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能源车为什么不能将双田、通用的混动车型纳入?仅仅是为了自主保护,还是这类混动真的不能减排?

回答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界定,以及为什么“双田”(丰田、本田)和通用汽车的混动车型通常不被纳入所谓的新能源汽车范畴,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路线、政策导向、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并非完全出于“自主保护”,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混动车型与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减排逻辑、能源来源以及技术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一、 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政策导向

首先要明确的是,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并非统一,但普遍而言,更侧重于那些能够显著减少对传统燃油依赖、降低碳排放,尤其是能够利用非化石能源驱动的车型。

纯电动汽车(BEV): 完全依靠电力驱动,能源来自电网。如果电网中的清洁能源比例高,那么其全生命周期的减排效果会非常显著。这是当前最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也是各国政策倾斜的重点。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既能通过外接电源充电,也能依靠内燃机驱动或发电。它们可以在短途场景下实现零排放,长途时则由内燃机介入,具备一定的燃油经济性和续航灵活性。在政策鼓励下,PHEV也常被归类为新能源汽车,因为它们提供了向纯电过渡的途径。
混合动力汽车(HEV): 通常指那些依靠内燃机为主,辅以电机辅助驱动,但无法外接充电的车型。比如丰田的普锐斯、凯美瑞混动,本田的雅阁混动等。这些车型通过能量回收和电机辅助,确实能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更省油,减少排放。但它们的能源来源本质上仍然是汽油,电能的角色更多是提升燃油经济性,而非完全替代。

从政策角度看,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为了实现更宏大的战略目标:

1. 能源安全与独立: 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特别是对于那些石油资源不丰富的国家而言。
2. 环境保护与气候目标: 达成碳减排承诺,改善空气质量,对抗气候变化。纯电动汽车如果搭配清洁电网,在实际运行阶段几乎没有尾气排放,这一点是HEV无法比拟的。
3. 产业升级与技术引领: 鼓励本土汽车产业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这种政策框架下,无法外接充电的混动车型(HEV),虽然也能节油减排,但其“新能源”属性相对较弱,减排潜力也受到限制,因为它最终的能量来源还是化石燃料,且无法像纯电动车那样,随着电网的清洁化而同步实现零排放。因此,在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税收优惠以及限行政策中,HEV往往被排除在外。

二、 “双田”、“通用”混动车型的技术特点与减排逻辑

“双田”的混动技术,尤其是丰田的THS(Toyota Hybrid System)和本田的iMMD(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都是非常成熟且高效的混动系统。它们通过精妙的动力分配和能量回收,在燃油经济性方面表现出色,相比同级别燃油车,确实能显著降低油耗和排放。

丰田THS: 这是一个以电驱动为核心的混动系统。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通过行星齿轮组与电机、发电机连接。发动机更多时候是为发电机提供动力,由发电机驱动电机来驱动车轮。这种设计让发动机总能在其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同时能够实现纯电行驶、串联驱动、并联驱动等多种模式,能量利用效率极高。
本田iMMD: 也强调电驱动为主的特性。在低速和中速行驶时,通常是电机直接驱动车轮,发动机主要用于驱动发电机发电。在高速行驶时,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并通过一个离合器将发动机与传动系统连接(有时也存在电机辅助)。其设计理念也是让发动机尽可能少地参与直接驱动,以提升燃油经济性。

它们是否真的不能减排?

