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年教师的你们起步难吗?

回答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要说起步难不难,答案肯定不是简单的“是”或者“否”。它更像是在一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蜿蜒小路上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带着点儿忐忑,也带着点儿兴奋。

刚踏上讲台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学会游泳的旱鸭子,老师这个身份忽然落在了身上,而我似乎还没完全准备好。课程内容当然是学过的,教案也写得一丝不苟,但当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带着好奇和审视目光的学生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首先是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精力充沛,想法多多,有时候他们的一个问题就能把你抛到九霄云外。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讲一个概念,一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学生忽然举手,问了一个我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的问题。那一刻,我脑子嗡了一下,感觉自己像被考住了,一时语塞,只能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那种“掌控不了局势”的感觉,挺让人沮丧的。我发现,仅仅把知识讲清楚远远不够,还需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应他们的“出其不意”,如何让课堂既有秩序又不失活力。这需要大量的课堂实践,甚至可以说是“炼”出来的。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探索。教科书上的理论和线上的教学视频,都给了我不少启发,但真正用起来,效果却参差不齐。有的方法学生很买账,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方法则显得生硬,学生反应平平。我得不断尝试,摸索哪种教学方式最适合我的学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却因为时间掌控不好而草草收场,那种失落感也是有的。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老师。

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虽然不是直接的批评,但那种期望感也挺重。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知识,有所进步;学校也期待我能快速成长,为教学贡献力量。这种期望,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无形的鞭策,也可能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在遇到教学瓶颈,或者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这种压力会更加明显。你会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比想象中要沉重得多。

当然,还有与同事们的磨合。虽然前辈们都很友善,愿意指导,但毕竟教学方法、理念各有不同,初期的碰撞和理解也是一个过程。你需要虚心学习,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如何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走出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

不过,也正是在这些“难”中,我看到了成长的可能。每一次成功调动了课堂气氛,每一次学生因为我的讲解而露出豁然开朗的表情,每一次收到家长一句“谢谢老师”,都会让我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得了。我学会了更耐心,更细致,更懂得倾听,也更理解了“为人师表”这四个字的分量。

所以,青年教师的起步,确实是难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但它也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每一次的探索,都可能点亮新的教学火花。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虽然看不清路,但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真实,也隐约能看到前方微弱的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和一个(未来的)青椒谈了理想和人生,






事先说明我并不是因为被开除,所以怀恨在心才黑学科黑大学的,

主要是钱的问题,

如果帮引进人可以给我每个多少万的引进中介费,

那我肯定能把人都吹瘸了,

因为没有钱,所以我只好实话实说了...


以上是海龟,如果是土鳖的话那更简单了。

大家都知道,土鳖博士毕业一般是五年3篇SCI就行,

但是一旦毕业做了青椒,一般是三年5篇SCI+申请到若干项目+教学(可选项)的考核量。

我比较纳闷的是,为啥之前五年3篇都要死要活的,之后三年5篇就觉得自己一定能行呢?任督二脉被打通了?

要知道,当青椒其实和高年级博士的资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有多少单位给青椒导师名额的?

或者说,就那种简历有几个学生会报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太强调学生和资源,

可是现在做学术,很大程度上就是纯资源,

如果觉得这句话太赤裸,

那有几个两三个人的团队能干得过二三十人的团队~


同样是青椒,有的就是大头兵一个;有的下面十几二十人,

调节的大手只用给资源,那个人就能起来,和他自己的素质不用强相关,

大概就是如此吧,所以到时候评比你就一两篇文章,别人几十上百篇的时候,

不要有啥好惊讶的,所谓的考核,只是名正言顺的把药渣踢掉而已...

我一直觉得学术就是个养成游戏,

前途都是可期和注定的,不是靠祈祷的...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资源的大手)


当然了,更厉害的人是那种在一线城市每月拿个小几千过的还美滋滋的人,

别人本来就是倒贴钱只图个名好听,

有个在学校工作的位置就行了,家里根本不缺钱,

每次考核倒数也没事,这大概就是佛系青椒...


