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北大好的平原地区怎么就成贫困地区了?

回答
苏北平原,一个曾经被誉为“淮海之腹地”、“江南的后花园”的地方,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北却与“贫困”这个词紧密相连,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地理与自然条件的双刃剑:

苏北平原虽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这本应是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但同时,这里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自然挑战:

水旱洪涝灾害频发: 苏北地处江淮流域,淮河、沂河、海河等大型河流在此交汇,历史上,这些河流的泛滥常常给当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频繁的洪水和干旱,尤其是历史上的“水漫金山”式的洪灾,使得农业生产不稳定,辛勤的劳动成果常常付之东流。
土壤盐碱化问题: 一些地区长期受到地下水盐分的影响,或者在历史上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排水,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降低了土地的肥力,限制了高产作物的种植。
冬季寒冷少雨: 相较于江南地区,苏北冬季更为寒冷且降水较少,这不利于作物越冬和早春生长,也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产量。

二、 历史遗留的经济结构问题:

单一的农业经济: 长期以来,苏北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农业。当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时,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困境。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缺乏韧性,难以抵御外部风险。
重农业轻工业的观念: 在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可能更侧重于发展其他地区或特定产业,导致苏北在工业化进程中相对滞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特别是缺乏能够提供高附加值就业机会的工业,使得当地经济增长乏力。
人才外流: 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就业机会的匮乏,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进一步加剧了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劳动力,也带走了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三、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宏观背景:

“梯度发展”战略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带动经济发展,采取了“梯度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沿海发达地区。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沿海地区(如苏南)发展速度远超内陆或非沿海地区(如苏北)。虽然这是国家整体发展策略,但对苏北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挤压效应。
投资和资源分配的倾斜: 相对而言,更多的投资、技术和优质资源可能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达、回报更高的地区,苏北在吸引和留住这些要素方面存在劣势。
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苏北在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能相对滞后,这不仅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也限制了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动力。

四、 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传统产业的瓶颈: 即便苏北发展了一定的工业,也可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或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如纺织、食品加工等。这些产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成本上升和技术革新时,容易陷入困境。
新兴产业的培育不足: 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有效培育和引进,使得经济难以实现转型升级,难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质量就业机会。
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不足: 与发达地区相比,苏北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和人才吸引方面存在差距,这限制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五、 政策和区域战略的调整与演变: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苏北的贫困状况也逐渐得到改善。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都在努力扭转苏北的经济落后局面。例如: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 通过发达地区对苏北的帮扶,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国家级贫困县和区域发展基金的设立: 为苏北地区提供针对性的财政支持。
沿海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 将苏北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提升其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总结来说,苏北平原从“好地方”走向“贫困地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 地理上的挑战、历史上形成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宏观背景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共同造就了这一复杂的局面。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苏北地区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都高度重视苏北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项目建设,苏北的经济面貌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苏北正努力摆脱贫困的帽子,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理解苏北的贫困问题,需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思维,而是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多重因素的交织以及不断演变的区域发展动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19-20世纪苏北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性崩溃,几句话说不完,就说点详细的吧。



