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为何未能统一天下?

回答
东吴,一个在三国鼎立时期叱咤风云的强大政权,坐拥江东沃土,人才辈出,却终究未能一统天下,这无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究其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错综复杂,包含战略、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层面。

一、 战略层面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

首先,东吴的战略核心是“守成”,而非“北伐”。孙权集团的立足点是江东,这片土地易守难攻,天然的长江天险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防御屏障。从孙坚、孙策到孙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稳定江东、巩固基业。这种“安稳”的战略,虽然保证了政权的延续,但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其向外扩张的野心和决心。

与此相对,曹魏和蜀汉都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战略雄心。曹操占据了中原,拥有最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其战略目标始终是统一北方,进而南顾。刘备虽以兴复汉室为口号,但其终极目标也是颠覆曹魏,实现汉室的复兴,这同样意味着需要跨越长江,席卷天下。

东吴并非没有机会,赤壁之战的胜利,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窗口期。理论上,如果孙权能够抓住赤壁之战的胜利余威,继续乘胜追击,收复荆州,甚至威胁中原,都有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然而,孙权却在赤壁之后,战略重心又回到了江东内部的稳定和发展上。对于收复荆州,他虽然有所行动,但犹豫不决,步调迟缓。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进攻曹魏时,东吴坐观成败,甚至为了争夺荆州,背信弃义,偷袭关羽,导致关羽败亡,荆州丢失。这可以说是东吴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不仅错失了联合蜀汉共同北伐的机会,还与蜀汉结下了深仇大恨,为日后的孤立埋下了伏笔。

二、 政治层面的内部隐忧与人才困境

东吴的政治体制,虽然表面上集权于孙权,但内部始终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隐忧。

士族势力的制约: 江东士族,如陆家、顾家、朱家等,在东吴政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孙权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也对孙权的权力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孙权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这也使得他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如北伐,显得更为谨慎。虽然孙权也倚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有能力的将领,但这些将领很多也出自士族,其军事行动和政治影响力,往往需要顾及家族的利益和士族的整体意见。
人才断层与继承问题: 孙权早期倚重周瑜、鲁肃等栋梁之才,他们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政治家,对东吴的战略规划和内部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这些人相继去世后,东吴的军事和政治人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虽然陆逊后来崭露头角,并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成为东吴的擎天之柱,但他毕竟是孙权后期才崛起的将领。而孙权晚年,用人不明,宠信奸臣,导致朝政混乱,也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孙权没有培养出能够继承他衣钵的优秀子嗣,他的几个儿子都未能成为合格的储君,最终导致了孙亮、孙休、孙綝等一系列的皇权动荡,让东吴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良机。
与蜀汉关系的变化: 孙刘联盟是东吴对抗曹魏的重要战略支撑。然而,随着关羽的败亡,以及荆州归属问题上的矛盾激化,孙刘联盟名存实亡,甚至变成了互相猜忌和敌对。这使得东吴在战略上更加孤立,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对抗曹魏。

三、 经济与军事的局限性

东吴虽然占据了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与曹魏相比,其经济和人口基础仍然存在差距。

人力资源不足: 曹魏占据了北方广阔的土地,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兵源和劳动力。而东吴的人口相对较少,虽然江东人口稠密,但整体上还是无法与北方相提并论。这使得东吴在持久战中,在兵员的补充上始终处于劣势。
军事战略的保守: 尽管东吴拥有水军优势,并且涌现出周瑜、陆逊等杰出的将领,但其军事战略始终受到“守成”思想的影响,更侧重于防御作战。即使在主动出击时,也往往是为了争夺荆州等战略要地,而非全局性的统一。这种战略上的保守,使得东吴难以打破长江天险的限制,真正威胁到北方的曹魏。
后勤补给的难题: 向北扩张,意味着要远离其经济和人口中心,长途跋涉,补给线的漫长和艰难是巨大的挑战。曹魏作为中原政权,其补给线更为方便和高效。

四、 历史时势的不可抗力

除了自身的原因,东吴未能统一天下,也受到历史大势的制约。

曹魏实力的强大: 曹操集团经过多年的经营,实力已远超孙吴和蜀汉。即使在赤壁之战后,曹魏在人口、经济、军事力量上依然占据压倒性优势。曹魏不仅拥有强大的陆军,其水军也在不断发展。
蜀汉的衰落: 蜀汉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才,但其国力相对薄弱,人口和资源都远不及曹魏。诸葛亮北伐虽然屡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终究无法撼动曹魏的根基。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失败,更是重创了蜀汉的国力,使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时机的错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统一天下的机会稍纵即逝。东吴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如错失收复荆州的良机,与蜀汉的决裂,都让其错失了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机遇。

