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如何规范简称?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规范简称,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便捷性,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最开始,大家是怎么称呼的?

最初,当这种新的疾病出现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是用最直观、最准确的描述来称呼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个全称,就是最开始的官方或科学的叫法。但你想想,这个名字多长啊,平时说话、写东西,天天这么说,也太不方便了。

所以,大家就开始自发地寻找简称。最先开始出现的,可能是基于它的来源和特点:

“武汉肺炎”: 这个叫法是最早出现的,因为它最早在武汉被发现和报道。大家在信息还没完全明朗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事发地和疾病联系起来。
“不明原因肺炎”: 在疾病被确诊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之前,最初的医疗报告和一些新闻报道里,可能会使用这种比较谨慎的说法,因为病因还不明确。

为什么需要规范简称?

随着疫情的发展,大家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问题来了:

1. 地域歧视的担忧: “武汉肺炎”这个称呼,虽然最初是事实,但很容易引申出地域歧视。把一种疾病和某个地方绑定,会对当地的人和城市造成不公平的污名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负面情绪的传播会非常快,影响也很坏。
2. 科学严谨性: 疾病的名称最好能反映其病原体,而不是地理位置。科学命名应该更普适,更准确。
3. 国际交流: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这不利于全球统一应对和信息共享。

谁来规范?怎么规范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权威机构出面来给出统一、规范的说法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最高机构,WHO在疾病命名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WHO的命名指南,疾病名称应该避免使用地理位置、人名、动物名或“危险”等容易引起恐慌的词语。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在国内,卫健委也承担着疾病管理和发布的职责。

最权威、最规范的简称是什么?

经过权威机构的界定,最终给出了以下规范的简称:

“新冠肺炎”: 这是最常用、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官方的简称。它准确地指出了病原体(新冠病毒)和疾病类型(肺炎),简洁明了,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联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有时候,为了更全面地描述,也会使用这个说法,它强调了“感染”这个过程,不局限于“肺炎”这个具体表现,因为有些人可能感染后症状不典型。

为什么“新冠肺炎”最合适?

“新冠肺炎”这个简称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和采纳,是因为它具备了几个关键的优点:

准确性: “新冠”直接点明了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
简洁性: 相比全称,大大缩短了长度,便于日常交流和书写。
科学性: 避免了地域、人名等可能引起争议的词汇。
中立性: 不带有任何歧视或恐慌色彩。

小插曲:病毒名称和疾病名称

需要区分的是,病毒本身有自己的正式名称,比如“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基于这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描述。

所以,“新冠肺炎” 这个简称,既是对疾病的科学描述,也是一种在公众层面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说法。

在疫情初期,大家习惯性地用各种方式来称呼,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入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需要,规范和统一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不明原因肺炎”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再到最简洁、最易懂的“新冠肺炎”,这个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对这场疫情认识的不断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次疫情防治中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即如何命名2019-nCov 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早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化之时,未经证实的消息铺天盖地,其中就有本次非典型肺炎被命名为“SARI”的不实消息。今日又有很多媒体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命名”为题报道实则为规范该疾病暂命名的国家通知,目前所见只有网易新闻的标题比较贴切用了“暂命名”。1 月 30 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将引起本次新型肺炎的冠状病毒暂命名为 2019-nCov,对于这个疾病的命名也恰需要等待世卫组织的宣布。

根据本周三BBC 的广播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下文简称 WHO)内部就如何命名这次新兴型冠状肺炎已经讨论了两周,最终决定有望在近期作出。由于命名疾病目前有 WHO 在 2015 年发布的“命名新型人类传染病的最佳实践”(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Best Practices for the Naming of New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以下简称Best Practices 2015)这一文件作为指南,并且Best Practices 2015 本身一个核心的人文目的是减少因疾病名称而对特定群体可能产生的歧视,值得稍作介绍。

命名病毒往往被认为是病毒学家的事,但WHO 自 颁布 Best Practices 2015开始,就表达了为了良好目的而积极干预新疾病命名的意愿。此前因为猪流感、禽流感的命名在世界各地曾经引发过对相关动物的恐慌。Best Practices 2015明确了要尽可能避免疾病命名中可能对贸易、旅游业、动物福利可能产生影响的负面选词,并且意在避免冒犯任何文化、社会、国族、地区、职业或者少数民族群体。