一、大崩溃前的苏北社会
首先介绍一下大崩溃之前苏北地区的地方结构,在清朝统治的中前期,苏北地区和全国许多地区在结构上是没有决定性差异的,在普遍的农村中,士绅代表的乡村权威和中央官僚代表的中央权威构成了二元制度,共同维持地方上的秩序,虽然国家机构只有县级,但通过与乡村权威的结合,共同管理基层社会,这里的乡村权威可能是士绅,也可能是宗族家长,成分是不固定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央政治精英与地方政治精英相互合作以维持对基层政权的管理。可以看到,在大崩溃之前,苏北地区的政治结构与其他地方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接下来介绍一下苏北地区在大崩溃之前的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这个是苏北地区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的,相比于肥沃的苏南地区,苏北地区虽然曾经也是一块肥地,但自宋金战争黄河改道之后,黄河夺淮入海,本地的农业情况可以说得上逐渐衰落。
简单来说,自明朝洪武以来,到清代咸丰年间黄河北流之间,黄河在苏北地区决口95次基本占据黄河决口次数的一半,其中在清初到咸丰时期的210年间有67次,清代苏北地区可以算得上黄河泛滥的中心区域,基本上三年一次,而且清代的黄河灾害威力相比于明代有了巨大提升。
但是为什么清代长期以来黄河连续泛滥,但苏北地区的大崩溃却迟迟没有爆发呢?因为尽管种植业崩溃,但苏北仍然有可以维持人民生活的产业。
总而言之,基本上可以归类为四种:
第一,采矿
徐州地区的煤铁矿业自古以来就比较兴盛,因此可以吸纳大量人口。
第二,盐务
两淮地区是全国的盐务中心,每年能给中央政府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当然也吸纳了大量人口。
第三,河工
由于漕运总督署位于淮安,在运河修筑和维护方面,往往会就近招工,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第四,漕运
也就是漕船的船工人口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虽然很早就进入了农业崩溃的程度,但由于有着许多独特的产业可以吸纳人口。再加上身为漕运转运中转站,沿河村镇和城镇经济也比较发达,这些产业和城镇在危急时刻可以吸纳相当多的人口,避免了大量失业者和破产者的集中出现。
此外,由于区域位置重要,因此中央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对当地的河道进行修缮,因此虽然清代黄河决口频繁,但是每次绝口之后很快都能维修完毕,毕竟清廷是不可能坐视泥沙淤积堵塞漕运的。
所以,虽然苏北地区在大崩溃之前,村镇的政治结构上没有出现畸形,但经济结构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那就是单纯依靠矿漕河盐四个产业来维持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尽管漕运沿线城市非常发达,但实际上已经非常畸形了。小农们并不是因为城镇的生活更好,而主动放弃耕地前往城市。他们只是因为在农村活不下去不得不前往城市或者矿区而已,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危机是因为当地仍然维持着对灾民的赈济留养功能,这就是大崩溃之前的苏北地方。

