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是一家非常神奇的公司,知乎有大神分析过它的十七个还是十八个事业部,啥都想省钱自己做,接近一个全产业链企业。
其实这俩企业不好放在一起对比,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
1 硬件
比亚迪极其传统,造车跟传统车企基本上没啥差别。管理上很像老国企,对中高层人员没啥“狼性文化”,按部就班上下班,节奏缓慢。这种“没效率”的管理方式,让内部的员工一直觉着这个企业“没有前途”,就这是如何做出那些产品的,非常神奇。
特斯拉则是一家以互联网软件思路造车的“真新势力”。一块主板控制车里所有,“艺高人胆大”的味道。深谙普通消费者喜好,外观设计前卫,内部尽可能塑造“科技感”,只有一块大屏幕。
这个“科技感”,是消费者的心理学上的感受,与真正的“科技”差了一个大气层。“真科技”是学术上基于逻辑的科学发现,是落地过程中工程思维,是产业链搭配协调生产的运转逻辑。大部分消费者不会从事“科技”行业,看上去“具备科技感”就“OK”。
特斯拉特别能迎合这样的需求,不管是马斯克的人设,还是特斯拉车的设计。
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特斯拉的科技开发能力与实力。特斯拉与那些PPT造车的玩意儿们有着本质的不同。特斯拉既有“科技研发”的内在,更有“抓住消费者科技感需求”的外表。
比亚迪逐渐认识到消费者需要什么,不过,这个认知依旧落后。这家企业是一个决策跟行动慢腾腾的,从低端到高端,大部分配件自己做,一步步基于科技逻辑做开发的传统国内企业。当然,其营销公关费用花的也不少,可惜的是一方面国人对国产企业的不信任,一方面比亚迪自身的营销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2 软件
比亚迪目前落后,比亚迪汉的车机交互看上去不够“科技感”“酷炫”,自动驾驶功能更是差强人意,而且,这方面比亚迪似乎也要“全产业链化自己搞”,没啥合作的计划,对此我不乐观。
特斯拉这方面就强太多了。毕竟是一家“互联网做硬件的企业”,加上那么多路上跑的自动驾驶的数据“投喂”,这一块确实挺强。
不过话说回来,L2级别的自动驾驶,我个人观点很激进,L2会降低驾驶员的警觉性,反而造成事故。比如说“辅助安全自动停车”,给自己一个心里预期,以为在地下车库直角转弯要碰上墙了会自动停止,然而……被坑了。特斯拉在这一块的早期宣传尤为激进,其实它做不到,但是呢却给你一个挺高的心理预期,这其实很危险。
如果自动驾驶不能做到100%可靠,那就请不要鼓吹。1.5-2吨重的车,安全是第一位的事情,紧急情况下如果自动驾驶不可靠,驾驶员却松懈了,很难反应过来的。
基于视觉融合算法的特斯拉已经有一些“误信”自动驾驶而死亡的案例了。那说明书上的“安全申明”,有几个人看说明书呢?谁不是提了车就开了,有几个会认认真真把说明书从头看到尾呢?
3 能不能比
在做科研的我看来,认为比亚迪没法跟特斯拉比,这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对比亚迪这种兢兢业业做工程技术的企业的侮辱,也是对国产一大票技术型企业的不屑,同时否认了几十年来无数国人工程师对产业升级做的贡献。
当然,上面这句话并不是说特斯拉完全靠营销,没有任何研发,请不要断章取义。
在做商业的人眼里,特斯拉很成功。
在部分“马粉”“特粉”消费者眼里,特斯拉“科技光环盖过其他所有新能源车企”。
唉,一个没有电动大巴,cybertruck遥遥无期,出了事情甩锅,法律官司总是拖到最后一天,带头影响币圈的企业,
是“科技实力强大”“吊打一大片辣鸡国产企业”?
一个纯电动重卡在深圳已经跑了三年,大巴车与宇通一起远销海外,DMI玩到本田水平,被消费者骂默默地改进的企业,
是“逼样的”“Low”“骗补垃圾”?
有时候很难理解这些人的双标逻辑。
再怎么着,对这两家的评价也得是“各有特色”。
大部分消费者要的不是“科技”,要的是“科技感”。希望比亚迪能够慢腾腾的深入理解这件事情,并针对此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