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咸阳在陕西是什么地位?

回答
咸阳在陕西的地位,可以用“历史名城、重要节点、经济腹地、文化中心”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并且它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面向未来的潜力。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咸阳在陕西的地位:

一、 历史地位:古都之首,辉煌的源头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统一王朝的都城: 这是咸阳最无可替代的地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都城设在咸阳。这座城市承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祥地,是统一国家理念的实践地。
历经多朝的帝都: 除了秦朝,西汉初期也曾以咸阳为都城。在秦汉帝国强大的统治时期,咸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繁荣昌盛,影响了整个东方世界。
汉长安城的近邻: 咸阳与后来的汉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地理位置毗邻,在很多历史时期,两者在行政区划、文化习俗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咸阳是长安的“前身”和重要的“伴生地”。
文化印记深厚: 咸阳及其周边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行政区划属于西安临潼,但其历史文化渊源与咸阳紧密相连)、汉阳陵、茂陵、昭陵等帝王陵墓,以及各类古代宫殿遗址、墓葬群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奠定了咸阳在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化地位。

二、 战略区位与交通枢纽地位:连接东西,辐射南北

关中腹地的核心组成部分: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关中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而咸阳则处于这一区域的战略要冲。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节点: 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咸阳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节点城市角色。它连接着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是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
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航空: 咸阳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所在地。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它不仅服务于西安,更辐射整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承担着重要的对外开放和人员、物资流通功能。
铁路: 咸阳拥有发达的铁路网络,连接着陇海铁路、宝中铁路、西韩铁路等重要干线。高铁的开通更是极大地缩短了咸阳与全国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
公路: 多条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穿过咸阳,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
联动发展西安的桥头堡: 咸阳与西安地理上紧密相连,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咸阳是西安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西安提供产业配套、人才支撑、生态屏障等作用,共同构建“大西安”格局。

三、 经济地位:工业基础与新兴产业并存

传统工业基地: 咸阳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纺织等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产业地位。这些工业在陕西的经济发展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崛起: 近年来,咸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其中,彩虹集团等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西安经济提供支撑: 咸阳的工业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为西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补充。两地在产业链协同、产业转移、资源共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
农业大市: 咸阳也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特别是苹果、蔬菜、奶业等发展较好,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农产品供给。

四、 文化与旅游地位: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中国第一帝都”的文化符号: 咸阳的“秦汉文化”是其最独特的文化标签。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宫阙遗址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探访。
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 咸阳境内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咸阳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的体现。
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地: 除了秦汉时期的遗迹,咸阳还有汉阳陵、茂陵、昭陵等汉唐帝陵,以及乾陵(与西安交界,但文化上紧密相连)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帝王陵寝博物馆”的独特景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咸阳在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也保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剪纸等,为当地文化增添了色彩。
文化交流的窗口: 作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所在地,咸阳也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五、 当前与未来的发展定位

西安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随着西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咸阳正积极定位为西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承担着城市功能疏解、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任务。
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产业新城的融合: 咸阳正努力在保护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 凭借其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咸阳将继续巩固和提升其在西北地区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咸阳在承接西安的产业转移和生态功能拓展方面,也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总结来说,咸阳在陕西的地位是多维度的、动态发展的:

从历史维度看, 它是“中国第一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见证者,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从区位交通看, 它是连接东西、辐射西北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是西安都市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经济发展看, 它是陕西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之地,为陕西整体经济实力做出贡献。
从文化旅游看, 它是“帝王陵寝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对外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尽管目前在行政和经济总量上可能不及西安,但咸阳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日益重要的战略区位,在陕西乃至中国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不少回答,都提到咸阳是陕西省的亲儿子。但为什么是亲儿子,大多停留在西安“计划单列”上。

这是不全面的。

陕西省拿咸阳当桥头堡来对抗西安,这是有长远的历史轨迹在的。

北洋时期,历经了废省置道的闹剧以后,省县两级政府是国家的主要政治结构。但因为废省置道的影响,中央还是想竭尽全力遏制地方势力,因此后来“道”这一行政级别还是缩水保留了,改叫行政督察区,同时增加了“市”这个中间体。关中道裁撤以后改为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而西安当仁不让地成为最早的“市”之一。

1928年,长安县连同长安城内以及四关割出,成立省辖西安市,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省辖市和其他县只有高下之分,没有从属之责,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号的县。但与此同时,戏肉来了,到此为止一直被长安县咸宁县(当时已合并)遮蔽光芒,始终站干岸的咸阳终于站了出来: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其行署政府并没有继承关中道设立在长安城里的道署,而是去了咸,阳,县。

