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智力优越论肯定是错的,并不是所谓的政治正确性错误,而是演化过程决定智力无论对雌雄都是最核心的生存优势,只是倾向的方向不同罢了。但某些女性所谓的体力论、基数论也是明显为扯淡而扯淡的回答。
很简单的数据统计,教育资源不变的大环境中,女性在科学领域中取得的成绩明显小于政治领域。直白的说就是顶级科学家中女性的比例远少于顶级政治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演化压力下,男性因体能优势而倾向理性思考,而女性则因生产优势而倾向感性思考。
这个反应到结果清晰的对抗性竞争中,就造成了男性占优的结果,因为对与错一目了然,没有感性诉求的余地。但在政治这类寻求妥协艺术的博弈中,感性诉求拥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女性感性思考的优势就不容忽视了,这也是即使在男权社会的重压之下,历史上也从来不乏顶级女性政治家的根源。
回归到棋类智力运动中,运动的本质是理性对抗,而非感性对抗,也许日常生活中,感性思考和理性思考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在顶级对抗中,差之毫厘的结果自然是失之千里。
因为演化的选择是雄性需要对抗竞争传承基因,而雌性则更多的是团队合作的感性竞争传承基因。
女权或者说平权需要的是正式性别差异并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比如基础教育领域就是女性崛起最快的领域,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演化过程中女性天然的竞争优势所在。
至于让女人和男人比拳头大的女拳主义者...请问挑夫纤夫需要男女平等的工作名额吗?
要我说实话么?
别的棋不了解不谈,围棋是我见过最公平的游戏。胜者为王,不管你男还是女,老还是少,只要赢了就是赢了,毫无花哨可言。
按照以前的传统,围棋比赛是不限制性别的,无论什么性别,用同样的规则进行抽签、比赛。但是女性棋手普遍一轮游、两轮游,永远拿不到名次,“严重缺少生存空间”。所以后来的一些比赛为了照顾女棋手,专门增设了“女子组”,女棋手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不限性别组或者女子组,而男棋手只能参加不限性别组。后来,不限性别组变成了俗称的“男子组”,但女棋手一直可以参加。所以某答案说这是“猥琐的性别歧视”,emmmmm,我想说,这哪怕真的是性别歧视,也只能算是歧视男性。
上世纪昭和年代,日本围棋独步全球,三线选手横扫中韩一线选手。按照某些人提出的“刻版印象导致培养方向固化”的理论来说这时候世界上应该形成了“中韩围棋就是不如日本,日本人天生擅长围棋”的刻版印象,从而,中韩不愿意玩围棋,日本长期保持领先。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中韩实力一增长起来,很快就把日本打得叫爸爸。
棋盘上一共只有361个交叉点,你占到就是占到,没占到就是没占到,每一个都不会骗人。你赢了几局,输了几局,都是记录在案。你的实力受到以上客观、公正的评估,是清澈透明、洗尽铅华的。在这样一种光明正大的棋类游戏中,女性多年来就是竞争不过男性。这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1.女性由于智商上的劣势竞争不过男性
2.女性不愿付出全力参与竞争
个人倾向于是原因2,但是也不排除是原因1。
别的可能性没有了,就是这样。
我大学的时候喜欢下国象,仅从我个人观点来看,设立女子组主要原因就一个:整体而言男性体力强于女性,而智力游戏对体力的要求很高。
首先我希望大家明确一点:智力和体力并不是脱钩的两个因素,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人们要充分调用自己的体力来开发智力。
众所周知,脑部是人体耗能的重要器官,成年男子1/4的能量都消耗在这里,一项烧脑的运动,怎么可能不对体力有所要求呢?
第一,下棋本身需要体力;
在我们校内的正式比赛中,一个人允许的思考时间为一个小时,每一步思考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换句话说,比赛时间最长可以为两小时;而另一种常见规则是每一步思考时间不超过七分钟,每个人的思考总时间无限制,比赛超过三小时后封盘,来日再战,可见异常比赛进行两三个小时,并不罕见,这一期间双方选手要维持相对端正的坐姿,不能躺着趴着,很多规则里也不允许起身活动,这样对身体的消耗其实是很大的。
第二,思考需要消耗体力;
正如刚才我们所说,大脑本身就是个高耗能的器官,想象一下高二高三的日子,一整天坐在教室里,四肢几乎动也不动,只有笔头动的飞快,但是一天下来,哪个人不是疲乏不堪?高考的时候数学考试时间只有两小时,谁走出来的时候不是如释重负?
让自己的思维逻辑高速运转是需要相当的体力的,在,比赛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事情,既要注意盘上走势也要时刻端正自己的行为,还要顾及时间,高手们往往还强调运用心理战术,这么一套下来人几乎是疲乏不堪的,甚至会有体力弱的成员在比赛后出现眩晕呕吐的现象。
如果体力跟不上,在比赛后期就会出现无法集中精神的现象,往往就会出现错漏,也就是俗称的下臭棋,出错招。
第三,体力还能控制情绪;
前几天杭州小伙爆发事件之后,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人在疲乏时,往往会出现感情脆弱的现象,进而情绪失控,暴躁易怒。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也是需要体力的,在疲乏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感情波动,而这在智力比赛中是极为有害的。柯洁摔棋子的事情与之类似,都是在体力不支之后出现了情绪控制不足。
这一点我个人有切身的体会,一旦出现疲乏,思考就会变慢,下了臭棋之后,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有人在正式比赛场上会出现崩溃的现象,面对棋盘,什么也思考不进去,脑袋空空的,然后就是歇斯底里发作。
国际象棋史上的传奇大师卡斯帕罗夫著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棋与人生》,那里面也透露了大师每天的训练行程,除了棋类训练之外,还要做很多体力锻炼卡斯帕罗夫热爱滑雪,也热衷于其他运动,甚至还会拳击。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此人的照片看一看,也可以找找卡尔波夫、卡里森之类的人,大部分象棋大师都是身材健硕,既不是虚软的胖,也不是麻杆一样瘦,强健的身体有利于他们长时间的思考作战。
至于有些人所说的理性与不理性的问题,我倒觉得影响没那么严重,国际象棋就是战争,既是理性的思考,也是艺术的创作,大师们有谨慎的布局,也有天才般的神来一笔。而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理性是不够理性的,感性也都感的一踏糊涂,就别扯两种思维的问题了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句:鸿毛药酒必须被惩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