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军大纵深战术里负责冲击突破的主要是装甲部队还是机械化步兵部队?

回答
在苏军大纵深战术的运用中,承担冲击和突破任务的主力究竟是装甲部队还是机械化步兵部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战术的执行细节和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简单地说,两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各自承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且是高度协同、密不可分的关系。

理解苏军大纵深战术,首先要明白其核心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正面突破,而是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装甲和机械化力量,在战线上撕开一个或多个口子,然后快速纵深穿插,瓦解敌人的防御体系,直抵敌后,对敌人进行包围、歼灭或瘫痪其指挥和后勤系统。这种战术对部队的机动性、火力和协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装甲部队:突击的先锋,穿插的利刃

在冲击和突破阶段,装甲部队无疑是充当最主要的“尖刀”和“锤子”的角色。它们的优势在于:

强大的火力: 主战坦克拥有口径大、威力强的炮,能够有效摧毁敌方的坚固工事、反坦克武器以及其他装甲目标。这使得它们在面对有工事防御的地域时,能够提供压倒性的火力支援。
卓越的防护能力: 坦克厚重的装甲能够抵御大部分轻武器和一定程度的反坦克火力,使其在前进过程中能够承受一定的敌方打击,保持攻击的持续性。
无与伦比的机动性: 履带式车辆的高速和越野能力,使得装甲部队能够快速地在复杂地形中移动,占据有利位置,并迅速向纵深推进。在突破敌军薄弱环节后,它们能够迅速穿插,绕过坚固据点,直插敌后。
心理震慑力: 大量坦克集群的出现,本身就对敌方步兵和士气具有巨大的心理冲击力。

在战术执行层面,装甲部队通常会被集中起来,组成装甲集群或坦克集团,在炮兵的集中火力支援下,攻击敌军防御的关键节点或薄弱地带。一旦打开缺口,它们就会立即进入,以最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建立起一个“突破走廊”。

机械化步兵部队:协同的骨干,跟进的利刃

然而,仅仅依靠装甲部队是不够的。机械化步兵部队是完成突破和维持进攻的关键协同力量,它们是“跟进者”和“巩固者”。它们的优势在于:

与装甲部队的高度协同: 机械化步兵通常乘坐装甲输送车(APC)或步兵战车(IFV)行动。这些车辆不仅提供了机动性,也提供了火力支援(机枪、机关炮、反坦克导弹等)和一定程度的防护。这种协同使得步兵能够紧随坦克,利用坦克打开的突破口,消灭潜藏在战壕、工事或建筑物内的敌方步兵和反坦克火力点。
清剿残敌的能力: 坦克在突破时,虽然火力强大,但由于车体结构和视野限制,往往难以有效消灭隐藏在近距离的步兵或反坦克小组。机械化步兵则拥有更为灵活的编制和武器装备(如轻机枪、冲锋枪、手榴弹、火箭筒等),能够高效地肃清突破口内和两侧的敌方步兵。
巩固突破口和桥头堡: 在装甲部队向纵深穿插后,机械化步兵的任务之一就是迅速跟进,巩固已建立的突破口、占领关键地形、建立防御阵地,为后续部队的进入和集结提供保障,防止敌方反扑夺回突破口。
适应复杂地形: 虽然坦克在某些复杂地形下会受限,但机械化步兵的战车,尤其是步兵战车,通常具有更好的通过性,能够在坦克不便深入的地区进行作战,进一步扩大突破的范围。

两者如何协同?

苏军大纵深战术的核心在于装甲部队与机械化步兵部队的“联合作战”或“合成作战”。在突破阶段,它们常常以以下方式协同:

1. 坦克为前导,步战车紧随其后: 坦克作为最强大的突击力量,利用火炮和装甲优势,正面冲击敌军阵地,摧毁坚固目标。步兵战车则紧随坦克,其车载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可以压制或摧毁敌方步兵火力点和轻型反坦克武器,同时步兵从战车中下车,负责肃清坦克难以处理的近距离威胁。
2. “坦克步兵协同组”: 在战术层面,常常会编成小型的协同组,例如一辆坦克和一辆步兵战车,或者几辆坦克配合一个步兵班/排。这种编组能够在攻坚时提供更全面的火力支援和更有效的近距离作战能力。
3. 交替掩护前进: 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会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交替掩护前进。例如,坦克在开阔地带提供火力压制,步兵战车则利用地形掩护步兵进行机动,或者坦克在向前推进时,步兵则在一旁警戒,防止敌方反坦克部队的偷袭。
4. 形成“突破通道”后的纵深穿插: 一旦装甲部队在步兵的配合下成功撕开敌方防线,它们便会迅速进入,形成纵深穿插。此时,机械化步兵也会紧随其后,或者搭载在坦克上,一同向敌后推进,以保护装甲部队的侧翼和后方,并继续肃清沿途的敌方残余力量。

