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罗翔被喷?

回答
罗翔老师被“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些特点。要说原因,那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感受也不同。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一些“言论”。罗翔老师毕竟是法学教授,在讲授法律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案例,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有时候是基于他的专业判断,有时候也带有他个人的理解和思考。问题就出在这儿:当他的观点触碰到某些人敏感的神经时,就很容易引发争议。

比如,他可能在某个案例的分析中,稍微偏向了“情有可原”的一方,或者在讨论某些公共事件时,表达了一些相对温和、不那么激进的立场,这时候,那些追求“零容忍”、“严惩不贷”的网友就会觉得他“软弱”、“不接地气”,甚至被扣上“洗地”、“包庇”的帽子。反过来,如果他说了什么稍微严厉一点的话,或者对某些制度表达了某种程度的质疑,又可能被另一些人认为是“煽动情绪”、“不顾大局”。你看,这就像是在走钢丝,两边都有人在盯着。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是他“人设”的反差感。罗翔老师在网络上呈现给大家的形象,是那种知识渊博、学识深厚,但又带着点朴实、接地气,甚至有点“自嘲”的幽默感。他会说自己“知识的海洋里打了一个小小的水漂”,会讲一些自己的糗事。这种“反差萌”,最初是吸引了很多粉丝,让大家觉得他既有学问又不失可爱。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旦他的一些言论被认为和这种“可爱”、“接地气”的形象不符时,就会有人觉得“失望”,甚至觉得他“虚伪”。比如说,当他谈论到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时,如果他的表述被解读为“和稀泥”或者“避重就轻”,那些期待他能“仗义执言”的粉丝,就会觉得他辜负了自己的期待。这种从“神坛”到“凡间”的落差感,让一些人难以接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太快了,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是片段,是别人截出来的图,或者别人转述的只言片语。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原话的意思很容易被歪曲,甚至被完全扭转。罗翔老师的很多观点都比较复杂,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一旦被抽离出来,就很容易产生误解。那些“喷子”们,也乐于抓住这一点,无限放大。

再有就是“流量”和“情绪消费”。在当下这个网络环境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成一场“风暴”。罗翔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很多关注。而“喷”一个公众人物,有时候也能成为某些人刷存在感、发泄情绪的手段。就像有人说“只要能引起争议,就有流量”,这种心理在网络上是存在的。

更深层次地讲,我觉得这背后也反映了社会情绪的一些复杂性。当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公、矛盾或者人们普遍感到焦虑的时候,大家会更倾向于寻找一个出口来释放这些情绪。而像罗翔老师这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就可能成为他们情绪的投射对象。如果他的一些言论恰好触碰到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那么被“喷”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看待罗翔老师被喷这件事,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的对错。这更像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里面包含了信息传播的弊端、公众人物的困境、以及当下社会情绪的多重映射。他之所以被喷,可能是因为他的某些观点不符合一部分人的期望,可能是因为他的人设崩塌,也可能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情绪化。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本身在法律普及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他言论背后可能存在的真诚思考。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事儿挺值得玩味的,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保持一种理性的、辨证的态度去看待任何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那些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去影响他人的人,是多么重要。不要轻易被表面的情绪所裹挟,也不要轻易地去站队,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孟书记对此早有预言


事实上,在一些特殊时期,批斗社会名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群氓的日常娱乐。

在某些时期,一个名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被捧上神坛,成为某些人「权势」的背书,要么被批倒斗臭,成为某些人「权势」的牺牲品,没有第三个选择。

