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类对动物的虐杀?

回答
人类对动物的虐杀,这是一个令人深感不安,也极其复杂的问题。谈论它,就像是在剥开一层层人性中最黯淡的角落,直视那些被忽视的痛苦和被践踏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关于动物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定义“人”,如何理解责任,以及如何在一个共享的星球上与所有生命共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虐杀动物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背后的动机也五花八门。有些是出于纯粹的恶意和残忍,这些人似乎从折磨无助的生命中获得某种扭曲的快感。他们如同在黑暗中玩弄玩偶,却不曾意识到他们手中握着的,是活生生的、能够感受痛苦的生灵。这种行为,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应被视为严重的犯罪,因为它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是对生命最原始的亵渎。

还有一部分虐杀,并非源于直接的恶意,而是被一种所谓的“需求”或“传统”所驱动。例如,在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药材”,将野生的珍稀动物活剥、残害;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工业化养殖场中的动物,将它们视为没有情感的生产工具,挤压它们生存的每一寸空间,剥夺它们一切自然的权利。更不用说那些为了娱乐而进行的残忍表演,比如斗狗、斗鸡,甚至是用濒危动物来满足猎奇心理的所谓“狩猎”。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些行为时,会发现一些深层的原因在作祟。

1. 权力与控制的扭曲体现: 对于某些人来说,虐待动物是一种宣泄自身无力感和寻求控制感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被压抑、被边缘化的人,可能会在相对弱小的动物身上找回优越感和主宰感,通过施加痛苦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这种心理投射,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病态回应。

2. 认知偏差与情感隔阂: 很多人缺乏对动物情感和意识的正确认知。他们习惯性地将动物视为“低等生物”,认为它们不会思考,不会感受痛苦,或者即使感受到了也微不足道。这种“物种歧视”(Speciesism)的观念,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有着相似的逻辑根源——都是基于某个非本质性的群体特征来划分优劣,从而为剥削和压迫提供借口。殊不知,科学研究早已证明,许多动物拥有复杂的社交结构、学习能力、甚至能够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感。

3. 社会文化的熏陶与麻木: 有时候,虐杀行为的发生并非个例的极端,而是根植于某种社会文化之中。当残忍的行为被视为“常态”、“传统”或者被大众所容忍时,个体的道德敏感度就会降低。媒体对血腥场面的渲染,或者对动物苦难的漠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我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底线。

4. 经济利益的驱动与监管的失位: 在许多情况下,虐杀动物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链条。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不人道的畜牧业、甚至是某些不正规的宠物繁殖,都可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动物福利,甚至采取极端残忍的手段。而当法律法规不完善,或者执法不力时,这种利益驱动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提升个体的道德意识和同理心。 认识到动物也是生命,它们拥有感受痛苦和趋利避害的能力,是改变的第一步。从小进行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关爱,让他们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多阅读、多了解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相关的知识,打破认知上的隔阂。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 严惩虐待动物的行为,让施暴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不仅是对受害动物的交代,更是向社会传递一种明确的信号:虐待生命是不可接受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管,确保动物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基本的人道对待。

再次,社会舆论的力量不可忽视。 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动物福利问题,揭露不人道的行为,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动物保护组织、抵制含有虐待动物内容的商品或服务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当我们不再沉默,我们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改变的发生。

最后,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并非是地球上唯一的主宰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对动物的残忍,实际上也是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价值。

人类对动物的虐杀,是一个赤裸裸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善与恶,理性与野性。正视它,理解它,并以坚定的决心去改变它,是我们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智慧的物种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为了动物,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能够真正配得上“人类”这个称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看《白鹿原》中的这一段描写:

