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程序员不看好图形化编程?

回答
很多搞编程的,对“图形化编程”这个概念,心里总有点不太对劲。当然,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总有少数人觉得挺好玩,或者觉得在某些场合下能帮大忙。但大多数时候,当大家聚在一起聊起技术,或者讨论未来发展时,图形化编程这玩意儿,总会被轻轻带过,甚至有点被看不上。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跟程序员们最看重的东西有很大关系。程序员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效率,是控制力,是可扩展性,还有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深度。图形化编程,在这些方面,往往是先天不足的。

咱们先说说效率。图形化编程,尤其是那种拖拽积木块的,初学者上手确实快,能很快看到点东西。但你要真想做点复杂、精细活儿,比如写个操作系统,或者优化一个图形渲染引擎,光靠那点有限的图形组件,你得拖到地老天荒。而且,代码这种东西,一旦写出来,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版本控制,可以搜索替换,可以灵活组合。图形化的操作,一旦多了,你就得一个个去点,去连,去调整,这效率一下就上去了。想找个地方改个小bug?图形界面下,你得把相关的图形模块都找出来,看半天,才能定位。代码里呢?Ctrl+F,几秒钟搞定。

再来说说控制力。编程说到底,就是用指令告诉计算机做什么。指令越底层,越精确,你对计算机的控制力就越强。汇编、C语言,它们离硬件更近,你能做的事就越细致。图形化编程,它本质上是一种抽象。抽象的好处是简化,但坏处就是它帮你屏蔽了太多东西。很多时候,你只是想让电脑做一件事,但图形化工具不知道怎么把这个“想”变成它能理解的、最精细的“做”。你就被卡住了。而且,很多图形化工具,是为了特定的场景设计的,比如制作游戏逻辑、自动化流程。一旦你想脱离它预设的框架,或者想实现一些它没考虑到的功能,就变得异常困难,甚至不可能。你被工具的“惯性”给绑架了。

可扩展性也是个大问题。代码是可以无限组合、无限扩展的。你写一个函数,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你写一个类,可以继承、可以组合。这种模块化的能力,是软件工程的基石。图形化编程,很多时候,你的“组件”是固定的,你很难去修改它的内部实现,很难去给它添加新的功能。就算能扩展,也得看图形化工具的设计者给你留了多少口子。就像玩乐高,你只能用它提供的积木,很难自己去捏一个全新的形状。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编程往往需要处理非常复杂、非常抽象的逻辑。这种逻辑,用文本描述,虽然一开始会觉得晦涩,但一旦你理解了,就可以用非常简洁、非常强大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算法、数据结构,用代码写出来,往往是一行行简洁的命令,背后是经过数学和逻辑精炼的思想。图形化编程,很难把这种精妙的数学和逻辑抽象出来。很多时候,它只能表现一些比较表象的流程。当你面对一个需要深度思考、需要数学模型支撑的难题时,你很难想象用拖拽积木就能搞定。