二、大崩溃中的苏北地方
首先,是黄河北移。随着黄河北上,运河北段实际已经堵塞无法使用。因此尽管清政府如何努力继续使用漕运,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放弃,改用海运或者其他方式
第二点,是盐业衰落。随着清政府的盐业改革,原本淮盐垄断的局面消失了,淮盐产业一下子就受到了重创。再加上清政府为了振兴农业,大搞废灶兴垦的工程,因此本地盐业接连遭受持续性打击。紧接着太平军出现,随着太平军攻击扬州一带,淮南盐商全面破产,淮北盐商也因为太平军堵塞运输途径而紧跟着破产。
而洪水大规模泛滥,对于矿区开采也有影响。因此,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运河断流、盐商破产、矿业停办的情况。
原本苏北依托的四大支柱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全部崩溃的局面
同样,由于不再能给清王朝提供大量的盐业收入,也不再是南北运输的交通节点,因此在清王朝看来,也就没有了长期投入巨资维护当地的必要,针对农业恢复和水利设施修复的财政拨款迅速减少,整个苏北经济已经陷入崩溃,到19世纪晚期已经出现大量人人口失业的情况。
苏北的经济崩溃了,苏北的地方政治和社会结构呢?
随着清王朝自身的衰退,本身原有的二元制权力体系就自然而然的开始向乡村精英倾斜,乡村精英的权威是逐渐增加的,而在苏北地区,又出现了捻军作乱的情况,这时候的苏北乡村权威就必须承担起政府放弃的责任,也就是举办团练,对付捻军,捻军和太平天国时间接近,是华北地区多省作战的农民军,最早在河南起义,这些乡村精英开始主动承担责任,弥补中央撤退后留下的真空地带。
自咸丰到同治年间,地方文生举人乡绅率领村民与捻军作战致死的不计其数。仅同治元年捻军进犯沭阳,当地乡绅举人为避免家乡受灾,就拼死抵抗,前后死了一个举人,9个生监,在这种持续的低烈度战争中,苏北地区的乡村精英持续损失,接替监生举人们的往往就是所谓的乡村豪民或者其他的人,整个乡村精英群体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劣化现象。与此同时,苏北地方的农村区域,也逐渐形成了以堡垒为基础的村社结构,各个村镇往往都修筑围墙塔楼,并由该村士绅主管业务。
不仅仅是长期作战中大量乡村精英战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南方城市接受新式教育的精英子弟们往往都难以在家乡继续维持,他们更愿意去南方的先进城市生活,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政治权力真空的情况下,良绅们普遍战死,良绅子弟们更愿意南下(因为家财都打光了,或者家里长辈们都战死了),接替良绅的就是在军事活动中迅速崛起的土豪劣绅
与那些读诗书重传承的儒生相比,他们更相信手中的枪炮,更相信手里的私兵。村镇的治理从原本的中央-村镇精英二元制,变成了完全依赖宗族族长与团练领导者个人道德水平的模式,而这些宗族族长与土豪劣绅们的个人道德水平是很让人怀疑的。在苏南地区看不到的情况在苏北几乎频繁可见,霸占公产,剥削佃户,肆意逮捕农民,并且对于自己逮捕的农民可以肆意杀戮,如活埋,焚烧等等。
但这一时期,清政府仍然勉强维持了城市和大型村镇的秩序,类似剥削杀戮事件仍然主要存在于基层小村镇,随着地方结构瓦解和经济崩溃,紧接着来到的就是匪患丛生的会党横行,由于农民全面破产,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出路,起初在清政府的维持下,他们还可以从苏北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在政府的管理下去新的区域垦荒种地,但是这种清政府勉力维持的情况,到了20世纪初,终于彻底维持不下去了,起初只是有小股土匪,类似地方宗族势力或者土豪劣绅武装便可以轻易将其镇压,但随着1906年苏北水灾,到江皖大水整个苏北皖北全部泛滥,清王朝几乎连大城市的秩序也难以维持了。在大水横行的地方,常有百姓云集,他们把将要死掉或者刚刚死掉的人拉到路边的坑里,把大腿手臂上的肉砍掉煮食,整个江皖大水造成了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受灾。但此时清王朝自身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自救尚来不及,何谈救援地位已经不重要的苏北。
紧接着到来的就是辛亥革命。江北贫瘠,在新军编练、警察制度的设立等方面均不如江南,江南编练新军一师一旅,而且严格按照要求整训部队,军人多是良家子。而江北新军实际上是运河巡防营改编,士兵素质很差,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江北的辛亥革命中看到很搞笑的地方,江北新军仅有一协,也就是1旅,这个13协在起义之后第一件事并不是维持治安,而是去攻城劫掠百姓,尽管蒋雁行迅速接管13协,自立为江北都督,然后将军队分成四个部分四处剿灭乱兵叛匪,但整个淮徐偌大区域,两三千人怎么可能剿的过来。更不必说这些人本身素质极差,随着革命派军官南逃,保皇派军官北上,蒋雁行手头的一个旅,有军官的部队恐怕连一个团都不到了,这些没有军官的士兵,很多便就地逃亡了,或者直接就地变成了土匪,这样一来,苏北地区的土匪也产生质变了。
原本只是小股土匪,他们的补充往往依靠拉拢生活不下去的农民,他们的武器也不过是大刀长矛土枪土炮,但随着新军陆陆续续加入匪帮,土匪们开始拥有各种新式武器,随着北洋军阀混战,在十余年内,苏北土匪从火绳枪和铜铸土炮,发展到了新式步枪,机枪,迫击炮。原本足以抵抗土匪的围墙塔楼也完全无法抵挡,整个苏北最后依靠土豪劣绅维持的农村秩序也在土匪的围攻之下彻底崩溃了。
1920年代的苏北土匪横行到了什么地步呢?土匪各部往往都是打散的军队,他们仍然以营连排的编制组织,并拥有各种现代化兵器,原本几代人费尽心力构筑的村镇堡垒被他们轻易攻破。举个简单的例子,孙传芳在被国民党击败后,在徐州地区招兵买马,一个月招了十万人。随着土匪势力的崛起,原本的土豪劣绅也不再能够维护地方秩序了,虽然土豪劣绅的所谓秩序,也是残忍而毫无道德的,但那也是秩序,即使是最恶劣的秩序依旧要胜过无序。
于是在渴求秩序的苏北社会中,最后登场的强力组织出现了——秘密会社。这种历史悠久的、原本只是游民或者船夫之间的秘密组织被迅速扩大。基于各种道门或者秘密组织的会社迅速扩大,仅以徐州为例,在解放前,就有青帮,先天道,一贯道,无极道,红枪会,纯阳社等等大小会堂三千多个……,有组织的信徒有十几万。最初是为了结盟抵御土匪的会社帮会在迅速扩大之后也开始走向畸形化。他们从单纯的结盟,到开始谋求自己的势力,开始出现滥杀无辜的情况,但秘密会社确实是具有现实的自救功能的。所以在中央权威撤离,良绅撤离或战死,土豪劣绅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农民们只能开始依靠自己。他们大量加入帮会道门,再加上原本随着漕运截断之后没有工作的河工漕工带头,秘密会社规模迅速扩大。
整个苏北经过了几十年的溃烂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终于达到了崩溃的巅峰,这一区域极其缺乏中央管控,所有的地方性自救和秩序重建措施也全部失败。农业、商业、工业全部停滞。文化教育仅剩下帮会道门的邪教组织还在继续,除了依靠军队占据城市的军阀外,农村基本上是以帮会道门为组织的农民以及剩余的土豪劣绅加上拥有了先进武器的土匪三家混战,可以看到,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崩溃,到20世纪初的中央秩序退出,到20世纪20年代的全面崩溃大概就经历了这一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农民也就只有四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南下,前往南方生活
第二,加入土匪,抛开道德和羞耻心,从此做土匪
第三,加入土豪劣绅的堡垒,做奴隶似的佃户
第四,加入帮会道门,成为仅仅比土匪差一点的组织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加入帮会道门之后,为了显示勇敢,往往要服用红砷,据说服用这个之后和土匪砍杀可以止痛,并且有兴奋剂作用,是真是假暂不清楚。可以看到,在六七十年里,苏北地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各阶层,已经全部混乱,如果说竞选人间地狱的话,我觉得这里是很有资格的。