于是乎,当时的陕西和西安,其省政府在西安市,而“市政府”(第十区区署)则在咸阳县,也既,省会城市的市政府不在省会(有点绕)。当然,咸阳县当时是水运枢纽,经济地位远非如今可比。

1930年前后,中国发生巨变,冯玉祥败,阎锡山缩,常凯申疲,张少帅进。紧接着就是日寇入侵。一二八之后,南京危急,民国政府面临迁都抉择,很快决定西行。因为铁路问题,首先迁入洛阳,并迅速定洛阳为行都,西安为陪都,同时组建西京筹备机构。但实际上,冯玉祥之后,杨虎城入主西安,走的还是笼络当地地头蛇的路子,常公对西安的掌控几乎等于没有掌控。再加上我D的渗透,中央军不断挤压,当时的西安政治环境乱成一锅粥,根本不具备成为战时首都的条件。于是,历史结局大家都知道,民国迁到了重庆。

再回过头来说咸阳。

省区之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毫无悬念地产生了。第十区说到底是省府的延续,之所以外放咸阳,实际上是地方势力对抗中央的盘外招数。而虽然省府在西安,但中央从未放松过对西安的企图,尤其西安事变之后,常公反攻倒算,西安很快成为中央军稳固的基本盘之一。咸阳这招盘外棋,渐渐真的成了地方势力的根据地。

这一通乱事之后,就给后来的历史主角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指导下,西安,我们是不碰的,至于咸阳,嘿嘿嘿那就不好意思了。行政督察区的划分,将今天咸阳的北五县以及西边的几个县比如武功等,划出了第十区,而这一片,恰恰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重点活动区域。

于是,西安和咸阳之间,渐渐从省道之争,变成央地之争,又夹杂了越来越浓郁的国共之争。1948年的时候,西安仍然牢牢掌握在常公手里,国共之争成为主要矛盾,第十区区署迁入兴平,成为剿匪前线。

1949年,关中全面解放,陕甘宁边区迁入西安,但同时,咸阳分区正式挂牌成立。你想想,咸阳这一片群众基础多牢靠啊,分明是新政府在关中的基本盘,怎么拔高都不为过。但西安太重要了,因此西安市为边区直辖,咸阳分区下辖咸阳长安兴平武功户县周至,可以看出来,和今天西安市的主要行政区域是高度吻合的。而今咸阳市的大部分下辖区县,则为当时的三原分区和邠县分区所辖。

到1950年,政权基本稳定,陕西迎来大调整,调整为9个专区以及一个长安直属县。三原分区邠县分区并入咸阳分区成立咸阳专区,西安为军委直辖市,由西北军政委员会管辖,同时她还是省府驻地,西北局驻地。而包裹西安市的长安县呢,则为省府统管。这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制衡方案。

1953,西安升直,咸阳撤区改市,但这个改市,实际上是分化咸阳。一方面,把咸阳的白菜心地区打包设立了一个比县高一级的“高级县”省属(是不是很像北洋时期的西安省辖市),另一方面,将大量县属划出,有的省直属了(咸阳铜川户县,你没看错,这时候咸阳县和咸阳市并立),有的给了宝鸡和渭南。

这里插一句,这一套划分,基本成了今天大西安规划肢解咸阳的方案之一。

此时,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了,尽管省政府就在西安城里,但是,出了西安城才听你话。就好比今天河北省政府如果在北京市里的话……

到此,咸阳市正式成为了陕西省的亲儿子。

之后,西安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之一,大量国家资源涌向这里,西安成了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城、科教城、国防基地。哪怕西安降格重回陕西省的怀抱,但是计划单列是没变的,陕西省府在这里说话真的不响啊。而近在咫尺的咸阳,说没喝到汤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肉真没见到几块。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咸阳也得到了更多的来自省府的资源倾斜。但这,依然是和西安不能比的。

复杂的历史带来复杂的关系,复杂的关系带来复杂的情感。在经济更加发展之后,西安的短板逐渐展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用地不足。但这个脖子,被省府以咸阳为桥头堡,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里,掐得死死的。

user avatar

19.4.26更新

更新原因是因为有非常多的评论一上来就是我地域黑,黑咸阳,省内掐。我真的深度怀疑这些评论是不是没看回答只看评论区,还是啥都没看直接评论的?现在知乎都这么浮躁吗?请各位安心看完这个回答,再进行评论。这个回答从头到尾,我没有黑过咸阳,也没有黑过咸阳人,也没说过咸阳吸西安的血,你们都是从哪里找出来的来评论我的啊?


