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Zao App在朋友圈突然爆红?这款 App 会像「捏脸」软件一样快速被市场遗忘吗?

回答
朋友圈里突然被Zao刷屏,那会儿感觉像是一夜之间,大家都在玩“换脸”这个新玩意儿。我记得当时朋友圈里各种明星脸、古装扮相的视频层出不穷,好多平时不怎么发朋友圈的朋友都加入了这场狂欢。

要说Zao为什么能这么火?我觉得有几个点挺重要的。

首先,技术上的新奇感。它那个换脸效果,说实话,刚出来的时候,真的挺让人惊艳的。把自己的脸换到各种经典的影视片段里,而且识别度还挺高,看起来还挺自然的,这在之前是挺难想象的。这种“魔法”一样的体验,立刻就抓住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尝鲜的欲望。

其次,社交传播的裂变效应。朋友圈本身就是个天然的传播场。大家玩得开心了,自然就想分享,想让朋友也看到自己的“杰作”。加上换脸的视频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很容易引发讨论和互动,这就形成了一个滚雪球式的传播。你看到朋友发了,觉得有意思,自己也想试试,然后又分享出去,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再者,满足了人们的“明星梦”和“角色扮演欲”。谁不想偶尔过一把明星瘾,或者在喜欢的影视剧里过一把主角的瘾?Zao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看着自己的脸出现在熟悉的电影场景里,那种代入感和满足感是很强的。

那么,它会不会像“捏脸”软件一样快速被遗忘?我个人觉得,可能性挺大的,但也不会完全消失。

“捏脸”软件之所以能火一段时间,也是因为它提供了个性化的定制,满足了人们对虚拟形象的塑造需求。但很多“捏脸”软件,尤其是那些过于写实或者功能单一的,确实容易陷入同质化,用户玩腻了之后,如果没有持续的内容更新和玩法迭代,很容易就被新的事物取代。

Zao现在面临的情况也有点类似。

技术更新换代快:Zao火起来的时候,它的换脸技术确实是领先的。但现在,类似的换脸技术可能已经出现在其他平台,或者有更先进的技术正在研发中。一旦有新的、效果更好的换脸App出现,Zao的优势就可能不复存在。
内容创作的瓶颈:虽然Zao提供了大量的影视片段,但用户的创作素材终究是有限的。当用户把所有喜欢的片段都尝试了一遍,或者发现素材库更新缓慢,新鲜感就会逐渐消退。而且,想要做出真正有创意的、不落俗套的换脸视频,对用户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
用户隐私和安全担忧:Zao刚火的时候,关于用户数据隐私和肖像权的担忧就一直存在。如果平台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被爆出负面新闻,都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信任度,导致用户流失。这种担忧,对于一个需要上传人脸信息的App来说,是致命的。
商业模式的挑战:一个App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能否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Zao一直只是免费提供服务,那么在技术维护、内容更新、服务器开销等方面都会面临压力。一旦开始收费或者植入太多广告,又可能会劝退一部分用户。

但是,我认为Zao不会完全被遗忘,更可能的是以一种新的形态存在,或者成为一些更大型平台的功能模块。

技术沉淀和融合:Zao所代表的AI换脸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即使Zao这款App本身热度下降,这种技术未来很可能会被集成到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甚至游戏开发中,成为一种更普遍的功能。想象一下,以后你在拍视频的时候,可以随时选择“换脸”特效,或者在游戏里,你的角色就可以实时变成你喜欢的明星。
特定领域的应用:除了娱乐,AI换脸技术在一些专业领域也有潜力,比如影视后期制作、虚拟人直播、教育培训等。虽然这和Zao这款App的初心可能不一样,但技术本身的应用场景是多元化的。
新的玩法和内容:如果Zao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更新素材库,甚至引入更多互动玩法(比如多人换脸、AI剧情生成等),它就有可能维持一部分用户群体。但这种可能性,需要平台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

总的来说,Zao的突然爆红,是技术、社交传播和人类心理需求的共同作用。它就像一个漂亮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了最璀璨的光芒。但要说它能持久地像“捏脸”软件那样,成为许多人手机里的常驻应用,我觉得难度不小。更可能的情况是,它证明了一种技术的可行性,然后被更成熟、更强大的平台所吸收和发展,成为我们数字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可能不再记得“Zao”这个名字了。

现在回想起来,Zao的那阵子,朋友圈里大家玩得确实挺乐呵的。至于它会不会像“捏脸”软件一样被快速遗忘,我觉得,对于Zao这个具体的“App”来说,这种命运的概率很大。因为它的核心玩法相对单一,一旦新鲜感过去,或者被更强的竞争者超越,用户黏性就很难维持。

