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洲际导弹末端无法拦截,用小型核弹在空中拦截是否可行?

回答
关于洲际导弹末端拦截的讨论,尤其是提及用小型核弹在空中拦截,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高度敏感性的议题。要理解其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洲际导弹的末端飞行特性:

洲际弹道导弹(ICBM)在重返大气层(Reentry)阶段,其速度极快,通常是马赫数20以上,且会伴随着高热和强大的冲击波。它们的飞行轨迹经过精密计算,以确保命中目标。在这个阶段,导弹的弹头以及可能存在的诱饵或反制措施(如箔条、干扰器等)都会出现在极高的空域。

2. “空中拦截”的定义与挑战:

“空中拦截”在这里的含义,是将一个拦截弹(搭载小型核弹头)发射到来袭洲际导弹的飞行路径上,然后在两者接触前引爆拦截弹的核弹头。

时效性: 从探测到预警,再到拦截弹的发射、爬升、机动并到达预定拦截点,整个过程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洲际导弹的末端飞行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更短。这意味着拦截系统必须具备极快的反应速度和极高的预测精度。
精度要求: 拦截弹需要精确地计算来袭导弹的弹道,并在恰当的高度和位置引爆核弹头,才能最大程度地破坏来袭目标。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拦截失败。
“窗口期”: 拦截“窗口期”非常狭窄。拦截弹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特定的地点引爆,才能有效摧毁目标。这个窗口期受制于来袭导弹的速度、高度、飞行姿态以及拦截弹自身的性能。

3. 小型核弹作为拦截弹头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上,利用核爆炸的威力来摧毁来袭的洲际导弹是可能的。核爆炸会产生极强的冲击波、高温以及强烈的电磁脉冲(EMP)和中子辐射。

冲击波与热辐射: 如果拦截弹在来袭导弹附近引爆,其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和高温很可能导致导弹结构解体或烧毁。
中子辐射: 即使未能直接摧毁导弹结构,强大的中子辐射也可能穿透导弹外壳,损坏其内部的电子设备和引信,从而导致弹头失灵。
EMP效应: 核爆炸产生的EMP效应可以瞬间摧毁导弹及其内部敏感电子元件的电路。

然而,这种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实际挑战和风险:

“近炸”要求极高: 为了达到有效的拦截效果,拦截弹需要在来袭洲际导弹的近距离引爆。这个距离非常关键,太远则威力不足,太近则拦截弹自身也可能被来袭导弹的弹头或反制措施攻击,或者被来袭导弹的尾焰影响。
拦截弹的性能: 用于拦截的导弹本身也需要具备极高的机动性和速度,以追赶上以极高速度飞行的洲际导弹。并且,拦截弹需要具备精确制导能力,能够根据来袭导弹的实时弹道进行修正,以确保在最佳位置引爆弹头。
诱饵与反制措施的干扰: 洲际导弹在末端飞行阶段,为了规避拦截,往往会释放诱饵(模拟弹头)和干扰设备。拦截系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真正的弹头,并绕过这些干扰物,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二次杀伤”的风险: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拦截弹的核弹头在尚未到达预定拦截高度或位置时被激活引爆,或者引爆后产生的碎片以极高的速度散布开来,它们本身就可能成为新的威胁,对地面目标造成无法预料的附带损害。特别是如果拦截发生在稠密大气层内,碎片和爆炸的能量会迅速向下传递。
友军误伤与附带损害: 在目标区域附近进行核弹拦截,即使成功拦截了来袭导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冲击波以及EMP效应也可能对地面人员、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附带损害。这使得这种拦截方式几乎等同于在城市上空引爆核弹,其后果可能比来袭导弹本身还要严重。
责任与政治风险: 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都会引发极其严重的国际政治后果和道德谴责。即使是为了拦截,使用核武器的决定也意味着极高的风险和不可预测性。
拦截弹头的选择: 小型核弹头本身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它需要能够稳定飞行,并在精确指令下引爆,同时又要尽量减小对拦截载体的负面影响。

