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孩政策会使女性在职场中遭遇更多歧视和压力吗?应该怎样的应对?

回答
三孩政策的落地,无疑是中国社会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演变的重要一步。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便是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潜在挑战,特别是歧视和压力是否会因此加剧。

坦白说,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有现实基础的。在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中,养育子女的责任很大程度上仍被归结于女性。当国家鼓励生育三个孩子时,一些雇主可能会将女性的职业发展与她们的生育意愿和能力挂钩,从而产生隐性的担忧和顾虑。

潜在的歧视和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招聘环节的“隐形门槛”: 在招聘时,一些雇主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规避那些看起来有生育意愿或已经育有多孩的女性求职者。他们可能会担心女性员工因生育和育儿而频繁请假、影响工作效率,或者为了照顾家庭而牺牲职业发展。这种担忧在三孩政策下,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因为生育三个孩子意味着更长周期的家庭责任。
晋升和发展机会的“玻璃天花板”: 即使能够进入职场,已婚已育或育有子女的女性在职业发展上也可能面临不公平的待遇。一些公司在考虑晋升、委派重要项目时,可能会优先考虑那些没有繁重家庭负担的员工,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指向男性员工。对女性而言,她们的职业目标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往往会成为她们在职场晋升道路上的潜在阻碍。
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巨大压力: 三孩政策意味着女性需要承担更长、更复杂的家庭照料任务。这不仅包括孕期、哺乳期,还包括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得到充分的分担,很容易转化为女性在职场上的劣势。她们可能不得不削减工作时间、拒绝加班、甚至为了照顾孩子而暂离职场,这些都会对其职业发展造成直接影响。
职场文化和同事关系的微妙变化: 有时,即使没有明面的歧视,职场中也可能存在一种无形的压力。同事可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有孩子的女性应该承担更多家庭事务,从而在工作中减少对其的支持;或者在讨论工作计划时,考虑到女性可能需要提前下班回家照顾孩子,从而对其参与度产生预设。
“妈妈税”的风险: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歧视,指的是女性因为成为母亲而在职业生涯上获得的报酬和机会上的损失。随着生育数量的增加,这种“妈妈税”的风险也可能随之提升,即女性在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上,与未生育或少生育的同龄人相比,会产生更大的差距。

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些潜在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家庭以及女性自身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一、 政府层面:构建更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

1. 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首先要从法律上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严禁在招聘、晋升、薪酬等方面因生育状况而产生歧视。要加大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同时,可以考虑制定更细致的反歧视条例,明确界定哪些行为属于歧视,并提供清晰的维权途径。
2. 加大对家庭的支持力度:
普惠性托育服务: 这是解决女性职场压力的关键。政府应大力发展公办和普惠性的托育机构,降低婴幼儿照料的成本和门槛。尤其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照料服务,能显著减轻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后顾之忧。
延长和细化产假、陪产假、育儿假: 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育儿,需要延长和强制实施男性的陪产假,并细化育儿假的具体使用规定,例如可以按小时申请,让父亲能够更灵活地分担育儿责任。同时,在延长产假的同时,要明确企业支付产假工资的责任和机制,避免企业将成本转嫁给女性员工。
税收优惠和经济补贴: 考虑为生育多孩的家庭提供税收减免或直接的经济补贴,以减轻经济负担,并鼓励生育。这可以是一种育儿津贴、教育补贴,或者与住房相关的优惠政策。
支持灵活就业和弹性工作制: 鼓励和规范企业提供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兼职等灵活工作模式,帮助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意识引导: 媒体和政府应积极倡导男女平等的育儿责任,破除“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通过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形式,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男性承担更多家庭责任。