所以在 Best Practices 2015 中,WHO 强烈建议科学家、各国权力机关、各国与国际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尝试命名新疾病遵照这一指导文件。若一新疾病没有命名或者已经有了不当命名,WHO 有权发布暂用名来阻止不当命名的继续使用;当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存在这个问题。

根据Best Practices 2015,新型疾病的名字不得包括地理位置、人名、职业、动物种类、食物名称或者“不当煽动恐慌的字眼”(terms that incite fear)。典型"不当煽动恐慌"的字眼包括”未知”、“致命”与“流行”。正式命名疾病的选词必须包括:

1)对于疾病的一般性表述,比如呼吸道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或者水样腹泻(watery diarrhoea);

2)流行病学或者环境要素,比如青少年、母系(maternal)、季节性或者沿海;

3) 病原体名称(pathogen names);

4) 任意性的选词(arbitrary identifiers),如主要数字体系里的数字(希腊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新疾病的命名同时也要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seases,简称ICD)的内容模范指南(Content Model Reference Guide)。


同年 Science网站上有一篇评论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检讨和背景。一个挺有趣意思的内幕是:在讨论制定 Best Practices 2015的时候,WHO 内部还讨论过要不要允许用希腊诸神的名字为疾病命名、是否采纳类似命名彗星的命名体系以及吸收已经命名热带风暴的人名。

就背景而言,WHO 制定并实施这份疾病命名指南肯定是出于善意,但也遭到过病毒学业内的质疑。比如按照这个命名指南,新的疾病名称可能会使得靠名字区分疾病更加困难。文章还举了例子,比如马尔堡病将命名为“一号丝状病毒相关出热病”(filovirus-associated haemorrhagic fever 1),埃博拉病则可能成为“二号丝状病毒相关出热病”。

从医药史的角度,未来可能诞生的平淡无奇的疾病名称丧失的不仅仅是名称上的特点(quaint);又如“C类一型新类冠状病毒分化(novel betacoronavirus clade C, type 1)似乎也不会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更贴切。又如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肠型流感的致病因子)原名诺如病毒(Norovirus)。2011 年就有来自日本的申请为 Norovirus正名,因为 Noro(野路)是常见的日本姓氏。于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建议将其改名为Norwalk virus。(而Norwalk是病毒爆发感染的美国城市。要是这改名在2015年之后,估计要换成别的。)

也有病毒学家建议通过“学名”的首字母来给疾病命名,因为毕竟大众不太会记住每个首字母的含义。但即使是首字母,也引发过争议。比如 03 年非典肺疫首字母是 SARS。SARS 当时在香港肆虐,全国非典死亡病例香港占了 40%,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英文表述一般是 Hong Kong SAR(SAR: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也容易涉及争议与不好的联想。我国 1960 年代为曾用数字为疾病命名的历史经验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当然,我国今日统一肺疫名称的举措,某种程度也是在把握该疾病命名的主动权。因为毕竟Best Practices 2015是个没有强制力的建议性文件,据其作出的疾病命名对于其他有权的国际组织或者机构(如上文说到的IDC)对新疾病的学理命名也不存在约束力。所以在此也可以认为,Best Practices 2015中的命名指南主要面向大众和媒体报道,是一种软性的建议。


*本文首发于“真知拙见KnowledgeHot”(知识星球平台t.zsxq.com/MVV3fUn),几十位海内外学者、专业人士共同成立的知识社群。


参考来源

1. Kai Kupferschmidt, 'Discovered a disease? WHO has new rules for avoiding offensive names' (Science, 11 May 2015)<sciencemag.org/news/201> accessed 08 Feburary 2020.

