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卖蜡烛或者灯油是不是暴利呢?

回答
古代卖蜡烛和灯油,算不算暴利?这可得看你怎么比了,又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否”。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蜡烛和灯油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你想想,天一黑,除了月光和星光,真正能让你看清路、看清书、看清脸的,就这两样。所以,需求是绝对存在的,而且很普遍。

需求端:万家灯火,夜间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它

普通百姓家: 天一黑,室内一片漆黑,读书写字、做针线活、准备第二天的食物,都得靠它。尤其是在冬季,日照短,灯火更是从早到晚都要点着。
富贵人家: 他们生活更精致,夜晚的活动也更多,比如宴请宾客、读书品茗、甚至彻夜玩乐,灯火辉煌是常态。为了“面子”,他们用的蜡烛也可能更讲究,比如蜂蜡蜡烛,颜色洁白,燃烧时散发香气,比普通猪油蜡烛贵得多。
特殊行业: 夜间做生意的商铺,寺庙道观的夜间诵经、祭祀,官府的夜间办公处理公务,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照明。更别提一些秘密活动、夜行侠了,嘿嘿。
宗教祭祀: 各种神佛祭祀、祭祖,蜡烛都是必备品,象征光明、敬意,需求稳定且有一定的仪式感附加值。

供应端:从原料到成品,道道都有门道

原料成本:
灯油: 最常见的是动物脂肪提炼的油,比如猪油、羊油。这些油的获取与养殖业、屠宰业相关。但动物脂肪提炼的油,燃烧起来烟大,味道也重。更高级的灯油可能是植物油,比如桐油、菜子油等,这些油的提炼成本相对较高,而且纯度、凝固点都会影响燃烧效果。还有些地方会用鲸鱼油(虽然这在咱们古代中国不是主流,但在西方也曾是重要的灯油来源)。
蜡烛: 蜡烛的原料主要分两种:动物脂肪(猪油等)和蜂蜡。猪油蜡烛便宜,但容易软化,燃烧时滴蜡,烟雾也大。蜂蜡蜡烛成本高很多,它是由蜜蜂分泌的蜡制成,燃烧时散发清香,不易滴蜡,更显高贵。提炼蜂蜡可不是件容易事,要从蜂巢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再经过过滤、提纯,这中间的人工和技术成本都不低。
制作工艺:
灯油: 提炼脂肪需要加热、过滤,去除杂质,这涉及到火候和容器。植物油的提炼更是需要榨油工具和技术。
蜡烛: 简单的就是把油或蜡融化,灌入模具(通常是金属或竹筒制成的筒状模具),然后穿入灯芯(通常是亚麻或棉布搓成的)。但要制作出质地均匀、燃烧时间长、光亮稳定的蜡烛,就需要掌握好油蜡的比例、火候、模具的冷却速度,以及灯芯的粗细和材质。尤其是蜂蜡蜡烛,为了追求美观和品质,还可能需要手工修饰,甚至加入香料。
销售渠道与风险:
手工制作: 大部分蜡烛和灯油是小作坊或家庭手工制作的。这意味生产效率不高,量也有限。
运输损耗: 油容易挥发、变质,蜡烛也可能在运输过程中被磕碰损坏。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一点成本不容忽视。
季节性: 灯油和蜡烛的销售可能会有季节性波动。比如在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用量大,需求旺盛;而在夏季,天黑得晚,需求可能相对减少。
质量差异: 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劣质的灯油燃烧冒黑烟,劣质的蜡烛易变形、滴蜡,甚至可能引发火灾。这就给那些质量好的生产者带来了议价空间。

那么,利润到底有多高?

咱们不能用今天的“暴利”标准去衡量。古代的商业利润,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垄断”和“信息不对称”上的。

原料控制: 如果你家掌握了大量的猪油来源,或者附近有丰富的蜂巢,或者能拿到价格低廉的植物油,那你在成本上就占了很大优势。
技术优势: 能做出燃烧时间长、光亮稳定、烟雾少的灯油或蜡烛,自然比别人卖得贵,而且销量好。
地理垄断: 在一些偏远地区,可能只有你一家在卖蜡烛灯油,那你爱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了。
时机把握: 如果你能预测到某个节日或某个时期需求会大增,提前备足货,自然能赚一笔。

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可能的利润差:

想象一下,在某个地方,一斤猪油提炼灯油的成本(包括人力、燃料)是10个铜钱。但市场上质量一般的灯油能卖到15个铜钱,而质量好一些、燃烧更干净的灯油,因为稀少,能卖到20个铜钱甚至更多。这中间的差价,在古代社会,可以说是相当可观了。