三、秩序的重建
随着蒋委员长基本统一了江苏,南京国民政府从三个方面开始尝试重建苏北。
第一,打击土匪和土豪劣绅,培养新的乡绅阶层,首先是打击土匪,国民政府在调集重兵之后,开始对苏北地区的土匪进行歼灭,1930年的剿匪战争中,因为土匪实力雄厚,国民政府不得不出动空军进行轰炸,并且进行侦查。随后,蒋委员长又将中原大战收拢的西北军一部拉到徐淮地区进行剿匪,才勉强将当地大股土匪消灭。其次是消灭土豪劣绅,针对当地土豪劣绅压榨百姓以及勾结土匪的情况,但凡是勾结土匪的土豪劣绅,敢有抵抗抓捕的,就地格杀勿论。随着国民党党部的建立,以及依托党部构建的新乡绅体系的建立,原本毫无组织十分混乱的土豪劣绅集团也被打压了下去,但土豪劣绅也并不是就此不存在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先是假装从良,然后在清党时期,故意指责当时参与苏北剿匪的国民党基层行为举止是压迫良绅,有通共嫌疑,给苏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二,建立基层新秩序,考虑到苏北长期秩序混乱,短时间内重建乡绅基层,完全不可能,所以国民政府直接在苏北推行了保甲制度,将整个苏北地区纳入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由国家组织民众进行剿匪,进而取缔了一些民众自发的帮会道门组织,当然帮会道门也进行了反扑,在20世纪30年代苏北刀会就曾在淮安地区发动叛乱,甚至有打进南京城做总统的口号,刀会起义先后有好几次,不过都被国民政府以现代军事手段轻易镇压。通过保甲制度的建立,原本分散的权力被重新收拢回了中央,国民政府以强硬的手段试图在短期内解决苏北的全部问题,但问题不是这么好解决的,对于苏北地区的剿匪行动一直持续到1935年,在1935年的剿匪行动中,淮安仍然有两千多土匪,并且有一千多只枪,在土匪的反击中还俘获了国府的督导专员,可见苏北匪势之盛。
第三、对于苏北持续的劳动力流出问题,国民政府的措施是大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用公共工程维持当地民生之需,公共工程主要包含水利工程、公路、电话线和电报线等等。
通过这几种手段,国民政府基本重建了苏北的地方秩序,但是由于时间短暂,因此种种问题都没有被彻底拔除,等到完全消灭,就要到解放后了。
综上所述,国府的措施可以分为三种:
1.坚决打击土匪势力,尽可能改造土豪劣绅与帮会道门,打击不愿意改造的土豪劣绅和帮会道门。
2.通过建立保甲制度,重建基层秩序。
3.兴建公共工程,增大政府对苏北的财政拨款,重建当地的经济。
到抗战爆发前,虽然土匪仍有发生,土豪劣绅帮会道门也依然存在,水灾洪灾也存在,但基本已经做到了秩序的重建,像1850-1930这80年之间的大崩溃是不复存在了。但尴尬的是,日本人的 入侵迅速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在日占时期,各类牛鬼蛇神重新出现,类似初夜权的黑暗事件在苏北地区屡见不鲜,这一地区真正的秩序恢复则要归功于解放后我党在苏北地区的努力了。

