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标麻将要保留花牌这个几乎完全靠运气的规则?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触及到了麻将作为一种游戏,其设计理念和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有趣之处。其实,国标麻将之所以保留花牌,这背后并没有一个“必须”要如此的强制性规定,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游戏平衡的考量,以及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策略性,即便这种趣味和策略与“运气”二字紧密相连。

咱们这么想,麻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一个纯粹考验计算和概率的游戏。它糅合了运气、眼力、心理博弈,还有一点点……“仪式感”。花牌,就是这份仪式感和早期麻将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沉淀:

麻将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它是在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游戏如“马吊”等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这些早期游戏中,很多都带有“报春”、“添彩”之类的元素,这些元素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梅、兰、竹、菊、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有些地方是十二月牌)这些花牌。

想想看,麻将最初是在士大夫、文人雅士之间流传,他们喜欢在牌局中加入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增加情趣。花牌,作为一种“报喜”或者“锦上添花”的牌,它不仅仅是计分工具,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国标麻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相对规范化的版本,要“取其糟粕,去其糟粕”,但也得保留住游戏的核心魅力和历史根基。如果把花牌完全去掉,那麻将的“麻将味”可能就淡了很多,甚至会被人诟病为“不像麻将”。

2. 增加游戏的“变数”与“乐趣”,而非纯粹的“运气”:

您说花牌“几乎完全靠运气”,这确实有道理。摸到一对春夏或者一对梅花,确实是挺高兴的事,而且短期内对牌势影响很大。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它:

提供“爆冷”的可能性: 想象一下,如果麻将牌只有那些万、筒、条、风、箭,那牌局的走向会相对稳定和可预测。花牌的存在,就像是给牌局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它可能让原本劣势的玩家因为摸到一张关键的花牌而扭转乾坤,也可能让领先的玩家因为一张花牌而功亏一篑。这种“爆冷”的可能性,恰恰是很多牌类游戏吸引人的地方。它让每一局都有可能发生戏剧性的转折,增加了观赏性和参与感。

策略的“微调”与“博弈”: 虽然花牌本身的出现是随机的,但如何“处理”花牌,却能体现出一定的策略。
保留与弃牌的取舍: 很多玩家在摸到花牌后,会面临一个选择:是立刻打出,还是留着凑对(例如在有些番种中,凑成花牌对子是有额外奖励的)?这取决于你当前的牌型、你的出牌节奏,以及你对对手意图的判断。如果你急于和牌,可能就直接打出;如果你想做大番,可能会冒险留着。
“钓鱼”与“诈胡”的心理博弈: 有些高手会故意留一张不想要的牌,希望引诱对手打出对它有利的牌,或者通过留花牌来制造一种“我手牌很好”的假象。虽然这不完全是花牌本身的功能,但花牌的存在为这种心理博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番种的“触发器”: 在国标麻将的规则里,很多番种是需要特定牌型组合的,其中就包括花牌。比如“一色三同风”、“七对子”等等。花牌作为这些番种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否,直接影响着玩家能否达成这些高番牌型。所以,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会时刻关注自己是否能凑成与花牌相关的番种。

3. 简化和易于理解的规则:

相较于很多复杂的国际象棋、围棋等棋类游戏,麻将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花牌作为一副牌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牌的种类增加,但同时它的“功能性”相对单一(大部分情况下是作为番种的构成,或者用来凑对),这使得新手玩家也更容易理解和上手。如果把花牌去掉,牌的种类会大大减少,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麻将变得过于“朴实无华”,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4. “运气”是所有牌类游戏的基础:

说到底,麻将是一种“运气牌”。扑克牌、桥牌、甚至很多策略性很强的棋类游戏,在最开始的发牌、抓牌环节,都存在着“运气”的成分。运气是构成游戏基础的“底料”,而策略、技巧则是“烹饪”这道菜的“调料”。花牌,正是麻将中“运气”这个底料中比较“显眼”的一部分。它让游戏不至于过于“死板”,保持了一定的“生命力”。

总结一下:

国标麻将保留花牌,并非完全是为了“纯粹的运气”,而是:

尊重历史和文化: 这是麻将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游戏变数和趣味: 制造“爆冷”机会,让牌局更具戏剧性。
提供微小的策略空间: 关于保留或打出花牌的选择,以及对番种的追求。
简化入门难度: 易于理解,让更多人参与。
运气是牌类游戏的天然属性: 花牌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集中的体现。

您可以把花牌想象成一个“助燃剂”,它本身是随机的,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牌局的走向,让游戏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少了花牌,麻将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游戏,但我们熟悉的、有韵味的麻将,恰恰离不开这些“靠运气”的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竞技性占该规则目的绝未超过一半、或者说“没有控股权”。一则组长自述中处处透露着对所谓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民族主义温情。二则各种竞技性的推导大多定性不定量,漫不经心,看似能力不足,实则无意于此。以其政治工作能力之高,根本不可能真的像其游戏设计一样愚蠢。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先来讲讲国标麻将保留花牌的理由,再来讲讲这个理由是否合理。

《中国麻将竞赛规则》编写组副组长、「国标麻将之父」盛琦在其著作《方城捭阖》、《麻将学》中详细阐述过国标麻将规则编写的思想与经过。盛琦指出,国标麻将规则制定的 5 大原则是:科学性、集约性、规范性、普适性、民族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性