总结

东吴未能统一天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战略上的“守成”思想,政治上的内部隐忧和人才断层,经济和军事上的局限性,以及不可抗的历史时势,共同构成了东吴难以跨越的鸿沟。尽管孙权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动荡的时代为东吴打下了一片基业,并维持了数十年的政权稳定,但终究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可以说,东吴更像是一位出色的守成者,而非雄心勃勃的开创者。它在乱世中顽强生存,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了制衡曹魏的关键角色,但其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了它难以成为统一中国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东吴没能统一天下,曹魏也没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是西晋,是279年的事,这距离孙权252年去世,又过了二十多年。

除了政局是否稳定,君主头脑是否清醒,地理形胜高山大河,北人擅马南人擅舟等耳熟能详因素外,影响并且维持三国格局的另一个根本因素是经济。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北方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显著的强于南方。而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控制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司隶等通常认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一直到曹丕时代,劝谏曹丕不要对东吴大规模作战的理由仍然是北方各地经济残破不堪,一州的人口甚至没有过去一个县的人口多。掰着指头有一个算一个,东汉末年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里,关中地区自董卓作乱起就受到破坏;居于河南的兖州是军阀混战的四战之地;冀州经济在曹操平袁氏时被破坏;徐州在曹操攻陶谦时被破坏;汉中经济在刘备攻曹时被破坏;荆州北部在刘表治下保持和平,直到关羽北伐尚且经济繁荣,但是魏吴联军攻击关羽并且相互攻击后,荆北经济受到彻底破坏;淮南也是魏吴反复交战地区,到后期荆北淮南甚至形成了绵延数百公里坚壁清野的无人地带。

锐减的人口和残破的经济自然约束了军队的规模和作战能力,曹魏据有九州尚且无力统一天下,又何谈东吴呢?

user avatar

从账面实力看,如果蜀汉有希望统一,东吴当然更有希望。《三国食货志》的作者陶元珍先生替孙权算过一笔军事账,东吴全盛之时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之众,府库积蓄亦极为丰富。

西边的盟友实力不及一半,尚且打得威震华夏,曹家几乎崩盘,东吴坐拥如此实力却被认定为等死的杀坯,这叫什么?叫不讲道理,叫不讲逻辑,叫倒果为因。

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固然奇葩,但如果扩张顺利,可以掠取人口,同样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迄今也没找到多少孙权时代宿将反对扩张的史料。至于甩锅到什么江东大族头上,顾、陆、朱、张哥几个可没见跳出来拍桌子,其中的代表人物陆逊、朱桓对北伐都持积极态度,朱桓甚至是位铁杆鹰派,胃口大得很:

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于江东大族而言,倘若孙权得了天下,他们就从壕一跃而为天下名门,何乐而不为?这伙人反对的是诸葛恪式的劳民伤财,孤注一掷,捎带还搞得灰头土脸的北伐。这也是人之常情,哪怕西边,姜维搞出段谷事件后也是朝野一片反对。

因此,账还是应该算到庙堂谋划之上。

先罗列一下孙权的国家战略:

1、抑制刘备,北拒曹操,夺取益州,全据长江;

2、联合刘备,北拒曹操,夺取合肥,割有淮南;

3、联合曹操,西征刘备,夺取荆州,进取益州,全据长江;

4、联合刘备,北拒曹魏,相机北伐,夺取合肥,割有淮南。

阿弥陀佛,瞅瞅这些互相矛盾,水火不容,打脸打得啪啪山响的国策,居然出现于同一庙堂,出现于短短十余年间,简直是大型精分现场。孙吴这辆车是换一任司机便打个调头,走一通反方向,再换,再调头,所以瞅着开了很长距离,末了一算账,敢情几乎原地没动。

蜀汉也好,曹魏也罢,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战略,偶因突发事件调整,但整体脉络清晰。唯独东吴,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淮南是香饽饽,打破头也要进合肥;一会儿淮南是守不住的甩货,合肥放空城都不要。拿下荆州后更是连国都也闹不清了,在建业、武昌之间搬来搬去,不知如何是好。

当然,这口锅不该周瑜、鲁肃、吕蒙抑或陆逊等司机承担,归根结底应该由孙权这位话事的老板背。司机让东就往东,司机让西就往西,脑子呢?