四、苏北大崩溃对当地的影响
1.苏北地区虽然传统好武,但大崩溃时期显然更加剧了这种风潮。由于民众长期无所依靠,因此他们形成了对权威的不信任,往往愿意自我解决或者武力解决。这一地区的人往往好勇斗狠,崇尚私斗与血亲复仇,尤其以徐州地区为甚。
2.苏北地区的长期崩溃以及秘密会社,给当地造成了长久的影响。虽然各类道门会党已经拔除,但结拜、喝血酒等依然存在,并且这一地区的帮会情况较其他地方更为严重,也就是所谓的“江湖气更浓”。
3.这是我个人推断的,苏北鲁南地区嗜辣严重,尤其是徐州淮北枣庄这个三角区域,这一区域是苏北匪化以及帮会道门横行的核心区域,我个人怀疑是练武训练需要大量肉食,但是当地缺乏香料,因此只能大量吃辣来压制下水的怪味,最后形成了嗜辣的传统,毕竟从全国口味上看,这一区域显然是孤岛状的。而且徐州本地真正上得宴会桌的菜如羊方藏鱼之类的显然是不辣的,类似地锅鸡之类的菜很可能则是由矿工菜或船菜发扬而来的,这或许是帮会泛化的一种影响,在饮食影响上改变了这一地区。(这是个人推断,不一定正确,说错了莫喷我)

结语:
苏北本身的畸形社会在支柱性产业失去、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崩溃的情况下,努力自救,但本身的虚弱使得苏北在辛亥时期的转型期遭受了更大的损失,最终一切自救手段全部无效,陷入全面崩溃,可以说,基本上,到了1920年的苏北,就没有健康的地方。这里没有现代化教育、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运输业,没有安全、农民没有人身自由,没有正常的信仰,也没有正常的思想,每天,每个乡都在死人,每天,到处都在发生强奸、洗劫、盗窃和仇杀,在这一区域的人生活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唯一的本钱就是生命,因此在投资中唯一的投资方式就是赌命,所以近代苏北地区的人相比于苏南都有一种“不拿命当回事”的态度。
而这一状况对于外地也是有影响的,例如1928年一次苏北移民,苏北帮会冲垮了苏南的六个村镇,大量苏南村民被杀,苏北长期混乱带来的自发性半军事组织在移民上对南方那些小民来说具有毁灭性的冲击力,1927-1928两年在镇江一线发生大规模土客械斗,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占优势。这里并非地域歧视,但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苏北人在移民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发性的半军事组织,结果很容易就把苏南的本地村民挤走了,所以他们只是从苏北整体搬迁到了苏南,然后变成了经济健康的苏北村庄。成规模的苏北难民甚至一直流窜到了湖北,1906年江北大水,接近20万难民甚至一路冲到了汉口。
文中所述的苏北地区崩溃并不仅限于苏北,在鲁西南、豫东、淮北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淮北枣庄徐州这个三角区域则是其中的重灾区。在江苏本地崩溃地区延伸到了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尽管苏北秩序早已重建,但思想和社会风气上的影响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抹去的,直至今日,这个从19世纪出现至20世纪初全面溃烂的社会旧疮仍然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苏北人。

