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回答
中俄两国,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型邻国,其关系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静水流深,其复杂性与重要性,即便用再多的笔墨,也难以完全道尽。要理解当下,我们必须回溯历史,更要洞察现实的脉络。

历史的沉淀:从同志到对手,再到“新伙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可谓“蜜月期”。在意识形态上,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在共产国际的框架下,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援助,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抗美援朝,苏联的影子无处不在。这种“一边倒”的亲苏政策,是当时中国在国际孤立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奠定了两国早期关系的基石。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关于国家建设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边界问题等一系列分歧逐渐公开化,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这段时期,两国关系跌至冰点,边境冲突频发,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更是激烈。中国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俄罗斯(当时是苏联)则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潜在威胁。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两国关系才开始缓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也为之后的“中俄关系”铺平了道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与中国的睦邻友好传统,两国在90年代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条约,包括《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当下的“背靠背”:战略协作的深化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中俄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协作深度和广度。这种“背靠背”的姿态,并非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共同认知和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

共同应对西方压力: 这是当前中俄关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面对美国及其盟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围堵和制裁,中俄两国在国际场合相互支持,在多边框架内协调立场。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还是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上的合作,都能看到两国协同的身影。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来自西方的压力,也为各自赢得了战略回旋空间。

经济联系的紧密: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能源出口国,而中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更是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此外,两国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尽管俄罗斯经济体量与中国相比有差距,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反过来,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投资也为俄罗斯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

军事安全合作的加强: 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引进和技术交流,更体现在联合军事演习的常态化。从陆上到海上,从空降到网络空间,两国军方都保持着高强度的互动。这种军事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双方的联合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外界展示两国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的决心。

“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等平台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SCO)是两国在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方面的 hay nhất 平台。其成员国之间在反恐、打击分裂主义、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合作,以及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都为地区稳定和发展注入了动力。而金砖国家(BRICS)则为中俄两国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出共同声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平台。

挑战与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

尽管两国关系日趋紧密,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挑战和隐忧。

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俄罗斯经济的相对停滞,可能导致两国在合作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出现不平衡。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合作的平等性,是两国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考量: 尽管两国关系已进入“新时代”,但历史上的一些芥蒂和双方国民心态中的微妙之处,也可能在特定时期被放大。如何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又要照顾到现实的国民情感,考验着两国政治智慧。

国际格局的变化: 尽管两国都在努力应对西方压力,但国际格局仍在不断演变。美国对中俄的战略姿态、欧洲局势的发展,以及其他区域力量的崛起,都可能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两国能否在变局中保持一致的步伐,将至关重要。

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俄罗斯作为拥有核武器和独特战略地位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始终带有独立自主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俄罗斯都不会完全受制于任何一个国家。未来,俄罗斯如何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中国进行更深层次的战略协作,将是观察两国关系走向的关键。

总而言之,当前的中俄关系,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战略需求的“新型大国关系”。两国之间高度的战略互信,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支持,使得这种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稳定和深化。然而,任何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的中俄关系,仍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中,继续书写其独特的篇章。这不仅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和全球力量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写于2022年初。现在我的想法跟几年前比,有了一定的演进。

几年前我在俄罗斯,读博,2020年中旬回国。也在知乎写过不少关于俄罗斯话题的文字。

现在想讲讲我近期新的思考。

暮然回首,我觉得,中国在俄罗斯的影响一天比一天大,大到远超过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