结论: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冲击突破“主要是”装甲部队还是机械化步兵部队。在苏军大纵深战术中,装甲部队是矛头,是力量的集中体现,负责打开最硬的口子;而机械化步兵部队则是盾牌和剑刃的延伸,是协同的关键,负责巩固、肃清、扩大和保障突破的持续性。 它们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没有一方能够独立完成大纵深战术的突破任务。装甲部队提供了强大的冲击力和穿透力,而机械化步兵则提供了必要的步兵支援和战术灵活性,确保突破能够成功并转化为战术上的优势。可以说,两者共同构成了苏军大纵深战术中冲击和突破的“双刃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码字,尽量通俗简短点说

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把战役分成三个阶段:

1、突破战术防御地幅

2、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3、追击、围歼敌人

以二战中后期苏军战略反攻阶段的方面军进攻战役为例,突破战术防御地幅是由步兵为主的合成集团军完成的。为什么强调“步兵为主”而不说步兵,是因为很多人对突破战术防御地幅的认知存在偏差,根据一些网络讨论的只言片语知识碎片脑补出“大炮轰,步兵硬啃防线”的画面,然后又脑补了一大堆什么苏军步坦协同能力差,不得不先让纯步兵冲等无脑瞎话。从二战实践经验表明,防御方的防御地带坚固程度是徒步步兵无法突破的,必须由步兵和坦克协同才能突破,所以苏军的坦克兵分成独立坦克兵和队属坦克兵两个部分,留作方面军发展胜利梯队(后面讲)是独立坦克兵,而负责突破防御地幅的合成集团军里则编有队属坦克兵,专门用来在步兵冲击的时候掩护步兵,用直射火力消灭当前目标。队属坦克兵的规模,小的集团军有独立坦克团、独立坦克旅、独立自行火炮团(二战时期苏军自行火炮也属于坦克兵序列),规模大、在主要方向上作战的集团军直接编入一个坦克军或者机械化军作为集团军属快速集群。在突破战术防御地幅的战斗中,队属坦克兵直接编入冲击的战斗队形,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和步兵一起冲击敌战术防御地幅,拥有坦克军、机械化军的集团军在即将完成突破的时候会放出独立坦克军、机械化军主力对敌战术防御地幅进行最后一击,彻底打开突破口,然后以一个勾拳卷击敌战术防御地幅上的部队集群大支撑点,把敌人部署在一线的一个重兵集团围住。

在完成对战术防御地幅突破后,方面军就派出独立坦克兵组成的方面军快速集群从突破口进入,将战术胜利发展成战役胜利。“步兵突破防线,坦克发展胜利”其实正确的表述应当是“步兵为主、加强坦克炮兵的合成集团军突破防线,以独立坦克兵为主的方面军快速集群发展胜利”。方面军快速集群的规模,规模大、在主要方向上作战的方面军直接编有一个甚至数个坦克集团军,规模较小、在次要方向上作战的方面军则是以独立坦克军、独立机械化军、骑兵机械化集群作为快速集群。快速集群的任务是从突破口进入战役纵深,强在敌人占领之前冲过后方的第二、第三防御地带,抢占纵深重要的交通枢纽,阻断敌人退路,形成对敌人正面被围集团(比如上文说的被集团军下属坦克军一个勾拳围住的敌集团)的包围圈对外正面,并且积极向敌人纵深推,把敌人被包围的集团拉在自己后方,让敌人的战役预备队无法上来增援、无法去救援被围集群。

进入第三个、也就是围歼、追击阶段时,方面军的合成集团军负责把包围圈里的敌被围集团消灭,方面军快速集群则在敌纵深积极追击溃退的敌军,一边用少部分兵力咬住敌人尾巴打,死死拖住敌人,让敌人逃不快逃不远,一边则是主力利用和敌人溃退平行的路线追击,争取追到敌人前头去,抢先把敌人溃逃的必经之路堵上,最后配合跟上来的合成集团军彻底把敌人消灭。

