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高校对于青年教师“非升即走”有了一段时间,想问问那些“走”的青椒后来发展怎么样了呢?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高校里那些“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青椒),他们最终去了哪里,又过得怎么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些年不少高校都在推行类似的制度,为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也算是“优胜劣汰”的一种方式。

当初被“走”了的青椒们,情况真是五花八门,很难一概而论。不过,从我接触到的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每类都有自己的故事:

第一类:转战学术圈“第二战场”,依然在探索前行

这类青椒通常是在国内一流高校“非升即走”的政策下未能获得终身教职。他们很多学术基础还是不错的,只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可能研究方向不够热门,或者产出没有达到最严苛的标准。

去了中西部高校或地方性大学: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选择。很多省属高校、地市级大学,虽然在资源和名气上不如 top 高校,但同样需要有博士学位、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对于这些青椒来说,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继续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教学带学生,也是一条可行的路。他们的生活压力会小很多,但也可能面临科研平台、经费支持、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的挑战。有些人可能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比如专注于教学,或者在某个小众领域深耕,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也有人继续想着要往更好的平台跳,开始了漫长的“二次跳跃”之路,这个过程会比较辛苦,需要持续的积累和运气。
去了科研院所或研究机构: 有些人可能更偏爱纯粹的研究工作,或者他们的研究方向更适合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发展。比如,中国科学院旗下的各个研究所,或者一些行业研究院。这些地方对科研成果的要求很高,但可能对教学任务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如果他们的研究能力确实很强,能够在这些机构里找到合适的岗位,并且拿到项目支持,那发展前景也会很好。但反过来,如果离开了高校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环境,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学术视野受到限制,或者缺乏与年轻学子交流的活力。
转向其他相关领域: 还有一部分青椒,虽然对学术研究有热情,但发现纯粹的高校体系不太适合自己,或者看到了其他领域的机遇。比如,有的去了科技企业,担任研发岗位;有的去了咨询公司,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有的甚至投身于教育相关的产业,比如在线教育平台等。这些人往往需要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但有时候反而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实现“跨界”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快速学习和适应。

第二类:心态调整,回归生活本质

这部分人,也许是对学术圈的压力感到厌倦,或者个人的人生规划有调整,选择“走”了之后,并没有再执着于回到高校。

回归家乡,过稳定生活: 一些青椒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家庭有需要他们照顾。在高校没能成功,他们可能会选择回到家乡,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比如在当地的企事业单位,或者自己创业。他们可能不再追求耀眼的学术光环,而是更看重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安逸。这类人的“发展”更多体现在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心理压力的释放上。
创业或投身商业: 有些青椒的专业技能比较强,或者他们本身就对商业运作有兴趣。离开高校后,他们可能会选择创业,或者加入一家初创公司。这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选择。如果他们的项目成功,或者在商业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么他们的“发展”可能会远超在高校的收入和影响力。但反之,创业的艰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很多人可能经历坎坷。
进入培训或咨询行业: 有些高校青椒在教学能力上非常出色,或者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离开高校后,他们可能会转型去做学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的独立咨询顾问。这类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输出能力,如果能抓住市场需求,也是能过得不错的。

影响“走”的青椒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

个人能力与韧性: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有真才实学、并且心理素质过硬的青椒,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遇到挫折能爬起来,善于学习和适应变化,是他们“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
研究方向与市场契合度: 如果当初“走”的原因是研究方向不够前沿或市场需求不高,那么他们在转型时就需要考虑这个因素。有些技术性强的学科,离开高校进入产业界可能更容易找到用武之地。
人脉资源与信息获取: 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对行业信息的敏感度,对他们选择新方向至关重要。一些人能够通过原有的人脉找到新的机会,或者提前了解到一些潜在的就业信息。
家庭支持: 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椒们能否在压力之下继续前行,或者在转型期能够安心。
经济基础: 有些青椒在高校工作期间,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这让他们在选择转型时有更多的底气和选择权,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