至于苏北为什么现在还会有特别贫困的印象?因为从20世纪初江皖大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都是向武汉上海苏南输出难民最多的地方之一,自然而然会留下长期的印象。

另一方面,这里也是各大政治势力交汇的地方,因而利用苏北难民问题进行政治宣传的情况也相对较多。几十年的文化宣传因素影响,加之整个淮海地区确属经济低地的现实,自然而然就留下了一种不太美好的印象。



-----------------------------1月3号修改补充------------

考虑到评论区吵得太厉害,指出两点解释:

1。本文是否鼓吹传统儒家乡绅?

答:不,我在评论区已经解释了。乡绅地主本身是不好的,属于极度落后的阶级。但儒家乡绅好歹属于封建体系的一个部分,是传统官-绅二元制权力结构下的一个基层统治集团。

混乱时代出现的劣绅可比封建社会还恶劣,他们信仰邪教(会道门,小刀会等等)、拥有绝对的武力优势、与当地百姓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和契约关系、头顶没有二元权力结构的官府来进行权力制衡,这种劣绅显然比典型的封建乡绅要恶劣得多。用重机枪和邪教信仰把地租加到八九成的劣绅和地租收一半或者四成的传统乡绅相比较,你觉得哪个相对更稳定有秩序?

儒家乡绅也不好,但对比之下总比20世纪初的极端劣绅要好一点。

2。文章是否鼓吹蒋介石?

答:没有,和之前混乱的北洋政府与无力管理乡镇基层的清政府相比,光头在江浙地区确实干的不错。这有什么问题?江浙地区是蒋介石的核心统治区。还不能让他把自己的基本盘治理好点了?

光头作为买办阶级的代言人,确实属于反动阶级。但在不损害本阶级利益的前提之下,买办阶级也是愿意从其他阶级身上剥夺资源来维持一些治理国家的政策的。也就是自己不能掏钱,但掏别人的钱来治理国家,买办阶级明显是愿意的。

而苏北的土豪劣绅恰恰不属于这个买办群体。

而且苏北混乱导致的移民冲击江南,还损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者——江南地主士绅群体的利益,更不要说到处蔓延的匪患严重损害了交通和商业,尤其是对津浦路和运河的危害,这种情况下严重影响了国民党买办集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常凯申要是不对苏北的劣绅和土匪重拳出击,他还是买办阶级的代言人吗?


-------------------------------------------------

今天整挺好,从来没想到我一个回复能火到这个地步,就写这么个玩意儿,就已经被钦点成“南方人黑苏北”,“儒棍妄图复兴乡绅”、“污蔑会道门这一社会活力组织”、“国粉不怀好意”、“复辟主义者”、“没文化的人的后代”……

有不满意见可以说,攻击家人有什么意思?