二、 企业层面:打造包容和支持性的职场环境

1. 树立平等就业的价值观: 企业应将平等就业作为核心价值观,在招聘流程中剔除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关注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而非其生育状况或家庭责任。可以考虑实施“匿名简历”等方式,减少招聘过程中的偏见。
2. 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 鼓励和支持员工申请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办公、错峰上下班等模式。对于有多个子女的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应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她们在工作日根据需要调整工作时间或地点,前提是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3. 完善生育和育儿支持政策:
补充产假和育儿假: 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企业可以考虑提供额外的带薪产假或育儿假,以缓解员工在最艰难的育儿阶段的压力。
设置哺乳室和母婴友好设施: 为在职的哺乳期母亲提供舒适、私密的哺乳室,并配置必要的设施,是企业人文关怀的体现。
提供托育补贴或协助联系托育机构: 对于有需要的员工,企业可以提供一定的托育补贴,或与可靠的托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员工推荐合适的照料资源。
建立心理支持机制: 关注员工在平衡工作与家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提供EAP(员工援助计划)或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4. 打破“玻璃天花板”: 企业应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估和晋升机制,确保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机会不受生育和家庭状况的影响。对于因生育而暂时离开职场的女性,企业应积极为其提供复职支持和再培训机会,帮助她们顺利回归工作岗位。
5. 营造积极的职场文化: 鼓励团队成员互相理解和支持,让育有子女的员工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而不是被视为负担。可以在团队内部倡导共同分担工作的文化,避免将家庭责任的压力过分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

三、 家庭层面:实现更均衡的育儿责任分担

1. 丈夫的积极参与: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三孩政策的成功推行,离不开家庭内部更加均衡的育儿责任分担。丈夫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照料孩子、分担家务的责任,让妻子能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中。这需要夫妻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共同规划家庭生活。
2. 长辈的支持与观念的更新: 如果可能,长辈的支持可以缓解年轻父母的压力。但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来自长辈的传统观念,例如“妈妈就该在家带孩子”的想法,这反而会加剧女性的压力。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更新育儿观念,认识到育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3. 寻求外部支持: 除了家庭内部,也可以考虑利用社会资源,如聘请月嫂、育儿嫂、家政服务等,来减轻家庭的照料压力。

四、 女性自身:提升自我价值和职业竞争力

1. 清晰的职业规划: 女性需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目标和家庭规划,进行长远的思考。在生育前和生育后,都要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
2. 持续学习和提升技能: 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应对任何职场挑战的基础。即使在哺乳期或育儿期,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保持职业的“在线”状态。
3. 学会沟通和争取权益: 不要害怕与雇主或同事沟通自己的需求和困难。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争取应有的支持和权益,例如协商弹性工作时间,或者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
4. 建立职业支持网络: 与有相似经历的女性朋友或同事建立联系,互相分享经验和支持,也能在面对困难时获得更多力量。
5.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支撑一切的基础。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并学会排解压力,是女性在多重角色中保持活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三孩政策对女性在职场上的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要应对这些潜在的歧视和压力,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力,从制度建设到文化引导,再到家庭内部的实践,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支持性的环境。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能在职场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让生育政策真正成为提升社会福祉的驱动力,而非加剧性别不平等的隐患。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关注和不断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想到这个问题真是非常棒。

请看20210531晚上的新闻联播前五分钟,谈的就是三胎的事。

但是三胎之前,还提到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会议。

三胎及相关政策,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既然这个问题说到点子上了,能生三胎,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

  1. 三胎在女性的什么年龄段生。
  2. 这个年龄段会怎样影响女性的就业与事业发展。
  3. 什么样的女性不在乎三胎对就业与事业发展。

第3点尤为重要。要么最上层要么最下层,反正不是中间层。

最上层富家太太,不必考虑事业,安心育儿。

最底层反正年年打工,工作流动性大,随时可以在家育儿也随时可以从头开始打工生涯。

之前扶贫完成,很多地方都建立起了配套的扶贫产业,让很多母亲可以在家乡工作,兼顾照顾孩子和工作赚钱。那么完全有可能是,乡村的夫妻在春节回家过年时候造人,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一边把二胎三胎生了。

user avatar

自信点,把“吗”字去掉。

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还以为是谣言,后来看到人民日报上也报道了,才终于鼓起勇气相信。第一反应就是,好容易拼上来的女性地位又要降低了,真是晴天霹雳。看着稚嫩的女儿,只能悲叹她的一生注定多了许多艰辛。那时我还没想到自己,我以为我已婚已育,夫妻和谐,工作稳定,应该跟我关系不大。看到网上对三孩政策的吐槽,心里还没心没肺的笑了出来。