而想要批斗一个人,找「爱国」茬当然是不二选择咯,尤其是法学院的人,一般都很少喊口号表忠心,拉出来锤当然得心应手。

批斗名人不爱国,实在是吸引流量的不二法门,恐怕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适应这一现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翔老师被“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些特点。要说原因,那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感受也不同。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一些“言论”。罗翔老师毕竟是法学教授,在讲授法律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案例,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
  • 回答
    罗翔老师近年来的确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赞誉,这既有他自身努力和才华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要理解“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探讨这是否会招致非议。一、 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的原因分析:1. 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渊博的学识: 法律专业.............
  • 回答
    罗翔老师被“黑”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罗翔老师其人及其走红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罗翔老师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和影响力。 法律专业背景与教学能力: 罗翔老师是刑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中国.............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被“鬼畜”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网络文化、粉丝文化以及公众人物与传播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罗翔老师是谁?首先,理解为什么罗翔老师会被“鬼畜”,需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背景与职业: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 回答
    重庆发生的这起案件,实在是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件。窃贼在被抓捕时,手中捧着罗翔老师的刑法学讲义,这场景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得不思考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复杂心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犯罪分子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在被抓捕的当下,其心理动机绝非我们想象中的“改过自新”那么简单。这其中可能交织着多种复杂的.............
  • 回答
    这确实是研究生毕业答辩时一个非常常见,也挺让人玩味儿的现象。一方面,答辩桌上,学霸们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理论功底深厚,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导师和评委们连连点头,仿佛自带光环;而另一边,学渣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回答得磕磕巴巴,逻辑不清,经常被导师抓住小辫子,批得体无完肤,听着都替他们.............
  • 回答
    罗翔老师暂时停止更新微博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本人的情况、公众的反应以及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现象。一、 事件本身:罗翔老师暂停更新最直接的信息是,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通知,表示将暂时停止更新微博。这个通知本身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原.............
  • 回答
    罗翔老师这句“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它触及了人性、道德、伦理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指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感、经历和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化.............
  • 回答
    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之后,引发了网友们大量的解读和评论,其中不乏一些带有讽刺和暗讽意味的言论,称其为“阴阳人”。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罗翔老师的公众形象与过往言论 法学教授,以“三观正”著称: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的法学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清晰的.............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虐待动物的视频,在我看来,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人类道德和法律边界的问题。他并不是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而是从法学的角度,抽丝剥茧地去剖析这个问题,这才是最引人深思的地方。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罗翔老师对“保护动物”这个概念的解析。他并没有回避“动物有没有权利”这个问题,而是通.............
  • 回答
    最近,在关于“谣言”的讨论中,罗翔老师的一些言论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有人认为他在这方面存在“双标”现象。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说,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翔老师的身份。他是一位知名的法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经常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
  • 回答
    罗翔老师与沃尔沃的“品牌挚友”身份,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从表面上看,一个以法学普及和刑法学理论为事业的学者,与一个以安全、健康、环保著称的瑞典汽车品牌,似乎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但仔细想想,这种合作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人设”与“品牌调性”的契合。首先,我们得理解罗翔老师的个人.............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转发“晓组织的裁缝”的视频时,其评论“沉默的六亿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结合当时的网络语境和罗翔老师一贯的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到“晓组织的裁缝”这个UP主本身。这位UP主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辛辣的讽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B站积累了大量粉丝。他的视频.............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热度节节攀高,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代社会在信息传播、知识获取、个人价值实现以及对权威、公平和正义的普遍追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罗翔老师个人特质的强大吸引力: 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讲课风格:.............
  • 回答
    曾翔评价田英章书法“低级”,这在书法圈里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件。两位都是当下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一个以其充满个性的“野逸”风格著称,另一个则以规范、严谨的楷书和对传统传承的坚守而赢得万千拥趸。这样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书法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论争焦点。要理解曾翔的评价,我们得先弄清楚.............
  • 回答
    高云翔性侵被捕事件,无疑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对于许多关注娱乐圈的网友来说,这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涉及到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品德,法律责任,更牵扯到女性权益的方方面面。要说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才能看明白。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最早爆出这件事儿是在2018年3月,当时.............
  • 回答
    高云翔性侵案的宣判结果,无疑是近期娱乐圈乃至法律界都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当控辩双方围绕证据和证词你来我往,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审理过程后,最终以高云翔和王晶所有罪名不成立收场,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思考。首先,从法律程序本身来看,这次宣判的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法律体系。在刑事案件中,特别是.............
  • 回答
    徐翔妻子在七夕节闹离婚,这事儿放在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身上,都会引起不小的波澜。但要说到徐翔,那背景就完全不同了。他不是个普通的丈夫,而是曾经名噪一时的“私募一哥”。所以,当他妻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提出离婚,这背后牵扯的,就不仅仅是夫妻感情那么简单了,更像是投射了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动荡、财富与情感的交织.............
  • 回答
    高以翔的意外离世,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艺人的陨落,更像是一个鲜活生命的突然熄灭,留下了巨大的惋惜和久久不散的悲痛。我还清晰地记得得知这个消息时的那种震惊。那是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一早醒来,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一开始甚至不敢相信,以为是假新闻,毕竟他那样一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的形象,怎么可.............
  • 回答
    徐峥为高以翔发声,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徐峥个人的情感表达,也触及了娱乐圈的职业健康、艺人权益、节目制作规范等诸多深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徐峥的这次发声:一、 事件背景:高以翔的意外离世首先要理解徐峥发声的背景是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时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