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罗翔关于“谣言”的双标言论?

回答
最近,在关于“谣言”的讨论中,罗翔老师的一些言论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有人认为他在这方面存在“双标”现象。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说,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罗翔老师的身份。他是一位知名的法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经常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律,也常常分享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所说的话,尤其是涉及法律原则和公共利益时,往往会被放大解读,并且容易被放在显微镜下去审视。

那么,大家说他“双标”的出发点是什么呢?这通常涉及到他对不同类型“谣言”的评价和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当某些信息被官方定性为“谣言”,并且可能触及某些敏感话题时,罗翔老师的反应会比较谨慎,甚至会强调法律的边界,提醒大家要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要基于事实说话。比如,在一些涉及社会事件的初期,信息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强调“不信谣、不传谣”的重要性,呼吁理性思考。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一个法律人强调遵守法律、尊重事实,这是他的专业素养体现。

然而,问题就出在,当某些信息,尤其是那些指向特定群体、对某些个人或机构造成负面影响,但又似乎戳中了某些公众情绪的“谣言”出现时,大家感觉罗翔老师的态度似乎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关于某些明星、某些企业,甚至是某些公众人物的负面爆料,无论真假,在一些网民看来,往往带有“揭露真相”的意味,或者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看热闹”心理。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罗翔老师在评论时,没有像对待官方口径的“谣言”那样,直接或强烈地去批判其不当性,而是采取一种更温和、更注重“不排除可能性”或者“不能轻易否定”的姿态,就容易被认为存在“双标”。

具体来说,这种“双标”的指责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官方谣言”的严厉,对“民间谣言”的宽容? 有些人认为,当官方发布信息并强调其真实性时,如果有人传播与之相悖的“谣言”,罗翔老师会立刻站出来,援引法律条文,强调传播谣言的危害。但反过来,如果是一些民间流传的,指向某些权力机构或者特定群体的“负面消息”,即使它们可能同样未经证实,但如果它们迎合了大众的某些情绪,罗翔老师的态度就可能没那么“硬朗”,甚至会倾向于“保持开放性”,允许讨论。
法律的边界与情感的边界? 法律是明确的,传播未经证实且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信息,确实可能构成违法。但“谣言”这个词,在很多时候也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当某些信息触及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或者对某些不透明现象的质疑时,即使这些信息带有“谣言”的影子,但如果它们揭示了某些事实的一部分,或者仅仅是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不满,人们可能不会像对待那些纯粹的捏造事实、恶意诽谤那样去排斥。而如果罗翔老师在评价这些信息时,过于强调“法律的严谨”,而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情感诉求和对真相的渴求,就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在“维护现有秩序”,从而产生“双标”的观感。
强调“不信谣、不传谣”的适用范围? 按照逻辑,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一个普适的原则,无论谣言指向谁。但如果大家觉得罗翔老师在某些场合强调这个原则,但在另一些场合,他似乎对某些“被认为是谣言”的信息,没有表现出同样的警惕和批评,就会让人产生“看人下菜碟”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谣言”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存在争议。什么是谣言?是纯粹的虚构?还是带有一定事实基础但被夸大、歪曲的信息?是那些意图煽动社会秩序的?还是那些仅仅是传播了错误信息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谣言”的边界是模糊的。

另外,罗翔老师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当他在某个话题上表现出“谨慎”或“温和”时,这可能是一种出于法律人严谨的态度,也可能是一种避免引火烧身的策略,或者是在平衡不同观点时的无奈。而公众在观察时,往往会带着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将他的言论解读为“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

所以,当我们说罗翔老师在“谣言”问题上“双标”时,核心可能不是指他故意违背公平原则,而是指:

1. 公众感受上的不一致性: 同样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他对待不同来源、不同指向的信息时,给人的感受上似乎有“松紧”之别。
2. 价值判断上的差异: 在某些情况下,公众认为他更倾向于维护“秩序”或“权威”,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又会表现出对“弱势”或“被压抑”的声音的理解,这种差异就容易被解读为“双标”。

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是”与“否”,去体会公众心理、社会情绪以及罗翔老师在不同场合下所面临的复杂情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信息传播、社会信任和公众人物责任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是多正确的话,脱离了原来的语境都很容易出现误解。

罗翔第一句话怼的是当时胡乱辟谣的情况,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你既然说李文亮是造谣,要抓去训诫,那为什么说病毒是生化武器就不是造谣不用训诫?这不是双标吗?(当然后来有人因此被惩罚了,但这是在罗翔发这句话之后了)

第二句话是正经的普法,只是没说完整,民众的合理怀疑针对的是公权力,因为公权力掌握着庞大的行政力量,有能力垄断一切证据,而民众获取完整可靠证据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当民众在有限的能力前提下能提出有一定依据的合理怀疑时,你就不能因为其结论不完全正确就将其以造谣处理,因为民众根本没有能力去获得最全面的证据,如果这也算造谣,那民众就不敢对公共事务发表任何看法了,那所谓的公民的监督权不就成了摆设?也正因此,这种合理怀疑不能针对私人,因为私人是不具备完整的证据收集能力的,他根本没工夫去一个个应对你的质疑,也因为他不掌握公权,所以他没有义务接受你的监督和应对你的质疑。