没几个月我就笑不出来了。二胎政策的时候,大家讨论的是生一个还是两个,生育情况一半半。三孩政策出来后,大家虽然在调侃生三胎的,但对于二胎,莫名其妙的接受了,有了三孩政策兜底,二胎变得合理且正当。一孩家庭急剧减少,我周围的家庭几乎都有了二胎,或者准备中。然后坚定一孩的我,被催生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吃了很多苦,更重要的是,对我心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那段时间噩梦的主题都是生了二胎,惶恐而懊悔。老公无能为力,但是理解。也明白我对二胎的抵触,所以,尽管周围很多催生的声音,他都替我挡了回去。但三孩政策半年后,他也开始试探我对二胎的态度。他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孩子。

很失望,更多得是寒心。他明明知道我的苦,明明知道我多么不愿意,却依然坚持让我跳火坑,哪怕给我个空头支票呢,说他能帮我带孩子,说他会承担父亲的责任。没有,只告诉我,为了孩子,要生二胎。

我一直以为自己嫁对了人,挣钱多,脾气好,能包容。我的辛苦他能理解,我的脾气他能体谅,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不是很好嘛。但这一次,我觉得或许是我错了。后来我跟他谈了一次,问他:“你对生二胎的渴望到了什么程度?是执意要,愿意为了二胎哪怕离婚,是非常想要,见到别人生二胎就眼馋,听到这个话题就心痒,时时刻刻放不下,还是有点想要……”话未说完,老公就坚定地点头说,“第二种,非常想要。”

气哭了,真的很绝望,有种窒息的感觉。老公这样会体谅我的人,都催着我生二胎,曾经坚定地信念瞬间动摇。或许有人会觉得矫情,不就是生个二胎吗?不,这是生育权能否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问题。曾经我以为我可以,但是,或许我高看自己了。或者说,高看女性的地位了。或许我老公说的很对,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养老问题堪忧,因为女性的话语权要低于男性,所以我们的养老靠的不是女儿的能力和孝心,而是女婿的良心。

想想也是,我老公这样的人,品性刚直,诚恳实在,体贴妻子,都让工作稳定有底气的我,被剥夺了生孩子的权利,女婿品性如何尚不可知,我们又如何能保障女儿的养老权呢?

从各方面而言,我跟我老公势均力敌、门当户对,我工作稳定,尚且没有生育权,更何况那些企业中的女性呢?你认为女性坚持不生就可以了?不,婚姻是法外之地,更何况道理呢?男人才不会听你的什么道理,只会告诉你,不要自私,不要偏激,要为长远考虑,只要牺牲你的当下。所以女性在求职时说什么不要二胎啥的,企业大多不信,宁愿招一个差很多的男性,真的,很理解。你永远都不会知道,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变,婚姻会怎样束缚住你。

三胎政策会让女性遭遇更多职场歧视,这是必然的,这将迫使女性不得不回归家庭,部分或者全部,主动或者被动。新婚姻法否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女性地位进一步降低。社会上会逐渐流行女性不行的各种说法和证据,贬低女性的能力,甚至父母为了价值最大化,将教育重心转移到男孩子,挤压女孩发展空间。失去教育权的女性更没有能力在职场与男性竞争,只能回归家庭,并被迫多生几个孩子,尤其男孩,以巩固自己本就低微的家庭地位。然后再教育儿子要争气,女孩无用,只能依靠儿子,从此恶性循环,女性难有出头之日。

女性可以反抗吗?可以,但成效甚微。你不生二胎三胎,也依然无法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因为领导不会相信你,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他们会将更高的职位留给男性。这个时候丈夫公婆催生,你会怎样选择?为了捍卫自己的生育权,放弃婚姻吗?一胎怎么办?即便离婚,你能养得起孩子吗?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吗?离婚后有更好的发展吗?

很多女性说三孩政策会让女性更不愿意生孩子,这话错了。在三孩政策影响下,女性话语权越来越小,即便不愿意生,女性也不具备反抗的权利,只能生。所以政策压根不用考虑女性怎么想,只要让男性发现,多生孩子带来的效益更大就行了。从进化论上来说,男性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女性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最近什么职业学校、取缔辅导班啥的,可能更倾向于说服男性。就更别提延长女性产假啥的。

无异于制造性别对立,但事到如今,只能这么想。

user avatar

真正的女权只有三个核心议题:

