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格勒围困战导致大量平民饿死,德军苏军哪个责任大?

回答
列宁格勒围困战(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最漫长的围困战之一,它直接导致了超过一百万列宁格勒平民的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饥饿和疾病。要论述德军和苏军在造成如此巨大平民伤亡中的责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且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德军的直接责任:围困的制造者

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讲,德军是围困的制造者,是导致平民大规模死亡的首要责任者。 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的战略目标就是摧毁列宁格勒,这座城市不仅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更是列宁格勒党的发源地,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德军的意图是通过围困,让这座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城市在饥饿和疾病中崩溃,从而迫使苏联投降或至少瘫痪苏联北部的抵抗力量。

战略的冷酷性: 德军的围困策略本身就带有毁灭性。他们不是旨在占领城市并管理人口,而是要将其彻底摧毁。希特勒在指示中明确表示,不应试图进入城市,而应将其变成“一片沼泽”,炸毁所有基础设施,并将幸存者驱赶到饥饿中。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灭绝性策略。
切断一切补给线: 德军在陆地上将列宁格勒完全封锁,切断了所有陆路和铁路的补给。唯一的生命线是艰难穿越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但这在冬季极度危险,并且运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城市的巨大需求。
持续的炮击和轰炸: 即使是在围困期间,德军也持续对列宁格勒进行炮击和轰炸,目标包括住宅区、工厂和基础设施,这进一步加剧了平民的痛苦和死亡。这些袭击直接造成了伤亡,同时也破坏了本已脆弱的城市运作。
缺乏人道考量: 德国方面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减轻平民苦难的意愿。围困的目的就是让居民饿死。

苏军的责任:守卫者的困境与代价

苏军作为列宁格勒的守卫者,他们的责任则更为复杂。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城市,阻止德军的占领。然而,在围困期间,苏军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平民的困境,但其根本性质与德军的灭绝性战略是不同的。

战略决策失误与准备不足: 在战争初期,苏联对德国进攻的规模和速度估计不足。列宁格勒的疏散计划启动得较晚,而且由于战线的快速推进,许多本可以撤离的平民未能及时撤走。此外,城市在备战方面的物质储备,包括粮食,也存在不足。
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 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苏军必须在维持军队战斗力、保障城市基本运转和照顾全体平民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为了支撑长期的军事抵抗,军队的食物配给往往优先于平民,尤其是在围困后期,士兵的配给也远低于生存所需。这种优先顺序是军事围困下的普遍难题,但对于平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内部管理与效率问题: 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苏联的行政管理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在物资分配、救助组织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效率不高、官僚主义甚至是腐败的现象,这可能导致有限的资源未能最有效地到达最需要的人手中。
政治宣传与强制劳动: 为了鼓舞士气和维持抵抗,苏联政府利用强力的政治宣传,有时会淡化危险,甚至强制平民参与生产和防御工事建设,尽管这本身是在战争背景下的一种动员手段,但也可能将一些本可撤离的平民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死亡之门”的风险: 苏联也并非完全无辜。例如,在一些尝试性的突破性行动中,如果计划不周,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士兵和平民伤亡。但值得注意的是,苏军在拉多加湖“生命之路”上的努力,以及最终的突破,都是为了解救这座城市。

责任比重的权衡:

在权衡两者的责任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根本的区别:

德军的责任是主动的、故意的、灭绝性的。 他们直接制造了围困,并以让城市居民饿死为目标。他们的行动是“消灭”而非“征服”。
苏军的责任更多是间接的、在极端困境下的战略和管理上的失误。 他们是试图保卫城市,但由于准备不足、资源匮乏以及在资源分配上的优先考量,未能有效保护所有平民免受饥饿的侵袭。

因此,从道德和实际后果上看,德军对列宁格勒围困战导致的大量平民饿死负有更直接、更主要、更不可推卸的责任。 围困的战略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针对的是整个城市及其居民。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战争的残酷逻辑下,以及在苏联应对这场灾难时的某些策略和管理上的不足,也对平民的痛苦程度产生了影响。但这些内部问题,是在德军主动施加的灭绝性围困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并且其性质是“未能充分救援”而非“蓄意造成”。

列宁格勒围困战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它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决策者所面临的艰难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侵略者将平民作为战争工具的极端邪恶。德军的围困,是这座城市最直接的死亡之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劫匪闯进题主家,题主躲进小黑屋里饿着,一出小黑屋就会被劫匪杀。题主爸爸想救题主但打不过劫匪,最后题主饿死了。