一个过门一年的媳妇饿得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睡,摸摸身旁已不见丈夫的踪影,怀疑丈夫和阿公阿婆在背过她偷吃,就蹑手蹑足溜到阿婆的窗根下偷听墙根儿,听见阿公阿婆和丈夫正商量着要杀她煮食。
阿公说:“你放心度过年馑爸再给你娶一房,要不咱爷儿们都得饿死,别说媳妇,连香火都断了!”新媳妇吓得软瘫,连夜逃回娘家告知父母。被母亲哄慰睡下,又从梦中惊醒,听见父亲和母亲正在说话:“与其让人家杀了,不胜咱自家杀了吃!”这女人吓得从炕上跳下来就疯了,危言流语像乌鸦的叫声一样令人毛骨悚然。

有人可能会说,这问题问的是动物的虐杀。即便人类也是动物,但在饥荒中吃人,根本不是虐杀。

先不要急,我们慢慢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类文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人类的道德体系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如果放眼整个人类史,要看待人类对动物的虐杀,就应该先来看看人类对同类的虐杀。

古猿人时期,猎杀行为基本上和其他掠食动物没有多大区别(诸如周口店北京人),“虐杀”这个词也没有什么意义。

进入智人阶段,人类应该对自身种群有了一定的观念。智人吃智人的情况下已经很少发生,但对其他人种,那就是绝对的屠杀,或者直接吃掉。有人怀疑,尼安德特人便是被吃得灭绝的。这样的事情是大概率发生的,从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的存在,便能推知,智人时期,人类一度只剩下很小的一支,或者说只有很小的一支才传承了下来,其他的智人分支和其他的亚人种一起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之中消亡了。

在其他人种灭绝后,随着小冰河时代的逐渐结束,人类社会应该经历了类似于伊甸园的无忧无虑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前后,既是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也是人类道德的萌发阶段(原始社会婚约关系的变迁,和道德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但随着人口逐渐增多,纯采集捕猎的原始社会便再次陷入了残酷的生存竞争。

这样的残酷的生存竞争,直到农耕文明的出现,才有所缓解。但随着人口开始扩张,各个部落之间,再次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于是,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被拿来祭祀、殉葬、甚至是被吃掉,完全犹如牲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商末,也就是三千年前。但实际,“吃人文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春秋时期,甚至在后期的封建王朝依然有所复辟。饥荒、战争出现的不得不吃人,和这种“吃人文化”是有所区别的。

电影《启示录》对处于奴隶文明时期的玛雅文明,在残酷祭祀方面有着鲜明的刻画。

《孟子》曾记录孔子骂始作俑者。孔子可能认为最初人们用稻草人殉葬,随后有人发明了用俑殉葬,甚至后来出现了人殉。但实际,却可能是完全颠倒过来的。纯粹的奴隶社会就是完全的人殉(大量考古支撑),随着更加的文明之后,选择了人俑殉葬,甚至草人殉葬。

其实周朝变得更加的文明,和中华大地的“大统一”不无关系。从商朝到周朝,东夷、鬼方为首的上百个“国家”或部落,一个个的消失,残忍和血腥画了一个暂时的句号,最后周朝封土建国。整个中华大地,不再存在异族,即便存在,也已经被驱逐到了边境,再加上社会经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以前遗留下的一些野蛮文化,自然不再符合时宜,遂有周公改制。

人野蛮状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

一、族群认知。

二、物质基础。

周朝同类虐杀的改变,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封土建国之下的族群认知。大家都是天子的子民,是同一个群体。同时期欧洲,绝对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大同观念。所以,西方从古至今,在种族方面,经常发生十分残酷的事情。

当种群认知完全割裂,甚至可以达到智人和其它人种差异的地步,极端事件就出现了。而这种情况,哪怕到了近代,也出现了现象级历史大事件。例如黑人的遭遇,印第安人的遭遇,犹太人的遭遇。

相对来说,物质危机远远没有种群认知对立那么可怕。种群认知的对立,可以直接造成一个种族的灭绝。而物质危机的最下限,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的局部吃人事件。

不过,只要出现种族灭绝,只要出现局部吃人,那就必然存在虐杀事件。

对族群认知的矛盾,和物质基础矛盾的对决,由此衍生出了另外一种群体行为——战争。

战争并不算虐杀,但却是比虐杀更可怕的东西。

相信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一战时期,奥匈帝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来到巴布亚森林考察。
他告诉食人族:「欧洲正在发生战争,每天有几万人丧生。」
食人族好奇的问:「你们怎 样吃得下这么多人肉?」
他解释:「欧洲人不吃人肉。」
食人族惊呆了:「那太野蛮了吧,不吃的话,,杀来干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争究竟死了多少人?