1.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2.平等的受教育权

3.平等的工作权

其它都是伪女权。

有了这三项,什么政治权利,家庭地位,社会地位自然水到渠成。反过来,这三项丢失任意一项,女性地位都会是灾难性的倒退。


只给女生产假育儿假显然是对工作权的重大威胁。

女性要想站起来就该想办法保住跟男性差距不大的工作机会,尽量同工同酬。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争取男性育儿假的强制执行!这才是女性的真福利!而且这对男性也是福利。

其实男女不需要对立,老婆没了工作少一分收入,对老公没有任何好处。老公多个育儿假,育儿初期的困难会减轻很多,对全家都是福利。


所以底层劳动人民就不要煽动男女对立了,你们共同的敌人是不让女人工作,把双倍工作强加给男人,然后只发一份工资的人。

user avatar

建议让适龄健康女性尽量录入公务员队伍,无学历限制,不需要参加公考选拔,录用条件只有一个:

  • 未婚女性承诺25~28岁前结婚
  • 已婚女性承诺35~40岁前生三个孩子
  • 唯一处罚:逾期未完成指标者,当年或次年清退

基于这种女性自愿,单位又没有负担的职业设计(如有必要,适当减少男性公务员比例即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女性职业生涯的平稳,增强公务员群体为国分忧勇挑重担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也为不愿意结婚和不愿意生那么多孩子的女性腾出来许多就业机会,使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更加和谐,人口素质更加丰富多彩。

user avatar

日本的女性在职场非常受歧视,女孩子基本上都是全职太太,全职太太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很多日本男人并不理解自己的妻子,不上班无经济收入,所以日本男尊女卑,现在砖家就是想把中国女孩也弄成日本女孩那样,找不到工作就只能结婚,结了婚没有收入男方家里怎么可能允许女孩不生孩子,哪怕一家只生两个,人口也会慢慢增加

你们以为砖家不知道开放三胎女性会更受歧视,不不不不,他们知道,只是装不知道,毕竟有那么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可以借鉴,咋不知道怎样最合适,只是这样最能促进中国的人口增长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已婚女性很难获得工作,那么她只能被逼入家庭。

如果她只能被逼入家庭,那么她必须要依附她的丈夫。

如果她必须要依附她的丈夫,那么她一定对丈夫的财力有要求。

如果她一定对丈夫的财力有要求,那么彩礼是最好的检测工具。

所以,国家一边开放三胎打击女性就业,一边打击彩礼风俗。

结论只有一个:

国家正在鼓励女性保持单身!

user avatar

对于生育了一名以上子女,却仍然需要留在职场的女性来说,三胎的确会显著拉开收入差距。

基于加拿大就业数据的统计表明,对于有一名、两名、三名及以上子女的职场女性来说,平均收入相较于未婚女性会减少 9%、12% 和 20%。 [1]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尝试引入了年龄、教育水平、工作时长、婚姻状态、是否加入公会、企业规模、行业、岗位性质的因素来解释这一差别,但发现有 30% 的收入差异无法得到解释。

也就是说,即便尽可能在其他外在方面和他人保持一致,生育多名子女的职场女性,依然会赚得更少。

另外,生育对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会产生较大影响。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统计数据为例,已婚但未生育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为 79.4% (相比之下,已婚男性为 95.6%),但对于拥有 0-14 岁子女的女性来说,劳动参与率会骤降到 56.6%。这一数据在子女长大后会有所提升,对于子女年龄超过 15 岁的女性来说,劳动参与率会达到 66.5%,但依然无法回到生育前的水平。[2]

收入降低,劳动参与率降低,对于职场和家庭都会产生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将会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收入,更加依赖于家庭,要么坚持在职场,面临收入降低的处境,而且自己所代表的群体变得更加小众。

或许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放弃全职工作,但寻求更多副业赚钱的机会,来维持家庭开销和自己的财政自主性。某招聘平台今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在拥有副业的职场人中,男性占比为 44.3%,女性占比为 55.7%[3],平均水平来看,女性从事副业的情况更普遍。

问题问的是应对方式,很多人自然会提到消除职场歧视、给男性放产假,对此我大力支持。

不过,或许还要关注一个新的角度:如果有更多女性因为收入下滑或者带娃压力,辞去全职工作,开始通过自由职业的方式补贴家用,也需要规范相关市场、提供必要的保障。别让职场女性刚被赶出职场,就被各种传销性质的微商再割一把,或者因为缺乏劳动保障,被各种平台「困在算法中」,那就是输两次了。。

