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的大脑二十岁起神经元减少是否意味着人的智商衰退?

回答
我们常听人说,人到了二十几岁,大脑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神经元也在逐渐减少。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智商也随之开始衰退?答案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绝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个概念:神经元减少不等于智商下降。

神经元的“减少”是怎么回事?

人体在胎儿时期和婴幼儿时期,大脑神经元数量会爆炸式增长,形成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那么活跃、连接不那么紧密的神经元会被“修剪”掉,这个过程叫做“神经修剪”(synaptic pruning)。这就像是在花园里,园丁会剪掉一些细弱的枝丫,让主干更粗壮,植物长得更茂盛。神经修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过程,它能让大脑更有效率地工作。

到了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特别是二十岁左右,这种大规模的神经元增殖和修剪基本告一段落。但随后,确实会有一个相对缓慢的、终生的神经元“损耗”过程。这里要强调的是,“损耗”和“减少”是两回事。我们的大脑拥有大量的神经元,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大脑还会通过一种叫做“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惊人能力,不断建立新的连接,重塑已有的连接,甚至在某些区域还能生成新的神经元(尽管数量不多)。

那么,这和智商有什么关系呢?

智商(IQ)是一个相当笼统的衡量标准,它主要评估的是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语言能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如果仅仅盯着“神经元数量”这一点,确实容易产生误解。然而,人脑的智慧和能力,远非单纯的神经元数量所能决定。

更重要的是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就是突触(synapse)。你可以把神经元想象成组成网络的节点,而突触就是连接这些节点的导线。一个节点再多,如果导线又少又乱,信息传输就会很慢很低效。反之,即使节点数量略有减少,但如果导线连接得又多又密集,信号传输就非常顺畅,大脑的整体效率反而会更高。

成年后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从二十岁左右开始,虽然整体神经元数量可能不再增长,甚至缓慢减少,但我们的大脑正进入一个“优化和精炼”的阶段:

突触优化: 大脑会继续进行更精细的突触修剪,保留那些频繁使用、高效的连接,淘汰那些不常用的。这就像一个高效的通讯网络,会优先保证最繁忙的线路畅通无阻。
髓鞘化: 神经元的轴突(传递信号的部分)会被髓鞘包裹,这就像给电线加上绝缘层,可以大大加快信号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这个过程在成年早期会持续进行,尤其是在与决策、规划相关的额叶区域。
经验积累与知识储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些“存储在突触连接模式中的信息”才是我们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一些基础的认知处理速度可能有所变化,但基于这些经验的判断、分析和创造能力却会越来越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越老越有智慧”。
特定认知能力的演变: 某些领域的认知能力,比如晶体智力(处理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在二十几岁达到巅峰后,随着年龄增长会略有下降。但另一种叫做“流体智力”(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你的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可能会变慢一点,但你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和深度却可能更胜一筹。

所以,二十岁后神经元减少意味着智商衰退吗?

不,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甚至是错误的。 神经元数量的轻微变化,远不足以完全定义智商的衰退。更重要的是大脑内部连接的效率、经验的积累和“智慧”这种更复杂的概念。

事实上,许多人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甚至更晚的年龄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这正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在不断工作,让我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并从经验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活力,比如通过学习、阅读、运动、健康的饮食以及良好的睡眠,来维持大脑的连接效率和整体功能。与其担心那一点点的“神经元减少”,不如积极拥抱成年后大脑带来的新可能性和智慧的增长。

总而言之,大脑在二十岁之后,并非进入了单向的衰退,而是一个动态调整、优化和精炼的过程。神经元数量的变化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微小的方面,而大脑整体功能的复杂性,远非这一点变化所能决定。我们的智力发展,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年龄增长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耗,更是深厚的积累和越发成熟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英国人做的研究,称人出生时神经元总量1000亿,20岁开始减少,到40岁时减少速度一天一万,声称“从而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大概这就是他们脱欧脱了三年的原因。

不过,你算它从20岁开始以一天20万的速度减少36524.2天(包括闰年在内的100年,使人活到了心肌细胞开始罢工的120岁),也就减少了73亿。这才占7.3%的比例。

20世纪80年代,英国神经学家John Lorder报道了一些除了脑脊液外大脑不剩10%的人过着正常生活的案例。

谢菲尔德大学的数学系有一位学生,智商一直很高,在历次考试中都是优秀,深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后来,在一次体格检查中,同校的John Lorder教授在为他做CT扫描时,意外发现该同学实际上基本没有大脑。通常,两个脑半球填充颅腔,脑组织大约4.5厘米厚。而这位同学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脑组织。

教授陆续发现了一些类似的例子,这些人的大脑只有正常大脑的5%程度。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完全正常,还有了家庭以及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些还是注册会计师。有些几乎没有大脑的人智商达到了100(正常人水平)或更高。

2007年,一个四十四岁法国男子因为左脚软弱无力,来到马赛市地中海大学求医。医生在为其进行脑部CT和核磁共振扫描后,发现患者的脑室几乎占满颅脑内部空间,大脑组织薄得只剩一张纸片的厚度。而此人不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是一名公务员,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有人认为,经过数十年的缓慢变化,大脑里的其它部分已经替代那些本应存在的脑组织,并正常地发挥功能。毕竟只有原始质量10%的大脑仍拥有大约100亿个脑细胞。