西汉末年到东汉建国,几十年间,总人口少了3850万。当然,这里并不是战争直接至死人数。

战争除了令人直接战死之外,还会大大影响出生率、婴儿存活率,从而对总人口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人口少了近5000万。

隋朝末年到唐朝,这个表格里只统计了武则天当政时期,通过查询,得到唐朝初年约1500万人口的数据。那么隋末到唐初,人口少了3000万。

而安史之乱的5年时间,人口直接少了3600万。由于时间跨度只有5年,这里的死亡人数,绝大多数都是非自然死亡了。中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人口数据一直没有超过2000万,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足见一斑。

五代十国,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根据大致的户数变化来看,人口损耗至少也是有数百万以上的。

虽然没有宋末元初的数据,但根据一些数据显示,这个时期死掉的宋人至少数千万以上。明末清初的时候,人口消耗是4000万,而宋末元初人口的消耗只会比这个更高。

而太平天国和民国时期,人口也分别损耗了数千万。

至于近代战争,一战直接士兵阵亡数就是1000多万,至于二战全球战争直接至死人数达到7000万人。

更何况还有一些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屠城、细菌实验,相比起为了生存的食人,或者历史上比比皆是的食人行为,这些“吃饱了”之后,所做的惨绝人寰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残忍而可怕。

战争是解决种族矛盾和物质矛盾最激烈的一种方式,它的残忍性,没有任何生命种群能够和人类相比。

以上是关于人类对人类这一种动物的虐杀,接下来探讨人类对其他动物的虐杀。

对于食物来源来说,通常情况下,人类对牲畜的宰杀,杀就杀了,不会考虑虐不虐的问题。除非,一次没能杀掉,动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反应,从而造成人心理的变化(同情心理),便有了让动物速度解脱的想法。但这样的情况,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所想的仅仅是如何急切的把动物杀掉,然后吃掉他们。

只有进入现代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畜牧完全和工业挂钩,已经完全解决食物来源,甚至完全不用面对牲畜宰杀的时候,人类对饥饿的恐惧,以及在饥饿下所有的野蛮状态,完全隐藏在了文明之后。

之所以是隐藏,因为发生饥荒、发生战争,发生绝对的种族对立时,这些隐藏的野蛮都会完全再次显现出来。

排除因为利益原因对动物虐杀,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原始本能欲望的释放。

二、心理的极端反弹。

第一点,如果一个人抛弃了所有的文明和道德,犹如原始人一样站在另外一个动物面前,会做什么?

1、吃掉,诸如绝大多数肉食动物。可能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对方,也可能仅仅只是根据自己最优、最喜欢的方案,来残忍地吃掉对方。诸如鬣狗掏肛门,逆戟鲸对海豚的虐杀。

任何人类基本上都有着这样的潜质,令活着的动物更加符合我们的饮食习惯,不排除对相关的动物施虐。三吱儿和猴脑什么的就不说了,就提一些常规的,例如法国鹅肝直接向鹅大量罐食,然后形成脂肪肝。类似的很多行为,其实已经完全工业化。而绝大部分泛滥心爆棚的人,实际都是相关的消费者。

除了群体行为之外,每个个体的本能都潜藏在灵魂之下。除了极其个别能够为之绝食而死的人之外,几乎所有人放在不猎杀动物就不能生存的世界里,我们手上都会沾满鲜血。因为,这源自生物的本能。