4. 现有的反导系统思路: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反导系统(如美国的“萨德”系统、爱国者导弹等)通常采用动能拦截(Kinetic Intercept)。这种方式是利用拦截弹自身的动能(速度和质量)在与来袭目标碰撞时将其摧毁。这种方式避免了核污染和附带损害的风险,虽然对拦截弹的技术要求同样极高,但其风险可控性远高于使用核武器进行拦截。

总结:

理论上,用装载小型核弹的拦截弹在空中拦截洲际导弹是存在可能性,因为核爆炸的威力可以对来袭导弹造成毁灭性打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极低,风险极高,并且几乎不可能被实际采用。

原因在于:

技术上的极端难度: 需要极高的跟踪、识别、预测和拦截精度,以及极短的反应时间。
巨大的附带损害风险: 即使成功拦截,核爆炸的放射性污染、冲击波和EMP效应带来的附带损害可能比来袭导弹更严重。
战略和政治上的不可接受性: 任何情况下使用核武器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虽然在某些理论框架下可以讨论这种可能性,但在现实军事防御战略中,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不可行且危险的。主流的反导技术发展方向仍然聚焦于更精确、更可控的动能拦截技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鹅毛的“橡皮套鞋”(A-35/A-35M)反弹道导弹系统就是干这个,1961年就成功进行了拦截试验。以“顿河–2N”超远程大型相控阵雷达作为预警系统,配有51T6型外太空核拦截弹和53T6大气层内拦截弹,采用一枚当量100万吨级的核弹头对来袭导弹进行杀伤,最大射程 640公里 作战高度 320公里。