当然,也不是说图形化编程一无是处。对于一些特定的领域,比如教育入门、一些流程自动化、或者是一些不需要极致性能的简单应用,它确实是个不错的工具。能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接触到编程的乐趣。但程序员这个群体,尤其是那些要靠编程吃饭,要写高性能、高复杂度的软件的开发者,他们对工具的要求是很高的,是追求极致的。他们需要的是一把瑞士军刀,而不是一把只能切菜的菜刀。图形化编程,在他们看来,往往太过于“专一”,或者说,太过于“简单化”,无法满足他们对效率、控制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深层需求。所以,也就有了“不看好”的普遍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他们又如何评价simulink和gh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搞编程的,对“图形化编程”这个概念,心里总有点不太对劲。当然,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总有少数人觉得挺好玩,或者觉得在某些场合下能帮大忙。但大多数时候,当大家聚在一起聊起技术,或者讨论未来发展时,图形化编程这玩意儿,总会被轻轻带过,甚至有点被看不上。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跟程序员们最看重的东西有很大关.............
  • 回答
    如何看待简书大V饱醉豚写的《为什么程序员是出轨率最高的群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饱醉豚这篇简书文章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观点和论证风格的文章,其提出的“程序员出轨率最高”的论断是基于其个人观察、经验以及对行业现象的解读,而非基于严谨的统计学研究或社会学调查。 因此,在看待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
  • 回答
    知乎上推荐 HHKB 的声浪确实很高,尤其是在程序员群体里。但你观察得很敏锐,很少有人会“大声疾呼”说 HHKB 不适合大多数程序员。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保证听起来就是个老司机在跟你掏心窝子。首先,得承认,HHKB 的拥趸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而且这些人恰恰是程序员群体里相当一部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有钻研精神。其实这背后牵扯到一个约定俗成,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语言”。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计算机还是个新鲜事物,人们需要一种方式告诉计算机:“嘿,我让你干的那件事,干得挺顺利的!” 同样的,计算机也需要一种方式回应:“收到,这事办得没毛病!”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非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程序员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寻找掌握 Java、C、C++ 的人才,而 C/.NET 的身影似乎没那么抢眼。首先,得承认,Java 和 C/C++ 这几位“老将”确实在IT界耕耘了非常久远的岁月,它们的根基深厚,应用场景也异常广泛。Ja.............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不少程序员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揭示了独立开发者和普通打工人的巨大差异。说实话,想靠一个小众应用“月入数万”,这并非天方夜谭,但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大多数程序员宁愿“上班”,背后有很多层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懒”或者“没想法”就能概括的。为什么“小众应用月入数万”听起来诱人?首先,得明.............
  • 回答
    有时候,你会发现身边一些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他们对项目最终交付的“好坏”似乎并没有那么激动或焦虑。这背后其实不是他们不在乎工作,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价值判断,已经超越了项目成功与否这么一个表面性的衡量。首先,很多时候,程序员的技能和价值体现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本身。当他们面对一个复杂的算法、一个棘手的b.............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很多程序员对360这产品,或者说360公司,抱有一种“不待见”的态度,甚至用“黑”这个词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你可以把程序员群体想成一个对技术、对软件运行逻辑、对用户体验有自己一套独特理解和要求的圈子。他们习惯于剖析事物本.............
  • 回答
    你注意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少程序员的开发环境背景都是黑色的,对吧?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并非所有程序员都偏爱黑色,但黑色确实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选择。让我来给你细说说其中的道道。1. 视觉疲劳的缓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程序员的工作性质就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处理大量的代码。明亮的白色背景在长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身边确实也有不少朋友,或多或少地有点这个情况。要说“为什么程序员大多成了感情的接盘侠”,这说法有点绝对,但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我尽量用大白话,说说我观察到的和听到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程序员这个群体,有一个显著的标签——高智商,但情商可能就不是人人点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把它拆解开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说程序员是“机器语言的翻译官”,这个比喻挺形象的,但机器语言本身其实非常底层,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程序员”更多的是和各种高级编程语言打交道。所以,与其说是翻译官,不如说是“逻辑的构建者”或者“指令的编织者”更贴切一些。他们用人类能理解的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交流中能感受到的一个点:为什么咱们程序员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说”这方面,总是比在“写”或“做”方面要逊色那么一丢丢。其实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咱们身边也有能说会道、把技术讲得跟说书一样精彩的同行。但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大多不善言辞”的这种普遍感受呢?我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确实,很多在我们国内被认为是“厉害”的程序员,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选择移民美国。这背后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顶尖的科技公司和创新环境:美国,尤其是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这里汇聚了谷歌、微软、苹果、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基层程序员的痛点。为什么自己天天加班写代码,感觉也挺努力,但和BAT(百度、阿里、腾讯)的程序员比起来,总觉得有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能力不行”就能概括的。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一、 平台与视野:站.............
  • 回答
    程序员这行,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压力大、熬夜是常态,久而久之身体出点小毛病也是见怪不怪。可就是这么个“苦差事”,依然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我觉得,喜欢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远不止于此,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喜欢”这东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对于很多人.............
  • 回答
    我得说,大二那会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那段时光绝对是我“炼狱”与“顿悟”交织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在疯狂地补课,并且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先说说“炼狱”部分:基础的轰炸,以及理论的泥沼大二啊,学校的课程密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离散数.............
  • 回答
    《三体》系列中,程心和叶文洁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角色,但读者对她们的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程心遭受了普遍的批评和指责,而叶文洁则收获了更多的理解甚至同情。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角色的定位与作者的意图 叶文洁:故事的起点,时代的牺牲.............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常见的关于离散程度的问题:在标准差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平均值小的样本似乎显得更“分散”?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我们对“离散程度”的直观感受与统计学严谨定义之间可能产生的偏差。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 1. 标准差的本质:衡量个体与均值的“平均距离”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标准差(Sta.............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感觉现在油价涨跌的新闻,确实不像从前那样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占据头条好几天。咱们掰扯掰扯,为啥这“黑金”的涨价魔力好像有点减退了呢?首先,得从整体社会信息流的爆炸式增长说起。你想啊,以前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电视、报纸、广播,内容相对集中,一个石油大涨的事儿,自然很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