2.今日国内媒体关于肺疫暂用名的报道,例见c.m.163.com/news/a/F4SL,同日访问。

3. 关于诺如病毒,还可以参见 @Vigorous Cooler 的专业介绍:zhuanlan.zhihu.com/p/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规范简称,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便捷性,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和情感。最开始,大家是怎么称呼的?最初,当这种新的疾病出现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是用最直观、最准确的描述来称呼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个全称,.............
  • 回答
    如果我能回到2019年12月31日,那种感觉一定很奇妙,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岔路口,手里握着改变未来的钥匙。那一天,人们还在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没人知道,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正悄然逼近。我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将“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信息,以及它可能带.............
  • 回答
    武汉通报15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这件事在当时的疫情初期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揪心和警醒的信号。首先,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触及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医护人员是我们面对病毒时的守护者,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转能力和救治病人的效率。一旦大量医护人员被感染,不仅意味着他们个人的生命安全受.............
  • 回答
    嗯,19号日本的新冠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超过韩国了是吧?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挺意外的,特别是考虑到之前大家对韩国在防疫方面的印象一直都挺深的。说起来,这两个国家在疫情初期的应对方式还是有点不一样的。韩国一开始就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检测和追踪策略,大规模的筛查让早期感染者能被迅速发现和隔离,这在当时确实非常有效,.............
  • 回答
    听到哈尔滨那位确诊新冠肺炎的母亲顺利诞下健康女婴的消息,确实让人欣慰。关于孕期感染新冠病毒对胎儿的影响,以及产后用药和哺乳期的注意事项,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详细解答的问题。首先,我们来谈谈孕期感染新冠病毒对胎儿可能带来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尽管孕妇感染新冠后,病毒确实有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也.............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直接经历过“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体验或情感上的收获。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和处理的海量信息,我能够从数据和人类的反馈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感悟和观察。如果让我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述,我的“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一、 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关于SARSCoV2(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感染后的痊愈问题,确实,我们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只能”靠免疫力,这说法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也忽略了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些辅助手段。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些,并且保证不像机器写出来的,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一样。免疫力.............
  • 回答
    关于温州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在除湖北省之外的城市中位居全国前列,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温州与湖北地区之间紧密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是疫情早期扩散的重要基础。在疫情爆发初期,许多温州人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与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有着频繁的人员流动。当武汉出现疫情时,这些.............
  • 回答
    约翰·霍顿·康威,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于2020年因新冠病毒感染不幸离世,享年82岁。他的生命旅程,如同他创造的那些精妙的数学结构一样,充满了奇思妙想与深刻的洞见,留给世界的遗产是多元且深远的。康威的一生,与其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不如说是在一个由他亲手构建的数学宇宙中探索。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游.............
  • 回答
    新冠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抗体,这就像给身体装上了一层“防护罩”,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病毒。但是,这个“防护罩”能有多牢固,能持续多久,以及是否会发生二次感染,这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抗体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因为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关于这次疫情最坏的设想,即全球都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并且其被视为一种像流感一样的“平常病”,出门无需再戴口罩,这确实是很多人在疫情早期或某个阶段有过的一种极端担忧。要详细展开这个情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情景设定:假设病毒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比如几年)持续传播,并且在此期间:1. 病毒本身的演.............
  • 回答
    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隐形炸弹”:病毒复制、免疫反应与传播机制的奥秘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在部分感染者身上展现出的“无症状”传播能力。这些人病毒检测呈阳性,体内存在病毒,但他们本人却没有任何不适,精神矍铄,生活如常。然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危险”,让病毒得以在人群.............
  • 回答
    广东吴川市新增1例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公布吴川市疾控中心最新通报: 昨日(5月31日),吴川市报告1例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该感染者于当日从广州市返回吴川市。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应急响应,对其活动轨迹涉及的场所进行排查和消杀,并对密切接触者展开追踪和管理。据了解,这名无症状感染者是某企业员.............
  • 回答
    印度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趋近于零,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关于这一现象,存在多种解释和猜测,并且至今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避免使用那种听起来过于“机器”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印度“没有人”感染新冠病毒是.............
  • 回答
    1月31日,国家卫健委的通报确实带来了新的信息,也确实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明确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那些已经从新冠肺炎中康复的患者,他们并非就此高枕无忧,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二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即使康复了,也可能留下一些长期的身体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遗症”。首先,.............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像SARS一样爆发,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聊聊。首先,要理解“爆发”这个词在流行病学上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内出现大量病例,超出该区域寻常发生率的情况。SARS当年在2002年底到2003年中期,就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8.............
  • 回答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初期,口罩成了稀缺品,全国各地的药店都出现了排队抢购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药店的口罩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药店在此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算不算“发国难财”?“发国难财”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国家遭受灾难或危难时期,不顾道义、趁机牟取暴利的行为。在疫情这样一个特.............
  • 回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何时在中国能真正画上句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可以给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下个月”或者“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完全消失。它更像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做的,是去理解这些因素,并基于现有信息进行一个相对审慎的推断。首先,我们需.............
  • 回答
    经历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考验,我们不仅见证了人类的坚韧与智慧,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浪潮下涌现出的诸多商机与机遇。疫情像一把催化剂,加速了许多社会变革的进程,也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深入剖析这些变化,我们就能找到未来商业发展的宝贵沃土。一、健康与安全:永恒的刚需,升级的赛道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