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说太累了,不想上学了,家长该怎么去开导?

回答
孩子说“太累了,不想上学了”,这话一出来,家长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既心疼孩子,又担心他因此耽误了学习,甚至是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咱们当家长的,最需要的是冷静,然后用对方法,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第一步:先“听”,再“说”——放下“评判”,走进孩子的心

很多时候,孩子说不想上学,不是因为他真的就讨厌学习,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点苦都吃不了?”“别撒娇!”“再累也要去!”但这样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别在孩子刚放学,累得不行的时候,或者在吃饭、做作业的当口。挑个相对轻松,你们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的时候。也许是晚饭后,在客厅沙发上,或者趁着周末一起散步的时候。
倾听,全身心地倾听: 别打断,别急着给建议。就让孩子把他的“累”说出来,说得越具体越好。他可能会说:“我昨天晚上写作业到11点,眼睛都花了。”“今天考试没考好,心里很难受。”“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不知道怎么处理。”“老师今天批评我了,我觉得很丢脸。”“感觉每天都一样,没什么意思。”
回应,让他知道你在听: 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回应,比如“嗯”“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用眼神看着他,偶尔点头。你也可以复述一下他的话,比如“所以你觉得写作业写到很晚,让你觉得身体很累,对吗?”这能让他感觉被理解,被看见。
表达你的理解和心疼: 孩子能说出“累”,说明他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可以说:“宝贝,听到你说这么累,妈妈(爸爸)真的很心疼。”“你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多努力,爸爸妈妈都看到了。”

第二步:深挖“累”的原因——是身体的累,还是心的累?

当孩子的情绪稍微平复,感觉到被理解了,我们就可以试着去探究这份“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身体的疲惫:
睡眠不足: 问问孩子晚上几点睡的?睡多久?是不是有很多课外补习班,或者在家玩电子产品影响了休息?
学习负担过重: 作业量是不是真的很多?有没有一些科目让他特别吃力?
身体不适: 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或者其他身体上的不舒服?有时候孩子说累,可能只是生病的前兆。
心理的疲惫:
学习压力: 考试成绩、老师的评价、同学的比较,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人际关系: 和同学、老师相处得怎么样?有没有受到欺负?有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
对学习内容的厌倦: 是不是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目标感缺失: 孩子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他觉得学习只是应付任务,自然容易感到疲惫。
挫败感: 考试失利、某些科目学不会,长期积累的挫败感也会让人想逃避。
缺乏成就感: 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获得过被肯定、被鼓励的经历?

第三步:对症下药,一起“减负”和“赋能”

找到了具体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针对身体的累:

调整作息: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的睡眠。比如,规定晚上几点必须上床,周末也要尽量规律。
优化学习计划: 检查作业量是否合理。如果作业太多,可以和老师沟通,或者教孩子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更专注。
劳逸结合: 鼓励孩子课间休息,出去走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周末也要安排一些放松的时间,比如和家人出去玩,发展一些兴趣爱好。
健康饮食: 保证孩子营养均衡,三餐规律,避免吃太多零食。

针对心理的累:

缓解学习压力:
调整期望: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只有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我们更看重他的努力和态度。
分解目标: 帮助孩子将大的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实现的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给予鼓励和肯定。
应对挫折: 和孩子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教他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一蹶不振。可以讲一些名人面对挫折的故事。
兴趣引导: 尝试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比如,如果他喜欢玩游戏,可以引导他了解游戏背后的数学、编程知识。
处理人际关系:
倾听和指导: 如果是同学关系问题,耐心听孩子讲,然后一起分析,教他一些沟通技巧,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处理冲突。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家长也可以适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重拾学习的意义:
聊聊未来: 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兴趣、梦想,以及学习如何能帮助他实现这些梦想。让他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
拓展视野: 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讲故事: 讲一些关于科学探索、历史人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建立自信:
发掘优点: 肯定孩子在学习之外的优点,比如善良、乐于助人、有创造力等。让他知道自己是全面发展的。
创造成功体验: 在一些他擅长的领域,鼓励他去尝试,去争取小小的成功,这会极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心。