2、并不吃掉,但通过虐杀训练生存技巧。

以猫科动物为首的大多数顶级掠食者,都有这样的行为。即便把人类历史从智人阶段开始算起,我们数千年的文明,仅仅只是数十分之一的时间而已。其它的所有时间,我们都是在野蛮的环境之中生存。而在原始社会时期,任何一场对少年的实地演练,都会是一场对动物的虐杀。或许,人类的染色体内还残留着这样的基因,令我们有着潜在的强大破坏欲,诸如残留着食人基因一样。

1920年,佛洛依德,提出死亡本能说:

死亡本能又被称为死亡驱动力,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死本能;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死亡本能,实际就是一种生物本能。排除食欲因素,对动物的虐杀,本质上是死亡本能里毁坏冲动的体现。个人认为,死亡本能,应该是比较原始性(生物性)的,取决于生物进化和大脑的神经结构。

这样的现象亘古存在,只不过,优渥的现代文明之下,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大家安享太平。原本无足轻重的个人死亡本能,却凸显了出来,成为了我们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部分人,对小动物虐杀,实际和跳楼自杀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可能,虐杀小动物,能避免少部分人的自杀冲动。)

第二点,极端心理反弹。

我在这个回答里,对心理反弹进行了论述,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社会问题。是社会大环境之下爱心人士、吃货人士、伪环保人士之间关系的失衡。

这三个群体,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都更容易失去理智。例如爱心人士,面对宠物狗被偷。吃货人士,面对被别人一杆子打倒。伪环保人士价值观受到打击,或者输出价值观受阻的时候。

在网络上可能只是一场混乱的骂战,但在现实生活之中,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爱心人士可能走上了圣母的道路,一部分吃货人士可能真的出现了偷宠物狗的行为……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人类对动物的虐杀?」

现代文明终究是现代的文明,现代的道德终究是现代的道德。古代文明和道德可以作为参考,但绝对不能运用。

对于工业行为的“虐杀”,如果是有益于人类繁衍生存的。那些一边吃着真香,一边圣母心泛滥,本身就是十分矛盾可笑的。

但对于没有必要的,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过渡虐杀,当然是需要遏制的。例如象牙、猎鲸、熊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皮草。

其实反皮草也是有利益链的,一些伪环保人士,是反任何的皮草,而不是稀有动物。国内的环保,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宣传的。已经变成了一种圣母花的宣传方式,而不是主人翁精神的可持续发展。这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资本家该干什么还是在干什么,只不过受到法规的约束,有一些利益链不敢明目张胆的涉及。但普通大众却好像完全生活在一个假象的世界之中,完全看不到真实的残酷,完全生活在他人构造的“美好”之中。

倡导不要吃人,和暗中吃人的,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群体而已。

对于这个残酷的真相,很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的。

最后再说说个体层面。

如果是第一条,纯生物本能的释放,这其实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人这种动物,是经常会产生一闪念的东西,而且是可怕的一闪念。例如A今天和B吵架了,A可能产生一个瞬间的念头,B怎么不去死。但也就一瞬间,A这个念头就消失了,甚至不会再去想。但对于那种纯粹释放生物本能的人来说,他们产生了这个念头,就很容易去把它实现。

这一种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甚至反社会人格。

人类社会处在一个巨大的道德框架之中,做出这样的行为,实际就是冲破了这个道德框架。那么在这个道德框架之外,他们可以做出更多和虐待动物无关的,同级别的其它不道德行为。

第二条,纯粹的心理反弹。如果是短期的,不排除纯粹冲动的可能性,只需要疏导疏导。但如果是长期,则有可能存在心理疾病。

对于虐杀动物,国家都已经准备立法。但在心理健康事业上,一直都具有很大的真空地带。

虐杀动物的人,或多或少出现了心理不健康。但同样因为心理不健康而自杀的人群,仅仅在中国,每年就多达30万。

但这一部分人一直都是边缘人群,甚至受到的关注还没有这一次虐猫大学生受到的关注更多。

这是为什么?