民族性是《竞赛规则》最重要最鲜明的基本特点,因为民族性是麻将运动得以健康发展,能够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力量源泉。——盛琦《麻将学》P317

在《方城捭阖》一书中,盛琦详细阐述了国标麻将保留花牌的原因。

可见,国标麻将编写组认为,麻将中的花牌是麻将固有的元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去掉了花牌的麻将从文化角度来讲是不完整的。所以虽然花牌的加入有违科学性(摸到花牌是随机的)和普适性(大部分地方规则不使用花牌)的原则,但因为民族性是第一位的,所以最终国标麻将还是保留了花牌。至于 36 象征吉祥云云,则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我们姑且无视。

那么花牌究竟是怎么来的,是麻将固有的元素吗?这要讲讲麻将演变的历史。

现代麻将的牌具继承于明代的马吊牌,属于「纸牌」这一支。而「凑牌成和」玩法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最终于 1880 年左右定型。明代纸牌原本有十、万、索、钱 4 门,包括 3 张幺牌,至清代演变为三十色纸牌,即共 30 张牌。三十色纸牌包括万、索、筒 3 门各 9 张,加上千万、白花、红花 3 张幺头。这 3 张幺头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发、白。可见,麻将的前身,清代的「三十色纸牌」中并没有花牌

纸牌原本的玩法是比大小,明末清初开始发展出「凑牌」玩法。清朝流行的「游湖」、「混江」、「默和」、「碰和」、「十湖」等玩法都是用一副或几副三十色纸牌玩的凑牌牌戏。这些牌戏的牌张总数、手牌数、胜利条件等各不相同,如「默和」使用 2 副共 60 张三十色纸牌,凑成 3 面子即「3+3+3+2」为和牌,「碰和」使用 4 副共 120 张牌,凑成 6 面子为和牌。晚清出现的「十湖」也使用 4 副三十色纸牌,但加入了「褔、禄、寿、财、喜」5 张特殊牌,共 125 张牌。这 5 张牌称为「五星」,是现代麻将中花牌的前身

19 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把三十色纸牌做成骨牌材质,早期麻将初现端倪与此同时,「春、夏、秋、冬」、「梅、兰、菊、竹」等各式各样的花牌被大量引入,一度十分泛滥。麻将博物馆所藏的早期麻将牌中,花牌最多的「升官牌」甚至有 8 组共 32 张花牌

早期麻将规则并不固定,人们把使用花牌的麻将规则称为「花麻将」,仅使用 136 张牌而不使用花牌的麻将规则称为「清麻将」。过多的花牌影响了纸牌原本的游戏性,清麻将逐渐取代了花麻将,成为了主流的麻将规则。

现时流行之马将牌,分万子、条子、洞子三类。万子自一万至九万凡九色,条子、洞子亦然,三类共二十七色,又加中、发、白三色,东、南、西、北四色,合为三十四色,每色各四张,每具共一百三十六张。有更加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花牌,四张或八张者,谓之花马;将不加花牌,或并除去,中、发、白三色者,谓之清马。——连雅堂《雅堂先生集外集 · 麻将考原》

1914 年沈一帆《绘图麻雀牌谱》问世,这是史上第一本详细讲解麻将规则的书籍。书中开篇就指出,麻将牌「全副共有一百三十六张」,并不包括花牌。

那么花牌是如何逐渐被淘汰的?《绘图麻雀牌谱》的附录介绍了其中的缘由。

麻雀牌甫行时,均有花牌。如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渔樵耕读、风花雪月等,或用四张,或用八张,至多不过十六张,为四坐,加入牌内(凡摭得花牌即于杠头上补摭一张)。每花一张,作四副,其梅兰竹菊名目,依庄位挨坐。如庄家得梅为坐花,得琴为坐花;第二家得兰为坐花,得棋为坐花,以此类推。凡得坐花,连底倍算,与中发白门风同式,近时以输赢太大,概不通行。虽肆中售出,仍有各样花张,雕刻精致、颜色鲜明、颇可悦目,然已有明日黄花之势。姑备一条,以供手谈家玩赏焉。——沈一帆《绘图麻雀牌谱》

也就是说,在早期麻将规则(花麻将)中,客花计 4 副(立直麻将称为符),门花计 1 番。要知道,《绘图麻雀牌谱》所记录的古典麻将规则中,只有番牌(1 番)和清一色(3 番)能使手牌得分翻倍。花牌的运气成分明显过大,所以逐渐不再流行

综上所述,麻将的前身,清代的三十色纸牌中并没有花牌。花牌是在 19 世纪后半叶,三十色纸牌演变为麻将的过程中出现的。在早期麻将演变的过程中,清麻将逐渐取代花麻将成为了主流麻将规则。1880 年麻将规则定型后,花牌已经不再流行。所以花牌虽然参与了麻将的演变,但并不是麻将的固有元素

回到题目本身。花牌本来就不是麻将以及纸牌的固有元素,以民族性为由加入花牌不合理,此其一。100 多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花牌纯靠运气,「已有明日黄花之势」,国标麻将标榜竞技,甚至以此为由去掉了天地和,在此前提下加入花牌不合理,此其二。

追根溯源,以正视听。麻将发展,任重道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