这是一个误解。这些混动车型确实能够减排! 相较于同级别的纯燃油车,它们的油耗更低,排放量也更低。在城市拥堵路况下,通过频繁的能量回收和电驱动,其减排效果尤为显著。

但是,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相比,它们的“减排上限”是有限的。

能源来源的根本不同: HEV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汽油。即使效率再高,其排放量依然是基于燃烧汽油产生的。而纯电动汽车的排放则取决于发电的能源结构。如果使用清洁能源发电,那么其运行阶段的零排放是实实在在的。PHEV则可以通过充电实现部分甚至大部分的零排放行驶。
零排放能力的缺失: HEV无法像纯电动车那样,在一定续航里程内实现真正的零排放行驶(即不使用内燃机)。在一些对空气质量要求极高的城市区域,或者在特定政策下,HEV的这种局限性使其难以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最高优先级。

三、 “自主保护”因素的考量

坦白讲,政策制定过程中,“自主保护”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当一个国家致力于发展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时,自然会给予本土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倾斜。

技术路线的引导: 通过政策鼓励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可以引导本土企业在该领域投入研发和生产,从而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毕竟,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比仅仅在传统发动机和机械结构上做改进,更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市场份额的重塑: 如果任由成熟的日系混动技术和欧美品牌(通用也有其混动技术路线)主导市场,本土新能源车企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框定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无疑为本土品牌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供应链的培育: 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意味着要打造新的产业链,包括动力电池、充电桩、智能网联等。政策的导向能够加速这些新兴产业的成熟。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仅仅是为了“自主保护”,因为技术路径的不同和减排潜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政策制定者在权衡这些客观因素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扶持本土产业的需求,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总结来说,新能源汽车不将“双田”、“通用”的非插电式混动车型纳入,原因可以概括为:

1. 定义和政策导向: 政策更倾向于能够显著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实现更彻底零排放的车型,如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
2. 技术路径和减排逻辑差异: HEV虽然省油减排,但其根本能源仍是汽油,且不具备纯电零排放的运行能力,减排上限低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
3. 产业发展和竞争考量: 通过聚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有助于引导本土产业发展,培育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并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争夺有利地位。