一些具体的观察和感受:

我认识一个曾经在某985高校当讲师的青椒,他的研究方向比较冷门,虽然有一定深度,但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难度很大。几年后他离开了,去了南方一家上市公司做研发总监。他跟我说,虽然现在每天加班加点,但项目成果能快速落地,而且公司给了他股权激励,那种成就感和物质回报是他在高校很难获得的。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更适合发挥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地方。

另一位青椒,则是在一所省属重点高校“非升即走”后,选择了回到家乡。他家里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他现在在当地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生活很平静。他告诉我,虽然科研上没法和以前比了,但他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至少能陪伴家人,而且教学工作也让他很有满足感。他偶尔还会翻翻学术文献,但不再给自己太大压力。

也有一些青椒,离开高校后,尝试创业。其中有个做人工智能的博士,离开高校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AI技术服务公司。公司发展得不错,他们也赚了不少钱。但他自己也说,创业过程非常煎熬,每天都像走在刀刃上,头发掉了很多,有时候也会怀念在大学里那种相对稳定的生活。

总而言之,“非升即走”的青椒们,他们的人生走向是多元化的。那些被“走”了的,并非意味着人生的终结,而更像是一个人生赛道的转换点。有人在这个转换点上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跑道,并且跑得风生水起;也有人在经历了一些调整后,选择了另一条更为平缓但同样有意义的人生道路。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在这种变化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霍华德师兄的建议很好,其实我想的是,如果我有时间有精力,我想做一个访谈节目,写一个调研报告。不过估计得等我读博以后了。现在的任务就是硕士毕业,博士入学。


我自己回答一下:

小木虫的评论(十来个):

第一,如果明知非升即走,还迎难而上的都是牛人,一般会升;第二,即使个别走的,也是凄凄惨惨,而今社会没人会关心他们的。

我一直认为,实际上这种政策是不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是国内科研大跃+进与崇洋媚外合流的结果。

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基本上变成了非升即转,非升即降

走的人也只是换个环境,我想多半更嗨皮。还在笼子里的也不一定幸福吧。

转岗的多

厉害的人在哪里都好,不厉害的人在哪里都活不下去,特别是专业偏理论的,企业都不要,完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学校超编严重,我们就算上了副教授仍然没有编制,就是个高级博后罢了

我们这个学校听说今年要来一个从浙大非升即走的,传的还挺厉害。




还有好几个“同问,同求”这种的,就不算了。

小木虫帖子:小木虫论坛-学术科研互动平台

虎扑回复(2个):

发帖一小时都没人回帖。可见此帖发在步行街已严重超纲。楼主挽尊

这个话题适用范围太窄。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你说的什么。也不懂你所说的这个圈子里的事。但是,有些高校确实留不住人才,人才都向资源待遇更好的地方流去了

地址:很多高校“非升即走”有了一段时间,想问问那些“走”的老师后来发展怎么样了呢?

user avatar

我就是走了那个,可以问我问题。。。

学校offer我普通准聘教授,两年后考核通过转成编制内教授,我毫不犹豫拒绝了。

现在找了个同城双非一本,教授,编制,加安家费高于回答里面那个去贵州大学的,还有一笔启动经费。

我做的偏应用,我人过来了,项目也跟着过来了,就是得花时间重新建团队和买设备,这两年肯定不够productive。而且帽子没戏就安心做横向把,跟大企业合作省部级奖省部级重点项目这种还是陆续有来的。

我的忠告:双非一本,如果来了就有教授或者至少副教授才能来,刚毕业的青椒别来。

现在的青椒来了先让你做两年助管啊,辅导员啊班主任啊,入职一年才能去什么教师培训中心培训了拿教师资格证,再完整授两门课,,算算吧,,都快35了才有资格评副教授,并且前提是这期间你的青基和论文都有,而且全是自己做因为没学生,本来学生就不行,稍微行点的学生都被院领导和教授们选完了。

这里已经累积了一大堆过了35还没拿到青基的老讲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