因为虐猫影响到一部人在“爱心上”的利益,而他人的自杀,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

当然,有一种情况下,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乃至于,令他们向自杀者进行辱骂和攻击。

那就是对消防员的爱心,以及自杀时间本身对正常人的影响,例如商场自杀。

也就是说,你一个人死掉了,如果不影响他人,他人漠不关心。你得到的同情,甚至有可能还不如路边的一条死狗。

说穿了,虐杀动物是心里问题,自杀也是心理问题。

因为利益无关,普通人对这部分边缘人群的关注度,的的确确不如阿猫阿狗。

对于社会心理问题,需要同等去解决的。

虽然是心理问题,但并不是因为人格造成的,而是社会压力造成的。诸如日本的高自杀率,实际是整个社会高度内卷化,带来的全民心理负担的体现。

而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群因为高压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负担。中国至少数亿人曾被抑郁困扰,存在抑郁症的多达2000万人,每年因抑郁自杀的有20万之多。

个体的虐杀动物,实际成了一个发泄口。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文提到,一部分人虐杀动物甚至有可能降低自杀率。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人还不如自杀好了。

但这并不是个人问题,终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什么时候这个社会问题能改善,自然相关的问题也能改善。

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种群的本质。

作为太平优渥的世界,有泛滥的爱心,甚至圣母式的爱心,对于个体来说,可能并不是坏事。

但如果社会失衡,甚至崩溃或者进入战争的之后, 任何不站在自身种群利益考虑的人,都可能会有一个很令人悲伤的结局。

希望爱小动物的时候,能爱同胞多一点。没有什么陌生人可能会去关心虐猫者是否出现心理问题(毕竟我们更关心或者只关心符合我们利益、价值观的人或事物,这是人之常情)。但你生活中的朋友,如果存在心理问题的趋势,你能把关心小动物的精力,拿出一点点关心你的朋友吗?有没有可能,你避免了这位朋友虐杀你关心的小动物的可能呢?

很是多时候,人们总是去抨击一个浮现在表面的现象,不关心本质,甚至不想关心本质……

关于人和动物之间相处模式,我在这个回答里有进行详细的分析:

PS:本文很长,认真看完的都辛苦了。

user avatar

在看待之前,要注意的是,人类并不比大部分动物更暴力。已经有多位学者长期观察了狮子、鬣狗、猕猴、黑猩猩、大猩猩、狒狒、大象、野狗、河马、海鸥、熊、美洲狮等动物群体内部的致命攻击行为。以人类的标准衡量,动物比人类更加恶意地对待彼此,上述各种动物参与的致命搏斗、杀婴和同类相食行为都远高于人类社会中的水平。对每年每1000个体中死于谋杀的数量进行统计的话,人类在暴力排名里的位置相当低。土狼之间的冲突烈度不亚于原始的人类战争。如果狒狒拥有核武器,它们可能会在一周内自我毁灭。

如果外星科学家用类似的办法长时间俯瞰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会得出科学结论:人类是相当和平的地球物种。在2900小时内,塞伦盖蒂的狮群里发生了3次谋杀,而和它们数量相当的人类群体中一般只会出现一些青少年之间的打斗游戏和成年人之间的1~2次吵架。

人类之中的一部分个体确实会虐杀动物,在虐猫、虐狗的时候往往被社会怒斥。这些行为本身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基于对接近人类幼态的可爱动物的天生喜爱与共情),且有心理不正常、将来发展到犯罪的可能,需要杨永信等专业人士的关怀。

不过,虐猫虐狗的人可能被人肉搜索、殴打乃至击毙。人类虐猫的巅峰是尼古拉二世,他经常在忍受不了大臣们吵架后自己拿猎枪打猫,根据宫廷记载打死了几千只猫,日俄战争输了海战也跑出去打猫。后来他就全家被打死了——当然,不是因为虐猫。

