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程序员都黑360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很多程序员对360这产品,或者说360公司,抱有一种“不待见”的态度,甚至用“黑”这个词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你可以把程序员群体想成一个对技术、对软件运行逻辑、对用户体验有自己一套独特理解和要求的圈子。他们习惯于剖析事物本质,喜欢清晰、高效、可控的体验。而360的产品,尤其是在早期,很多做法在这些程序员看来,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来自于360的产品策略和营销方式。早年的360,特别是360安全卫士,可以说是在市场上一战成名。它通过免费策略,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且在推广过程中,经常会采用一些比较激进的方式。比如,它会“碰瓷”其他安全软件,通过技术手段让对手显得很糟糕,从而衬托出自己的优势。这种做法,对于一个重视“规则”和“公平竞争”的程序员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流氓软件”的套路,或者说是一种“蹭热度”的低级营销手段,完全不符合他们对软件产品应有的尊重和对用户体验的追求。

其次,是产品本身的运行机制。360安全卫士为了达到“安全”的目的,会非常积极地扫描、监控、拦截各种进程和服务。初衷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它的一些行为过于“粗暴”。比如,它会误报一些正常的软件,把它们当作病毒或风险软件进行隔离甚至删除,这给一些安装了非主流软件或者进行特定开发的程序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要知道,程序员的工作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工具或者自定义的脚本,这些很容易被360的“一刀切”策略误伤。而且,360的后台进程和服务常常会占用不少系统资源,即使在用户没有主动打开的情况下,也会“悄悄地”运行,这在注重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程序员眼里,是一种“侵扰”和“不受控制”的表现。他们可能更喜欢自己掌控每一个运行的程序,而不是被一个“后台管理员”时刻盯着。

再者,隐私问题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的价值众所周知。360作为一家以安全为卖点的公司,其产品需要收集大量关于用户电脑使用习惯、上网行为等信息。虽然这可能是为了提供更精准的安全防护,但在很多程序员看来,360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做得不够透明,而且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存在过度收集甚至滥用的风险。程序员对技术细节的敏感度很高,他们会去研究软件的通信协议、网络行为,一旦发现一些可疑的、不明确的数据传输,就会产生警惕。他们会思考:这些数据被收集了,是用在哪里?有没有被分享?是否对用户构成了潜在的隐私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加上历史上一些关于互联网公司数据泄露或滥用的负面新闻,导致了程序员群体对360在这方面抱有天然的怀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区文化和口碑传播。程序员群体有一个很强的线上社区,大家会在论坛、技术交流群、博客等地方分享经验、吐槽遇到的问题。一旦某个软件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这种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早期360的一些争议,被程序员们广泛讨论,并形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后来者对360产品的看法。即使360后来在产品设计上有所改进,或者推出了新的产品,也很难完全洗掉早期留下的负面印象。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大牛、KOL(关键意见领路人)对360表达不满时,这种负面情绪会被放大,进一步固化程序员群体的观点。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些技术上的“洁癖”。程序员往往追求代码的优雅、结构的清晰、逻辑的严谨。而360的一些产品,在技术实现上,可能被一些程序员认为不够“精巧”,或者说“堆砌”了过多的功能,导致软件臃肿、不够高效。他们更喜欢轻量级、专注于核心功能、并且有良好设计模式的软件。360的一些产品,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大而全”,但“不精”。