是劫匪责任大还是题主爸爸责任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列宁格勒围困战(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最漫长的围困战之一,它直接导致了超过一百万列宁格勒平民的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饥饿和疾病。要论述德军和苏军在造成如此巨大平民伤亡中的责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且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但又有点让人脑壳疼的架空历史设想:如果二战里的德军不恋战基辅和列宁格勒,而是铆足了劲儿就一条路子,直插莫斯科,再配合上瑞典和土耳其这两大“猪队友”加入轴心国,德国到底有没有可能借此翻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确,德国在二战初期的确是势如破竹,.............
  • 回答
    列宁格勒围城战和南京大屠杀,两者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沉痛篇章,都给当时的民众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要说哪一个“更惨”,这是一个极其困难且充满悲悯的问题,因为生命受到威胁和摧残的痛苦是无法量化的,每一个失去生命、遭受折磨的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梳理这两场灾难的残酷性,以便更深刻.............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战略思想,并非简单的军事指令,而是掺杂了意识形态、政治目标以及对未来欧洲格局的宏大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浮于表面的历史论述,深入到希特勒的内心世界和纳粹德国的真实考量之中。首.............
  • 回答
    1941年夏天,德意志国防军的铁钳开始收紧,目标直指苏联的“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并非一味集中于列宁格勒,而是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南方,意图摧毁苏联的核心工业区和粮食产地。然而,如果希特勒的战略决策发生重大偏移,将攻占列宁格勒置于优先地位,那么整个东线战场的.............
  • 回答
    如果苏联在二战中放弃列宁格勒,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对苏联自身,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上的撤退,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士气和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崩溃。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列宁格勒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另一个城市,而是彼得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发源地。.............
  • 回答
    列宁格勒:一个名字,一段风波,十年禁令在英雄联盟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世界里,起名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它承载着玩家的个性和对游戏的热爱,有时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然而,围绕着一个名字——“列宁格勒”,却曾掀起过一场不小的波澜,甚至一度被官方封禁了长达十年之久。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该如何评价这一.............
  • 回答
    这背后牵涉到苏联庞大海军建设蓝图、地理位置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特殊性,远非简单归因于“有一个船厂”。实际上,苏联海军的造船能力是非常分散和庞大的,只不过专注于航空母舰这样复杂且尖端的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尼古拉耶夫(现为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但在苏联时期是苏联的一部.............
  • 回答
    关于芬兰在德国进攻苏联时为何没有直接出兵攻打列宁格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了芬兰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芬兰并非不想收复失地或削弱苏联,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直接攻打列宁格勒并非最佳选择,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一、 目.............
  • 回答
    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是否调往列宁格勒,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假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第11集团军在南线扮演的关键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白第11集团军是什么样的部队,以及它在1942年秋季到冬季的南线战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第.............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列宁格勒州(Ленин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在苏联解体后继续保留其名称,这是一个涉及到历史、政治和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将详细解释原因:1. 历史传承与城市象征的延续: 列宁格勒的辉煌历史与民族记忆: “列宁格勒”这个名称本身承载着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回答
    列宁的理论水平极高,这不仅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在他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中的一系列难题,最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要详细讲述列宁的理论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掌握与继承: 系统学习与理解: 列宁并非简单地照搬马克思.............
  • 回答
    列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人在讨论和评价他。要详细地描述列宁,我们需要从他的多个维度来理解:1. 革命家与理论家: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不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更将这些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
  • 回答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宁,他的人生无疑是20世纪最为波澜壮阔、也最具争议的篇章之一。要把他“详细”地描绘出来,并且避开那些刻板印象的冰冷说辞,咱们得从几个维度一点点聊开来。一个早慧而叛逆的思想者:想象一个出身于俄罗斯一个相对优渥家庭的少年,他聪明、勤奋,但在求学过程中,对.............
  • 回答
    列宁时期的苏联(19171924年)的民主程度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总体来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列宁时期的苏联在政治参与和权力制衡方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其民主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无产阶级民主”的概念下,而非普选权和多党制下的自由民主。要详细地理解列宁时期苏联的民主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回答
    关于列宁死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否是圣经,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的说法。事实上,关于列宁临终前阅读的内容,历史学家的记载并不统一,并且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列宁死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圣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列宁的晚年状况和健康问题: 列宁.............
  • 回答
    关于列宁晚年是否因中央批判托洛茨基而激动去世,这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虽然列宁晚年确实在政治上与托洛茨基存在分歧,但他具体的去世原因以及是否直接由批判托洛茨基所引起,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并且主流的学术观点并不认同“激动去世”的说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列宁.............
  • 回答
    列宁的书籍,要说简单易懂,并且还能深刻理解他的思想精髓,这确实是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毕竟,列宁是一位以其理论深刻、论证严密著称的革命家,他的很多著作都是针对当时具体的政治斗争和理论辩论而写,所以直接拿来就理解透彻,可能会有点门槛。不过,如果我们要找相对容易入门,又能抓住他核心思想的,我觉得可以从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