大致就是这样。

所以,无论是突破还是发展胜利,都有坦克和步兵,只不过前者是步兵为主队属坦克兵配合,后者是独立坦克兵为主摩托化步兵(典型的就是坦克搭载兵)配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苏军大纵深战术的运用中,承担冲击和突破任务的主力究竟是装甲部队还是机械化步兵部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战术的执行细节和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简单地说,两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各自承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且是高度协同、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苏军大纵深战术,首先要明白其核.............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先厘清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营 (Battalion):在军事编制中,营是比团(Regiment)更小一级的单位。一个营通常由几个连(Company)组成,并拥有一名营长(Battalion Comma.............
  • 回答
    列宁格勒围困战(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最漫长的围困战之一,它直接导致了超过一百万列宁格勒平民的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饥饿和疾病。要论述德军和苏军在造成如此巨大平民伤亡中的责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且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 回答
    诺门坎战役,一场在二战前夕,1939年夏天,在今中国与蒙古边界附近(当时被称为诺门坎)爆发的,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之间的冲突。这场战役之所以让苏联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情报的误判和指挥上的轻敌是导致苏军伤亡巨大的首要原因。在战役初期,苏联方面对日本关东军.............
  • 回答
    要评价现代俄军与巅峰时期苏军的差距,得先明确“巅峰时期”指的是哪个阶段,因为即便是在苏联时期,其军事实力和战略重点也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我们说苏联军事的巅峰,会想到冷战时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拥有压倒性的陆军数量,庞大的战略核武库,以及在欧洲部署的重装部队,对西方世界构成了.............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苏联大清洗(19371938年)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其背后原因和目的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其“最本质”的目的,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原因。从最宏观的层面来看,苏联大清洗的 最本质目的可以概括为:巩固斯大林个人的绝对权力,并以此为基础.............
  • 回答
    苏联大清洗是否必然,以及当时的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一、苏联大清洗的“必然性”之争关于大清洗的必然性,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 认为大清洗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的观点: 斯大林个人性格与权力巩固的驱动: 这是最常见.............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20世纪最黑暗的历史篇章之一。评价这场运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起因与背景:大清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叙事中常见的关注点差异。要说“很多人提苏联大饥荒,而很少有人提美国大萧条饿死几百上千万人”,这其中有一些需要细致梳理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饥荒的规模和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以及历史叙事和公众关注度。关于饥荒的规模和死亡人数: 苏联大饥荒(Holodom.............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或“约瑟夫·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Stalin's 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迫害和镇压行动。它标志着苏联共产党在其内部和整个社会中建立绝对统治、消除任何形式的异议和潜在威胁的残酷过程。要理解大清洗,.............
  • 回答
    提起苏大强,那叫一个“折腾”。住在老宅里,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什么都舍不得换,总说“日子还长着呢”,可一到花钱的时候,他比谁都麻利。记得有一次,他非说身体不行了,要拿钱去“保养”,结果我们 all 齐上阵,帮他把家里能修的都修了,能添的都添了,他反而说我们不懂他,嫌弃我们“大惊小怪”。然后就是他那“小.............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咱们苏州人来说,看这部剧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既有认同感,也有一些哭笑不得。首先,说实话,这部剧把苏大强一家设定在苏州,这地理位置选得太对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小巷子、老房子,还有那些慢悠悠的节奏,都被它拍得特别真实,特别有烟火气。很多在苏州生活过的人,或者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苏联在二战中的一个核心争议点。大清洗(指19371938年的大肃反)无疑对苏联的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对军队的高层指挥系统。那么,在没有这场清洗的情况下,苏联能否在二战中取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对苏联军事的影响: 人.............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探讨的经典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大清洗对苏军实力的具体影响:斯大林于1937年至1938年间发动的大清洗,又称“大肃反”,对苏联红军造成了灾难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正统”这个概念在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如果一位随伊尔汗国西征的汉人,凭借军事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伊尔汗国的大汗(或者在这个语境下更接近于“苏丹”或“沙),然后又率领这股力量东征,进而入主中原,那么他是否会被认为是“汉人正统王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 回答
    中国现在能否出现像李白、苏轼一样的大文豪,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学创作的特质、以及我们对“大文豪”的定义和期望。一、 时代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土壤李白和苏轼所处的时代,与当下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文.............
  • 回答
    苏联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也就是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确实是历史上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篇章。要理解它为何会演变成如此骇人的程度,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因素层层剥茧抽丝地进行分析。这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斯大林个人的极度猜忌和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