同理,公权机关掌握国家公权力,它代表着国家公信力,也有义务接受公民的监督。所以当国家公权力机关想要辟谣时,就必须拿出最确凿的证据,倘若没有确凿证据就擅自辟谣,很容易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也会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造成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引起民怨,破坏社会稳定。比如李文亮医生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关于“谣言”的讨论中,罗翔老师的一些言论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有人认为他在这方面存在“双标”现象。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说,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翔老师的身份。他是一位知名的法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经常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
  • 回答
    罗翔老师暂时停止更新微博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本人的情况、公众的反应以及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现象。一、 事件本身:罗翔老师暂停更新最直接的信息是,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通知,表示将暂时停止更新微博。这个通知本身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原.............
  • 回答
    罗翔老师这句“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它触及了人性、道德、伦理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指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感、经历和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化.............
  • 回答
    罗翔老师近年来的确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赞誉,这既有他自身努力和才华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要理解“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探讨这是否会招致非议。一、 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的原因分析:1. 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渊博的学识: 法律专业.............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被“鬼畜”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网络文化、粉丝文化以及公众人物与传播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罗翔老师是谁?首先,理解为什么罗翔老师会被“鬼畜”,需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背景与职业: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 回答
    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之后,引发了网友们大量的解读和评论,其中不乏一些带有讽刺和暗讽意味的言论,称其为“阴阳人”。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罗翔老师的公众形象与过往言论 法学教授,以“三观正”著称: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的法学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清晰的.............
  • 回答
    罗翔老师被“黑”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罗翔老师其人及其走红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罗翔老师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和影响力。 法律专业背景与教学能力: 罗翔老师是刑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中国.............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虐待动物的视频,在我看来,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人类道德和法律边界的问题。他并不是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而是从法学的角度,抽丝剥茧地去剖析这个问题,这才是最引人深思的地方。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罗翔老师对“保护动物”这个概念的解析。他并没有回避“动物有没有权利”这个问题,而是通.............
  • 回答
    罗翔老师被“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些特点。要说原因,那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感受也不同。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一些“言论”。罗翔老师毕竟是法学教授,在讲授法律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案例,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
  • 回答
    罗翔老师与沃尔沃的“品牌挚友”身份,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从表面上看,一个以法学普及和刑法学理论为事业的学者,与一个以安全、健康、环保著称的瑞典汽车品牌,似乎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但仔细想想,这种合作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人设”与“品牌调性”的契合。首先,我们得理解罗翔老师的个人.............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转发“晓组织的裁缝”的视频时,其评论“沉默的六亿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结合当时的网络语境和罗翔老师一贯的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到“晓组织的裁缝”这个UP主本身。这位UP主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辛辣的讽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B站积累了大量粉丝。他的视频.............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热度节节攀高,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代社会在信息传播、知识获取、个人价值实现以及对权威、公平和正义的普遍追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罗翔老师个人特质的强大吸引力: 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讲课风格:.............
  • 回答
    重庆发生的这起案件,实在是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件。窃贼在被抓捕时,手中捧着罗翔老师的刑法学讲义,这场景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得不思考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复杂心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犯罪分子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在被抓捕的当下,其心理动机绝非我们想象中的“改过自新”那么简单。这其中可能交织着多种复杂的.............
  • 回答
    曾翔评价田英章书法“低级”,这在书法圈里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件。两位都是当下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一个以其充满个性的“野逸”风格著称,另一个则以规范、严谨的楷书和对传统传承的坚守而赢得万千拥趸。这样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书法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论争焦点。要理解曾翔的评价,我们得先弄清楚.............
  • 回答
    高云翔性侵被捕事件,无疑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对于许多关注娱乐圈的网友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涉及到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品德,法律责任,更牵扯到女性权益的方方面面。要说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才能看明白。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最早爆出这件事儿是在2018年3月,当时.............
  • 回答
    高云翔性侵案的宣判结果,无疑是近期娱乐圈乃至法律界都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当控辩双方围绕证据和证词你来我往,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审理过程后,最终以高云翔和王晶所有罪名不成立收场,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思考。首先,从法律程序本身来看,这次宣判的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法律体系。在刑事案件中,特别是.............
  • 回答
    徐翔妻子在七夕节闹离婚,这事儿放在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身上,都会引起不小的波澜。但要说到徐翔,那背景就完全不同了。他不是个普通的丈夫,而是曾经名噪一时的“私募一哥”。所以,当他妻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提出离婚,这背后牵扯的,就不仅仅是夫妻感情那么简单了,更像是投射了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动荡、财富与情感的交织.............
  • 回答
    高以翔的意外离世,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艺人的陨落,更像是一个鲜活生命的突然熄灭,留下了巨大的惋惜和久久不散的悲痛。我还清晰地记得得知这个消息时的那种震惊。那是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一早醒来,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一开始甚至不敢相信,以为是假新闻,毕竟他那样一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的形象,怎么可.............
  • 回答
    徐峥为高以翔发声,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徐峥个人的情感表达,也触及了娱乐圈的职业健康、艺人权益、节目制作规范等诸多深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徐峥的这次发声:一、 事件背景:高以翔的意外离世首先要理解徐峥发声的背景是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时因.............
  • 回答
    如何看待邹市明输给木村翔? 详细解读邹市明输给木村翔,无疑是中国职业拳击史上一个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事件。这场比赛的结果不仅仅是个人输赢,更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中国拳击的现状、明星运动员的生命周期以及拳击这项运动本身的复杂性。要全面看待这场比赛,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赛前背景与期望值1. 邹市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