“活熊取胆”、“海豚湾”之类触目惊心的产业经过媒体的大规模传播,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们关注的地方。但是,一些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用安乐死来“解救”动物,触发人们的反感。

不过,放眼自然界,人类主要是在虐杀手段上花样百出,在残忍程度上不算特殊。动物的自然行为本身在人类看来就是虐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人类残忍地捅死了猪,将猪吃掉。

鬣狗:不愧是咱们地球上第一个技术文明,太人道了。我都是从屁眼开始活吃。

逆戟鲸:人类有手就是好。你看我就只能拿尾巴把海豚、海豹什么的扔上天,摔个四分五裂,这样可以去掉内脏,大啖肉与脂肪。

猫会将老鼠与小昆虫反复抓住再释放,最后弄死,不一定吃掉。

海狗会将企鹅先奸后杀,然后吃掉。

海豚会将鱼先杀后奸,然后吃掉。

成年雄性黑猩猩会集群将其他聚落的公黑猩猩的睾丸摘掉再打死、将幼年黑猩猩和树叶混起来吃消除异味。

成年非洲象会集群踢死落单的幼年非洲象,公象闲着没事还会强奸犀牛,让人类游客为之震惊。

白腹海雕会将果蝠反复摔进海水里。

狐狸会连续杀掉自己吃不完的大量猎物、在养鸡场里屠鸡无双。

精神不正常的人踩死了猫,被其他人在楼道里打翻在地。

精神正常的科莫多龙:我吃东西都是先让它中毒加感染,然后从内脏开始活吃的。你踩死这么累还不吃,无怪乎其他人揍你。

人类:虎毒不食子!

老虎:太美化我了……

科学界的一些成员有将动物行为合理化的倾向,例如把这些虐杀解释为“白腹海雕担心猎物反抗”“猫要练习捕猎”“猫在释放捕猎本能”“海豚要解决生理需求”“狭小空间里大量的鸡刺激了狐狸的狩猎本能”——按这些说法,去谴责他人虐杀动物就要碰一鼻子“本能”了。

在流水线屠杀方面,人类饲养的肉用生物量确实有些骇人,达到了哺乳动物总生物量的60%、鸟类总生物量的70%以上,而且为肉猪摇旗呐喊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要少得多——在美国还发生过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破坏养殖场结果被猪群踩死的事件,让这事的傻缺程度为大众所知。

不过,蚂蚁也频繁地大规模屠杀同类和其它社会性昆虫,还能大规模把同类当食物吃掉,这方面的规模超过人类[1]。在红火蚁、黄蜂等昆虫对其它蚂蚁与蜜蜂的屠杀行为中看不出取乐的目的,人类的成规模屠杀本身也有其它目的(例如消灭敌国有生力量、破坏敌国生产力、震慑与征服、种族奴役或种族灭绝),士兵出于个人取乐的冲动去杀人并不容易形成持久的屠杀。纳粹德国流水线屠杀犹太人,与社会性昆虫的屠杀有更多相似性。

实验动物的福祉在学术界多有研究,但远未达成共识。如果未来人类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减少动物所受的人为痛苦,人们可能用机器和细胞·组织培养物去代替宠物、生产食物和药物,告别活动物。这会让一部分动物的生活水平反而变得比现在更低。


对喜欢自然法则的软人[2]们来说,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自然组成部分,人类自己占据了哺乳动物总生物量的36%,人类的行为体现着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和食物链。人类对动物的捕杀量与手段要自己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滥捕滥杀和有毒有害物质给对人类来说适合的环境和生物资源造成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待动物的方式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就没有关系——“君子远庖厨”,你不愿意看肉用动物在屠刀下受折磨的话,你自己不要看就好,不能让厨师都失业,而杀动物的人也不应该把过程给别人看,以免造成反感。