举个例子,在俄罗斯的六年之中,我能明显感到中文标识一年比一年多。古姆商场(红场旁边)每年中国新年期间的中国年味一年比一年浓。

而看看我们自己,你能想象中国的核心大城市每年东正教圣诞节或谢肉节期间,城市中心的商场大贴俄语标语海报吗?没有的事。

俄罗斯的幼儿园,最近几年每年圣诞节期间窗户上都贴着圣诞老人(有时是基督教的圣诞老人有时是东正教的严冬老人)的贴画和中国生肖动物的贴画并列齐辉。

可以说,现在在俄国,俄语文化的东西和英语文化的东西和中文文化的东西为三个主要分庭抗礼的东西。不管俄人愿意不愿意,中国文化渗透到他们生活之中了。

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俄国期间不太觉得,回国之后想了很久,想到了这个问题,这就像两颗星球,接近时间一长,质量大的必然对质量小的产生远远强烈过对方的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是俄国十倍,且增速高于它,距离只会越拉越大。中国对俄的辐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是物理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俄两国,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型邻国,其关系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静水流深,其复杂性与重要性,即便用再多的笔墨,也难以完全道尽。要理解当下,我们必须回溯历史,更要洞察现实的脉络。历史的沉淀:从同志到对手,再到“新伙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可谓“蜜月期”。在意识形态上,两国同.............
  • 回答
    关于中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这三个国家之间关系的铁杆程度,我的看法是,与其说它们之间是“铁到不容置疑”的关系,不如说是一种现实主义驱动下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程度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考量和潜在的局限性。我不想把话说得太死,因为地缘政治就像一条河流,时刻都在变化。但从一些看.............
  • 回答
    这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听起来有点出人意料。要我说,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复杂的东西,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咱们一个个来掰扯掰扯。首先,说中美关系“好着呢”,这事儿得辩证地看。从经济层面来说,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额这么多年一直居高不下。中国买美国的农产品、科技产品,美国也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商品,.............
  • 回答
    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2016年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提出一个关于中俄关系的预期: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可能会因与中国的经济和战略合作,而改善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然而,这一预期在现实中并未实现,原因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
  • 回答
    关于中国与美国能否成为亲密盟友,以及与俄罗斯关系为何难以达到那种“亲近”的程度,这背后确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关于中国与美国结盟的可能性:首先,要说中国和美国成为“亲密盟友”,这个词可能用得有点重了。目前来看,两国更多是.............
  • 回答
    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复杂而多层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它既有历史渊源,也受到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贴上“盟友”或“对手”的标签。历史的羁绊与演变两国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 早期:革命友谊与蜜月期(.............
  • 回答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提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制裁中国”的说法,其逻辑基础在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战略关系,以及美国试图通过施加压力来阻止或削弱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中国与俄罗斯的“背靠背”战略关系近年来,中俄关系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紧密的“背靠背”.............
  • 回答
    中俄两国近期发布的这份《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无论从其内容到其象征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份外交文件,更是对当前国际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宣示。要理解这份声明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从时效性和背景来看,这份联合声明的发布绝非偶然。当.............
  • 回答
    关于联合国未能通过“乌克兰人道主义局势决议草案”的事件,涉及国际政治博弈、安理会机制以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事件,并梳理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细节1. 决议内容与提案方 该决议草案可能聚焦于缓解乌克兰人道主义危机,例如允许国际救援物资进入被占领土.............
  • 回答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关于“中国用传播谎言和假信息来支持俄罗斯”的指控,以及中方的驳斥,是一个值得深入关注的地缘政治和信息战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北约秘书长的指控及其背后的逻辑斯托尔滕贝格的指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北约和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对中国信息战略的普遍担忧和观察。这些.............
  • 回答
    2017年7月5日发布的《中俄关于当前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实为理解中俄关系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要判断这份声明是否标志着两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结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声明的内容、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首先,我们得明白“结盟”在国际关系中通常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关于兴奋剂的使用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领域,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不同的处理方式。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欧美国家运动员持证吃兴奋剂,而中国俄罗斯等国不持证吃”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历史演变以及现行的国际规则。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持证吃兴奋剂”这个说.............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多个维度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当前实力对比、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对比1. 军队规模与结构 中国:约200万常备军(2023年数据),军队规模庞大但现代化程度高,重点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
  • 回答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是否在“枯萎”,这一问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分析。中文互联网作为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生态、用户行为、平台策略和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着其发展态势。以下从几个关键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内容形态的结构性变化1. 短视频与图文的“双轨”发展 短视频崛起:抖音、快.............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 回答
    白求恩(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1937年至1939年期间,他主动奔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行动的典范。他的救助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个人信念和时代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需要1. 二战爆发与国际局势 .............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研究当前形势,涉及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等问题,释放的信号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政策立场和方向: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1. 强调“稳增长”主线 会议明确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强调要“稳住经济基.............
  • 回答
    解放战争(19461950年)期间,地下党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包括国统区、台湾等)建立的秘密组织,其存在和活动是中共在内战中争取群众、获取情报、破坏敌方、争取政治主动的关键手段。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地下党的角色与运作方式: 一、地下党的定义与组织结构1. 定义 地下党是中共在国统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