第四步:保持沟通,持续关注——“陪”比“说”更重要

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 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可以向你倾诉,你都会支持他。
不是一次性解决: 孩子“累”可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定期和他聊聊,看看情况是否有改善。
关注情绪变化: 除了“累”,还要关注孩子是否有其他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如果情况严重,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自己也要调整心态: 作为家长,我们也可能会因为孩子不想上学而焦虑。但我们的焦虑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孩子感受到力量。

家长要注意的几点:

避免过度保护和溺爱: “累了就休息,不想去就不去”,这样看似体贴,实则可能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节奏和发展轨迹。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他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你未实现的梦想的载体。
让孩子参与决策: 在调整学习计划、作息时间等方面,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觉得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权利参与。

总而言之,孩子说“太累了,不想上学了”,这信号背后可能藏着很多东西。咱们家长要做的是一个耐心的聆听者、敏锐的观察者,一个有智慧的引导者,更是一个温暖坚定的陪伴者。用爱和理解,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长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我太累了,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还要辅导孩子读书。真想通通扔掉,放自己一个假。”发完牢骚,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还不是该做啥还是做啥。不过这个时候,真应该放自己半天假。你孩子也需要。

user avatar

给孩子放个假,亲口承诺,对孩子亲口说,让孩子真的听到 : 这个周末大家放个假,去哪里哪里玩个尽兴,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买喜欢的,什么都好!