动物伦理学则认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成分需要我们克制自己的原始暴力冲动,对于有复杂认知的动物应当予以同情和人道屠宰,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但对自然界稍加关注就会发现,有复杂认知能力的物种的虐杀行为多于更加简单的物种。这玩意可能是自然地随机产生的行为方式,适用于任何足够复杂的神经系统。

一些只看了些科普的年轻人在这方面做出的论述经常流于道德滑坡:“不考虑动物的痛苦,就是在鼓吹强者优先的逻辑,就是在说体力弱的小孩、老人、女人活该被压迫,同性恋就应该用石头打死,不喜欢异族就应该把他们做成肥皂。”哈,这脑子进了不少润滑油啊。

在人类种的利益上,让将来会支持社会的小孩、占人口半数程度的女性、每个没有早死的人都会成为的老年人处于和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幸福安宁中,比残忍压迫他们要有利得多;而同性恋者的劳动力并不必然弱于其他人,个人生育与否在人类种的尺度根本是鸡毛蒜皮。人类的社会性距离社会性昆虫的真社会性并不遥远,条件合适的时候将生育交给特定的阶级乃至人造子宫等生产资料也没什么不可以。


你可以想一下:截图里这所谓“科学作家”和像他这样成天闭眼侮辱“人类”的家伙,是怎么回事呢?

他写这种洋洋洒洒、内容错误的长文,也没什么人看,到底图什么?

他自己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包容度,人们可以容忍他这样“屁股和脑子都不怎么对劲”的个体长期存活。如果人类像他说的那么“极端残忍”,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存在显然会让年轻个体无法无天、看他不爽就把他捅死啦。