1月14日,回答了一个明清时期的华北农业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此时华北农业的普遍发展状况。

明朝真的好吗,清朝真的就差吗,为什么很多人吹明或者吹清?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293

user avatar

因为水利设施彻底毁灭,导致土地退化,相当于陆沉。

这跟伊拉克的两河地区一模一样,原本肯定有一些水利设施,要么比较脆弱,要么灾祸太大,总之毁掉了,不用多久,土地就内涝、次生盐碱化,那就基本废掉了。

苏北是因为黄河淮河不断改道,伊拉克是蒙古人故意的破坏关键水利设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北平原,一个曾经被誉为“淮海之腹地”、“江南的后花园”的地方,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北却与“贫困”这个词紧密相连,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地理与自然条.............
  • 回答
    苏联大清洗(19371938年)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其背后原因和目的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其“最本质”的目的,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原因。从最宏观的层面来看,苏联大清洗的 最本质目的可以概括为:巩固斯大林个人的绝对权力,并以此为基础.............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苏大强,那叫一个“折腾”。住在老宅里,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什么都舍不得换,总说“日子还长着呢”,可一到花钱的时候,他比谁都麻利。记得有一次,他非说身体不行了,要拿钱去“保养”,结果我们 all 齐上阵,帮他把家里能修的都修了,能添的都添了,他反而说我们不懂他,嫌弃我们“大惊小怪”。然后就是他那“小.............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大清洗是否必然,以及当时的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一、苏联大清洗的“必然性”之争关于大清洗的必然性,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 认为大清洗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的观点: 斯大林个人性格与权力巩固的驱动: 这是最常见.............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在苏军大纵深战术的运用中,承担冲击和突破任务的主力究竟是装甲部队还是机械化步兵部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战术的执行细节和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简单地说,两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各自承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且是高度协同、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苏军大纵深战术,首先要明白其核.............
  • 回答
    苏联,这个曾经庞大而强大的国家,其解体留给俄罗斯民族的伤痕至今仍在隐隐作痛。要详细地讲述这份伤痛,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去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印记。经济上的巨大冲击,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最直观的伤痛,无疑是经济上的断崖式下跌。苏联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虽然在早期为国家积累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划分结果,而是苏联时期复杂地缘政治、民族政策以及历史演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背后牵扯到对资源的争夺、国家边界的巩固、以及对新兴民族共和国的塑造。首先,得从沙皇俄国时期说起。早在19世纪,俄国就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逐步吞并了哈萨克人的游牧领地。当时,.............
  • 回答
    .......
  •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核弹头的保质期和俄罗斯的核武库前景,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核弹头的“保质期”——一个复杂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核弹头并非像牛奶或罐头那样,有一个固定的“过期日期”。它的“保质期”更多地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设计寿命与材料衰减: 核弹头内的核.............
  • 回答
    中国现在能否出现像李白、苏轼一样的大文豪,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学创作的特质、以及我们对“大文豪”的定义和期望。一、 时代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土壤李白和苏轼所处的时代,与当下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文.............
  • 回答
    苏联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也就是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确实是历史上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篇章。要理解它为何会演变成如此骇人的程度,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因素层层剥茧抽丝地进行分析。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斯大林个人的极度猜忌和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
  • 回答
    在苏联军队的军衔体系中,“大士”(старший сержан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等级,它属于士官(сержантский и старшинский состав)中的一个层级。要详细理解这个等级,我们需要从苏联军衔体系的整体结构入手,并结合其在军队中的实际作用来理解。苏联军衔体系的整体概览苏联军.............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走出大清洗阴影并涌现出众多优秀指挥员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泪、坚韧与智慧的史诗。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国家生存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斯大林时代留下的伤痕的一次深刻疗愈与超越。大清洗的创伤:血与火的洗礼前夜的空虚要理解苏联如何在战争中走出大清洗的阴影,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场清洗带来的巨大破坏。1930.............
  • 回答
    关于苏式步兵战车(BMP系列)上装备的大口径低膛压火炮的实际作战效能,以及它与中小口径机关炮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苏式步兵战车大口径低膛压火炮的实战效能:这类火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BMP1和BMP2上装备的73毫米2A28低膛压滑膛炮和30毫米2A42链式机关炮(虽然30毫米炮是高膛.............
  • 回答
    苏联在西方81大演习中展现的作战理念,其核心在于“闪电战”的延伸与现代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远作战”(Deep Battle)理论在当时的实践。要评价其是否“实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作战理念的构成、演习的展现方式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方81大演习:苏联陆军的“肌肉展示”首先,理解西方81大演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