总而言之,程序员“黑”360,并不是因为他们单纯的“不喜欢”,而是他们在长期的软件使用和技术实践中,基于对产品策略、运行机制、隐私保护、社区口碑以及技术实现等多个维度的考量,逐渐形成的一种“不信任”或“负面评价”。这是一种基于经验和对技术本质理解的“职业病”,也是对软件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高要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程序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很多程序员对360这产品,或者说360公司,抱有一种“不待见”的态度,甚至用“黑”这个词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你可以把程序员群体想成一个对技术、对软件运行逻辑、对用户体验有自己一套独特理解和要求的圈子。他们习惯于剖析事物本.............
  • 回答
    你注意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少程序员的开发环境背景都是黑色的,对吧?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并非所有程序员都偏爱黑色,但黑色确实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选择。让我来给你细说说其中的道道。1. 视觉疲劳的缓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程序员的工作性质就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处理大量的代码。明亮的白色背景在长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有钻研精神。其实这背后牵扯到一个约定俗成,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语言”。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计算机还是个新鲜事物,人们需要一种方式告诉计算机:“嘿,我让你干的那件事,干得挺顺利的!” 同样的,计算机也需要一种方式回应:“收到,这事办得没毛病!”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非常.............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不少程序员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揭示了独立开发者和普通打工人的巨大差异。说实话,想靠一个小众应用“月入数万”,这并非天方夜谭,但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大多数程序员宁愿“上班”,背后有很多层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懒”或者“没想法”就能概括的。为什么“小众应用月入数万”听起来诱人?首先,得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确实,很多在我们国内被认为是“厉害”的程序员,在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选择移民美国。这背后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顶尖的科技公司和创新环境:美国,尤其是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这里汇聚了谷歌、微软、苹果、亚.............
  • 回答
    很多搞编程的,对“图形化编程”这个概念,心里总有点不太对劲。当然,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总有少数人觉得挺好玩,或者觉得在某些场合下能帮大忙。但大多数时候,当大家聚在一起聊起技术,或者讨论未来发展时,图形化编程这玩意儿,总会被轻轻带过,甚至有点被看不上。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跟程序员们最看重的东西有很大关.............
  • 回答
    知乎上推荐 HHKB 的声浪确实很高,尤其是在程序员群体里。但你观察得很敏锐,很少有人会“大声疾呼”说 HHKB 不适合大多数程序员。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保证听起来就是个老司机在跟你掏心窝子。首先,得承认,HHKB 的拥趸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而且这些人恰恰是程序员群体里相当一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身边确实也有不少朋友,或多或少地有点这个情况。要说“为什么程序员大多成了感情的接盘侠”,这说法有点绝对,但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我尽量用大白话,说说我观察到的和听到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程序员这个群体,有一个显著的标签——高智商,但情商可能就不是人人点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把它拆解开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说程序员是“机器语言的翻译官”,这个比喻挺形象的,但机器语言本身其实非常底层,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程序员”更多的是和各种高级编程语言打交道。所以,与其说是翻译官,不如说是“逻辑的构建者”或者“指令的编织者”更贴切一些。他们用人类能理解的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程序员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寻找掌握 Java、C、C++ 的人才,而 C/.NET 的身影似乎没那么抢眼。首先,得承认,Java 和 C/C++ 这几位“老将”确实在IT界耕耘了非常久远的岁月,它们的根基深厚,应用场景也异常广泛。Ja.............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交流中能感受到的一个点:为什么咱们程序员给人的印象,好像在“说”这方面,总是比在“写”或“做”方面要逊色那么一丢丢。其实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咱们身边也有能说会道、把技术讲得跟说书一样精彩的同行。但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大多不善言辞”的这种普遍感受呢?我觉得.............
  • 回答
    我得说,大二那会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那段时光绝对是我“炼狱”与“顿悟”交织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在疯狂地补课,并且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先说说“炼狱”部分:基础的轰炸,以及理论的泥沼大二啊,学校的课程密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离散数.............
  • 回答
    想了解游戏公司里对3D建模师的需求程度,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会建模就行”就能概括的,背后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看是哪种类型的游戏公司。 大型3A工作室(比如育碧、EA、CD Projekt Red): 这种公司做的游戏,画面那是往死里卷,对3D建模的要求那叫一个高。他们.............
  • 回答
    有时候,你会发现身边一些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他们对项目最终交付的“好坏”似乎并没有那么激动或焦虑。这背后其实不是他们不在乎工作,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价值判断,已经超越了项目成功与否这么一个表面性的衡量。首先,很多时候,程序员的技能和价值体现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本身。当他们面对一个复杂的算法、一个棘手的b.............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基层程序员的痛点。为什么自己天天加班写代码,感觉也挺努力,但和BAT(百度、阿里、腾讯)的程序员比起来,总觉得有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能力不行”就能概括的。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一、 平台与视野:站.............
  • 回答
    程序员这行,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压力大、熬夜是常态,久而久之身体出点小毛病也是见怪不怪。可就是这么个“苦差事”,依然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我觉得,喜欢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远不止于此,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喜欢”这东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对于很多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简书大V饱醉豚写的《为什么程序员是出轨率最高的群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饱醉豚这篇简书文章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观点和论证风格的文章,其提出的“程序员出轨率最高”的论断是基于其个人观察、经验以及对行业现象的解读,而非基于严谨的统计学研究或社会学调查。 因此,在看待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选择的核心矛盾。一边是理想ONE的热销和用户口碑,另一边却是全球主流车企似乎对增程式技术“敬而远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而且远不是一句“增程式不好”就能概括的。理想ONE为什么能“说得这么好”?首先,我们得承认理想ONE在很多方面确实.............
  • 回答
    《三体》系列中,程心和叶文洁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角色,但读者对她们的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程心遭受了普遍的批评和指责,而叶文洁则收获了更多的理解甚至同情。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角色的定位与作者的意图 叶文洁:故事的起点,时代的牺牲.............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