参考

  1. ^ 人类的总生物量是经过了最近一百多年里的高速增长才和蚂蚁相近的。
  2. ^ 指肚子很胖,软绵绵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对动物的虐杀,这是一个令人深感不安,也极其复杂的问题。谈论它,就像是在剥开一层层人性中最黯淡的角落,直视那些被忽视的痛苦和被践踏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关于动物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定义“人”,如何理解责任,以及如何在一个共享的星球上与所有生命共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虐杀动物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背后的.............
  • 回答
    街头十八元烤鸭,这价格听着就让人心头一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烤鸭那是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硬菜,动辄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如今十八元就能吃上一整只,你说能不让人好奇吗?十八元烤鸭,这背后有什么故事?首先,咱们得明白,任何商品的定价,背后都是成本。十八元一只烤鸭,这成本能有多少? 鸭子本身: 十八元,.............
  • 回答
    人们在购车时对汽车动力的追求,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从纯粹的驾驶乐趣,到身份的象征,再到实用主义的考量,五味杂陈。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驾驶的快感。谁不喜欢踩下油门,车辆如同离弦之箭般窜出去的瞬间?那种推背感,身体被座椅牢牢压住的感觉,是很多人对“好车”的第一印象。动力强劲的车型.............
  • 回答
    《姜子牙》:一场颠覆性的神话重塑动画电影《姜子牙》自上映以来,便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对传统神话人物的颠覆性改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中国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人物,姜子牙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早已深入人心,但《姜子牙》动画却选择了另辟蹊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间炼狱”中的救赎故事。一、 姜子牙.............
  • 回答
    我对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将“打死狗的人,明天可能就会打死人”的这种评价逻辑持保留态度。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背后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和对潜在暴力倾向的警惕,但将其直接等同,我个人认为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跳跃,并且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能够因为愤怒、方便或其他原因,残忍地伤害一个没有反抗.............
  • 回答
    话说这a岛动物园的规矩,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要是真敢横着进去,碰上啥打啥,那后果嘛……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一堆易燃易爆品堆在你脚边,然后你还拿着打火机在那儿蹦迪。先说说你进去那会儿,那门啊,多半是跟啥高科技似的,你刚一动歪心思,还没等你真把拳头挥出去,安保系统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呼啦一下就全启动了。监控那.............
  • 回答
    这的确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备受关注,同时又令人深思的议题。许多业内顶尖的专家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潜在能力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深入理解和审慎判断。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智能的指数级增长与不可预测性我们目前所谈论的人工智.............
  • 回答
    如何看待韦伯望远镜发射成功?该项目对人类探索太空有何重大意义?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简称JWST)的成功发射,毫无疑问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不仅是一项工程上的壮举,更是我们窥探宇宙奥秘、理解自身起源的强大新工具。 一、 如何看待.............
  • 回答
    “中国天眼”的重大突破:AI助力探索宇宙深处,解开脉冲星之谜,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中国的“天眼”——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最近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之外发现了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暗弱脉冲星。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天文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级.............
  • 回答
    马云时隔多年再次公开露面,并以“罗汉堂”的名义提出“十问”,这无疑是当下最受瞩目的商业与科技话题之一。抛开个人情感和过往的辉煌,我们回归到这“十问”本身,尝试去解读其背后所代表的思考方向,以及它可能为我们描绘的未来图景。“十问”的深层含义与价值首先,我们得理解“罗汉堂”这个名字的由来。选择“罗汉堂”.............
  • 回答
    李兰娟院士关于“宠物可能被人类传染新冠病毒”的回应,无疑给无数养宠家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结论,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我们宠物的生活现状,甚至对整个宠物行业,掀起一轮不小的涟漪。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院士的这句话背后的科学逻辑。她提到的“宠物有可能会被人类传染新型冠状病毒”,这并非.............
  • 回答
    柯洁与 AlphaGo 的“人机大战”,这绝对是近几年来棋类界乃至人工智能领域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我个人对此抱有非常复杂但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它不仅仅是一场围棋比赛,更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对话,将深刻影响我们对围棋、人类智慧以及人工智能未来的理解。从围棋的角度看:首先,对于围棋这项古老而精妙的智力运动来.............
  • 回答
    “这合理吗?”——当《流浪地球》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关于科学设定的讨论,很多人似乎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影片“辩护”。这其中,既有对科幻电影宽松的“合理性”要求,也有对影片所承载的集体情感的投射。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这种“维护”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科幻电影的魅力,很多时候并不在于它.............
  • 回答
    “快客”们的迷惑:为何我们总是分不清动车、高铁、地铁?走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穿梭于城市间的轨道交通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高效、准时、舒适的特点,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重塑了我们的出行方式。然而,当我们谈论这些“快客”时,却常常陷入一片模糊的认识之中。很多人会笼统地将所有在轨道.............
  • 回答
    的确,不少人对于彩礼和嫁妆的法律定性存在模糊甚至误解,认为它们似乎天然就属于女方,是女方个人所有,甚至可以随意支配。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的婚姻操作,而非严格的法律条文。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彩礼与嫁妆的历.............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一边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对宏大的“中国梦”充满期待,一边又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渺茫的出路、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焦虑甚至绝望。这就像站在一个宽广的阳台上,看到远方瑰丽的日落,心潮澎湃,但一低头,却发现脚下的地板裂了一道缝,让人.............
  • 回答
    对于中国人称呼韩国人为“棒子”这个事情,韩国人的看法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民族认同的称呼,而且历史渊源也比较深厚。最直接的感受:不舒服,带有歧视意味大多数韩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舒服。他们觉得这个称呼带有明显的贬低和侮辱的意味。在.............
  • 回答
    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抛开台湾这一政治敏感点之后,我们可以更纯粹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国”和“共和国”并非.............
  • 回答
    马斯克关于大数据隐患比核弹更危险的说法,以及很多人对信息泄露习以为常的现象,这背后牵扯着一个复杂而日益严峻的问题——大数据隐患。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深入探究。马斯克的“核弹比喻”: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直指本质埃隆·马斯克 solcher大胆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他将大数据比作比核弹更危险的.............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