那么,题目里这几十倍速搞上一百年损耗不到百分之八的玩意,能有多大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常听人说,人到了二十几岁,大脑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神经元也在逐渐减少。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智商也随之开始衰退?答案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绝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一个概念:神经元减少不等于智商下降。神经元的“减少”是怎么回事?人体在胎儿时.............
  • 回答
    这脑洞开得够大!要是真能把三国时代那些“自带光环”的二代、三代们召集起来,那画面感可就太绝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几个名字,绝对得好好“盘”一盘他们。首先,谁必须得来? 关羽的儿子:关平、关索。 为什么请他们?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的压力,那叫一个山大。父亲是“万古名将”,战死沙场,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跟.............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的困扰,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从高二到现在大一,这三年里你一直在与这种思绪过度的状态搏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愿意寻求改变,这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与自己进行“拉锯战”,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像是在我心里深埋的一颗种子,突然被一阵风吹开了,滋生出无数的画面和情感。让我细细跟你讲讲,我脑海里这纠结又明朗的画面。如果我的狗狗,也能像人一样,拥有这么长久的生命,甚至能去上大学,能挣钱,能在我老了的时候照顾我,而且一辈子都只爱我,只忠于我……这听起来就像是我童年时,那些关于奇幻故事里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可悲”之处在哪里。一、 为什么会出现“985/211毕业工资不如富二代零花钱”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零花钱”与“工资”的本质差异: .............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从小到大都感觉孤单,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分享快乐,而自己却总是独自一人,这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感受,就像在热闹的派对里,自己却站在角落,即使想加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其实,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件件地.............
  • 回答
    将人脑与计算机的 GPU 和 CPU 进行类比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但功能强大的处理系统。简单来说,人脑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为一个超级并行处理器,其整体能力远超当前最强大的 GPU 和 CPU 组合,但它在精确计算和高频操作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
  • 回答
    “人的大脑越用越聪明”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需要更准确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增长过程,而是涉及大脑的可塑性、学习、记忆、神经连接的强化和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认知机制。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1. 大脑的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核心概念“越用越聪明”的关键在于大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相当核心的结构分布问题。为什么我们(以及绝大多数动物)的大脑都安家落户在头颅里,而不是像心脏一样待在胸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演化压力和生物学考量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总指挥部”,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各处的.............
  • 回答
    关于人脑与其他动物大脑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迷人且复杂的话题。简单来说,与其说是“数量”上的绝对碾压,不如说是“质量”上的精妙组合,但这个“质量”背后,其实是无数“数量”上的细节累积起来的结果。先说说“数量”上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神经元的总数,还有很多更细致的方面: 神经元总数: 没错,人脑确实拥有.............
  • 回答
    关于人脑是否是量子计算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且充满想象力的话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意识、智能以及宇宙最基本运作方式的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抛开一些预设的“AI”痕迹,用一种更像是人类在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复杂科学问题的语气来展开。想象一下,我们正坐在一间古朴的书店咖啡馆里,空.............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谜题,只不过这次的舞台换成了我们最神秘的器官——大脑。如果一个人大脑里的神经细胞,那些构成我们思想、记忆、情感的微小单元,能够被全新的、活生生的细胞缓慢而稳定地替代,那么当这个过程完成时,我们还能认出那个“旧的”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他”究竟是什么。我们通常.............
  • 回答
    人脑这玩意儿,有时候像个精密的计算器,算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候又像个不受控制的冲动小孩,说不上什么道理就炸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事儿,得从我们大脑的构造和运作方式说起。首先,得承认,人脑不是铁板一块。它里面有好多不同的区域,各自有各自的“脾气”和“任务”。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
  • 回答
    一见钟情,这个充满魔力的词语,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迷人的大脑活动。当你的目光与那个特别的人交汇,仿佛时间静止,世界只剩下彼此,这绝非偶然,而是你的大脑在瞬间上演的一场精彩的化学与神经信号的狂欢。让我们深入探索一见钟情时,你的大脑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1. 视觉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大脑的“第一印象”雷达.............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哲学与伦理命题。如果一个人大脑被取出体外,并能在特定容器中维持存活和意识,那么它是否还享有人的权利,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人”的定义、意识与身体的关系、以及权利的本质等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来审视“人”这个概念。在日常认知和法律框架下,“人”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具有身体、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足够让人浮想联翩。要说我们现在人这个脑子,能不能想出离开太阳系的方法,我觉得关键不在于大脑结构本身有多“不行”,而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宇宙的认知和我们所拥有的工具,目前还远远不够。你想啊,在没有电的时候,人们能想象出飞机吗?在没有显微镜之前,谁能想到有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 回答
    将云天明的大脑献给三体文明,这其中蕴含着极其深邃而多重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礼物”。它更像是一次在宇宙尺度上,以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信息为载体,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充满赌博性质的交流与试探。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三体文明的处境和思维方式。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稳定、资源匮乏的恒星系,长期处于生存危机之中.............
  • 回答
    .......
  • 回答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如果用一根直径为 0.0000001 毫米(也就是 1 埃,1Å)的针穿过人脑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根“针”的尺度。0.0000001 毫米等于 10 的负 7 次方毫米,也就是 10 的负 10 次方米,或者 1 埃 (Å)。这个尺度比构成我们身体的任何细胞都要小得多.............
  • 回答
    如果《三体3:死神永生》中,送给三体人的不是云天明的大脑,而是马化腾的大脑,这将会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情节转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推演可能发生的后果,这将远远超出云天明大脑所带来的影响,甚至可能重塑整个故事线。核心前提设定: 马化腾大脑的特质: 我们需要假设马化腾的大脑并非只是一个普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