其实,孙权治下的东吴,其战略动机还是有迹可循,一言以蔽之——机会主义。

益州就便宜就打益州,荆州有便宜就打荆州,瞅见合肥就剩下几千守军就舍弃荆州打合肥,合肥打不下就舍弃合肥打荆州。甚至孙刘联盟都稳定十几年了,诸葛亮一死,这位以为蜀汉有便宜可占,立马又起了贼心: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整一个黑瞎子掰苞米,掰了一个丢一个。一旦遇阻,马上切换,一见便宜,马上就占,既无定力也无恒心。

譬如下围棋,到处占局部便宜,到处算计一亩三分地,末了便宜占了一圈,回头一看,大局早输飞了。同样,孙权打建安十四年开始折腾了十年,刨去捅盟友一刀拿到了三郡——南郡还原本就是他家的,对于改变曹操势大,一超二弱的局面有何贡献?如果有,大概是没被揍死罢。

性格决定命运。老哥孙策给的定评: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刨去讲军事才能,恐怕更在说格局。军事才能差可以委任于人,领袖人物格局小,那是真没办法。何况孙权点也背,前几任军界大佬都短命,好容易熬了个长命的上来,天下大局已接近稳定。

捎带,这位长命的也被他老人家neng死了。

大海航行靠舵手,奈何舵手是路盲,时夫,命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吴,一个在三国鼎立时期叱咤风云的强大政权,坐拥江东沃土,人才辈出,却终究未能一统天下,这无疑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究其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错综复杂,包含战略、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层面。一、 战略层面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首先,东吴的战略核心是“守成”,而非“北伐”。孙.............
  • 回答
    要探讨东罗马帝国为何能抵挡住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牵涉到历史、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兴衰对比,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帝国交锋。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地梳理其间的差异。一、阿拉伯帝国的挑战与东罗马的应对:一个“生存之.............
  • 回答
    毛不易在综艺节目中说出“为了事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未必值得”,这句话触动了许多人,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也是相当深刻的人生议题:在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我们是否会因此而牺牲掉更根本的幸福感?首先,我们得理解毛不易说这句话的语境。他是一个非常.............
  • 回答
    东吴四大都督病死,这说法流传甚广,但仔细推敲,其实是有一些偏差的。不过,东吴确实存在军事统帅相对早逝的现象,这背后原因颇值得玩味。咱们不妨细细道来,抽丝剥茧,还原一些历史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捋一捋这“四大都督”的说法。通常大家说的东吴四大都督,指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周瑜:英年早逝,年仅.............
  • 回答
    步骘,这位在东吴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能力究竟如何,又缘何能在吴国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深耕政治、善于权衡、广结人脉,以及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独特才能所共同铸就的。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步骘最为人称道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并非那种横冲直撞、逞一时之勇的猛将,而是深.............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孙权给诸葛恪留下的底牌,确实是相当不错。从军事上来说,东吴在孙权的统治后期,依然拥有长江天险,并且在陆逊、陆抗等名将的带领下,海军力量依然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尤其是陆抗,其治军能力和战略眼光,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他更是为东吴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后继者。在经济上,东吴凭借南方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经济,积累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东晋王朝为何屡次北伐,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大命题,其中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士族集团的复杂利益。简单地说,北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东晋王朝从建立之初就有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贯穿了整个朝代,虽有起伏,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一、生存危机与政治合法性的天然诉求:东晋的建立,本身就带着一丝“偏安”的尴.............
  • 回答
    “现代‘东亚’为何没有杰出的女性政治家?”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 “杰出”的定义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我们将之理解为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力、能够塑造政策、推动社会变革的女性领导者,那么我们确实会发现与男性政治家相.............
  • 回答
    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都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但论及知名度和影响力,杭州西湖确实更胜一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城市发展以及旅游推广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差异 西湖:千年文脉,诗词歌赋的永恒滋养 西湖的扬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悠久而辉煌的.............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场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宗教军事行动,最终以其一系列的挫败和失败而告终。其背后原因复杂交织,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内外部挑战的共同作用。1. 战略上的短视与目标不清晰:最初的十字军,特别是第一次十字军,在目标的设定上就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虽然“解放圣城”耶路撒冷是核心诉求,但参与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东德和西柏林的具体情况。很多人看到柏林危机,容易联想到“送人”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控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柏林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虽然历史上关于柏林的紧张对峙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元朝的疆域确实辽阔,史书上记载其版图东至太平洋,西达里海,北抵西伯利亚冰原,南临南海。在最东部,疆域触及了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片土地与白令海峡对岸的美洲大陆仅有一水之隔。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也未能发现美洲大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地理距离,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必.............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