参考

  1. ^ Zhang, Xuelin. (2009). “Earnings of Women with and without Children. ” Perspectives, vol. 65-001-X, pp. 5-13.
  2. ^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english/1819rb02-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acing-maternal-workforce-in-hong-kong-20190716-e.pdf
  3. ^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us/2021-02-01/doc-ikftpnny3242635.shtml
user avatar

从经济角度。

取消女性产假。

取消女性生育补贴。

取消女性怀孕的解雇限制。

可以解除用人机构的顾虑。

怀孕可无责任解雇,企业就没有顾虑了。

女性怀孕保护是计划经济,独生子女时代的政策。

工作30年,产假5个月不是问题。

现在不一定干几年,签一年合同,期间怀孕,生一个孩子,5个月就没有了,连续怀孕,企业要哭死。

企业只能规避风险。

现在未婚生育还没放开,企业还敢雇佣未婚的,从结婚到生孩子还有个过渡期。

如果未婚生育放开了,任何一个女性雇员都是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她哪天和男友怀上,怀上就不能解雇。

解决的方案也很简单。取消一切生育特权,企业可以随时解雇。这样企业无后顾之忧。雇佣女性不怕你怀孕当护身符。

那生育怎么办呢?国家雇佣。

你怀孕就被解雇,但是生一个孩子,国家你户口所在城市,三年的社平工资。作为你从生孩子,到孩子上幼儿园的补偿。

北京2020年是6900元。那2021年生孩子。

北京市户口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开始,给孩子母亲发三年社平工资,6900元。

政府一共花25万左右,买一个北京孩子。

孩子母亲要领这个钱就不能工作,工作则失去领社平工资的资格。

如果收入高,女性和企业可以选产假时间,你为了高薪,产假休一周,一个月,一个半月,外国有这种例子。

你价值高,企业并不会为了一个月的产假解雇你。因为交接需要更高的成本。

这笔钱从哪出呢?加税。

所有有雇员的企业,加社会生育所得税。

这样就从个别企业负担,变成所有企业负担。

无论你雇佣不雇佣女性,你都要为生育买单。

北京2020年生了10万人,25万买一个,多收250亿所得税就够了。

北京2020年财政收入5000多亿,多收5%的生育税,就解决了。

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鼓励生育的办法。

有这个政策,二胎政策已经够了,不用开放三胎。

user avatar

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生了五个,为什么不妨碍她在政坛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和特朗普分庭抗礼呢?原来她丈夫保罗·佩洛西是投资银行家,有上千万美元的财富,她根本不缺竞选资金。

靠傍大款实现女权固然是一个讽刺,但和为了功名利禄连个人正常生活都舍弃了的官迷比起来,还是要高尚一点的。

生不生孩子是个人生活,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个人生活全身心服侍资本家则是可悲的。

我国古代职场也有一群不生孩子的大龄剩女,她们就是宫女,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服侍皇帝的伟大事业中,她们是何等的可悲啊!但是,现在这帮服侍资本家而舍弃个人婚姻的男女,和当初的太监宫女比起来难道会好一点吗?

user avatar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到“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user avatar

生育的正面效应全社会享有,与生育成本由个人(家庭)及企业主要承担之间的矛盾。

政府应该发挥分配功能,让全社会为生育的成本买单。

然而,政府的资源,除了国有资本利得之外,主要来自于税收。

显而易见的是,对富豪的有效征税是亘古难以解决的难题。

所以常见的现象是,因着个人所得税和流转税,让普通人尤其是中等收入人群,承担了主要的分配资源——换句话说,转了一个圈,区别不大。

(区别还是有的,税收里包括很多单身人群,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单身人士为了保障养老金而支付的社会抚养费)

如果不是依靠税收,而是采用印钱补贴,定向精准放水给生育相关社会活动,那么很可能又用来炒X——你永远不能低估人们的想象力。

user avatar

一二线城市的企业毫无压力,房价处于高位的时候,生不起才是常态。

有压力的企业是三线到八线的城市,生存压力不大,有钱还有闲,正好响应一波政策,国企、体制内的人瑟瑟发抖,私企压力也不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