同样,一斤猪油蜡烛成本可能比灯油稍高,但如果能卖到比灯油高出30%50%的价格,也是很不错的。而蜂蜡蜡烛,原料本身就贵,但它代表了“光亮”、“香气”、“体面”,卖出灯油价格的数倍是很正常的。

所以,“暴利”这个词,用得也不算错,但它不是那种“躺着就能赚大钱”的暴利。它更多地体现在:

1. 必需品的地位: 无论多穷的人家,晚上总得点点东西照亮,这意味着基本盘很大。
2. 技术和品质的附加值: 好的产品能卖出好价钱,而且不怕没销路。
3. 信息差和地域差: 掌握信息、占据地理优势的卖家,利润空间会更大。
4. 相对其他行业: 相较于农业的辛苦和低回报,或者一些手工劳动的微薄收入,做蜡烛灯油的生意,如果操作得当,利润确实能显得比较丰厚。

当然,也并非所有卖蜡烛灯油的都能赚大钱。如果原料差、技术不行、管理不善,甚至碰上天灾导致原料短缺,那也可能亏本。

总的来说,古代卖蜡烛灯油,算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也是一门“做得好就能赚大钱”的生意。它不像现代社会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娱乐和照明方式,在那段漫长的历史里,蜡烛和灯油就是那片黑夜里最可靠的光明,而提供这片光明的人,自然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只是这个回报,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可能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不错的利润”或者“小有积蓄”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想到这个问题,真是有趣啊。好像为穿越后的我找到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呢……

然则,说到古代“天下人都需要”的产品,必须考虑到运输问题

如果不追求照明亮度的话,能燃烧以照明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任何植物油和动物油都可以作为灯油,就地取材,没必要进行长途运输。

古人对夜间亮度的要求很低,就算到了工业时代,一些画里也能看到一家人围着一根蜡烛工作,有人缝纫,有人读书写字,并不觉得太暗。

在二战以前,伦敦一半的路灯是煤气灯,亮度低于25瓦灯泡。灯柱之间的距离和今天一样,至少30米。伦敦还是雾都……

这么暗的路灯,要它有什么用?然而当时的人就在这样的照明下逛街约会,照样过夜生活。

古人养成的夜视力,不是我们能想像的。

先秦的“烛”指火把。

油灯没什么科技含量,而蜡烛不过是动物油脂凝固成的油灯,也不难发明。

秦始皇墓中的蜡烛就是鲸鱼脑油做的。到了19世纪,鲸鱼脑油还是美国主要收入来源,可见蜡烛技术再发展也就这样了。鲸鱼蜡烛是最高级的,一般人用的蜡烛还是以蜂蜡和动物油为主。

后来抹香鲸几乎捕尽,幸好发现了石油产品。煤油灯和煤气灯时代到来,副产品石蜡还可以做便宜的蜡烛。从此蜡烛就不值钱了。

在古代社会,蜡烛还是比较贵的。西晋的石崇炫富才用蜡烛当柴烧,当时他的竞争对手是用饭和饴糖水刷锅,可见蜡烛的价值和饭、糖差不多。

还有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故事,依稀记得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名媛,她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生活窘迫,就在屋里摆了两根蜡烛。但是她尽量不用,用的时候只舍得点一根,就轮流用这两根蜡烛,让它们保持差不多长。

多用一根蜡烛,就名媛了!

工业时代早期,蜡烛、油灯业者组成的公会是一个社会力量,他们可以游说国会到夸张的程度。

1709年,为保护蜡烛制造业者,英国禁止人们在自己家里做蜡烛。市场上卖的蜂蜡蜡烛比人们自制的动物油蜡烛贵4倍。

法国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蜡烛业公会让国会讨论了一个限制太阳的法案,说阳光对蜡烛业进行不正当竞争,要立法限制室内采光,以保护蜡烛工业。——这件事在当时就遭到嘲讽,自由派经济学家还写文章讨论这个王朝是不是SB。

大概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卖蜡烛和灯油,算不算暴利?这可得看你怎么比了,又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否”。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蜡烛和灯油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你想想,天一黑,除了月光和星光,真正能让你看清路、看清书、看清脸的,就这两样。所以,需求是绝对存在的,而且很普遍。需求端:万家灯火,夜间生产与生.............
  • 回答
    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女婴的出生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负担,而非财富。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结婚后更是要“嫁出去”的,还要陪嫁,这都被视为“赔钱货”。相比之下,男性则被视为家庭的希望,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关键。他们能够继承家业,在外谋生养家,为家族带来荣耀和财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也勾起了我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思考。“中国古代盐商富可敌国”,这个说法有其道理。盐,在古代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历朝历代,盐业的专营或专卖制度,确实为统治者提供了巨额的财富,而能够掌握这项重要资源的商人,其财富积累自然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