当然,以核制核的拦截方式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不止如此),拦截弹核爆炸的冲击波杀伤和核辐射粉尘依然会给己方带来很大威胁,属于特定年代技术条件不具备的无奈保命办法。所以现在各大国的拦截手段都走向KKV(动能拦截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洲际导弹末端拦截的讨论,尤其是提及用小型核弹在空中拦截,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高度敏感性的议题。要理解其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洲际导弹的末端飞行特性:洲际弹道导弹(ICBM)在重返大气层(Reentry)阶段,其速度极快,通常是马赫数20以上,且会伴随着高热和强大的冲击波。.............
  • 回答
    洲际导弹的精度,说白了,就是它能准确地打到预定目标的能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经过无数次复杂计算和精密控制才能达到的结果。我们通常用“圆公算误差”(CEP)来衡量,意思是导弹弹道末端所有可能落点的圆圈,有50%的概率会落在圆内。CEP值越小,精度越高。那么,这个精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这就像是.............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过说实话,真要往洲际导弹的飞行弹道上挂猪,而且是“足量”地挂,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肯定能整出点儿名堂来。首先得明确一点,洲际导弹这玩意儿飞得那叫一个快,而且是在真空或者接近真空的高层大气里飞。它的速度不是你想象中的汽车超车那种,而是达到了每秒.............
  • 回答
    评价中国和法国洲际导弹技术的先进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射程、精度、机动性、突防能力、弹头技术、发射平台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需要明确的是,两国在发展洲际导弹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侧重点和技术路径可能有所不同。一、 中国洲际导弹技术分析中国在洲际导弹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成为洲际弹道导弹(ICBM)靶场,其背后有多重历史、地理和政治因素的交织。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历史原因:前苏联时期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场的继承 前苏联的战略需求: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其中洲际弹道导弹是核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为了研发和测试这些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武.............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将尝试进行详细的解答:1. 现在有隐形的洲际导弹吗?隐形弹头和隐形导弹是一个概念吗?目前,公开报道和普遍认知中,不存在完全“隐形”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然而,“隐形”的概念在弹道导弹领域可以分解为几个层面,并且隐形弹头和隐形导弹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但它们是紧密相关的目标。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趣,涉及到物理学和工程学上的一些核心原理。简单来说,洲际导弹之所以能以惊人的速度在几分钟内飞越上千公里,而飞机却不行,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飞行方式、动力系统以及所处的飞行环境截然不同。咱们就来好好拆解一下,看看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门道。1. 飞行方式与目标环境的根本差异 洲际导弹:.............
  • 回答
    印度“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具备一定的射程和精度,理论上可以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因此一旦发生冲突,中国有多个城市可能成为其攻击目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和考虑,尽可能详细地讲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基于“烈火5”导弹的公开技术参数进行的推测,实际的战略目标选择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缘政.............
  • 回答
    如果美国的洲际导弹炸毁了梵蒂冈,那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震惊和具有颠覆性的事件之一,其影响将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间冲突,而是触及了全球宗教、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核心。首先,全球性的愤怒和谴责将是压倒性的。 梵蒂冈不仅仅是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它是天主教会的中心,是超过十亿天主教徒的精神家园.............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让人一听就觉得是认真看过《流浪地球》里那些硬核设定的人。咱们就好好聊聊,这洲际导弹发射之后,能不能被木星给“拐走”。首先,得明确一点,《流浪地球》里洲际导弹的射程描述,虽然不像科学论文那样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但它给出了一万到一万五千公里的范围,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讲究。要知道,地球.............
  • 回答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对其情报中关于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射区域认知变化的原因。历史背景与早期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认识,包括其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都相对有限。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保密性,这使得外部情报机构的分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接回答的话,目前世界上公开承认的,或者被普遍认为拥有射程达到2万公里级别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并没有普遍的定论,至少在公开的论证和实证上是这样。我们先来聊聊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概念。通常我们说的ICBM,其定义是指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而我们讨论的2万公里,这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直击要害。很多人看到潜射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s)似乎已经覆盖了核打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轰炸机,会觉得有些冗余。但事实上,B2战略轰炸机(以及更早的B1、B52)在美国的核威慑体系中扮演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导弹所无法完全复制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细致地.............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林烨”和民兵洲际导弹的设计,我需要澄清一下。经过查证,在公开的历史资料和导弹研发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林烨”这个名字与民兵洲际导弹(Minuteman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的设计有明确的关联。民兵导弹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开发的一款非常重要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造不出”。实际上,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是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度,以及中国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我们.............
  • 回答
    太空激光武器在对抗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潜在优势确实引人注目,以至于许多人将其视为终极解决方案。然而,要断言它是否“最理想”的反导利器,我们还需要深入剖析其运作原理、优势、劣势以及与其他反导技术的比较。想象一下,当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从发射井腾空而起,拖着炽热的尾迹划破天际,它承载着巨大的破坏力。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2021年印度“烈火5”弹道导弹部署这件事儿。这事儿要是放到当时,绝对是个大新闻,印度也因此可能跻身一个相当“精英”的国家俱乐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媒体报道了,不代表事情就百分之百板上钉钉落地了。尤其涉及到军事部署这种高度敏感和机密的事务,消息的来源、准确性、以及最终的行动,都.............
  • 回答
    东风41导弹的公开亮相,紧接着美俄两国洲际导弹的相继试射,这其中的时间巧合,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场潜在的军备竞赛升级。要理解这件事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东风41的亮相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作为一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目前最先进、射程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它的公开展示,无.............
  • 回答
    假设一名野心勃勃的超级反派,代号“末日之喉”,利用其高超的黑客技术和对军事设施的深度渗透,成功控制了一艘拥有核武库的战略核潜艇。他不止满足于一时的破坏,而是计划以全球性的恐慌来为自己的“新秩序”铺平道路。“末日之喉”的计划极具破坏性。他深知,单纯的核打击固然可怕,但如果能引发连锁反应,其影响力将呈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两个不同领域的技术发展,而且还牵扯到一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细节。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为什么03年就能“神舟五号”上天并安全返回?首先要明确一点,让宇航员上天并准确着陆,这背后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科学技术门类之多,难度之高,超乎想象。咱们中国在2003年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