咸阳市是陕西省的亲儿子,亲的不能再亲的儿子。为了咸阳陕西可以妨碍西安的发展,破坏西安的环境,给西安下绊子。

陕西之前有个问题,西安怎么发展,和陕西省没有关系。曾经西安是计划单列市,西安拥有陕西省最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西安是陕西省省会,西安是千年古都,是丝路起点。然而这和陕西省没有关系,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即使现在,西安财政独立,上层行政独立。

就好像家里最厉害的老大出门去当官,什么都给国家做贡献,虽然不吃你的不穿你的,也不给你家里一分钱。在你家住着,穿着国家给的漂亮衣服,你家里剩下的孩子衣不遮体,吃着国家给的鸡鸭鱼肉,你家里剩下的孩子都吃着窝窝头,出去坐着国家配的小车,你家剩下的孩子都还穿着草鞋。这个儿子在国家开会的时候和陕西省这个老子平起平坐,你身体不好,打也打不过他,剩下的几个孩子也都指望不上。大概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这个父亲你会怎么样?这个儿子肯定不亲啊!肯定是想办法给家里找个有出息的苗子养大,尽快让家里日子好过点,就算损害这个大儿子的权益也无所谓。打不过儿子,终究是你儿子,拿父亲的身份恶心恶心他出口气,还在父亲家住,那父亲背地里下绊子,泼脏水,半夜打苍蝇不让你睡觉也未尝不可。

这个有出息的苗子就是大儿子西安的双胞胎弟弟,咸阳。

↑这是个带语音的分割线

这是一张1911年西安府的地图。可以与现在的西安地图做一个对比。

在建国最初的农业时代,高陵,三原,泾阳,户县,周至都是当时最好的县。自古有金周至银户县的说法。泾阳三原的富裕,参看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和三原的名菜繁复炫技。如今的未央区红旗厂周边一大片区域还是从高陵县划拨过来的(当时叫做红旗耕作区)。

而这些,和最初的西安市都没有关系,后来渐渐有的回来了,后来有的还是没有回来,有的估计是再也回不来了。(渭南据规划说要回来)

由此可见咸阳地区曾经是怎样的心头肉,好地方都给了。

再附一张图,

该厂位于图中圆点位置。箭头位置为咸阳主城区。

这个位置是咸阳秋冬季的下风向,西安的上风向,而且因为秦岭的阻挡,整个关中平原东南风并不强烈。也就是说即使是东南风的春季,大气污染完全不会影响到咸阳的主要城区,而在秋冬季节更没有问题了,因为都吹到西安了。众所周知咸阳在西安的上游,污水直排对于咸阳也不存在任何问题。该厂及周边工业区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大气污染源(2018年的实际遥感监测结果)。

该厂始建于1990年,之所以放在咸阳是因为之前西安多次不同意建厂不建设配套的处理设施(据传言最早看上的是临潼)。之后由陕西省牵头,咸阳市市委市政府大力配合,作为陕西省八五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放在了渭城区渭阳街道任家咀村周围。当时任家咀村周边为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北边是莲藕地,东北角是墓地,东西横贯一条两米宽的污水渠。(以上地理位置叙述来自于咸阳市委市政府督查室2014年09月10日的官方回复)

配套排污设施建设时间为2006年开始,07,10,13年分别进行了部分处理设施建设。(来源同上)顺便一提13年才建设的催化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置,距离建厂已经有23年了。

2014年,参与检查的单位是陕西省环保执法局,咸阳市环境监察支队,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检查结果可想而知。

顺便一提因为西安市市政建设用地处于临时停工没有进行覆盖,陕西省环保执法局于2016年曾来出巨额罚单,并作为环保执法不畏强权的典型事件在陕西新闻,都市快报进行了连续两天的报道。

这就是咸阳。


以下为4.23更新

用这个图来代表我为什么要更新。

添加一个神奇的答案,一个代表了毛爷爷,赢爷爷还有非常多的人的神奇的人。看了这个神奇的答案我不得不更新一下,毕竟奇文共赏( bunengwoyigerenyanxia)。

@全球好文案

你用身体力行证明了什么叫做全球好文案。如果你是想火那我帮你一把,如果你是觉得你在传播正确的思想那我也帮你一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