这样,愉快的周末让大人和孩子都得到了释放。压力的释放需要实际去行动来释放,言语开导是很难的,何不就真的好好外出放松减减压,这样子,玩够了,也有心情谈条件了,可以听听上学的建议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说“太累了,不想上学了”,这话一出来,家长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既心疼孩子,又担心他因此耽误了学习,甚至是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咱们当家长的,最需要的是冷静,然后用对方法,才能真正帮到孩子。第一步:先“听”,再“说”——放下“评判”,走进孩子的心很多时候,孩子说不想上学,不是因为他真的就讨厌.............
  • 回答
    孩子说“太累了,不想学习”,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情绪和原因,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或者强迫,而是需要耐心去倾听,去理解,然后才能找到有效的引导方法。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走过这个“累”的阶段,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首先,放下“我都.............
  • 回答
    哎,这场景我太熟悉了。你不是一个人。那种感觉,就像身体被掏空了一样,只想瘫倒在地,什么都不做。可偏偏这个时候,孩子还在旁边,兴致勃勃地邀请你加入他的积木世界。真的,那一刻眼泪哗哗地往下流,不是因为委屈,而是那种无力感,那种被消耗殆尽的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很多父母心底.............
  •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我心里其实挺欣慰的,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体谅别人了。这种时候,可不能简单地否定他,否则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好心被泼冷水,下次就不愿意表达了。咱们得好好引导,让他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也让他知道,他的心意,我们很清楚。来,我们坐下来,找个舒服的位置,可能是在窗边看雨,也可能是在沙发上.............
  • 回答
    这孩子的话,直白又扎心,但仔细想想,里面藏着不少学问,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先说说,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1. 感受到的“不公平”是核心: 孩子最敏感的就是“公平”两个字。当他看到大人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感觉就是“你们可以放松,可以娱乐,而我却要埋头苦读,这不公平!”。在.............
  • 回答
    哎,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自家孩子,特别是考进清华数学系这么牛的地方,假期回家,一句“我太菜了”,这得多让人心疼啊。作为父母,咱们肯定想帮孩子,但具体怎么帮,还得细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啊,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耐心,得用对方法。首先,你要明白,孩子说自己“菜”,绝对不是真的否定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年轻人和父母辈之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看看你父母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你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也同样重要。先说说你父母的观点:你父母把“单位不准吃午饭”和你个人的辞职,和“抗战先烈多能吃苦”联系起来,这背后有几层意思:1. 对比苦难,凸显“小题大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复杂的情况,你说女朋友生孩子的条件是“不能影响她的生活”,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甚至会让人觉得她是不是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但咱们一层一层地来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可能是什么意思,以及它是不是真的就“太自私”了。首先,咱们得明白,“生孩子”这件事,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场.............
  • 回答
    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作为父母的你,心里一定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又揪心又害怕。孩子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学习能力超强的时候,但也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有时候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说出来。首先,你要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说出“恨”和“想杀了”这样的话, 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就是.............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最近家里老二,就是那个跟隔壁小胖关系好的,因为小胖随口一句“你太胖了”,在家闹了好几天,说什么“自卑了,不想见人了”。我这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一方面觉得孩子小题大做了,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琢磨:现在这孩子,是不是心忒嫩了点?我记得我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说谁谁“傻”,说谁谁“丑”.............
  • 回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可是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一提到这个,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孩子是不是“笨”或者“没认真”。但今天咱们得换个角度,不怪孩子,先看看咱们做家长的,是不是给孩子“喂”了太多东西?你想啊,咱们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信息、玩具、活动,那可真是屈指可数。可能就几本连环画,一个皮球,再就是街坊邻居串门。.............
  • 回答
    哈哈,你男朋友这脑回路也是够清奇的!不过没事,咱们有办法让他闭嘴,而且说得条条是道,让他觉得你不是在“叭叭”,而是有理有据。首先,你得先理解他这番话背后可能藏着什么小心思。虽然听起来像个玩笑,但可能有一点点对女性“特权”的嫉妒,或者纯粹是一种男性视角的夸张表达。不管怎么样,咱们的目标是让他认识到这个.............
  • 回答
    你好,首先,请接受我真诚的理解。你想要和家人一起享受难得的五一假期,计划一次只属于你们小家庭的出游,这本是一个非常正常且美好的愿望。然而,你老公的反应如此激烈,让你感到困惑和自责,这其中的复杂性确实值得好好梳理一下。我们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你可能存在的“错”与“没.............
  • 回答
    孩子总是抢着回答问题,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方面,这确实是个挺好的特质。你想啊,一个孩子能主动思考,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表现。说明他敢于表达,不怯场,这是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去培养的,而他好像天生就带着这股劲儿。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他能迅.............
  • 回答
    孩子太善良,这确实是个让人又欣慰又有些小担忧的“问题”。看到自己的孩子心怀慈悲,对弱小充满同情,这本是多么美好的品质啊!不过,作为家长,我们也会忍不住想: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这份纯粹的善良会不会被欺负?会不会让他吃亏?我们先来好好聊聊,什么是“孩子太善良”?孩子太善良的表现,大概是这样的: .............
  • 回答
    关于孩子接触日本漫画和动漫的时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顾虑,觉得孩子太早接触这些内容可能不太好。那么,这种“不希望孩子太早看”的想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日本漫画和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世界.............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能理解你心里的矛盾和担忧。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都会心疼,一方面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影响将来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怕管得太严,把孩子逼得太紧,反而适得其反,弄僵了亲子关系,甚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解.............
  • 回答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就像一盘棋,落子太重或太轻,都会影响全局。你说父母管得太严是好事吗?这得看怎么个“严”法,以及严到了什么程度。如果说“严”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负责,是为了孩子好,那它就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在学习上,父母严格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这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
  • 回答
    听到您说孩子被欺负也不敢还手,看到别的小朋友就紧张,这心里肯定挺着急的。您问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对孩子太严格了,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但我们先别把原因完全归结于此,因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天生的气质、家庭氛围、社会交往经验等等。不过,如果您确实觉得在某些方面对孩子有过度的要求或限制,这确实.............
  • 回答
    “高需求宝宝”这个说法,近些年听到的频率确实越来越高。以前咱们小时候,好像很少有人这么说。这不禁让人琢磨,是不是现在养孩子的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了?特别是那种“精细养育”,是不是在悄悄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高需求宝宝”?咱们得先捋一捋,“高需求宝宝”到底是个啥概念。它不是说孩子特别娇气或者爱哭,而是指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