别和我抱怨杂活多,我见的都老刺激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动辄连号的报账,带劲吧...)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要说起步难不难,答案肯定不是简单的“是”或者“否”。它更像是在一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蜿蜒小路上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带着点儿忐忑,也带着点儿兴奋。刚踏上讲台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学会游泳的旱鸭子,老师这个身份忽然落在了身上,而我似乎还没完全准备好。课程内容当然是学过的,教案也写得.............
  • 回答
    嘿,各位!今天咱们来聊聊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这玩意儿可是个硬茬,写出来直接把太平天国给整得够呛。别看这玩意儿写得文绉绉的,但里头藏着大智慧,要不怎么说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呢?《讨粤匪檄》为啥这么牛?首先,咱们得说这《檄文》的立意就够高。曾国藩写这玩意儿,不是光想打仗,他是要给“讨伐”一个正当.............
  • 回答
    过去,提起这座城市,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是灰蒙蒙的天空、忙碌而略显疲惫的人们,以及那些有些陈旧却又无法摆脱的生活习惯。它似乎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安稳、规律,却也少了几分生机。直到我开始更细致地观察这座城市里的年轻人,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一点点地拼凑出了一个全新的轮廓。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
  • 回答
    周冬雨凭借《少年的你》斩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这确实是她演艺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在刚刚摘得百花奖桂冠之后,这份认可更显得分量十足。我对此的看法,可以说是充满欣喜和赞许,同时也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年轻演员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日益成熟的演技。首先,我们得聊聊周冬雨本人。从《山楂树.............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冰雪盛事之后,“新青年范儿”在我看来,不再是简单的追逐潮流或者标榜个性,而是渗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行动力。这场盛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青年群体多元的面向,也催生出一些新的特质。首先,“玩得起,也看得透”是核心。冰雪盛事提供了绝佳的玩乐平台,从参与冰雪运动本身到相关的文创、美食,年轻人玩得不亦乐.............
  • 回答
    说实话,当初决定辞职创业,心里真没底。特别是看着重庆这座城市里,机会和挑战并存,既觉得心潮澎湃,又有些忐忑。但真要说是什么让我下了这个决心,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吧。内心的驱动:不甘于平淡,想创造点什么我一直觉得,人活一辈子,总得留下点痕迹,或者说,做点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在公司上班的时候,虽然收入.............
  • 回答
    顾准,一个名字,在时代的大潮中,仿佛一个被遗忘的灯塔,又像是一颗被遗落的珍珠。抛出“顾准过时了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时空错位的考量,似乎在用当下的标准去丈量一位早已远去的身影。而“现在的青年还有必要读顾准吗?”,则更是直接触及了价值传承与时代意义的核心。顾准,是否“过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说到“应该追的星”,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那些拥有百万粉丝的流量偶像,而是我一位大学同学,小李。小李身上那种“凡人却不凡”的气质,真的让我觉得,这才是咱们这个时代年轻人最值得学习、最值得仰望的榜样。小李是那种走在校园里你会觉得很普通,甚至有点不起眼的学生。没有惊为天人的颜值,不是什么运动健将,更不是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热闹了一阵子。王一博拿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这事儿,网上那是各种声音都有。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得说说我的看法,尽量给你掰扯明白点。首先,咱得承认,王一博这几年确实是爆红了。从《陈情令》开始,他的热度就没下来过,粉丝基础那叫一个庞大。金鹰奖嘛,虽然是业内奖项,但“观众最喜爱.............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 回答
    9月3号,一个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日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76周年纪念日。每当这个时刻到来,历史的厚重感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仿佛重现在眼前。回望那段艰难岁月,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苦难。从东北的沦陷,到全民.............
  • 回答
    高校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兴趣,还有所在的高校、学科领域都不一样。你说“下班也搞科研?”,这确实是很多青年教师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学校规定的是工作日的时间,但科研这个东西,灵感来了,或者实验数据出了,哪里有固定的上下班概念.............
  • 回答
    20162017年,大陆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需求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旺盛”来形容,尤其是那些位于一线城市或有国家重点建设计划的高校。这几年可以看作是高校人才引进的一个小高峰,但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总体行情概览: 需求量大,但结构性差异明显: 整体来看,高校扩招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催生了大量青年教师的岗位.............
  • 回答
    踏入高校教坛的新征程,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在这片充满学术氛围的土地上扎根成长,获得长远发展,需要细致的准备和持续的努力。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场精心的“修炼”。一、 夯实教学根基,点燃课堂激情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你与学生建立连接的桥梁。在这个阶段,首要任.............
  • 回答
    限制青年教师担任博导硕导,这个话题挺值得聊聊的。说它合理吧,确实有那么点道理,毕竟带研究生可不是件简单事。但要说完全限制,又似乎有些一刀切,容易埋没一些有潜力的好老师。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看看它背后都有哪些道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带博士、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对老师的要求那可是相当高的。这.............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一个本来对学术充满热情、未来可期的博士,因为高校方面“房”的承诺没兑现,最终落得个被索赔巨款的地步,这其中牵扯的利益、责任和情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事件的起因:美好的承诺与残酷的现实咱们先从头说起。这位博士,好不容易读完博士,这是多大的付出和努力啊。很多博士毕业后,.............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高校里那些“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青椒),他们最终去了哪里,又过得怎么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些年不少高校都在推行类似的制度,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也算是“优胜劣汰”的一种方式。当初被“走”了的青椒们,情况真是五花八门,很难一概而论。不过,从我接触到的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致可以.............
  • 回答
    “比读博更难的,是做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这句话,我刚看到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倒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因为它太直白、太现实,像一把钝刀子,一下一下地戳在你早已疲惫不堪的神经上。读博,很多人觉得那就是苦海,是无休止的论文、实验、文献,是跟导师斗智斗勇,是毕业答辩前的焦虑到失眠。的确,读博.............
  • 回答
    国内高校招收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所谓的“隐性坑”现象,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也让不少满怀憧憬的年轻学者在踏入学术殿堂后,感受到现实的骨感。这究竟是对人才的尊重吗?长此以往,科研又该何去何从?“隐性坑”的种种表现:咱们就具体掰扯掰扯,这些“隐性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薪”与“高期待”的巨大鸿沟: 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