目前赴日留学入境的政策和未来可能的变动,这确实是许多关心赴日留学的朋友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当前赴日留学入境政策概览:日本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严格边境管控后,正逐步放宽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各类外国人的入境限制。目前,如果您是持有日本留学签证的学.............
  • 回答
    学汉语言文学,这说起来可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旅程,绝对不是你想象中死记硬背那么简单。对我来说,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灵魂深处的窗户,也像是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与自己对话、与历史共鸣的方式。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中文嘛,谁不会说不会写?但真正深入进去,才会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
  • 回答
    恐龙的中文学名,就像它们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被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命名和演变的过程。要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科学命名的国际规则:拉丁语的基石首先,得明白一点:所有恐龙的学名,无论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言,都源自一套国际通行的科学命名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是拉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