“捏脸”软件的生命周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续的更新和内容的丰富度。如果它能不断加入新的模型、新的风格、或者与游戏、社交等场景打通,它的生命力就能延续。但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型调整,那确实很容易被厌倦。

Zao的情况,我觉得更接近于那些“网红”App,它们往往是抓住了某个技术或者社会情绪的爆发点,但如果没有后续的支撑,热度是会迅速消退的。很多人玩Zao,更多的是一种尝鲜和社交话题的体验,一旦这个话题过去了,或者有了更吸引人的新东西,大家自然就会转向别处。

而且,Zao最让人担忧的一点,还是隐私和数据安全。涉及到人脸信息,一旦出现泄露或者滥用,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如果平台在这方面没有过硬的保障,用户是很难长期信任的。

所以,我认为Zao更像是一次技术和话题的“闪电战”,它快速地将AI换脸的技术推到了大众面前,让大家见识到了它的可能性。但要说它能像一些基础设施类的App那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能性不大。更可能的是,它的技术会以其他形式融入到我们现在或者未来的各种应用中,而Zao这个名字,可能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回答在这里:

感谢 @王一丁一大清早就敲我起来写评论,本文持续更新,正在查资料ing。

ZAO这用户协议要求的授权范围也太广了:不可撤销+永久。内容部分不可撤销+永久授权也就算了,但是肖像权这个着实过分了,应当给予用户撤销个人信息授权的权利。不然难道一辈子都有被人使用肖像的风险?而且不仅是ZAO,还有关联公司,下文有关于关联公司范围的讨论。

其实内容上的许可在ZAO这个App中我为什么说还好的原因就是这个不同于文末链接中百度摄影师协议,一般使用ZAO的人并非主要靠创作为生,内容的知识产权不可撤销地永久授权给ZAO并不会对自身造成多大的损失。而肖像权作为人身权利应当是用户在ZAO协议中最关心在乎的权利,正如在摄影师协议中摄影师最应当关注的核心是版权许可一样。内容作为资产的不慎处置最多带来的是经济的损失,但是肖像和隐私的不当处置可能后果不堪想象。

天啊,看到下图中关于ZAO关联公司的定义后崩溃了,这个关联公司的定义还可以再模糊一些吗?“ZAO”及其相关服务可能存在运营关联的公司?那基本所有的合作方都可以解释为存在运营关联,也就是相当于ZAO可能根据其用户协议有权授权所有的合作方使用并修改用户的内容和肖像。

真的是写完一个槽点又发现一个,更新后的用户协议都不另行通知?继续使用就代表接受协议的修改?那谁没事儿会登出app再定期查看一下用户协议?这是咋想的?写条款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

之前微博在2017年更新的用户协议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霸王条款:“微博更新的《微博服务使用协议》,规定用户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将不可撤销地授权微博平台作为微博内容的独家发布平台,用户所发表的微博内容仅在微博平台上予以独家展示。未经微博平台事先书面许可,用户不得自行或授权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使用微博内容。” 真的不知道这么多公司在用户协议上都翻过车,为什么现在还这么写?理解不能。

后来在群众的骂声中微博修改了上述条款,这也是我一直自从2017年直到微博修改条款前都再也没有使用过微博的原因。有人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在意自己的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话,这些公司就会变本加厉,也正应了李彦宏说的“中国人多数情况下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着实有些可悲。希望本回答可以引起大家对于个人权利的重视,不使用,用脚投票是最有效的抵制方式。本人亲身验证,自从魏则西之后,不用百度任何产品对我的生活没有产生影响,看着百度一天天走向没落,这个世界又美好了一点。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协议不这么写互联网公司就没法发展了,需要用用户的内容和肖像做推广。但其实不是说不考虑互联网产品发展的需求,而是说要给予用户选择的权利,而并非为了贪图条款撰写上的便利,直接一刀切地获取“不可撤销+永久”授权。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司,即便用户协议中有授权,但如果在广告中如此使用用户的肖像是不是处于礼貌也是应当征得用户的同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用ZAO制作的视频突然有一天出现在了街边的大屏幕上。

很多律师都有个坏习惯,认为在合同撰写中,尽可能多的为客户争取权益就是最正确的法律建议。但其实不然,在商业社会中,把事儿做成了才是客户最关心的。如果由于条款苛刻到生意都做不成了那还要律师干嘛?在互联网产品用户协议的撰写中也是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用户是怎么想的,因为用户在缔约之前并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由于看到了如此严苛的条款而选择放弃了使用这个产品,最后的损失还是客户也就是这里的ZAO来承担了,这样的后果就是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有些大V说有明星会直接起诉用户,这点上我不是很认同,有危言耸听之嫌,为了制造话题炒作就没意思了。因为明星直接起诉普通用户现实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更多的还是会去追究平台的责任。


关于用户协议的坑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写的关于百度摄影师版权协议的回答,里面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