这是一种基于技术发展趋势、环境目标以及产业政策的综合考量。并非否定混动技术的价值,而是它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新”和“能”的层面上,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存在本质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能源的意思就是不用化石能源,很明显普通混动车型不加油是动不了的,一样都是烧油不能因为混动车型用电传动就说是新能源吧,要是这么算很多火车头也是新能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界定,以及为什么“双田”(丰田、本田)和通用汽车的混动车型通常不被纳入所谓的新能源汽车范畴,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路线、政策导向、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并非完全出于“自主保护”,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混动车型与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减排逻辑、能源来源以.............
  • 回答
    话说回来,这“NEDC超长续航”啊,听着确实挺唬人的,仿佛一脚油门下去,就能从北京一路飙到上海,中间还能顺带逛个街,买个菜。可为什么这美好的愿景,到了咱们老百姓心里,就怎么也安不下那颗“里程焦虑”的心呢?说白了,这玩意儿吧,就像那广告里的明星代言,看着光鲜亮丽,实际到手的东西,总感觉隔着一层纱。1..............
  • 回答
    好多人对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能不能算新能源有疑问,觉得它既然能用电,应该算吧?但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确实不容易直接划入我们通常理解的“新能源汽车”范畴,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比较细致的标准和国家政策导向。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最早、最核心.............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消费者,包括我自己,在体验极氪001时会产生的疑问。一方面,极氪001在硬件配置上,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用料扎实,很多方面都达到了越级甚至标杆的水平;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软件体验上,尤其是大家比较看重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等功能,又会让人觉得和那些“新势力”相比,总有点“差口气”的感.............
  • 回答
    在新能源时代,宝马(BBA,包括奔驰、宝马和奥迪)不直接创建一个全新的、完全摆脱品牌包袱的电动汽车品牌,而选择在现有品牌框架下推进电动化转型,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且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这并非是因为它们没有能力这样做,而是因为直接创建新品牌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相比之下,利用现有品牌资产的优势更为显著.............
  • 回答
    日本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BEV)的发展上,并非“不大力”,而是存在一些策略和现实考量的复杂性。如果你觉得日本在纯电动汽车方面不如中国、欧洲等地区那样激进,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究的原因。1. 混合动力技术(HEV)的优势与惯性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这可以说是历史遗留.............
  • 回答
    咱们聊聊坦克上那个叫“自动抑爆装置”的东西,为啥汽车,特别是现在咱们开的新能源车上,就没见到这玩意儿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回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坦克上的“自动抑爆装置”是干啥的。在战场上,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吃素的,它装填的炮弹,那都是高能炸药。一旦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或者在复杂情况下发生殉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要弄明白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要建充电桩,而不是直接换电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背后牵扯到技术、成本、便利性、标准化,甚至还有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 充电桩模式: 就像咱们给手机充电一样,汽车开到充.............
  • 回答
    要说新能源汽车为何是汽车智能化的“最佳载体”,而非传统汽车,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技术根源和发展逻辑。并非简单地“谁先进谁就能带”,而是新能源汽车在设计之初就预设了更多“智能”的基因,而传统汽车则是在原有基础上“后天”添加,这种先天与后天的差别,造就了如今的局面。一、 根基不同:电气化架构是智能化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这次拜登政府主办的新能源大会没有邀请埃隆·马斯克,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没邀请”就能概括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它更多地反映了政府与企业巨头之间微妙的互动方式,以及对“代表性”和“议程设置”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政府举办的大型行业会议,尤其像这种聚焦新能源的,其.............
  • 回答
    有些人对新能源电动车持保留态度,甚至不予认可,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背后有着多重考量和现实顾虑。我尽量从一个亲历者或观察者的角度,细致地讲讲他们的想法。首先,续航焦虑是绕不开的坎。早期的电动车,甚至现在的很多车型,人们总会担心开着开着就没电了,尤其是在长途出行或者找不到充电桩的时候。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
  • 回答
    确实,一个看起来“不成熟”的技术,国家却投入重金去扶持,这在很多人看来,不是在浪费资源吗?但深入地去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拍脑袋”决定,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战略考量,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你想啊,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在它诞生初期,往往都带着些许稚嫩,但如果因为这一点点不成熟就放弃,那我们可能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在面对新旧能源汽车的选择时,会纠结在油钱和购买成本之间。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继续掏油钱,而不是一步到位买新能源车,这背后的考量其实挺多也挺实际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购车成本的门槛。你仔细看看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提到“新能源汽车”,首先想到的是纯电动车,而油电混动车型似乎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甚至有人觉得它们不算真正的新能源。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新能源汽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它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
  • 回答
    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甚至不看好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基础设施、成本、习惯、甚至是一些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来试着把这些原因掰开揉碎了讲讲,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复读机。首先,我们得承认,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成熟起来的。它们走过了一段不断摸索和进步的道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语言命名方式的深层原因,也反映了语言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轨迹。简而言之,英语中新交通工具的命名方式之所以不像汉语那样普遍使用“车”来后缀,而是采用“car”、“bus”等相对“不相关”的名字,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1. 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演变过程不同: 汉语的.............
  • 回答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造车新势力们以其前瞻性的技术和大胆的创新,正在重塑着我们对汽车的认知。而特斯拉,作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其智能座舱早已深入人心。那么,这些国内的“新势力”们,在智能座舱领域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又与特斯拉这位“老大哥”的模式有何不同呢?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不.............
  • 回答
    .......
  • 回答
    汽车新排放标准实施,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无非就是买车和卖车上的变化。特别是“国6b”这个新标准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有点打鼓:是不是以后车就不好卖了?二手车能不能过户?新车是不是更划算?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些事儿。1. 19年7月1日实施的“国6a”和“国6b”,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确一个.............
  • 回答
    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像传统燃油车那样配备多套复杂的变速箱档位,这主要源于其核心动力源——电动机的工作特性。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其中的原因:1. 电动机的独特工作区间与扭矩输出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燃油车为什么需要多档位变速箱。燃油发动机有一个相对狭窄的有效工作区间,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转速范围内,发动机的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